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霸主-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话,在伦敦的平民们看来,这里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摧毁的高价值目标了。

    工厂区域差不多已经就是一片废墟了,里面那些日积月累宝贵的机床设备,现在都已经被掩埋在了废墟之下。

    好不容易抢救下来的机床,都被转移到了更加安全的北方,这些设备现在还拥堵在公路上,要想形成生产还需要不少日子。

    到了晚上的时候出来看夕阳的人就明显多了起来,白天的时候他们害怕轰炸,这个时候就相对安全许多。

    当然了,德军的夜间轰炸也同样让人绝望,可是相比较而言,夜间轰炸的强度是无法与组织严密的日间轰炸相比的。

    “约克太太……您今天看起来气色不错。”刚才在填炸弹坑的那个英国中年人,脱下了自己的礼帽,对看见的一个老妇人开口说道。

    这个老妇人原来嫁给了一个不小的贵族,后来贵族死了,給她留下了不菲的财产。

    开战之前这个老太太在伦敦有不少房产,打招呼的中年人也是她的租客之一。

    可惜的是,现在她的房产大部分都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到现在还欠着老太太的房租的中年人,保持着礼貌有加的态度。

    毕竟这老太太租房子的时候很讲究,经常免除一些费用租金,很让周围的邻居称赞。

    大家都对这个老人保持着应有的敬意,老人也没有什么架子,对着中年人笑了笑,挎着自己的包站在了已经被填平的弹坑边上。

    “今天的天气真的不错。”老人身体不错,脸上挂着让人亲近的笑容,开口随便捡了一个话题。

    “是啊,夫人……难得的是,这么一个好天气,德国佬还没来扫兴。”那中年人礼貌的开口答道。

    按理来说,晴朗的天气下,德国空军肯定会出动大量的轰炸机,在伦敦上空丢下成百上千吨的航空炸弹。

    这里少不得变成一片火海,所以大家现在都在为德国空军没有到来这里感到庆幸。

    至少,对于这一天来说,这是不错的一天。街道上的人都看着天空,为自己又活过了一天庆幸着。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今天德国人没有来,也没有人知道明天德国人还会不会来。

    但是至少,今天他们的生活,是在一片没有战火的天空之下的,这就很让人欣慰了。

    “看来报纸上说的,我们已经打败了德国人,是真的事情了!”看着天空之上那已经快要落山的夕阳,老妇人感慨的说道。

    她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个时候她就已经丧夫,她曾经听说过德国人的飞艇轰炸英国,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乡会变成这样一片废墟。

    那个时候她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坚信英国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获得了胜利,击败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英国把崛起的德国打翻在地,并且让德国强大的公海舰队变成了自己的战利品。

    骄傲的英国依旧是那个日不落帝国,依旧是那个在名义上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现在,战争又一次爆发了,战火同样已经烧到了自己的家乡。英国理所当然可以再一次获得战争的胜利,成为战胜国继续屹立不倒。

    街道上经过的巡逻车呼啸而过,远处站着维持治安的英国陆军头顶上带着标志性的碟型钢盔,一边抽烟一边看着穿梭不停的人群。

    在战争的这个角落里,人们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大家都在祈祷,祈祷明天德国那可怕的轰炸机,依旧不会出现。

    实际上大家祈祷的内容更加激进一些他们希望的是,那些可怕的德国轰炸机,永远都不会出现……

    更远的地方,人们正在倒塌的建筑物里寻找贵重物品,把还能用的东西收罗起来,好带到防空洞里继续使用。

    现在的英国,虽然还没有到那种什么都奇缺的地步,却已经开始能让普通百姓感觉到捉襟见肘了。

    一些原本比较普通的生活物资,比如说铁盆还有餐具什么的,现在产量已经明显下降了。

    另外供电也因为被轰炸,开始限量供应,很多时候地下防空洞都处于停电状态,只允许使用通风系统……

    更让人感觉到紧张的是,牛肉开始限量供应,面包也开始限制购买数量,这些都让市民们感觉到恐慌。

    德军的轰炸摧毁了供水系统,也瘫痪了供电系统,这些都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麻烦。

