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等男主人拒绝,这名德军身后的士兵,捧着叠放整齐的鲜红的国旗,冲进了房间里。
在女主人惊恐的目光,在几个孩子不知所措的眼神里,狂热的党卫军士兵把身子探出了窗外,迎着微风展开了一面巨大的德国国旗。
而在展开国旗的时候,屋子里面的党卫军士兵们,同时也跟着狂热的歌唱起来:“这个时期的英雄们挣扎着,现在赢得了胜利后,撒旦又开始谋划新的名单。”
“你们不能扯下这面国旗,不然的话宪兵会逮捕你们,把你们送到波兰去。”那名会说英语的德国士兵,一边用脏兮兮的皮靴踩着干净的地板,一边点燃了一支香烟说道。
“你是英国人?”听出了德国士兵的口音,男主人壮着胆子开口问了一句。
“我在英国出生,是德裔……37年回国的。”那名德军笑着回答,并且递给了男主人一支香烟。
“之前我在牛津学。”走出屋子的时候,年轻的德国士兵开口补充了这么一句,跟着自己的战友们走下了木质的楼梯。
“像在他本身所构造的那样,去喜爱生命的时光你不应该忘记我们,哦,那些华丽的梦境。”走廊里面,还能够清楚的听到他们歌唱的声音。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些德国士兵唱着这样的歌曲从街头走过,英国平民们心底涌起的是自己再不是英国人的悲哀。
他们的祖国战败了,他们的土地将要变成他国的领土。未来他们只能称自己是德国人了,而这里也将成为德国。
德国……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曾经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国度啊。那个曾经在一次战争的时候耀武扬威的国家,依旧还是没有能够对英国造成什么致命的威胁。
可是,二十年后,德皇威廉二世没有做到的事情,一个叫阿道夫?希特勒的男人做到了,这不得不让人感慨。
英国还能够崛起么?国王陛下还能够回来么?大家心里都想着这样让人悲痛的问题,看着一队接着一队的德军,从自己的面前走过。
“那些静静看着下面的星星可以做我们的证人,当所有的弟兄沉默,觉得信错了神。”街道,一辆牵扯着火炮的欧宝闪电卡车呼啸而过,面的士兵坐在弹药箱歌唱者。
穿着帅气皮质大衣的德国摩托兵将自己的宝马摩托停在路边,透过风镜观察着街道的每一个人。
穿着党卫军将军礼服的迪特里希,坐在自己的敞篷车内,在士兵和坦克的簇拥下,缓缓的开过了街道。
知道自己的主官到来的德军士兵唱的更加卖力了,雄壮的歌声伴随着皮靴撞击地面的声音,让每一名德军指挥官都心潮澎湃:“我们不想去打破那些曾经的话,并不是所有的男孩都同样的成长……”
深受感染的迪特里希也跟着哼唱起来,用手指头敲打着敞篷汽车的车门沿:“只想去传扬和诉说那德意志帝国的美好。”
一辆装甲车带着卡车停靠在泰晤士河南岸最高的政府建筑物门前,然后体面的德军军官跳下了卡车,走到了等候在门口的英军军官面前。
站在对方的面前,他抬起了自己的手臂,敬了一个标准的德意志举手礼:“我代表德国正式接收这里”
他的身后,装甲车的20毫米口径的机炮阴森森的指着前方,卡车已经跳下了许许多多的德国士兵。
这些士兵在道路一旁开始列队,有一名班长高喊的口令,整齐的德军士兵在口令站成了标准的一排。
英国军官站在那里,眼里似乎含着泪花,在他的身后,建筑物面那个高大的旗杆,一面英国的米字旗正在被缓缓的降下。
不远处是那条横跨泰晤士河的桥梁,建于1894年的伦敦塔桥。
它没有毁于战火,却要在几个小时之后,被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国家同时拥有的桥梁了。
看到那面属于英国的旗帜缓缓的落下,这名英国军官再也忍受不住,开始失声哭泣起来。
如果他可以自由的选择,宁愿战死在之前的战斗,也不愿意活着看见这样伤心的一幕。
可惜的是,现实是没有如果的。他还活着,而且必须完成级交给他的任务……
英国士兵和英国的平民都拥挤在大桥,想要离开德国占领区。德国对这种事情视而不见,他们也不愿意掌控超过他们预计的英国平民。
毕竟他们也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浪费——除了一些被元首指名道姓必须留下的人之外,德国并不严格限制占领区的英国平民人身自由。
当然,这样的随意,到3月9日会结束。到那个时候,任何一个人想要过境,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检查的。
:
538去西伯利亚()
美国总统的办公室内,罗斯福一脸灰败的看着马歇尔,作为总统的智囊,马歇尔现在也非常的尴尬。
英国这样真的投降了,虽然混乱的殖民地无法立刻给纷乱的欧洲继续提供补给物资,可那里终究还是恢复了名义的和平。
美国希望让英国与德国拼个两败俱伤的结局并没有出现,现在德国可以说是速战速决,一大独大了。
“唉……现在,我们插手欧洲事物的突破口,已经被德国人给闭合了。”罗斯福感叹了一声说道。
因为英国已经失败,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脱离了美国的计算。事情这样发生在眼前,这怎能不叫人懊恼?
