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私大明-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南洋纳入大明的统治之中,这个想法是周重提出来的,不过当初他对这个时代的南洋了解并不多,只是想当然的觉得,要将南洋的几个大岛上全都建立移民据点,然后以据点为中心,慢慢的控制南洋的几个大岛,不过随着总督府对南洋各岛的了解,焦芳他们却发现,婆罗洲以东的几个大岛上遍布热带雨林,条件十分恶劣,除了土生土长的南洋土著外,一般人很难在岛上生存。

当然婆罗洲以东的岛屿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在吕宋南方大岛再向南,那里有一条长长的岛链,那里的海岛上生长着数不清的香料,最原始的香料群岛,指的就是这条岛链,现在这条香料群岛已经被周重的总督府接管,商人们乘着船来到那里,需要付上一笔费用才能到岛上采摘香料,而且每座岛的采摘量都有规定,甚至周重已经开始让人在岛上研究人工种植香料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到成效,但是相信用不了几年,南洋的香料产量就会大增。

当然了,香料群岛那里早已经安排了不少移民过去,但是剩下的一些大岛却暂时不适合移民居住,所以焦芳才会说出上面的话。

周重听完想了想,最后也是点了点头道:“焦大人言之有理,当初制定的南洋移民策略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南洋的面积实在太广阔了,我们不可能全面开花,现在只需要暂时控制几个重要的岛屿就行了,其中马来半岛和金洲刚好把持着南洋与印度之间的交界上,所以这两个岛屿肯定要控制,至于吕宋则是距离我大明最近,而且那里盛产金、铜,土地也十分的肥沃,自然也不能放过,如此一来,就只剩下爪哇这个南洋土人的文明中心了。”

“嗯,经过焦大人这么一梳理,南洋的局势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不过爪哇那里不比别处,现在一统爪哇的淡目王国得到葡萄牙人的暗中资助,军中拥有不少的火器,再加上岛上人口众多,我们想要占据爪哇,就必须打败淡目王国,而这就需要在南洋保持一支强盛的军队,可是我们的南洋舰队还没能组建成,如此一来,对于爪哇的战略就只能往后推了。”

一直没有开口的王守仁这时也补充了一些,紧接着他又一笑道:“不过这样看来,南洋对于移民的需要也就不那么迫切了,大人也不必因为移民数量减少而烦恼,而且从国内迁移灾民也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大明不可能每年都能提供数十上百万的灾民,所以属下倒是想到另外一个吸引百姓主动去南洋的办法。”

听到王守仁的话,周重和焦芳都露出一种十分感兴趣的表情,当下只见焦芳心急的问道:“不知王大人有何办法可以吸引国内的百姓主动去南洋?”

“呵呵,其实这个办法倒也不算什么,只不过以利诱人而已。”王守仁笑呵呵的道,“现在南洋除了本来就居住在那里的汉人外,剩下就只有两种汉人,一种就是我们总督府迁移过去的大明百姓,另外一种则去那里做生意的商人,这三种汉人中,只有商人是主动去南洋的,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赚钱的机会,他们就会去哪里。”

说到这里时,王守仁顿了一下,接着又有些苦笑的道:“身为圣人门生,虽然我不想承认,但却不得不说世人都是逐利而行,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间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个利字,想要让百姓主动去南洋,自然也要让百姓们看到利益,比如我听说南洋一带发现了不少金矿,结果引得福建、广东一带的百姓主动乘船去南洋淘金,这对于咱们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之处,比如由总督府出面组织一支勘探队伍,在南洋寻找金银铜矿,南洋金矿,只要发现了矿藏,就由官府出面与商人合作开矿,只要商人参与进来,那么他们肯定会想办法招募人手去南洋开矿,这样一来,百姓的迁移也就慢慢的完成了。”

听完王守仁的话,周重却是差点给了自己一巴掌,枉自己还是个后世来的穿越者,竟然忘了历史上欧洲人移民的办法,当年的美洲大移民时,那些移民大部分都是冲着美洲的金矿去的,有了金矿就有淘金的人,只要有人聚居,那么就会慢慢形成城镇,等到这些人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恐怕就很少有人会再离开了。

“哈哈,好办法,金银的确是最动人心,现在仅仅听闻金洲那里发现了几座金矿,结果就引起了福建、广东一带的淘金潮,很多穷困潦倒之人将淘金视为一个发家致富的好办法,现在我大明的百姓虽然大部分都能吃一顿饱饭,但生活却依然贫困,毕竟粮食一多,价格也就掉了下来,光靠种地根本不能解决贫困的问题,甚至连买些布匹之类的生活用品都困难,若是真的在南洋发现了大量的金矿,那么老夫可以预见,大明百姓肯定会争相前往!”焦芳这时也是大笑着道,他虽然也是读书人,但年纪大了,阅历也多,对于人情世故也早已看透,所以对人性逐利的观点并不排斥。

“好!就这么办,不过组建找矿队伍一事却有些麻烦,毕竟想要找到一些探矿的人才并不容易,不知道朝廷那里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周重说到最后又有些担心的道,大明不是后世,地质学在这个年代还处于蒙昧状态,天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合适的探矿人员?

