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完全消灭那些棘手的游击队,只要削弱游击队的力量,对李乐来说就已经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了。
“燃油准备的情况很乐观,因为有亚历山大港和塞得港,航运非常有效率。”负责港口安全的军官回答道。
“既然很有效率,那就好。”抽烟的军官满意的说道:“今后在北非的燃油消耗会越来越多,这是一定的事情。”
未来在北非,德国和意大利都要驻扎重兵。包括防卫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方向上的盟军登陆,还有针对中东的行动,都需要在北非保有相当多的军力。
说完之后,这名军官就闭上了自己的嘴巴。他看着远处滚滚黄沙,还有沙尘之中矗立的一座挨着一座,如同烽火台一样的炮楼。
这些炮楼沿着公路和输油管道蜿蜒起伏,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而在苏尔特这边,一条更大更粗的管道正在兴建,要完成建设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一期管道旁边的公路上,一辆接着一辆装满了货物的卡车,正来回奔波忙碌着。
卡车大部分来自法国和意大利,都是民用的普通型号,拖拽着焊接制造的挂箱,装载着各种各样的物资,往来在油田和苏尔特之间。
比起之前荒芜的沙漠来,利比亚今日显得有朝气的多。几个城市正在新兴起来,因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开发,当地人也开始富裕起来。
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似乎面前的这沙漠和沙漠里的人们,都远离了战争一样。
309中东乱局()
蒙哥马利最近正在郁闷之中,他面对的问题实在太棘手了,以至于让他有些举棋不定。 .更新最快
问题来自中东地区的防务,还有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他作为现如今唯一一个能够支援到巴尔干地区的战区指挥官,实在不敢确定自己应该怎样应对。
如果他增援巴尔干地区,就意味着他只能削弱中东战区的兵力,这等于是置中东油田于险地。
可是如果他不增援巴尔干,那里的局势最终就会崩坏,让巴尔干地区变成德国人的地盘。
英国彻底失去空袭罗马尼亚的前进基地,同时也彻底被赶出了欧洲大陆。
上面两个选择,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所以蒙哥马利心中最支持的方案,就是从巴尔干撤军。
假设真的可以从巴尔干地区撤退,就能够撤出4万有战斗经验的部队,加强中东地区的防御。
这样做就等于说是加强了中东地区的兵力,还缩短了需要驻守的防线等于说是一举两得。
只不过这样做,就等于说是出卖了希腊还有南斯拉夫,也等于说是放弃了巴尔干地区。
丘吉尔不赞成放弃巴尔干,在丘吉尔看来,那里是第三帝国的软肋,可以从那里轻易的击败第三帝国!
要是巴尔干还在英国手中,从那里起飞的轰炸机,就可能飞到罗马尼亚上空,袭击轴心国宝贵的石油资源。
另一方面,撤退就失去了希腊这样的盟友,也同样失去了那斯拉夫这个摇摆不定的中立区域,这都是英国现如今的巨大损失。
而且,从巴尔干撤退,代表着又一次惨痛的失败,丘吉尔已经受够了这样的失败。
“首相先生不允许从巴尔干撤退,说撤退是承认自己的失败。”坐在自己的帐篷里,蒙哥马利说话的时候满脸都是无奈。
“不能按照最合理的方案来指挥调动部队,那还要我这个指挥官来做什么?”无奈的表象下面,是更多的懊恼。
蒙哥马利知道,如果再这样挥霍时间,隆美尔进攻的时候,他连准备工作都做不好。
作为一名前线指挥官,他计划出来的最好方案,竟然被后方给否决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坐在他一旁的原第8集团军指挥官奥金莱克冷笑了一声,开口说道:“你现在知道,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能做的心情了?”
奥金莱克在真实的史上,也是一个比较冤的人物。他在北非艰苦作战,却没有赢得人们应有的尊敬。
真实的史之中,是奥金莱克在阿拉曼阻止了隆美尔的进攻,将北非战线稳定下来,并且拟定了后来的反击计划。
只是因为丘吉尔嫌弃他的行动太慢,不愿意立即反击,才用蒙哥马利更换了这个可怜的将军。
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奥金莱克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英国将军,而蒙哥马利成了打败隆美尔的大英雄。
现在,奥金莱克同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从坎宁汉将军手里接过北非军队指挥权的时候,北非战局根本就是一片混乱。
坎宁汉丢掉了百分之五十的军械,损失了大量的人员物质,丢掉了至关重要的防线这仗谁打也是输啊。
所以,奥金莱克根本没有胜算,他还努力让输的场面好看了许多。按照能力来说,他也算是一名厉害的指挥官了。
可惜的是,丘吉尔没有耐心等待他在中东组织力量反击了,派来了另外一名将领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看着身边坐着的奥金莱克,也知道被干涉的滋味很难受,开口说道:“总要想想办法,把我们在巴尔干地区的部队撤回来!”