本来一切还都在掌控之,可在突然之间,德国开了外挂一样,取得了欧洲战场的胜利。
一边感叹,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一边痛苦的揉捏着自己的鼻梁。这些天来他拼命的周旋于议会国会之间,弥补他之前犯下的过错。
无数的物资和金钱,都被支援到了英国,可战争失败了,很多利益都拿不回来,这总是需要人买单。
幸好,大部分的援助都不是无偿的,而是现场置换了应有的利益。如果无偿的援助太多,他这个总统可能都要受到影响。
“我们千算万算,没有想到德国人能够在海陆地同时引发武器技术革命。”马歇尔提起这个事情,也非常的郁闷。
他擅长的是运营和统筹,能够将自己国家后方的战斗潜力发挥到极致。
可是他毕竟不是一个传统的军人,没有带过兵的他并非是万能的存在。
作为参谋长,马歇尔可不是巴顿,也不是布雷德利,让他主导探索一次武器引发的战术革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位厉害的运营专家,最擅长做的事情,是生产出来万辆坦克,还有数万架飞机,然后把这些武器武装给一千万人,交给前线的将军们去挥霍。
在马歇尔的计算之,他认为英国海军拥有数量的绝对优势,是不可能输掉战争的。
可是德国人给他了重要的一课,教会了他一个重要的道理。当武器推动战术引发变革之后,数量优势有的时候是可以被抵消掉的。
这个残酷的教训,对马歇尔的打击要对罗斯福的打击还要巨大。因为这场德国的胜利,摧毁了马歇尔内心对运营的信心。
“现在,德国海军至少有两艘航空母舰了,如果再加几艘英国移交给他们的战列舰,大西洋我们也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了。”好不容易回过神来的马歇尔,开口这样说道。
英国的溃败,不仅仅是让美国失去了一个盟友,同时也让美国不得不加固自己的东部海岸线防御。
这个防线还很漫长,囊括了美国的石油补给基地墨西哥湾沿海,还有重要的金融城市纽约,以及政治心华盛顿。
更可怕的是,美国还失去了干涉欧洲事务的机会,现在的欧洲铁板一块,美国再强大也无从下手了。
一旦美国和日本开战,德国会不会落井下石,这个谁都无法保证。
虽然日本没有加入到轴心国之,可日德之间的友好关系,似乎依旧还很牢固。
“好消息是,苏德之战看起来在所难免,我们能做的事情,是等待他们之间的决战开始。”提起这件事情来,马歇尔的心情似乎好了许多。
苏联和德国在美国看来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两个国家开战对美国依旧是有利的事情。
只要这两个国家在战争两败俱伤,那么美国依旧可以重返欧洲,恢复之前的种种计划。
罗斯福提起苏联来,也很满意斯大林的咄咄逼人。苏联大使已经和他探讨了几次关于德国威胁的问题,他看得出来,苏联是真的很想与德国分个胜负。
边境集结着双方的主力部队,德国至少集结了300万人在东线,而苏联也在边境囤积了至少500万人。
这种规模的动员兵力,已经是赤裸裸的开战序曲了。罗斯福非常羡慕两个国家的动员能力,也非常羡慕两国首脑的独裁权力。
即便是领导了美国走出金融危机的罗斯福,依旧还是没有希特勒在德国、斯大林在苏联那样的权力。
虽然看去斯大林被国内人憎恨,希特勒也被贵族掣肘,可是他们的权力却实实在在要罗斯福更大,大许多许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苏联将在3月15日左右向德国发起进攻,看德国人怎么应对了。”马歇尔对苏联方面的进攻时间有一个简单的判断,这是他精心计算过之后,得出的结论。
关于德军的抵抗,马歇尔似乎没有半点担心过。他认为德国的陆军要海军强大的多,抵抗住苏联的进攻几乎不是难事。
在马歇尔看来,双方的战争会把波兰等边境地区打成一片废墟,两个国家都会陷入到战争泥潭之去。
到了那个时候,美国只要两边调节平衡,用输出军火来让双方保持势均力敌的状态,能让两个国家不停的失血下去。
“苏联这些年的工业成让人担忧,他们得到了我们和德国人的双重帮助……这让我们或者德国人的估算都会有些许的偏差。”罗斯福倒是看得非常的宏观,开口对马歇尔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十几年的时间里,苏联利用凡尔赛体系对德国人的压榨,从德国手里拿到了不少的技术。
