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私大明-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重在威胁过四个士族联盟的使者后,就站起身离开了大殿,他说过要给对方一天的时间考虑,所以自然要遵守自己的承诺,不过那四个使者并没有让周重等太久,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其它的选择,因此在刚到中午时,他们就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向周重屈服,愿意支持朝鲜内附大明。

士族联盟这个最后的障碍解决之后,朝鲜内附大明再也没有任何的阻碍,现在就剩下刘涛和李安良他们接管士族联盟的地盘,然后就向大明投交内附的国书,希望可以得到大明的庇护。

趁着朝鲜给大明送国书的这段时间,周重离开汉城坐上船,一路向东南前进,很快就来到了济州岛,现在这里已经完全被常孝的水师占据,岛上的朝鲜百姓也已经归心,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不是朝鲜人,而是大明的子民,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全都是因为之前的朝鲜战乱不断,济州岛却因为有常孝的镇压,再加上又从大明运来的粮食,使得这里成为朝鲜战乱中唯一的乐土,因此这里的朝鲜百姓自然对大明是感恩戴德,平时也以大明人自居,甚至看到其它逃到岛上的朝鲜人时,目光都带着三分鄙视。

济州岛是出了名的三多,分别是石头多、风多和女人多,所以济州岛又被人称为三多岛,其中石头和风就不必提了,济州岛之所以女人多,主要是因为岛上的男人需要经常出海捕渔,济州岛周围的海况十分凶险,男人出海经常出现意外,伤亡比例很高,结果也就造成了岛上男少女多,甚至很多女人嫁不出去的情况出现。

不过现在随着常孝他们这些水师在济州岛上的驻扎,岛上女人嫁不出去的情况也很快得到了改善,这些水师士兵被周重提高了待遇后,手中都有几个闲钱,再加上常年驻扎在海外,平时自然会感到寂寞,济州岛上的女人又比较热情,结果干柴遇到烈火之下,很多人都在岛上养了个当地的女人做小妾,特别是在比较有闲钱的军官之中,这种情况最为普遍。

对于水师士兵在岛上纳妾的事,周重也早就知道,不过他根本没打算管,毕竟水师士兵也是人,平时只要不违反军纪,纳个当地的女人给自己海外的生活增加一些乐趣,也是很正常的事,更何况这些女人日后很可能会生下水师士兵的孩子,这也会促进济州岛的稳定。

现在济州岛上的水师驻地已经从城山浦迁到了岛中段的济州城,那里是济州岛上最大的城市,之前济州岛上有人做乱,济州城中的朝鲜官员在战乱中被杀,于是常孝就出兵接管了这里,至于那些作乱的人,估计早都已经进了鲨鱼的肚子。

对于周重的到来,常孝自然是万分高兴,这并不仅仅因为周重是他的上司,更是因为当初马六甲的朱允炆后人黄家被处置时,黄家手下有一支附属家族,同样也是常遇春的后人,算起来还是常孝的同族,结果常孝也差点被牵连,幸好周重的保护,这才让他安然无恙,所以常孝对周重也是十分的感激,现在看到周重来到济州岛,自然要热情款待一番。

济州岛是个海岛,自然盛产各种海产,其中最有名就是鲍鱼,济州岛出产的鲍鱼可是十分的有名,与鲍鱼同样有名的还有这里的海女,每当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济州岛上的海女就会全身涂满油脂,然后赤条条的跳入海中,在海底收集鲍鱼、海参、贝壳等海产。

后世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游泳有助于女人塑身,济州岛上常年生活在海边的海女自然也大多是身材窈窕,再加上她们热情大胆,平时光着身子在海里像鱼似的钻来钻去,遇到大明水师的战船时非但不回避,反而还会大胆的光着身子爬上船,向船上的将官出售自己刚刚捕捞到的海产,结果那些眼睛发绿的将官只顾着在海女的身子上转悠,哪里还会讨价还价,往往会毫不犹豫的大方掏钱,结果平白吃了不少的亏,不过这些大明将官的便宜可不是好占的,很快那些海女连人带钱都成为了大明将官的私人财产。

常孝身为济州岛水师的最高长官,自然也没能逃过海女的诱惑,这次他在济州城外的一条船上招待周重,他身边的那个海女小妾就直接跳到海里,很快就抓上来一些海鲜,然后直接在船上现杀现做,虽然菜式不怎么好看,但是味道却是极为鲜美,这也让周重是胃口大开。

“常孝,现在朝鲜大局已定,很快就会向大明投交请求内附的国书,到时你一定要封锁海峡,若是有人从朝鲜逃往倭国,那大可不必理会,但一定要禁止任何人从倭国回朝鲜!”酒过三巡之后,周重忽然一脸严肃的交待道。

常孝听到周重的吩咐却是有些不解的问道:“大人,朝鲜内附我们大明是一件大事,对倭国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到时封锁海峡也很正常,但为何仅仅只是单方面封锁从倭国到朝鲜的路,而放过那些从朝鲜到倭国的人呢?”

