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大隋-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天朝中上下,也全都在围绕着这场战事。杨广的元帅行营将设在河东前线的代州雁门,杨素的西路元帅行营设在河西凉州,易风的东路行营则预定设在幽州。不过如今三路元帅都还未离京,粮草已经先行兵马已经调动,但三路元帅还要与天子进行更多的商议。
  也因此,杨广和杨素这几天都以北伐之事,光明正大的叫易风前去晋王府的临时北伐元帅行辕里议事。他们多数时候商议如何与突厥作战,各路兵马如何协调等事,但也趁机商量一些更加密的事情。
  杨广的晋王府很大,占据了开化坊一坊之地,三百多亩地的面积,使得晋王府如同一座宫苑。杨广在西面的花苑里建起自己的临时行辕,调动招募了一大批的属官吏员,来来往往的十分热闹。易风之前避讳,只来过晋王府一次,还是带着萧素美一起来的。而这些天,他却几乎天天必来,因此也倒是熟门熟路。自王府的西侧门直接走进行辕的院子,“须弥哥哥。”易风刚走进院中,一个清脆的女孩嗓音使传进他耳中。
  易风循声望去,却是一个十分高挑丰满的十七八岁少女自后面走了出来。少女梳着一个飞天髻,长的十分的漂亮,肤色略带着铜色,虽然不是那么雪白但却透着健康的光泽,尤其是那双柳眉杏眼,十分的灵动大胆。大概是又刚骑了马过来的缘故,她的脸上还泛着些红晕,微微带着些汗珠。
  这个热情而胆大的女孩是他的姑表妹,新加封为临洮郡公主,天子第五女广平公主与安德县公宇文静礼的女儿宇文玉波。她与易风新订婚的未婚妻表妹李丽仪年纪相当,最是得皇帝夫妇喜爱。先前皇后也是有意在宇文玉波和李丽仪中挑一个为赵王妃,最后选中了李丽仪。将其赐婚赵王,还加封河阳郡公主,同时,皇帝皇后也顾忌着这个外甥女的心情。特意给宇文玉波也特加封了一个郡主封号。
  宇文玉波和李丽仪虽然年纪相当,但两人性格却全然不同。一个性柔内向一个则十分奔放。易风最后与李丽仪订婚,宇文玉波一边好些天都心情极坏。但随后。她却开始见天的往晋王府跑,名义上是来找表妹南阳公主玩,但实际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天天跑来各种巧遇易风。虽然仅仅几次巧遇之后,易风就已经发现了这个丫头根本就不是巧遇后,但却并没有怎么嫌她。从某方面来说,与宇文玉波接触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惹人喜欢的女孩子,主动、奔放、热情。身上有种热情奔放的活力。在她身上,易风看到了隋唐以后古代女子身上少有的那种大方。但宇文玉波身上的这股子奔放,又不似唐代公主们的那种飞扬跋扈,而是一种并不过度的奔放。她甚至喜欢骑马、打马球,狩猎,骑马射箭样样皆行,甚至还会舞剑。不是那种舞蹈,而是直接的剑法。上次程咬金就是小瞧了她,结果被她直接邀请比剑。结果让人大出意外的是,跟在易风身边这么长时间,甚至还曾经点阵上夺过军旗的程咬金,居然在和宇文玉波一对一比剑时。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最后连手中剑都保不住,被挑飞了。让宇文玉波一剑架在了脖子上。这使得程咬金大感耻辱,这些天一直缩在赵王别府跟着张仲坚苦练剑技。再无脸过来。
  “是我们的千金大小姐玉女啊。。。。”易风对着宇文一波一笑,故意拉长着调子说道。宇文玉波的名、字、小名都用的是金和玉。她名字叫宇文玉波。字千金,小字玉女。真不愧是皇帝的外甥女,金枝玉叶,处处都不离金玉。尤其是千金、玉女、玉波这些词在这个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让易风这个后世人看来,这名字也太俗了一些。特别是连起来来,更觉得如此。本来大家闺秀的名字是轻易不外传的,不过易风跟宇文玉波是表兄妹,加之宇文玉波有意亲近,易风又不是特别拘俗礼的人,倒是经常借此开她的玩笑。
  “须弥哥哥又拿千金姐姐的名字取笑,当心着恼了她,一会要跟你比剑决斗呢。”又一个女声响起,却是南阳公主。南阳公主名淑字婉,今年十四,是晋王广与萧妃的嫡长女,虽然才刚十四,可却已经出落的美丽大方,相貌极得杨广和萧氏遗传,貌美无比。性格上和李丽仪更加相似些,是个矜持温柔的才女。女红诗词样样皆行,易风这段时间跟这个妹妹倒也相处的不错。她也早知道易风的真正身份是她的异母兄长,因此两人关系倒是让人意外的好。
  南阳公主的封号也是这几天正式加封的,原来她是南阳县公主,这次天子把她的封号提了一阶,加封为南阳郡公主。杨淑今天肩上披着易风送她的白貂皮,笑嘻嘻的走过来,身边跟着一人,却是易风同样早已熟识的越国公杨素府上的歌伎红拂女张出尘。
  红拂跟在南阳公主后面,见了易风屈身行了一礼,笑着问道:“刚才公主们还在问怎么赵王昨天没有来呢?”
