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霸主-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不同批次生产的相同型号的半履带装甲车里,同样的负重轮上面的开孔前后一共变更了8次之多。

    同样是外号“骡子”的半履带卡车,德国在不同的生产厂家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外观甚至是内构都完全不一样……

    很难想象,一种同样性能同样用途甚至是同样代号的装备,在德国竟然有三个不同款式。

    保时捷虎王还有亨舍尔虎王这类的冷笑话,在德国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同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同类武器互不通用,螺丝无法匹配,发动机型号不同,减震设计有好有坏,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皮。

    同一辆卡车,德国福特生产的和欧宝公司生产的完全不同,而KHD公司生产的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它们可都是3吨级别的载重卡车,为什么不同,或者说同样性能的东西为什么要分三个样式,也只有德国人自己能解释的清楚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的末期,自己都忍无可忍的德国人,率先提出了E系列通用坦克的设计概念。E系列要求坦克和坦克歼击车的零件要大部分通用,组成类似系列的模式,便于生产和维护管理。

    千万别以为德国工程师的脑洞又一次超前了,这是他们是自己把自己折磨疯了,然后才迸发出来的所谓“灵感”……

    按照这个思路发展武器装备,自己为难后勤部队,简直就是在自己给自己挖坑制造灾难。

    李乐在接手了这个帝国之后,重点就在规范德国武器装备生产的通用性。

    甚至连外观,每一个配件,德国工程师都必须要在元首统辖的武器装备部门的硬性规定要求下,生产完全一模一样的东西。

    为了这个标准,李乐甚至要求除了坦克和一线战斗装甲车辆之外,必须都使用直角设计,摒弃美型的圆弧外观。

    有了这样的要求,任何一个零件都是有着良好数据要求标准的通用零件,这一方面杜绝了浪费,一方面也彻底杜绝了不通用的这个现象。

    虽然无法做到二十一世纪那种轻松更换两辆车不同零件的地步,但是至少可以保证百分之八十的零件是可以互换替代的。

    有了这样的改变,前线的后勤保障部门,才猛然间发现,自己的工作量竟然没有随着部队的增多变得沉重。

    每天变化的是运输物资的总量,这确实是在以一个惊人的几何数字在增加。但是物资的品种其实并没有太大变化,这就是零件通用性带来的好处。

    举个例子:现在,前线只要准备一把锤子,如果这个汽车的发动机舱盖坏了,只要取来新的舱盖,用锤子敲打敲打,就能安装上去,简直方便得让人想哭。

    一年之中,德军的武器装备增加了百分之二百甚至是三百,武器型号也在增多。

    可后勤零件补充品类相比之下,才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二十,这就说明,李乐和他的装备部的努力,是值得的,也是有效的。

    也正是在这种硬性要求下,德国各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汽车还有半履带装甲车,装甲车还有坦克,才能保持完全一模一样的外观,保持真正意义上的“同型号”。

    这个壮举,让德国在苏联横冲直撞的时候,减轻了不少后勤压力,节约了大量的补给时间,创造了4个月推进到莫斯科的伟大奇迹!

    同时也证明了,任何一个所谓的军事奇迹,其实都是长时间积累,技术和概念甚至是战术上的创新造就的。

    除了要牢记那些打赢了前线战斗的名将之外,还要牢记那些为这些名将们创造技术条件,让他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的“工匠”们。

    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努力,人类的战争才能从短刀弓箭,进化到毁天灭地的地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人类在自相残杀的过程中越来越血腥,也越来越高效……

988过河() 
    几个小时之前,德军已经攻占了基辅火车站,在那里德军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前沿阵地。

    最重要的是,德军的坦克趁着苏联士兵溃败的机会冲到了河对岸去,然后在河对岸也建立起了一个临时防御阵地。

    这也就意味着,一座完好无损的桥梁,被德军占领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战果,大到足以振奋人心。

    要知道,最开始的时候,德军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苏军会不在每一条大桥上安装炸药,在德军靠近的时候炸毁大桥。

    可是,事实却就是这么发生了德军装甲部队鲁莽的冲向了大桥,苏军溃败的士兵混乱之中狼狈逃窜。

    然后等到德军坦克还有步兵们停下脚步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大桥的另一端了。

    结果他们发现,这个大桥确实没有安装炸药,甚至连拆除都不用了,因为苏军似乎就没有想过要炸毁这座大桥。

    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苏军防御部队没有工兵在这里布置炸弹。

    原因虽然不明了,可是这个事情的结局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德军控制了大桥的两端,并且一口气向对岸增派了大约3000名士兵。