对于常孝的不解,周重却是笑了笑道:“朝鲜有数百万人口,虽然我用强硬的手段让朝鲜国内的势力都同意了内附,但总有一些不识时务的人会反对这件事,所以当朝鲜内附我大明之时,这些人肯定会有人不愿意再呆在朝鲜,到时很可能会迁往倭国,与其让这些人留在朝鲜给我们捣乱,还不如让他们离开朝鲜去倭国,所以到时你不必管那些人,只要小心不要让倭国的人混到朝鲜给我们捣乱就行了。”

听到周重的解释,常孝也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是个武将,对于这些政治上的事务有所欠缺也很正常。

“对了,这段时间倭国那边的情况如何了,足利氏与细川氏还在对峙之中吗?”周重喝了杯酒再次开口问道,这段时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朝鲜的事务上,对于倭国那边的关注也就少了,他只记得在前段时间足利氏打败了细川氏的几千军队后,双方再一次陷入了对峙之中。

听到周重问起倭国的事务,常孝也是精神一振道:“大人,自从上次的信贵山城之战,足利氏一举打败了细川氏的军队,使得声势大震后,田山氏与波多野氏也终于将足利氏当成一个平等的盟友,现在这三方势力已经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准备从西、南两个方向夹击细川氏,不过细川氏也不甘束手待毙,在大内义兴离开京都后,细川高国竟然与逃到近江的细川澄元尽释前嫌,两兄弟再次联合起来,准备与足利氏三方的联军决一死战。”

周重听到细川高国和细川澄元这对冤家兄弟竟然被足利氏逼的再次联合起来,心中也不禁有些好笑,若是当初他们两兄弟彼此信任一点,恐怕也不会打死打生,最后让大内义兴和田山尚顺找到机会,结果最后挤进了倭国的核心权力圈子,虽然后来细川高国把大内义兴和田山尚顺都给排挤走了,但却让两人心生不满,直接导致现在这种足利氏再次崛起的局面。

“分裂的细川氏竟然再次联合起来,如此一来,他们与足利义材联合起来的力量应该相差不大,想必日后的战争也会更加的精彩,真是让人感到期待啊!”周重最后不禁微笑着感慨道。

“嘿嘿,大人不必心急,按照我们得到的情报,恐怕细川氏与足利氏的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时常孝再次开口道,他驻扎在济州岛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倭国的情况,而且他也知道,只要倭国一乱,就是他带着水师建功立业的时候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明的反应

周重在济州岛停留了几天,在这里他主要是关注了一下倭国的情报,毕竟济州岛已经成为他接收倭国情报的桥头堡,大部分从倭国传来的消息都汇聚在这里,然后经过简单的分类整理后,再送到周重那里,所以在济州岛这里,周重可以第一时间接到倭国的消息。

本来按照之前常孝等人的分析,细川氏和足利氏已经处于战争爆发的边缘,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波及整个本州岛南部的大地震却刚好在这个时候爆发了,结果导致细川氏和足利氏的双方都是损失重大,特别是京都的位置,刚好距离地震的中心不是很远,结果整个京都在这场地震中倒塌了无数房屋,不少农田也毁于地震之中。

也幸好这场地震发生在倭国,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对地震早就习以为常,所以他们在地震发生后,并没有什么其它的反应,只是收敛好那些死在地震中人们的尸体,然后开始照常生活,而细川氏和足利氏因为损失太大,结果只能暂时把战争推后,一边舔着身上的伤口,一边寻找对方的弱点,只要对方露出一丝的破绽,就会被他们扑上去死死咬住。

周重在接到本州岛南部地震的消息时,气的把手边的东西全都给砸了,本来他赶到济州岛,正是想就近观看一年倭人自相残杀的美景,可是没想到却被这场该死的地震给打断了,这让他如何不生气?

