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殖民地?德国人在利用法国的比塞大!还真是精打细算啊!”用手在自己的太阳穴上揉了揉,军方的代表赞了一句。
原本北非的运力是非常紧张的,实际上支援隆美尔进攻埃及,就差不多让整个意大利殖民地的港口满负荷运转了。
罗斯福计算德国的油田建设不会太顺利,实际上也是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
现在问题是,因为德国拯救了法国舰队,又以雇佣的方式与法国舰队轻度合作了几次。这个时候用法国的港口和运输力量,转运一些“民用设备”,完全不成问题啊!
比塞大可是一个有2万吨以上吞吐量的港口,比起的黎波里也差不多少,用来运输不必送往前线的民用物资,简直是再适合不过了。
在这里登陆的石油设备,不必跨过漫长的补给线,到拜尔迪甚至是马特鲁去,它只要到利比亚中部平原就可以了!
算上已经可以生产部分石油制品,汽油已经不再稀缺的可怕的北非来说,这段距离已经比原本想象中,短了许多许多!
“现在问题复杂了!我们已经不能按照我们自己评估的速度,来推算利比亚油田的建设速度了!”工业部门的负责人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如果他知道,德国正在意大利秘密的生产一种“浮动码头”准备用轮船直接拖拽到苏尔特,将那里建设成吞吐量超过10万吨的港口,不知道会怎么想。
李乐原本开发浮动码头,是用来在不久之后登陆英国做准备的,可是很快,北非运力不足的问题跃出纸面,德国海军就想出了这个办法,来给陆军解决运力方面的问题。
结果就是这个浮动码头立刻就成了拯救北非物资运输的法宝,在意大利秘密投入建造,连一天的功夫都没耽搁。
作为德国的秘密武器,这东西虽然不能像虎式坦克那样纵横沙场,却可以保证无数量虎式坦吃喝不愁这只能说是两个方向上的伟大了。
“是不能估算了,最坏的可能性,利比亚估计已经可以生产一些汽油之类的简单产品了!”罗斯福点了点头说道。
“那就不要吝啬了,我们也没有再吝啬的条件了。”军方的代表看着罗斯福,开口劝说了这样一句。
原本他是不赞成将太多太多的武器装备,还有战略物资倾斜到英国的。可是形势已经转换,他不敢再继续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了。
看到不赞同扩大支援英国的军方代表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罗斯福也知道有些事情必须立刻决定了。
他想了想,然后对着一旁的外交负责人,开口说道:“计划需要变更了……500辆坦克,我们会尽量为英国人挤出来,同时想办法弄400架战斗机给他们!”
这个数量估计已经是英国希望真正拿到的武器装备援助要求的两倍了,外交方面的负责人脸上立刻露出了舒爽的表情。
多久了?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肩膀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都开始因为这点事闹得便秘了。
英国人那边更惨,知道为什么丘吉尔一开口就要2000辆坦克和300架战斗机么?
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要东西的时候都只能拿到一半或者一少半。于是英国人开始狮子大开口,以期美国人会多拿出那么一点点的东西来!
都是被眼前的战局逼得啊,真的是让人难过万分的战局。外交负责人看了看对面脸上挂着便秘表情的军方代表,差点没笑出声来。
前几次会议的时候,结束之后都是他挂着这样的表情去找英国人谈判,这一次终于轮到了军方的代表吃了一次瘪了。
要知道,现在动不动一张嘴就说300辆坦克300架飞机的,可都不是生产出来的东西。
这些装备都是实实在在从军队现役装备里挪出来的,是真真正正的美国“现役装备”。
虽然大部分装备都面临着淘汰和换装,可新产品还在生产线上呢不是么?
熟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是现在美国军队的情况是,旧的已经去了,可新的还没有来。
如此一来就比较尴尬了,因为这个时候还有虎视眈眈的亚洲变态日本在太平洋上盯着美国呢!
“尽快想办法,如果不行的话,调集一批轰炸机给英国,让他们想办法破坏掉利比亚的油田!”罗斯福又动起了再多给一批轰炸机的念头来。
工业方面的负责人好半天没开口了,终于找到了他发挥的机会:“总统先生,那英国,就必须要再付出两个港口的代价才行了!”——
不好意思,今天思路有些乱,更新晚了,请大家包涵包涵!