第四百二十七章 屈辱的徐经

周重对于古代的探矿技术有些误会,他以为古代人对于地质学几乎是一窍不通,找矿全都是靠运气,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远在春秋战国之时,《管子》一书中就介绍了一些寻矿的基本方法,后来的《博物志》、《地镜图》等书都对探矿有专门的介绍,而且其中的说法也大都符合科学原理,可以说是古人对地质学的一大贡献。

也正是中国古人对于地质学的认识,所以大明国内对于探矿方面的人才虽然不多,但却也不是没有,比如王守仁就认识一位在探矿方面有着专长的学者,他在听到周重对探矿之事表示的担忧后,立刻就把此人介绍给了周重。

松江府通往南京江阴县的官道上,周重与王守仁坐在一辆宽大的马车上,两人边走边聊,聊天的内容却是关于一个人,也就是之前王守仁推荐的探矿大家,此人姓徐名纳,字南山,就住在南京江阴县中,平时除了闭门读书,教导几个弟子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大明各地游历,这次王守仁知道对方刚好就在家里,于是才向周重推荐了对方,打算让这个人担任总督府派往南洋的探矿官员。

本来按照王守仁的意思,想要请徐纳出山的话,只需要他自己前往南京就行了,毕竟徐纳虽然精通地理与探矿,但在科考之途并不顺利,到现在都只是一个秀才,而且他们徐家在江阴虽然是明门望族,但徐纳却是庶出,所以在家族和乡间也都是声名不显,当年王守仁游历的江阴时,偶然间与徐纳结识,对他在地理与探矿之上的学问十分感兴趣,两人相谈数日,使得王守仁也是大有收获,这几年两人也经常有书信往来。

可以说除了精通地理与探矿之外,徐纳仅仅只是一个大家族不受重视的庶出旁支,而且人到中年也只考中一个秀才,根本不算什么,所以只要王守仁亲自请对方出山到总督府任职的话,徐纳肯定会十分愿意,毕竟这可比他在科举上苦苦挣扎要强多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根本用不着周重亲自去请徐纳,不过周重在听到王守仁对徐纳家族的介绍后,却忽然起了兴致,当下决定与王守仁一起去请徐纳,反正江阴距离松江也不算远,再加上现在正值阳春三月,刚好是出游的好时机。

说起江阴徐氏,在南京一带可是有名的世家大族,家族中有一座藏书楼名曰“万卷楼”,楼中藏书不可计数,而且徐家为人豪爽,对于乡间的读书人十分大方,那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都可以到万卷楼中借阅,这对于大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可谓是十分的难得,毕竟这个年代的书籍可都是贵重物品,一般人根本不愿意外借。

另外徐家出过数个十分有名望的读书人,比如已经过世的徐颐、徐元献父子二人,其中徐颐做过大明的中书舍人,与李东阳交情莫逆,徐元献则是南京一带有名的神童,十岁就能赋诗,二十六岁参加乡试,就考中了第三名,一时间名声大噪,可惜徐元献命短,在二十九岁时就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徐经,也同样是聪明非常,而这个徐经就是与唐伯虎一起参加科举,结果因为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使得一生都无法再参加科举的那个徐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徐经的第五世孙中出现了一个更加有名望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周重在从王守仁那里得知,徐纳就是徐经的族弟时,心中立刻就想到了徐霞客,出于对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地理学家的敬佩,于是周重才决定亲自来一趟,毕竟徐纳也算是徐霞客的祖先,甚至日后徐霞客之所以放弃仕途,选择遍游大明的大好河山,说不定也是受到徐纳的一些影响。

“伯安兄,听说徐经已经去世了,不知他安葬在哪里?”马车上的周重向王守仁开口询问道,当年的科场舞弊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甚至在已经决定的录取试卷中,也没有唐伯虎和徐经的试卷,也就是说,两人其实已经落榜了,既然落榜,那就更不可能存着泄题一说,可惜当时其它落榜的读书人闹的很凶,所以孝宗皇帝不得不各打五十大板,唐伯虎和徐经也被发往县衙担任小吏,并且永世不得参加科举,结果就造成了两人的悲剧。