    而更让人郁闷的是在短期内,这些破坏都得不到维修,人们只能忍受着这一切,一直到战争结束。

    ……

    “首相先生……这样说虽然没有什么问题,突出德国人的介入,也能让我们将撤退回马特鲁掩饰成了一场普通的战斗。”一个幕僚开口对丘吉尔劝说道。

    虽然因为德国人不知道为什么停止的轰炸,伦敦市民今天的心情非常不错可是高层都知道,北非的战场形势不容乐观。

    敌军虽然撤退回了拜尔迪,可随时都有可能再反攻回马特鲁,而英国人加强马特鲁的努力,仅仅只是一个澳大利亚的第6步兵师罢了。

    现在巴尔干半岛上阴云密布,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在这个前提下,英国一边要安抚自己的盟友希腊,一边要加强北非的兵力,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同时在增兵希腊的前提下,继续加强北非的防御。

    丘吉尔的意思是从印度继续调兵,可这绝对是一个遥远的决定要想依靠印度部队的支援,至少要等20天甚至更久。

    也许援军才刚刚到达苏伊士运河,那边马特鲁就已经丢了。到时候要如何面对失去马特鲁的失败呢?

    “掩饰失败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赢得一场胜利!”丘吉尔看着自己的幕僚,开口回答道。

    他也不想用这种拙劣的办法来苟且度日,可是现在的状况实在是不容他和自己的人民坦诚相见了。

    现在,他正在内心中感谢德国的那个叫隆美尔的指挥官,没有趁虚而入,真的攻占马特鲁,让他这个英国首相彻底难堪。

    当然,他也不是傻子,他知道隆美尔之所以没有进攻马特鲁,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力量也不足用来进攻城市。

    所以他才着急,因为如果等到隆美尔再回来的时候,那就是他有力量攻占马特鲁的时候了。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丘吉尔不得不继续增加他在北非的力量:“从印度抽调一个师的部队,尽快赶到埃及……这是长期应对!”

    然后他又看了看身边脸色难看的陆军将领,吩咐道:“想办法把更多的a9还有a10坦克运到非洲去!我们要夺回战略主动权!”

    “可是……首相先生,我们如果抽调坦克到非洲去,那本土抗击登陆的能力就会下降了……”陆军的将领感觉到自己的肩膀上的压力真的是山大了。

    他要负责保护英国本土的绝对安全,要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阻止德国可能的登陆,是非常艰难的任务。

    毕竟他手里的部队虽然看上去有百万之多,可是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作战能力的新兵。

    而构成这些新兵部队的骨架的,是从敦刻尔克撤退的33万败军士气低落并且缺少重武器。

    这些天来,因为德国的轰炸,英国几乎没有大批生产过坦克之类的重型武器。

    英军手里除了高射炮和一些部署在本土的火炮之外,剩下的就只有步枪之类的轻武器了。

    可以这么说,阻止德国人登陆的是英吉利海峡还有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而不是可怜的英国地面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再从本来就不足的陆军内抽调人手,送到遥远的非洲去这绝对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我的部队要防御数公里长的海岸线……长官!如果德国人登陆,后果将不堪设想!”陆军将领焦虑的开口劝说道。

    “你抽调部队吧……我会命令海军加强本土的力量,减轻你的防御压力!”丘吉尔毕竟当过海军大臣,还是比较了解海军方面的事情的。

    说是让海军加强本土力量,实际上内部的说法还是很模糊的。因为英国海军是全球部署,所以加强哪里大家无非是一个态度而已。

    比如说,只要让h舰队的巡逻圈向北扩大一些,就可以算是加强本土海军力量了你看,多方便的事情?

    陆军军官也知道首相大人在想什么,可他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了,谁让最近惹祸的韦维尔上将还有奥康纳中将,都是陆军的人呢?

    “好吧!长官……如果您坚持,我同意抽调本土一个师增援北非。”这个陆军将领最后无奈的回答道。

154新的豹式坦克() 
在9月的第一天,李乐这个德国的假元首乘坐那辆著名的亚洲号列车,返回了德国的中心柏林。

    既然已经确定暂停了针对英国的大规模轰炸,李乐在留在法国就没有多少意思了,他返回柏林,多少有些要照看东线的意思了。

    虽然他在骨子里反对四面开战,牵扯兵力的事情。但是国际博弈绝对不是简单的换算,他即便不去找苏联人的麻烦,也难免不会有苏联人找他麻烦的事情发生。

    在二十一世纪,很多文献上都说苏联有一个叫做大雷雨的进攻德国的计划。

    今天看来,虽然这个说法并不一定是真的,不过却能够证实一个问题,那就是东线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

    历史上有很多假设,说如果41年德国军队不入侵苏联,会如何如何……可事实上也有可能,那就是苏联先入侵德国!