    冒着炮火,德军的坦克一辆接着一辆冲过了大桥,然后在街头巷尾组织起了一道挨着一道的防线。

    “为什么德军会越过莫斯科河?”眼看着战局急转直下,科涅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吓得脸色都苍白起来。

    本来他以为,正面战场随着德军控制莫斯科河西岸,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德军不会冒险强渡莫斯科河,只会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他施加压力。

    可事实证明他错了,德军一口气夺下了基辅火车站,并且冲过了莫斯科河,控制了河面上的一座大桥。

    别说一座大桥了,德军只要能有一个安稳渡河的地段,都足够让莫斯科守军绝望了。

    科涅夫指着地图上的大桥,问低着头的手下们道:“你们!你们谁来说一说!究竟是为什么,我们没有炸掉这座大桥!”

    他早在一个月前,就下达了命令,要求所有的莫斯科城市内的桥梁,都要安装炸药,在必要的时候实施爆破。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命令似乎并没有被认真的贯彻执行,至少有一座桥梁没有安装炸药,就是现在留给了德军的这一座大桥。

    “将军……同志……这座桥梁距离城市中心太近了,我们之前没有想过德国人会这么快打到这个桥梁附近。”一个将军开口解释道:“那个时候炸药不足,是我批准了,这个桥梁先留下来的。”

    “你批准的?那你有没有批准德国人攻击这座大桥?啊?”科涅夫揪着对方的领子,恶狠狠的质问道。

    虽然他一直都保持着儒雅的风度,可是内心中的压力究竟有多么巨大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在丢失了这个大桥之后,他终于爆发了,不再压抑心中的恐惧还有愤怒,捏着对方的脖子大声的质问道:“那你为什么不报告给我!为什么不报告给我?”

    “将……将军同志。”那个将领慌乱之中,颤声喊道:“我后来下了命令,让这些人安装炸药了!我下了命令了!”

    听到了对方的喊声,科涅夫松开了双手,声音却越发的狠厉起来:“那你说!为什么那里没有被爆破炸掉!啊?”

    “我也想知道啊,将军同志。我至少一周前,就下令补上那里的炸药了……”那个将领哭丧着脸说道。

    现在,外面的德军距离莫斯科红场也只有3个街区了,德军的坦克履带差不多距离他们指挥部也只有1500米了……

    1500米是个什么距离呢?这个距离大概是德国坦克炮直射的最远命中距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障碍物,德军的坦克已经可以直射到莫斯科红场了。

    谁能想到德军在突击基辅火车站的时候,一改往日的稳扎稳打的战术方针,采用了快速突破的打法呢?

    谁能想到曼斯泰因那个老混蛋,一口气在这个方向上集中了40多辆坦克,掩护步兵协同进攻呢?

    谁又能想到,德国的坦克部队敢直接冲向大桥,不怕苏军炸毁桥梁的同时波及到桥梁上的德军自己呢?

    谁又能想到,德国人这一次真的是想要在苏联守军手里抢一座桥梁,而且是非常有决心的希望抢到一座桥梁呢?

    谁又能想到……因为前线指挥官害怕自己的后路被提前封堵住,私下里取消了安放炸药的命令,想着可以日后补上呢?

    反正,一大堆的巧合造就了这么一个结局,故事的结尾就是,德军一次大胆的尝试,就直接取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有多少巧合现在已经不重要了,现在重要的是,莫斯科最核心地区的大门已经向德军敞开了,艰苦的巷战似乎要在短时间内结束了。

    “立即让部队反击!夺回大桥!让炮兵炮击那座大桥,所有的大炮都要开火!用最快的速度打断那座大桥!”科涅夫绝望的下达了反击的命令。

    “来不及了,将军同志。”参谋长脸色灰败的摇了摇头,开口劝说道:“德军要的只是一个泅渡的桥头堡,他们已经有部队过河了,那桥梁还存不存在,就不重要了。”