不过现在随着周重的影响,唐伯虎已经从科场舞弊案中走了出来,不但恢复了功名,同时还被周重提拔为马六甲的知府,可以说深受周重的重用,日后肯定会还会有升迁的可能。但是做为舞弊案的另外一个主角徐经,他却早在正德二年的时候就去世了,一生都没有平反自己的冤屈,也没能恢复徐家受损的名声,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

徐经是唐伯虎的好友,王守仁也与唐伯虎熟识,当初他们都是同一年参加的会试,因此王守仁也认识徐经,现在听到周重问起徐经的事,只见他也是叹了口气道:“不错,当初陛下刚刚登基,直夫兄想去京城打探消息,可惜他自从舞弊案的打击后,身体一向不好,最后竟然客死在北京,后来徐家人把他的尸体运到江阴安葬,因为直夫兄觉得自己没能洗清身上的污名,愧对列祖列宗,死前要求家人不能把他的尸体葬入徐氏祖坟,所以直夫兄的后人就将他的尸体安葬在江阴的砂山上。”

听到徐经死后竟然连祖坟都没有进,这让周重也不禁为徐经的遭遇感到几分悲凉,当初唐伯虎和徐经都是南方士子中最有希望中举之人,可就是因为官场上的一点小风波,却使得他们的命运发生极大的逆转,后世的唐伯虎虽然晚境凄凉,但至少留下了诗画双绝的美名,可是同样遭遇的徐经却没有人在乎,甚至连死都死的默默无闻,若非他后世的子孙中出了一个徐霞客,恐怕周重根本不可能知道徐经的名字。

也许是徐经的遭遇太过沉重,所以接下来周重与王守仁都没有再说话,其中王守仁看着窗外沉思,而周重则在回想着自己这几年的经历,一时间车内的气氛也有些沉闷。

马车辚辚而行,很快就进入到江阴县内,而当马车经过一座低矮的土山之时,一直没有说话的王守仁忽然指着道路旁的土山道:“大人请看,这座就是埋葬着直夫兄的砂山,而在砂山的另一侧,就是徐氏家族的聚居地,徐家的万卷楼也就在那里,当初我曾经有幸进入万卷楼借阅楼中的书籍。”

听到王守仁的介绍,周重也急忙让车夫停下车,然后对王守仁道:“伯安兄,你与徐经既然是旧识,我也对他的遭遇十分不同情,现在既然我们路经砂山,不如就上山拜祭一番如何?”

“正当如此!”王守仁听到周重提出祭拜一下徐经,当下也是抚手大赞道,其实他刚才就想提议祭拜一下徐经,但是因为周重是他的上司,而且周重又与徐经素不相识,所以他怕提出来有些冒失,这才没有开口,现在既然是周重主动提出来,他自然也是十分的愿意。

砂山周围十分的荒凉,周重与王守仁两人下车看了看,发现根本没有买卖祭品的地方,不过他们也没有强求,当下从马车里拿出一壶酒,这本来是他们准备在路上解乏用的,另外还有几个水果,然后两人沿着砂山的小路上山,路上周重又采了一束野花。说起来周重与王守仁都是重意不重形的人,只要是心意到了,祭拜的形式都是次要的。

砂山并不高,甚至说它是山都有些抬举它了,充其量砂山也不过是个高大一些土堆。周重年轻,王守仁文武双全,身体比周重还好,两人让手下人在山下等着,然后很快就来到了砂山顶上,结果在山顶的一处空地上,看到一座不大的坟墓,坟墓的建造的十分简陋,前面的墓碑上仅仅写着几个“徐经之墓”四个大字,其它的什么都没有。

周重与王守仁将手中的水果与野花放在徐经的墓前,然后又将壶中的酒撒在墓前,一场简单的拜祭也就算完成了,只不过周重和王守仁两人的心中却都是沉甸甸的。

“以徐家的财力,直夫兄的坟墓本不应该修的如此简陋,可是他在去世之前,执意要几个儿子给自己草草下葬,甚至连墓志都没有写,他这是故意在惩罚自己啊!”王守仁看了徐经的墓碑好半天,忽然开口叹息道。

周重听完也是再次叹息一声,通过王守仁的介绍,以及后世的了妥,他也可以体会到徐经死前的那种悲愤与屈辱,毕竟多年努力却被一场冤屈化为泡影,甚至至死都没能洗刷身上的冤屈,名声也没能恢复,这对于徐经这样的读书人来说,简直是世上最为残酷的惩罚。