    不知道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就是一个事实李乐必须要做好对苏联开战的准备。

    为了准备这个,李乐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德国在东线的装甲部队数量,提高一倍来应对苏联的装甲洪流。

    那可不是简单的,后世熟悉的斯大林配合t…34坦克组成的装甲部队,前期还包括kv…1还有kv…2,以及大量的t…26之类的轻型坦克。

    这些坦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某些性能上,都会对德国装甲部队造成麻烦。

    精锐的德国装甲师,就是在反复与这些苏联劲敌们较量的过程中,被一点一点磨成了粉末。

    但是,要知道的是,历史上有很多东西都被胜利者夸大了,一些胜利者的武器,其缺点也被一场辉煌的胜利掩盖了。

    比如说,历史上被无限夸大了威胁的苏联装甲部队,究竟有多么庞大呢?

    一个数据非常简单的就能说明问题:苏联在二战之中,一共生产t…34坦克5万辆。

    而德国的坦克型号繁杂,差不多型号的坦克加起来有多少辆呢?差不多也有2万辆。

    美国在参战之后,坦克产量m4谢尔曼总产量也有5万辆,并不比苏联的坦克产量低。

    如果算上同时期的突击炮,坦克歼击车产量,苏联德国美国之间的生产数量比是7比4比8。

    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如果算上突击炮之类的坦克,德国的数量比例还略有上升。

    这样的一个比例对于动员晚并且物资短缺的德国来说,实际上已经并不算太难看了。

    同时期德国坦克部队无论如何,对苏联坦克的战损比,也都在1比2之间。也就是说,德国的坦克如果集中起来用于东线,苏联坦克部队是没有所谓的“优势”的。

    所以,那些认为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坦克部队对英美坦克部队有绝对优势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双方在坦克部队的数量上,实际上真的半斤八两,作战经验上苏联略微胜出,但是在空军力量对比上,双方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如果论兵力对比,美国和英国的战争动员加起来也有1500万以上,再加上还能剩下百八十万的德国俘虏,也并不比苏联红军更差。

    至于说t…34坦克,其性能平均并且设计优秀,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型坦克。

    可是这并不能说这类坦克就是完美的,它远没有后世认为的那么良好。复制t…34坦克让德国装甲部队使用,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

    综上所述,让德国彻底崩盘的原因,是其不得不一直保留着一部分装甲部队用于西线防御,并且在后期还真的要在西线同时消耗掉大量的坦克了。

    也正因为如此,李乐的想法很简单,集中物资不在其他的装备上去浪费时间,而是抓紧时间动员起来,全力生产更有用的类似豹式这样的优秀坦克。

    他命令抓紧生产,并且大量改进4号坦克,不过是一个权宜之计,而且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权宜之计。

    其实,简单一些来说,李乐的计划是:既然苏德战争八成是要打起来的,那就应该极力避免消耗自己的装甲部队。

    只要在开战初期,让德国装甲部队真正拥有装备优势,而不是去凭借经验苦战,就能让德国装甲部队的精华保留下来。

    真正研究过二战苏德战争的人都了解,实际上德国装甲部队大量的消耗,从德国人胜利并且长驱直入到苏联腹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坑爹的道路还有广袤的空间,让德国装甲部队在赶路的过程中磨损,消耗掉了大量的装备。

    频繁战斗累积下来的疲惫,还有武器装备的消耗,精锐部队的分散和损失,最后在莫斯科会战以及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时候变成了隐患。

    等德国在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缓过了一口气的时候,苏联也已经缓过了一口气来……于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被打成了一场难看的消耗战。

    设想一下,德国的装甲部队如果开战初期的时候环境更好,武器装备更先进也更多,那损失就会成几何数字被压缩。

    这些节省保留下来的装甲部队,就会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的坦克采用6对中型负重轮,采用非对称的扭杆悬挂设计……重量被限制在了37吨。”在亚洲号列车上,几个公司的设计人员在向李乐汇报他们的最新设计思路。