在蒙哥马利看来,现在就是撤退的最好时机了。他们刚刚帮助希腊打败了意大利的入侵,防线压力缓和下来,正好用来撤退。
“如果等德国人进入巴尔干,我们再走就来不及了。”蒙哥马利一边说,一边看向了奥金莱克说道。
德国装甲部队以闪电战着称于世,他们的进攻速度之快有目共睹。等到德国人动手,再撤退部队明显不是什么好选择。
一旦德国部队向前推进,有可能在5天的时间里就推进200公里以上的距离。
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4万名士兵如果成了俘虏,那对于丘吉尔还有蒙哥马利来说,热闹可就大了。
本来在中东地区,英国守军的兵力就捉襟见肘,现在却在巴尔干丢了4万名士兵,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现在撤退,丘吉尔是不会答应你的。”奥金莱克摇了摇头对蒙哥马利说道:“一旦我们撤退,希腊还有南斯拉夫,搞不好就投降德国了。”
要知道,现在可没有什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也没有所谓的盟军一说。
波兰已经被瓜分,低地三国都被德国占领,法国已经被击败,美国和苏联还没有参战眼下可不是全世界群殴德国的节奏,而是德国意大利甚至加上维希法国,群殴英国的时候……
如果再失去了巴尔干的希腊等国家,英国差不多就真的成为孤家寡人,在单独和德国意大利作战了。
虽然美国在后面援助着英国,虽然德国要提防苏联的进攻只能分散力量,可终究在场面上,是英国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丘吉尔怎么可能允许从巴尔干撤军?他甚至在考虑,如何在巴尔干稳住防线,把那里变成击败德国的前哨站!
“必须想办法,让首相先生意识到,中东战局的危险。”蒙哥马利皱着眉头,忧心忡忡的对奥金莱克说出了心里话。
“比起让早就已经没有退路的首相先生意识到失败已经成为必然,还不如瞒着他行动,先把部队抢运回中东。”奥金莱克已经做过了一次抗命的事情,所以对这种选择有些上瘾。
他说道了这里,看向了蒙哥马利道:“指挥官,如果我们不立即行动,几天之内,隆美尔就会用行动来教训我们,让我们知道浪费时间是一件最傻的事情。”
提起在苏伊士运河西岸蠢蠢欲动的隆美尔,蒙哥马利就更加郁闷了。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简直就没法比啊!
隆美尔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大量的物资补给,因为距离的关系,这种补给及时而且数量庞大。
可蒙哥马利呢?他除了接收到了一批来自美国的武器装备之外,拿到的最多的补给就是生产自伊拉克的燃油了。
此时此刻,蒙哥马利在兵力上,确实是超过了隆美尔,不过谁都知道这种数据毫无意义可言。
隆美尔在坦克飞机大炮还有弹药上占有优势,蒙哥马利在步兵人数以及燃油上略微超出。
可是,蒙哥马利手里的步兵大部分都是印度和南非调来的部队,还有一部分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这种参差不齐的战斗力让蒙哥马利数量上的优势毫无意义,缺少坦克和反坦克炮的他,甚至连阻止隆美尔部队渡过苏伊士运河都做不到。
最近隆美尔的部队正在休整,意大利的一些非主力部队,正在向南夹击苏丹,将英国在埃及附近的零散部队驱逐干净。
要不是顾忌到侧翼的安全,还有等待补给,囤积继续进攻的物资,隆美尔早就越过苏伊士运河,打到中东去了。
也正因为这样,蒙哥马利还有奥金莱克都清楚,他们的防线如同一张白纸,至今没有被隆美尔捅破的原因,只是因为隆美尔没有捅破这张白纸的意思罢了。
另外,蒙哥马利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德国人在塞得港附近修建的野战机场如果德国人真的把he…111这类飞机搞到非洲来,那重要的伊拉克油田,该怎么办才好?