他们也从英国还有美国这里买到了不少机械装备,在当时大家都唯恐天下不乱,互相坑害当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经过了十年的输血和姑息纵容,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成长起来。罗斯福看不透斯大林,马歇尔当然也算计不透那个遥远的红色国家。
希特勒如果可以理智客观的评价苏联,重视这个国家的底蕴,他也不会一意孤行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并且在执行这个计划的时候一错再错。
希特勒计算的是德国援助苏联的那些家底,可惜的是他对美国和英国的纵容却一无所知。
庞大的苏联在战争还得到了美国的海量支持,这些支持远远超过了德国高层的统计和测算。
“无论偏差存在与否,苏联打算进攻德国,是不容置疑的事情。”马歇尔自信的说道:“如果他不下手,希特勒会下手”
“怕怕,德国在西线速战速决,动摇了苏联开战的决心啊。”罗斯福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光,这样说了一句。
……
远在依旧寒冷的克里姆林宫,金光闪闪的建筑物的尖顶还有一些没有融化的积雪。
穿着厚重长款军装的苏联士兵,握着钢枪守卫在他们站岗的位置。
这里的画面似乎一直都自带背景音乐,雄浑的乐曲让这里显得更加神秘。
斯大林站在窗子旁边,倾听着有关英国投降的种种消息。之前他还认为这是英国人放出的烟幕弹,可现在看来英国是真的被德国人逼了绝路。
“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德国人真的开进了伦敦城区,我们驻英国的大使亲自来电证明了此事。”一名外交官战战兢兢的对斯大林汇报道。
在这里的所有人都知道斯大林一心想要入侵德国,把苏联的红旗插欧洲的每一个城头。
前线作战准备的拖延,使得战争一拖再拖。结果与英国夹击德国的机会已经错过,怎能不让斯大林恼火?
铁木辛哥站在那里,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边的矮小的赫鲁晓夫。
他们两个人基本是负责前线作战准备的,结果他们晚了一步,这明显是他们两个人的责任。
“我在一个月前只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可是你们是一拖再拖,最终错过了机会。”斯大林用手握着烟斗,看着眼前的几个人缓缓的开口。
这位苏联伟大的领袖说话很缓慢,却带着让人无法质疑的威严。赫鲁晓夫吞了一口唾沫,铁木辛哥也把自己的头垂得更低。
“现在进攻德国把握是不是更低了?我们难道要被面前的困难击倒?”斯大林一边问,一边走到了他的心腹们面前。
一步一步,看着这些可怜的手下,斯大林等着对方给他一个解释。铁木辛哥决心做定了缩头乌龟了,他只能等赫鲁晓夫开口。
赫鲁晓夫能够在短时间内青云直,成为斯大林的心腹,当然也不是傻子,他也打定主意闭紧嘴巴,傻子才在这个时候开口说话。
看着所有人都不开口说话,斯大林冷哼了一声:“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不得不发的态势了。纠结也没有用,让最伟大的战士,去征服资本主义统治的罪恶欧洲吧”
顿了顿,斯大林似乎也觉得这样干巴巴的口号有些太过空洞,于是开口补充道:“最晚3月20日,我们必须要发动进攻。”
说完了这句之后,他眯着眼睛看了看铁木辛哥,还有赫鲁晓夫两个人:“这一次,再做不到,你们不用回莫斯科来见我了,直接去西伯利亚吧……”
:
539真是一个好日子()
谁都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最清闲的地方,应该是元首亲自统辖的最高统帅部了。
可惜的是,这里现在忙碌的状况,对英国全面开战的时候,还要忙碌一些。
无数的件被送到了这里,然后被秘还有各级军官分类处理,归类之后统一送到凯特尔元帅手。
德国的东线真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武装集团。这里有20万人的意大利远征军,还有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仆从军。
再加整整300万的德国陆军部队,每天消耗的吃的东西,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这些部队还装备了各种型号的汽车,配备了大量的马车。牵引火炮、装甲车、突击炮还有型号繁杂的坦克。
勤俭的德国部队,从2号坦克一直到最先进的5号豹式坦克,都还依旧装备在各支装甲部队手。