    每当这个时候,李乐都是最愉快的时候。德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工业国家,内秀还真的是深不见底的。

    仅仅是看那些挂在黑板上的设计图纸,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计算机制图,德国工程师们用笔画出来的线形图,精美的就仿佛是电脑里的资料一般。

    而且当李乐提出了要求,并且明确剔除了一些德国设计师们喜欢犯的错误之后,德国设计师们拿出来的东西,差点吓掉了李乐的下巴。

    man公司提出的设计,底盘采用的样式简直就是t…59坦克的复刻版李乐只是略微提了几个好建议,他们竟然就摸索出了这个建议的最终极形态。

    除了因为顾及到车内体积还有成员舒适度,这个底盘略微比59坦克高了15厘米之外,简直就和59坦克一模一样。

    精于机械的德国设计师们,用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坦克的初步设计,让李乐震惊的是,他们甚至没有提出过技术难点……

    比如说德国人喜爱的,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的前置变速器的结构,竟然立刻就对李乐降低车体高度的要求让步,变成了整体后置的经典结构。

    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因为元首还有一些个别设计者的推波助澜,德国设计师取舍的态度也非常端正。

    至少,没有出现那种后世拿来当成笑料的,用56吨的坦克去扛一门88毫米口径大炮的极端设计。

    很快,克虏伯公司拿出来的设计,就被立刻选中,成了德国6号战车的备选方案。

    固执的克虏伯设计师们,没有打算放弃他们投入在虎式坦克上的心血。

    在改进并且取消了交错式负重轮之后,减了肥的虎式坦克被他们用5号坦克精选方案的方式复活了。

    不过李乐更希望这种48吨重的重型坦克,用来充当德国未来的主战坦克来使用,所以提高了一些要求之后,推到了6号坦克工程上。

    而在man公司的底盘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一个箱式炮塔的设计,就被暂定成了5号坦克。

    箱式炮塔为焊接结构,正面采用了更稳妥一些的防盾设计,所以和现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外观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毕竟当时开发不出来火炮稳定系统,也做不到行车条件下的开火射击所以防盾的缺点,还没有那么突出。

    更确切的形容一下这辆新的豹式坦克的外观,就是一辆略高一些的t…59坦克底盘,配上了一个略大一些的豹式坦克的炮塔。

    新的坦克搭载的是88毫米口径火炮,差不多就是虎式坦克原本开发的那门炮弹和高射炮通用的大炮。

    这样的妥协设计明显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是李乐要的最好的设计结果可是这毕竟是目前能拿出来的,最强大的终极坦克了!

    与最经典的t…34坦克相比较,德国的新式5号坦克,在行动机构上同样简单,便于生产……

    发动机和变速箱都后置,同样更接近现代坦克设计,更符合作战需求但是使用汽油机,安全性方面略差但是机动性半斤八两。

    装甲防御上胜出,毕竟重量还有正面装甲防护上都有较大的提高,5吨的重量可不是白多出来的。

    火力方面更是差距巨大,德国88毫米大炮的穿甲能力那是历史检验过的到了二战后期那都是足够用的杀器。

    而t…34的那门76口径的火炮,很快就因为威力不足,被迫改成了t…34/85坦克。

155一场源自直觉的武器设计革命() 
经过这么一折腾,李乐才发现自己似乎是白费了功夫。

    他费尽心机把历史上的豹式坦克重量削减到了37吨的水平上,可是也因此略微削弱了豹式坦克的防御能力。

    比起历史上的豹式坦克来说,新的坦克在侧面和后面顶部上的防御都不如真正的豹式坦克。

    实际上李乐除了强化了豹式坦克的火炮现在看来这个强化还未必能够成功……

    因为已经有德国工程师建议,使用大口径的88毫米火炮后坐力等问题严重,最好削减口径达到平衡的目的。

    虽然李乐已经拒绝了这个要求,并且下令必须在新坦克上采用88毫米口径的火炮,可是他担心技术方面的问题依旧存在。

    除了火炮明显提升之外,新的豹式坦克唯一的作用就是节约了一部分多余的重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