“我上个星期给国内发去了电报,说我们需要大量的新式战斗机。”蒙哥马利想到了这里,就抱怨开来:“结果呢?”
他一边说,一边捏起了一份文件,拍打了两下对奥金莱克说道:“结果,皇家空军给了我20架飓风!该死的!20架飓风!”
不等奥金莱克说话,他就把那份电报丢回到了桌子上:“如果德国人真的轰炸伊拉克和伊朗的油田,我能拿来抵挡那些轰炸机的,就只有百十架飞机!”
英**队在北非的一系列败仗,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丢失了战场制空权。
德国有斯图卡在头顶上唿啸,有me…109e战斗机制霸天空,可英国什么都没有,只能被动挨打。
本土被德国空军袭击,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轰炸,让英国丧失了战斗机生产的大部分工厂。本土防空都捉襟见肘,也就完全没有了支援非洲的能力。
现在,英国在中东的战斗机,有美国援助来的40架p…40d型战斗机,有还在路上的本国生产的20架飓风,剩下的就都是凑数的破烂了。
依靠这样的空军,去和德国精良的非洲军团空军战斗,胜负也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310新的舰载机()
在德国北部的海岸线更北面,就是并不广袤的波罗的海。从这里进入到大西洋,要经过丹麦海峡这个非常容易被封锁起来的狭长地带。
德国已经占领了半个波兰,连通了但泽走廊,成功控制了差不多整个波罗的海南端。
同时,占领了丹麦的第三帝国,也控制了波罗的海出入大西洋的战略要道,能够轻松把海军运输到荷兰等低地国家。
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德国比较先进的造船厂,依旧还是集中在波罗的海,比如规模巨大的基尔军港。
就在波罗的海上,德国集结了自己规模庞大的舰队,甚至让英国都警惕万分。
这支舰队包括了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俾斯麦号和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刚刚维修好的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以及欧根亲王号巡洋舰。
如此强大的舰队,英国海军本土舰队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德国海军谨慎的在波罗的海上训练游弋,暂时没有挑战英国舰队的意图。
今天,天气依旧明媚,德国海军满是护航驱逐舰的舰队中央,齐柏林航空母舰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舰载机降落实验。
与众不同的是,这一次降落在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上的,并不是一早选定的舰载战斗机战斗机!
比起轻盈但是起降性能并不好的战斗机来,新的福克公司生产的海军战斗机f拥有许多这个时代顶尖舰载战斗机的标志性设计。
包括气冷发动机,包括更适合的起落架。这架f战斗机可能是这个时代舰载战斗机之中,最强大的存在。
最高时速600公里的f战斗机比日本零式战斗机要更快,而且火力也更加凶猛,除了略微短腿这个问题之外,这种飞机几乎没有任何缺点。
对比已经服役的战斗机的航程还略有增加所以f的缺陷,对于德国海军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这一次,我听说新的战斗机要比原来的更实用一些?”齐柏林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指挥官吕特晏斯笑着问自己身边的海因斯开口问道。
海因斯说起这个的时候,脸上明显泛起了笑容来:“是的,元首送来的替代品,比战斗机要容易操纵的多。”
作为一名航母舰载机的指挥官,海因斯也是一名熟练的飞机驾驶员。他前两天刚刚亲自试驾了fe…109t好很多。
因为他手下的第一批宝贵的舰载机飞行员,都是用战斗机训练出来的,所以改飞f战斗机,还费了不少力气。
昨天这些飞行员才刚刚完成了陆地上的降落,但是每人十次的降落训练,竟然全部都一次完成,没有任何人出问题。
想来也是正常用并不好操作的战斗机在航母甲板上都降落过了,用更方便驾驭的f在陆地上降落,没有理由失败不是么?