不过再怎么生气也没用,按照细川氏和足利氏这次在地震中的损失,估计他们可能要休养到今年秋天,才可能积蓄出决战的力量,周重的事务繁忙,自然不可能在济州岛呆上几个月,这让他无奈之下,只得叮嘱常孝时刻关注倭国的形势,而他则回过头来关注起朝鲜内附大明的问题。

庆尚军向平安军投降之后,朝鲜实际上已经被平安军统一了,虽然个别地方还有一些流匪和豪强没有清除,但这些人根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随着日后朝鲜国内的安定,那些人最终只有灭亡一途。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平安军已经成为朝鲜的合法政权,自然可以取代原来的李氏朝鲜向大明这个宗主要进贡,不过李安做为平安军的大首领,却依然没敢称王,因为朝鲜的国王一向都是大明册封的,否则根本没有合法地位,所以按照常理来说,他应该向大明上交一封请求大明封自己为朝鲜国王的国书。

大明朝廷已经已经知道朝鲜发生内乱,并且原来的朝鲜国王被杀死,原来的李氏朝鲜已经灭亡的消息,所以大明朝廷上下都已经做好了册封朝鲜新国王的准备,甚至他们还决定支援朝鲜一批粮食,毕竟朝鲜是自己的属国,国内又刚刚发生内乱,自然需要自己这个宗主国出面安抚一番,这样也好让朝鲜的百姓记住大明的仁德。

然而让所有大明官员都没有想到的是,那个统一朝鲜的平安军大首领上交的第一份国书,竟然不是请求册封的国书,而是请求大明同意朝鲜内附的国书,这下使得整个大明朝廷都为之震动,甚至连李东阳、杨廷和等内阁大臣们也都为之震惊,毕竟朝鲜相比大明虽然是个小国,但一向都号称海东强国,这样一个国家在战乱统一之后,竟然会选择向大明内附,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李公,你觉不觉得朝鲜这次选择内附的举动十分古怪?”在接到朝鲜国书的朝会之后,杨廷和一边走一边向身边的李东阳问道。

“哦?有何古怪?”须发皆白的李东阳扭头看了一眼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杨廷和,满脸笑容的开口问道,对于杨廷和,他一向都是十分看重,甚至一直认为杨廷和在政治上的才能超过自己,所以他对杨廷和也是竭力培养,所有人都知道,李东阳已经将杨廷和当成自己的接班人。

“李公,之前的朝鲜国王李隆残暴不仁,导致国内叛军四起,最后更是死于叛军之手,这点怪不得别人,可是现在那个起于微末的平安军好不容易才统一了整个朝鲜,按照常理来说,一个能在短短一年内就把战乱四起的朝鲜统一的人,肯定是胸怀大志,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后人着想,他也应该选择在朝鲜称王,毕竟这样一来,他的家族后辈就是朝鲜世代的国王,如此巨大的诱惑,对方竟然视而不见,反而向我大明上书请求内附,实在有些不合情理!”

杨廷和说到这里时,长吸了口气接着又道:“另外这个平安军的崛起也处处透着古怪,按照朝廷得到的消息,他本来是朝鲜四路实力最强的叛军之一,与其它三路叛军实力不相上下,但比之李隆的国王军却还差着一筹,可是就在今年春天,这个平安军却是势如破竹的灭掉了李隆,进而吞并其它三路叛军,短短数月就平安了朝鲜的叛乱,快的简直让人不敢相信,现在这个平安军又反常的要求内附,所谓反常即为妖,所以我怀疑这个平安军应该有问题,甚至这个内附说不定是个阴谋!”

“哈哈哈~,介夫啊,你能够发现平安军的这些反常,已经实属不易,不过你却还是太粗心了,若是仔细查看一下那些来自朝鲜的战报,也许就会发现那些反常之事的真相。”李东阳大笑着道,他今年已经六十六岁了,精力已经大不如从前,现在已经将政务上的事都交给杨廷和他们处理,而杨廷和的表现也让他很满意,现在杨廷和唯一欠缺的就是对一些细节方面的把握,若是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他也能安心的退下来了。

“朝鲜的战报?请李公指点!”杨廷和显然光顾着考虑李安良送来的那份请求内附的国书了,对于朝鲜那边传来的战报的确有些疏忽。

这是个指点杨廷和的好机会,李东阳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只见他边走边用缓慢的语调开口道:“介夫,朝鲜那边传来的战报中介绍,平安在与前国王李隆的决战中,动用了大量的火器,后来朝鲜的首都汉城也是被火器攻陷,据说平安军中拥有上百门火炮,虽然我估计其中可能会有些夸大,但相信平安军中的火器数量肯定不在少数,如此多的火器,为何会突然出现在朝鲜一个叛军之中?”

李东阳并没有直接告诉杨廷和自己猜想的答案,而是用一种启发式的办法让他自己思考,毕竟杨廷和日后要主理整个大明的政务,所以现在李东阳能教一点就是一点。

杨廷和果然不愧是下一届内阁首辅的得力人选,只见他听到平安军竟然诡异的出现大量的火器时,立刻震惊的停下脚步,然后喃喃自语道:“朝鲜国小民弱,根本负担不起制造火器的费用,就算国内有一些火器,恐怕数量也不会太多,而且火器乃是国之利器,制造方法一向对外保密,朝鲜制造的火器威力恐怕也大为减弱,甚至连用于实战都有些困难,由此可知,那些平安军中出现的火器必然不是朝鲜制造的!”