174建设一个港口()
地中海平静的海面上,一艘意大利拖轮缓慢的靠近了苏尔特港口,这里和一个月之前已经大显不同,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港口了。
至少在德国人的规划上,这个港口是要承担一大部分石油运输的,所以建设的计划也规定的相当庞大。
“船长先生!前面的一艘挂着德国国旗的巡逻艇,要让我们减速形势。”负责观察附近海面的意大利船员,对自己的船长说道。
舰桥上,意大利的船长苦笑了一下,曾几何时,在利比亚这片意大利的殖民地上,竟然轮到德国人来指挥交通了?
他的这艘拖轮旁边不远处,还有一艘意大利的巡洋舰,在后面,还有两艘驱逐舰在巡逻。
可是即便有这样多的友军战舰,面对一艘挂着德国国旗,从法国人那里买来的二手巡逻艇的时候,意大利的船长还是选择听从了命令。
因为面对巡逻艇上那一门已经过时的可怜的机炮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意大利的船长觉得对方真的会开火攻击他。
“减速!给护航的阿尔贝托·迪·朱桑诺号发信号!我们准备减速!让德国人接手领航任务!”船长用望远镜看了看远处的苏尔特港,开口吩咐道。
这可不是和平时期的扩建行动,这是战争状态下的运输建筑行动,自然一切都要按照规定来进行。
那如果要是乱来会怎么样呢?那可能就会丢掉自己的小命,而且是极其不值得的丢掉自己的小命。
不要以为附近的海面上真的是那么风平浪静,双方都会在敌人的港口附近秘密布雷,当然也会在自己的港口附近防御性的布雷设防。
这些自己人布设的水雷又没有敌我识别系统,如果不听调遣的话,很可能就撞上这些自己人布设的水雷沉没掉。
从法国人那里买来的二手巡逻艇说实话简直就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了,这种东西完全没有德国的s型鱼雷艇那么好用,根本就没有战斗力。
除了能够威慑一些海盗,打一些渔船之外,这种只有机炮和无线电的小艇,除了省油几乎一无是处。
甚至连航程都非常有限,让使用的德国海军实习生们自嘲自己是德国驻北非的“水警”。
因为海军正在大发展,在元首的干涉下,海军一口气多了上万人的工作缺口,所以在北非的德国“海军”,差不多就是一群旱鸭子了。
临时选拔的会游泳的陆军士兵,加上一两个刚刚从海军院校里毕业的二等兵,就是巡逻艇上的日常配置了。
当然,眼前的这艘巡逻艇,是港口内负责指挥调度的骨干,所以艇上多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海军指挥官第三帝国海军中尉……
“我的上帝啊!它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巨大……”看到意大利拖轮后面拖拽着的巨大箱体,这个海军中尉惊讶了一句。
那是类似一个一个火车车皮拼装起来的长长的浮在水面上的箱体联合。
这种浮动码头被元明出来之后,第一次用在实战之中,因为地中海的风浪比较小,所以这种针对大西洋登陆英国设计的设备,非常适应这里的环境。
“港口那边已经准备好了,差不多有400个专业的施工人员,还有15000名意大利军方施工队和当地的工人……”在减速了的意大利拖轮旁边缓慢的转向,德国的艇长看着身边的庞然大物说道。
他的小艇在后面的浮动码头旁边,显得那样的渺小可爱,这个东西如果硬要说和什么东西很想的话,有点儿像航母的甲板!
两侧有预设的高射炮防御阵地,这些地方已经预留了基座,很快就能安装上88毫米口径的高射大炮。
而更远一些的地方,码头的中轴线上,同样已经预留了安装吊车的位置。
如果在那里安装好吊车设备,那这个码头差不多立刻就能让苏尔特港口的装卸能力提高1万吨!