虽然两种飞机的性能并不完全一样,不过改飞训练的飞行员,都是空军里精挑细选出来的飞行老手,自然速度要快上许多。
今天是这些飞行员在航母上第一次试验降落,整个舰队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听吕特晏斯这样问,海因斯专业的解释了一下两种飞机的区别:“f战斗机的起落架更宽,海上降落的时候稳定性更好一些。”
说到这里的时候的,第一架f已经在指挥官的口令中,冲向了齐柏林号航空母舰的甲板。
与战斗机比较起来,新的f战斗机的重量更重一些。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影响齐柏林航母的舰载机的携带数量。
因为制约齐柏林号航空母舰飞机携带量的,是机库和甲板面积,并不是航母的载重限制。
现在,德国有了比英国所有飞机都要先进的海军战斗机,航母舰队的作战能力比起英国航母的作战能力,要高上一个级别。
实验降落的那架f战斗机,冲到了航母甲板上,并且在上面减速,很快就把尾钩挂在了航母甲板的阻拦索上。
因为有了阻拦索巨大的拉扯力,f战斗机瞬间就停止在了甲板上。飞机的发动机停止了转动,驾驶员也从里面掀开了自己的舱盖。
“怎么样?”航母甲板上的地勤工作人员围了过来,开口问跳下飞机的驾驶员。
“太平稳了,比起要小心翼翼操控的战斗机,这种飞机的降落就简单多了。”飞行员笑着回答,把手里的皮帽子丢给了学徒。
不仅仅是空军,海军也已经建立了正规的学徒培养制度,每一名飞行员都有两个学徒跟班,跟着学习飞行技能。
这也是为什么齐柏林航空母舰上人数有些多的原因这艘航母有整整2000名船员,包括两百名以上的飞行员与准飞行员。
地勤人员开始把这架停下来的飞机推到航母甲板的另一侧,因为很快就有第二架战斗机从天而降,降落到甲板上面。
飞机一架接着一架的降落,地勤人员在辛勤的忙碌着。甲板上的飞机越来越多,机库里面也已经停满了新的飞机。
经过这样的更换,齐柏林号航母舰载战斗机,从战斗机。
“真是太好了,如果早更换这种战斗机,我们之前的训练也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海因斯有些感慨的说道。
之前他们训练用的都是比较难飞的战斗机,所以训练进度一直很缓慢。好不容易所有人都掌握了基本的航母起降作业,形成战斗机却遥遥无期。
现在,更换了更适合航母起降的f战斗机,似乎几天的时间之后,他们就能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了。
虽然更换了新式飞机,可这些飞行员在海面上,利用无线电和手里的设备导航的技能,在海面上寻找自己舰队的能力,都还算没有白练。
“预备飞行员注意,接手飞机,进行起降适应性训练一次!计时开始!”航空母舰的甲板上,广播器里传出了海因斯的声音来。
作为预备飞行员的第二套飞行员班子听到了召唤,冲出了自己待命的舱室,奔跑向自己的飞机。
他们要根据命令,从刚刚降落的飞行员手里拿过飞机,进行新一轮的起降实验。
肩负着训练海军飞行员的重任,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上每时每刻都在有飞机起降这个时代的飞机重量轻,而且速度相对较低,可以更方便的训练飞行员。
这个时候的德国海军,同样获得了比历史上更多的燃油,这让他们可以更加放心大胆的训练自己的部队,训练自己的飞行员。
舰桥上,一脸忧虑神色的吕特晏斯可没有海因斯那么乐观,他看着眼前,正在一架接着一下起飞的f,开口说道:“最高统帅部已经下了命令,要求海军舰队待命,随时准备出海战斗。”
“这不是好事情么?我们训练了这么久,也应该参战了。”海因斯比起吕特晏斯来,显得乐观得多。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德国海军和德国空军对自己敌人的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德国海军认为自己的敌人是强大的,只能规避却无法超越的那种蛮横的强大;而德国空军却并没有这种想法,他们更愿意挑战敌人,认为自己比起对手来丝毫不落下风。
吕特晏斯看了看海因斯,很是为海军的未来担忧:“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五倍,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有胜算。”
“元首给我们的任务,是要歼灭敌人的舰队?”海因斯听到吕特晏斯的话有些不解,开口问道。
吕特晏斯听到问题之后摇了摇头,否定道:“不,恰恰相反,元首要求我们避开敌人的舰队围堵,以击沉敌人的运输船为主。”
不过他说到这里依旧还是忧心忡忡:“可是,如此庞大的一个舰队开出去,英国人不可能不做防备,四面围堵的情况必然会出现,我没有信心带着舰队闯出这样的包围圈。”
雷德尔的担忧,吕特晏斯同样也有,他真的不敢指挥德国海军全部的家当,到已经和英国人后花园差不多的大西洋上去溜达。
可是,他同样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