看到杨廷和已经想到事情的关键,李东阳立刻大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介夫,你说的不错,那些火器的确不是朝鲜能够制造出来的,而遍观朝鲜周围各国,唯一有能力制造那些火器的,就只有我们大明了。”

“嘶~,难道说……难道说这件事是陛下在背后操纵?”杨廷和这时才倒吸了口凉气,然后有些不可思议的开口问道。

“嘿嘿,是不是陛下在背后操纵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却知道,这件事一定和那位年轻的四海总督有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果然是好手段啊!”李东阳冷笑了两声道,之前他对周重还是很有好感的,但是这段时间以来,他却觉得正德对周重太过骄纵,而且周重手中的权力也太大了,对此周重好像也没有丝毫的觉悟,依然在海外我行我素,这让李东阳对周重的印象急转直下,直到朝鲜这件事发生后,更是让李东阳对周重有些不满。

“周重?又是他!”杨廷和听到李东阳的提醒,也终于醒悟过来自语道,“难怪他之前忽然擅自将四海总督会暂时从双屿港迁到了威海卫,估计就是为了就近的控制朝鲜的变局,而且遍观整个大明,也只有他这个四海总督才有权铸造火炮,而且也只有他可以一次性的动用那么多的火器却不必向朝廷上报。”

杨廷和之前对周重的印象就不太好,总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因为正德的宠信,再加上运气好得到了番薯和玉米这两种逆天的作物,所以才得到现在的高位,实际他的才能却与现在的地位不匹配,而且他也觉得周重手中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已经让朝廷有些无法制约的感觉,现在更是擅自插手朝鲜的内政,实在是胆大之极。

第三百九十二章 朝鲜内附

李东阳和杨廷和虽然猜到朝鲜的事情与周重脱不了干系,但是他们却不敢把这件事传出去,毕竟周重不是普通人,而是大明的总督,若是让人知道他擅自插手朝鲜的内政,甚至这件事很可能还得到了皇帝陛下的同意,那到时也会让朝廷的颜面受损,所以他们虽然明知道朝鲜内附的事情有问题,却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过朝鲜内附这么大的事情,朝廷自然不能草率从事,特别是对于朝鲜第一次上交的请求内附国书,这是绝对不能同意的,毕竟连皇帝禅让都要让三次,一个国家并入大明这样的事虽然比不上皇位的传承,但至少也要让上两次才行,所以朝鲜请求内附的国书被退回去了,不过紧接着朝鲜的第二封国书就又送了上来,并且还是由李安良亲自送过来的。

豹房的正殿之中,正德正在召见千里迢迢从朝鲜赶到北京的李安良,另外李东阳和杨廷和、刘忠、梁储等内阁大臣也都来了,毕竟他们对于李安良这个打下了整个朝鲜,并且还主动向大明请求内附的人十分感兴趣。

李安良上到大殿,对着正德行过大礼之后,只见正德这才笑呵呵的道:“李安良,你不必多礼,朕听说你因为不满之前朝鲜国王的统治,这才一怒兴兵,最终这才打败了其它的几路叛军,统一了整个朝鲜,不过你为何要将朝鲜内附到我大明?”

正德其实对朝鲜内附的原因最清楚不过,毕竟这件事周重早就和他交待的一清二楚,甚至那些派到朝鲜的大明官员,也都是他吩咐锦衣卫去找来的,不过在今天这种场合,他却只能装糊涂,毕竟要是让李东阳这些内阁大臣知道,恐怕自己这个皇帝也会吃不消。

“启禀陛下,草民其实并不是朝鲜人,而是辽东的汉人,当初因为一些变故这才逃到朝鲜,然后在朝鲜居住了十年,也在那里娶妻生子,这次朝鲜内乱,草民家中也受到波及,最后甚至连饭也吃不上了,万般无奈之下,这才选择了造反,草民仗着以前读过一些书,比那些朝鲜人多了些见识,这才能够打败所有人,最终统一了朝鲜,不过臣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个汉人,所以在统一朝鲜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求内附大明,这样草民就能再次成为一个大明人了!”李安良一脸义正言辞的道。

听到李安良竟然是个汉人,这让李东阳等人都十分的惊讶,但是接下来李安良的话却让他们差点把鼻子给气歪了,李东阳他们可都是在官场上打滚多年的人精,根本不会相信李安良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