第四百二十八章 徐纳

周重与王守仁路过徐经之墓,于是两人就上山祭拜,不过就在他们刚刚祭拜结束,正准备下山之时,忽然听到砂山下一片喧哗,好像是守在山下的护卫与人发生了争吵,这让周重两人都有些奇怪,当下加快脚步赶到山下。

“你们是什么人,为何拦住我上山,难道就不怕王法吗?”周重与王守仁刚走到山下,就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与周重的护卫争吵,而那些护卫却是挡在上山的路上,看样子是他想要上山,但却被周重的护卫给拦住了。

周重身为总督,自然走到哪都得带着护卫,而且这些护卫头子就是锦衣卫出身的吴山,他受到正德的嘱托,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周重的安全,所以在周重与王守仁上山时,就把守住砂山的道路,禁止任何人上山,而且锦衣卫一向都是强横惯了,对于别人一向都没有好脸色,所以才会与这个年轻人发生争吵。

“吴山,你们还不快快退下!”虽然周重知道吴山是为自己的安全考虑,但是他们封住上山的道路,就显得有些霸道了,所以周重这才出口训斥。

那个年轻人这时看到了从山上下来的周重两人,当他看到周重倒也没什么,不过当他看到王守仁时,脸上先是一愣,紧接着就是一喜,急忙上前行礼道:“小侄无礼,刚才不知是王世叔在山上祭拜父亲,实在是该死之极!”

王守仁看到这个年轻人时,当下也是露出一个笑容道:“原来是徐洽贤侄,数年未见,你都已经长这么大了,听说去年你已经成婚,不知现在可有子嗣?”

“王世叔说笑了,小侄去年成婚,昨日刚得一子,今日小侄才有空前来告诉父亲,没想到竟然遇到世叔前来,实在是太巧了!”这个名叫徐洽的年轻人也是十分高兴的道。

看到王守仁竟然与这个年轻人认识,周重也是哈哈一笑,等到王守仁与对方寒暄过后,立刻又为周重与这个年轻人做了介绍,原来这个名叫徐洽的年轻人正是徐经的次子,因为长子出生,所以前来祭告父亲。至于他与王守仁则在几年前见过,当时王守仁在江阴住了好长一段时间,所以徐氏子弟都对他十分熟悉。

徐洽已经知道王守仁已经升任四海总督府的按察使,态度也十分恭谨,不过当他看到眼前这个与王守仁在一起的年轻人竟然就是那位名扬天下的四海总督时,当时也是吓了一跳,急忙以晚辈自称,其实他只比周重小两岁。

周重与徐洽交谈了几句,看到对方显得十分拘谨时,当下也就不再勉强对方,王守仁让徐洽快点上山祭拜一下父亲,然后他们一起来到徐氏的聚居之地。

说起来徐氏家大业大,经过几世的繁衍生息,家族男丁人数已经达到数百人,虽然经过数次分家,但仍然聚居在一起,再加上徐氏乃是江阴巨富,家族拥有大量的土地与田产,因此徐氏家族周围已经形成一个不小的城镇。

在徐洽的带领下,周重与王守仁乘着马车来到徐纳的家门前,毕竟他们这次前来主要就是前来请徐纳出山的。说起来当徐洽得知周重与王守仁竟然是来请徐纳自己这位声名不显的族叔时,也是十分的惊讶,不过他自小家教森严,知道有些问题不能问,所以也没有太过打听。

徐纳虽然在徐家不是什么重要人员,但他毕竟有个秀才的功名,而且徐氏又是巨富之家,所以徐纳也分到一定的财产,比如现在周重来到徐纳的住的院子时,发现这是一座两进的院子,虽然看起来不是十分奢华,但却也是小富之家。

当周重与王守仁下了马车,刚走到徐纳的门前时,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听声音有老有幼,读书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虽然周重听不懂里面的人在读些什么书,但读书声抑扬顿挫,听起来极为悦耳。

徐洽本想上前敲门,但是王守仁听到里面的读书时,却制止了他的动作,然后站在门前侧耳倾听了片刻,这才笑着对周重道:“看来南山兄是铁了心要把自己对地理与探矿方面的学问传承下去,里面的学生有的在读管子六条,有的在读博物志,若是我所料不错的话,下午他还会给学生讲解自己在地理与探矿方面总结的心得。”

“世叔说的不错,族叔他两年收了几个门生,准备将自己的学问传承下去,每天上午读书,下午讲课。另外族叔他还准备将自己的心得写成一本地理图志,到时也会放在我徐氏的万卷楼中供后人借阅。”徐洽听到王守仁的话,立刻也是笑道。

周重听到这里也是十分高兴,因为他现在急需探矿方面的人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