“我的上帝啊……有了这个东西,下次这里估计能停一艘战列舰了!”仅仅只是用目测,就能确定,这个码头延伸到海面上,绝对可以把苏尔特港的吃水提升好几米深。
“听码头上的工程师们说,按照设计看,2吨的卡车可以直接开上码头上装卸……装卸速度提高了三倍!”一个船员一边用舵**控自己的小艇,一边开口接话道。
“也许,下个星期,我们就能在苏尔特看到一箱一箱的法国红酒了……”面对陡然增加的运输能力,中尉乐观的开了一个玩笑。
已经预先准备在港口内的驳船还有其他辅助船只都已经开了出来,开始帮助这个巨大的浮动码头找准自己的位置。
“一二三!一二三!”依靠巨大的缆绳,岸边上的利比亚当地住民们,在每天工资2德国马克的诱惑下,无论男女老幼,都在岸边听从指挥,拉扯着海面上那个巨大的建筑。
他们的努力一点点有了回报,那个怪物在驳船调整姿势的情况下,一点点的靠近着,靠近着。
包括汽车骡马在内,无数的劳动力为着这个浮桥在努力着,而这个浮动码头,现在的模样仅仅还只是一个骨干而已!
将这个骨干固定在岸边之后,工程队会在靠岸这一边灌入部分的石头沙子,让其坐沉在这里。
之后是工程期大概3天的固定,施工让这个码头彻底固定下来,和陆地连接在一起。
最后,运抵过来的码头其他部分连接到四周,安装固定的高射炮和吊车,彻底完成工程。
全部完成之后,这个浮动码头装卸能力就将超越的黎波里,成为堪比亚历山大港的北非大型港口。
而第二期工程将在这之后完全展开,靠近陆地的天然港口将被大规模的改造,变成一个连接石油管道,直接向油轮装载石油制品的专用石油码头。
按照计划,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进行,利比亚油田每天生产的石油,都可以从这里出海,运往意大利和德国。
此时此刻,德国拥有奥地利产油基地,每年可以入手100万吨的石油,罗马尼亚同样可以提供500万吨的石油出口。
利比亚油田如果按照计划,将可以和奥地利一样,给轴心国提供至少每年250万吨的石油资源接近850万吨的石油,已经接近德国战争机器消耗的预计总和了。
至少在战略上来看,如果保住了利比亚油田产量,并且可以逐年提高的话,德国将在至关重要的42年拥有1000万吨以上的石油产能。
而在这个产能的支撑下,德国针对苏联的作战计划,就不必围绕高加索展开,对陆军来说,一切就有了想象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
很多时候,并不是前线指挥作战的将领缺乏想象力,而是国家基本情况决定了他们无法毫无限制的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
就比如说,都知道日本攻击中途岛是一招臭棋,可当时的日本指挥官根本没有选择这就是因为资源上的缺失,造成的战略上的悲哀了。
当时日本到了那一步之后,只有三个选择可以进行:北上阿留申群岛、强攻中途岛以及南下澳大利亚。
去冰天雪地的阿留申群岛抓鱼,哪怕是脑子不正常的人也不会去选,攻击澳大利亚以日本的后勤补给,和自杀没有什么分别。
所以说,不是美国破译了日本密码决定了中途岛战争的胜负,那都是最表面的文学演绎罢了。
美国最高决策层早就意识到,在让出了所有可能攻击的方向之后,日本进攻中途岛是唯一一个选项!
而美国在中途岛部署舰队迎战,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决策的唯一性至于说那封所谓的被破译的电报,存不存在都不会有什么区别。
随着海浪被巨大的浮动码头还有海岸挤开,带着细微泡沫的海水拍打在人们的脚面上,这个巨大的设备,终于撞上了陆地,固定在了一个不错的位置上。
“误差不超过7米!这真是一个奇迹了!”岸边上,德国工程师赞叹的说道。
他的旁边,摆放着各种测量的工具,一张简单的折叠桌子上,还摆着很多地图和标尺圆规。
而另一边,一个德国军官背着手,一只脚踩在高处,很是随意的看着施工的场面:“意大利人去前线打仗是不太行,可是施工卖力气的时候,还是很可靠的。”
工程师无奈的露出了一丝微笑来,如果训练了许多年的军队,组织能力和调度能力还不如利比亚的土著那意大利人也未免太坑了一些。
“这些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意大利士兵很好用,他们有纪律,也服从指挥,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既然提起了这些意大利士兵,德国工程师也就顺着说了下去。
“听说东面还有3000多人,在修一个机场。”德国军官说话的时候看了看远方。
话说回来元首在非洲的动作,真的是越来越大了。
175暗渡陈仓()
不能说苏尔特港口的建设太快,因为轴心国投入的力量也确实很多。苏尔特原来的人口都不到5000人,可现在已经因为意大利军队和德国人的努力,将人口扩大到了2万。
这些人口大部分都是真真正正的劳动力,只有少数是当地的老人和儿童。
在这个大前提下,建设一个城市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当地人负责修建一些土得掉渣的建筑物,提供住宿的房屋。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可是却也算物尽其用了。
人数最多的意大利残兵败将们,肩负着建造码头港口以及机场等一些列工程,对于他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比起让他们上战场来说,在这里好吃好喝的搞建设,意大利人幸福的简直不要不要的(可以带着很娘的语气读这句),进度也是一日千里。
因为德国人甚至没有驱赶和逼迫他们,只是随意间透露暗示说,今后干的不好的,才会调到前线去打仗意大利人的干劲就变得十足了!