    如果河对岸都是苏军的防御阵地,德军可能不愿意冒险泅渡。但是如果有一个桥头堡,可以保证渡河的时候不被攻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德军有冲锋舟等渡河工具,源源不断的运输部队过河,补充河对岸的兵力,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再算上架设浮桥等手段,苏军真的不一定可以夺回被德军占领了的桥头堡。

    无奈之下,科涅夫也知道,事不可为,只能颓然的坐回到了自己的椅子上,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好半晌,他才喃喃的开口,用无所谓的语气吩咐道:“你们留在这里,我要去向赫鲁晓夫同志汇报这个消息……”

989捷报() 
    “元首!刚刚送来的消息。”鲍曼走进了李乐在柏林总理府里的那间,宽敞明亮到宏伟的办公室,然后把一份文件递给了他。

    李乐接过文件之后,他才继续开口介绍道:“我军已经夺取了基辅火车站,并且在莫斯科河对岸建立了桥头堡,他们距离红场,就只剩下1500米的直线距离了!”

    这可是最新的消息,刚刚从前线传回来的,而且是集团军群级别的指挥部亲自发出,有着加急签名的情报。

    无论如何,这种情报都会在第一时间内送到元首的手上,即便是元首在睡觉,也要送到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也就是凯特尔元帅手里,由他来决定是否叫醒元首。

    现在元首没有休息,那也就不用先呈报给凯特尔了,所以李乐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份情报。

    “渡过了莫斯科河?苏联人这么不小心?”李乐也为德军的进攻速度给震惊了,他也不知道,怎么能在防守严密的正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但是前线的事情,就不是身在柏林的他,能够轻易了解的了。他现在能清楚知道的,就是曼斯泰因又一次为德国创造了奇迹。

    挥镰行动是在曼斯泰因的计划上修改拟定的,它征服了法国并且奠定了二战德国的先期胜利。

    现在,在实现元首“攻占莫斯科逼迫苏联屈服”的战役目标上,曼斯泰因又一次走在了最前端。

    他麾下的坦克的炮口,已经距离莫斯科红场只剩下1500米的距离了,这是何等的让人振奋?

    “具体的战报,还要等送回分类归档的纸质详细说明抵达,电报方面,为了保密,长度是有要求的。”鲍曼开口提醒了一句。

    电报的内容不允许有元首等固定称谓,也不允许超过一定长度,这都是李乐亲自下令规定的。

    甚至,在征服了英国之后,德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突飞猛进,有了自己的计算机设备,就开始用自己的最精密破译仪器,破译自己的密电码。

    号称永不会被破译的恩尼格码密码机,李乐是根本就没有半点信任过的。实际上它被盟军破译了无数次,保密级别也就比明码发报略强有限。

    反正,李乐自己有一个专门的破译密电码的团队,每天都在试图破译德国自己使用的密电码。

    一旦密电码被自己人破译,就会更换保密规则——之前更换的速度是一周一次,现在已经频繁到3天更换一次了。

    当然了,因为电磁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好到德国的谍报部门甚至可以监听到美国人发的各种电报,所以德国也在破译美国的电报网络。

    这是一个复杂而且非常枯燥的过程,破译人员需要核对美军的每一次情报,然后和手里模糊的情报对比,工作量惊人不说,进度也非常缓慢。

    更要命的是,因为双方不是开战国家,所以很可能美国这边自己更换过一次密码规则了,德国情报部门还没有破译之前的那个被淘汰的规则。

    毕竟双方不是开战的国家,许多电文无法与前线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做对比。

    因为美国发的电报,很多是针对太平洋战局的,是针对日本的。可德国这边不知道在电文发出之后,美军实实在在的反击发生在哪里。

    日本人知道战斗发生在哪里,也知道美国人什么时候发出了电报——可日本人的破译能力,和德国比较起来就上不得台面了。

    现在的日本可没有计算机,没有这种逆天的工具来帮他们分析海量的情报。

    加上美国的“风语者”故事正在上演,日本想要截获美军的行动情报,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儿火候。

    但是相反的是,美国却正在专研日本使用的密电码——历史上也是如此,并且成功的用破译的电文,干掉了不可一世的山本五十六。

    “是的,我知道,这是我亲自下的命令。”李乐点了点头,然后把手里的电文放了下去,开口问道:“里宾特洛普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我的元首,这件事情我们恐怕要从长计议了,墨索里尼的部队,在敖德萨附近铩羽而归,苏军的士气空前高涨……”鲍曼遗憾的说出了不好的消息。