炮兵部队更是装备了不少2号坦克底盘改造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以及大名鼎鼎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当然了,装备最多的依旧还是那几样东西,3号突击炮、4号坦克、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从这里也能轻易的看出来,元首开创的坦克歼击车究竟有多么重要,在短短的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它已经成为德国装甲力量的坚了。
因为西线的战斗已经结束,有无数的飞机要从西线调往东线去。在西线德国常年保持着5000架左右的各种型号的飞机,现在它们大部分都可以飞到东线去参战了。
大约有700架的JU…52运输机,1500架Fw…190系列和mE…109系列的战斗机,还有1700架以的JU…88轰炸机和JU…87斯图卡飞往东线。
每天大家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飞机从自己的头顶飞过,数量多的让大家都数不清楚个数。
西线的飞机从5000架左右一下子减少到了1100架左右,这之间节约了多少力量,也不言而喻了。
德国在东线原本的3700多架飞机的劣势状态一下子被扭转了过来,飞机数量猛增到了7600架这样一个可怕的数值。
历史,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时候,拥有飞机5000架左右。李乐现在显然要历史强大了太多太多。
首先,他打赢了不列颠空战,胜利让他节约下了至少1000架的飞机。
其次,他控制了部分英国,打垮了英国也让他可以减少法国境内的战斗机数量,也让他可以多抽调大概500架飞机参战。
最后,施佩尔的工业统筹提高了德国的生产效率,所以让德国多出了整整1000架飞机来作战。
拥有了这样多的飞机,李乐的空军战斗力绝对可以用惊人这个词来形容了。
他的飞机对手能天的飞机可要先进的多,他的飞行员可要对手的飞行员强大的多。
“为了解决进攻苏联的后勤补给问题,我们把补给站修建的太靠前了……”凯特尔指着地图,对李乐介绍着目前的边境状况。
物资和部队构成分配,都是按照进攻来规划的。如果要临时更改成防御模式,损失可能会更加巨大。
德国部队太适合进攻了,以至于让他们防御实在太让人觉得浪费。大量的部队配置靠前,这个时候撤退容易制造混乱。
苏联人如果有所察觉,突然越过边境开始进攻,德国边境会陷入一场让人绝望的溃败之。
李乐看着地图,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进攻好,还是转入战略防御更符合现阶段的情况。
再没有他熟悉的历史给他借鉴,他现在完全要靠自己的判断,来指导第三帝国的发展了。
历史早已经面目全非,如果说英国还在的时候,历史还有三分惯性。那么当英国投降的一刹那,历史脱离了原来的轨迹,走向了一条李乐完全不知道的岔路。
之前,李乐拟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完全是按照历史惯性做的一系列修补。
可是这场战争因为苏联的反应还有英国的倒下骤然提前,这让李乐做的一系列改进修补,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如果提前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结果会不会失去控制?”李乐盯着地图,开口问凯特尔。
听到元首的问题,凯特尔不适应的一愣。他不知道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他感觉到不适应,可是本能是让他感觉到了不同。
然后,这位德国元帅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哪怕在大家都不看好的入侵英国的作战行动开始之前,元首都没有用询问的语气,征求过他的意见。
想到了这里,凯特尔意识到元首对这一场超出了计划之外的战争,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紧接着这位德国元帅释然了——帝保佑,谁面对这样一场倾全国之力,决定世界命运的战争,能有必胜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