而少数的德国工程部队,负责的就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了,他们在这里建立一个大型的淡化水工厂,另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发电厂,用来给整个码头供电!
经过这样的分配,人数不多,却非常符合需求的2万人就这样忙碌起来,苏尔特也一天一天变成了一个符合战略需求的港口城市。
当然,这远远不是德国和意大利计划的全部两国还计划增加的黎波里还有班加西码头数量,改善那里的补给!
“这东西真的是太好用了!”在马特鲁附近,一个属于轴心国的浮动码头也在搭建之中。
这个码头就没有运输到苏尔特的那个浮动码头那样巨大了,它大概只有苏尔特的那个码头体积的三分之一。
隆美尔手下的工程兵,还有被临时调配来的意大利士兵,正在努力的将这个码头安装在一个被炸毁的马特鲁原有的码头上面。
经过这样的修复之后,未来几天内,意大利安排好的物资就能抵达马特鲁,让隆美尔准备一次针对阿拉曼的进攻。
“意大利人这一次也算是豁出去了,他们为了拿到元首给开出的条件,也真是够拼的了。”看着眼前一片忙碌的景象,隆美尔点了点头称赞了一句。
他是真的很满意现在的工程进度,在几天之后他就能拿到攻击阿拉曼的物资装备。
至于说元首许诺给意大利的,就是有关利比亚境内的一切基础建设,都会在战争结束之后无偿移交给意大利。
也就是说,除了油田之外,利比亚的所有东西都将移交给意大利,这对于墨索里尼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了。
通过这个条约,找回了面子的他,再一次拼了命的督促意大利的海军出动,向马特鲁方向增援。
这一次,包括意大利的战列舰在内,堪比英国地中海舰队规模的舰队,浩浩荡荡的参与到了所谓的“椰子树计划”。
椰子树计划的具体内容,就是要在北非实施进攻计划,这个计划包括支持隆美尔用最快的速度夺下阿拉曼,威胁亚历山大港这个北非第一大港。
而准备这场进攻,需要立刻把马特鲁港变成一个可以作为补充物资港口的地方!
所以,在急着提供苏尔特港口急需的那个大型浮动码头的同时,德国人把工程承包给了意大利,一起开工建造,制造了一个较小的码头。
这个码头就是专门用来支援马特鲁的,有了这个码头的支援,隆美尔就可以省吃俭用,挪出物资来保证在北非的攻击。
“将军!侦查部队已经派了出去,阿拉曼附近的英**队似乎在布置防御体系。”负责侦查部队的军官,对隆美尔汇报道。
最近德国在北非的增援略微迟滞了下来,因为要集中物资补给,所以运输第21装甲师的事情又被耽搁了下来。
而第21装甲师已经到了北非的指挥官卡尔·鲍彻,这个时候依旧是一个幕僚一样的光杆司令。
他站在隆美尔的身边,仔细的看着远处正在安装着的浮动码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实际上,在最近几天的时间里,非洲军团的前线兵力没有增加一兵一卒,大部分运力都在为进攻积攒弹药还有淡水以及汽油。
同样的,增援隆美尔的第15装甲师,差不多已经全部到位了,但是第21装甲师的部队,依旧还在路上……他们似乎永远都在路上。
“阿拉曼距离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只有90公里了,如果我们夺下那里,几天的时间就能打到亚历山大去。”隆美尔看着远处的沙漠,对身边的卡尔·鲍彻说道。
他似乎想要找一个人倾述,而不是要说什么具体的问题:“只要我们夺下亚历山大,英国人再想翻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