    本来,有隆美尔在一旁演戏,土耳其的态度已经软化了。他们派出了特使,向德国做出了一系列的保证。

    土耳其保证,只要德国控制了敖德萨港口,那么土耳其一定不会对轴心国的军舰进入黑海制造任何的阻碍。

    并且,这个国家在几天前重新申明了自己的态度:希望苏联方面归还在历次战争中,抢夺土耳其与其前身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与资源。

    苏联一方面在国际上和土耳其互相指责攻击,一方面向土耳其贿赂了黄金还有石油资源,缓和两国私下里的关系。

    毕竟,如果再让土耳其倒向轴心国,那整个中东还有脆弱的巴库石油产区,可能都要被战火覆盖了。

    先不管土耳其有没有能力进攻苏联,就是让德军可以使用土耳其作为空军补给基地,那就能延伸德国空军的作战半径。

    至于说运输资源到土耳其,轴心国现在可是半点儿障碍都没有的——地中海航线稳如泰山,物资调动畅通无阻。

    “该死的意大利!在这个时候拖了后腿……”李乐郁闷的叹息了一声,看来东线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才行了。

    罗马尼亚的部队虽然算是兢兢业业,但是其装备水平,还有作战能力,只能说是和苏联的部队半斤八两罢了,实在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这还是在苏联已经被德国打得即将崩溃的前提下,罗马尼亚才能勉强和苏军对抗。

    结果苏联换上了一个厉害的指挥官朱可夫,按住了颓败的势头,战场局势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让博克元帅加强攻势吧……接管过敖德萨的攻击,我们现在赶时间,没工夫理会那些蠢货!”皱着眉头,元首给出了自己的命令来。

990趾高气昂() 
    在遥远的亚洲战场上,海面上游弋着的是日本的巡逻舰。【敢于挑战日本海军的战舰,都已经沉没在冰冷的海水里了。

    在台湾海峡附近,这个时候也算是日本控制的比较核心的内海了,日本海军的巡逻船都带着一股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味道。

    “前面的船只,减速!减速!”站在炮艇上,日本的海军中尉看着眼前的这艘巨大的运输船,提着喇叭大声的喊道。

    “呜……!”巡逻艇上的汽笛被日本水兵拉响,似乎想要在这艘数千吨排水量的巨轮面前展示自己的气势。

    只不过,当角度发生了变动,他们看到了挂在船尾的那面红色的旗帜的时候,脸色就不由自主的变了变。

    “呜……呜……!”更大的声响,面前的这艘货轮发出了回应,似乎显得底气更足一些。

    它挂着的是红色的德国海军军旗,红色旗面被铁十字分割开来,靠近旗帜中心的偏左的位置还有一个万字。

    然后,在这面旗帜的左上角,被分割的一块红色的上面,还有一个和铁十字勋章一样的标志。

    这面旗帜随着海风在轻轻的卷动,船只上的德国水手们,靠在栏杆上,微笑着看着眼前寒酸的日本巡逻艇。

    “中,中尉……是德国人的运输船……”日本水兵被汽笛的声音震得苦着脸,郁闷的对自己的指挥官汇报道。

    “我知道了!我又不瞎!”中尉恨恨的冷哼了一声,然后就按着自己的指挥刀,看着这艘巨轮从自己的眼前开过。

    毕竟,这是德国的运输船,大本营的命令是,任何德国人的船只,都要以礼相待,在对方没有坏掉规矩之前,要尽可能的提供方便,保持友善。

    虽然日本希望加入到轴心国的愿望被德国的那位元首给击碎了,但是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目前来看还是非常友好的。

    比如说德军提供的有关美国战斗机的性能,就让日本海军航空兵一直到现在,都拥有制空权的绝对优势。

    另外,德国人生产的青霉素,也是非常宝贵的医疗药材。有了这些药材,日本在丛林中扩张,伤病才得到了控制。

    如果不是德国在人道援助中国这件事上,让日本基层恨得牙根痒痒,可能德国在日本的宣传里,应该是“大日本皇军远在欧洲的最好朋友”。

    而且,如果德国这边点头,这个朋友二字形容词,会立即晋升成战友这个级别。

    甚至有日本陆军高层一厢情愿的幻想,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