  “昨天去了襄国公主府上。”易风笑着回道。看着这三个女孩子,易风就不由的想到了襄国公主的女儿河阳公主李丽仪。可惜自那天在赵王府上与李丽仪见过一面谈了一会儿报纸小说,之后正式订婚之后,他反而再没有机会见她了。昨天亲自又去了趟襄国公主府上,可惜李丽仪也不肯出来相见,这方面倒是更保守一些,不如眼前的宇文玉波那般的奔放。这时他甚至心里隐隐有些犹豫,莫不自己那天看错了,选了一个保守的公主,等以后婚后她不会处处要依礼法什么的吧,那可就累了。
  “父王在大厅,越国公也在。”杨淑微笑着对易风道,“另外高仆射也在,还有柳姑父也在。”
  易风虽然曾经流落于草莽之中,如今却又贵为赵王,但他毕竟年轻,而且两世为人,这见识和性格也不似这时的那些勋贵们般,他更风趣更也率真,对于男女之间的礼仪也并没有太过在意,因此在这些表妹妹妹们里,倒是赢得不少的好感,尤其是他又出手大方,每次与她们见面,总是少不了几份能讨她们喜欢的礼物。如宇文玉波、南阳公主、河阳公主他们,甚至是襄国公主、乐平公主、兰陵公主、广平公主她们,又有哪个没收过他送的四轮马车、塞上名马,还有香水等这些礼物。现在南阳公主倒成了易风在晋王府的一个小耳报神来了,每一次他一过来,南阳公主肯定要向他通报上许多府上的信息。
  易风当下又让尉迟恭捧上一个箱子,里面是早准备好的礼物,用辽东产的东珠串成的珍珠链。
  “人人有份,一人一串。”
  “赵王哥哥太好了。”宇文玉波一见那漂亮的珍珠项链,高兴的都差点要抱住易风了。连红拂看着那漂亮的项链,也大为惊讶,这样的一串项链据她所知,绝不下百贯之贵,易风居然送给她一份,她心下的惊讶是可想而知的。“多谢赵王。”
  “我先去见晋王,回头再来找你们玩。”易风笑笑,便往杨广所在的大厅而去。
  做为临时行辕的院子中厅里,杨广阴沉着脸,气氛有些凝重。
  “晋王、越公,凌云来了。”易风上前行礼,却没有看到南阳公主说的高颎和柳述,心想可能两人已经走了。不过看杨广的脸色,刚才他们应当是不欢而散。这次杨广出任北伐元帅,杨素是西路元帅,高颎这个首相则负责后勤粮食调动,柳述这个兵部尚书当然也负责协调调度。
  “赵王来了。”杨素抬头笑着招呼了一声,但杨广却依然闷着头不说话。
  易风大致能知道杨广不高兴的原因,肯定是与高颎、柳述二人有关,也肯定是与北伐之事有关,但具体因为什么,却也无从得知。他用询问的眼神望着杨素,杨素摇头一叹,“赵王,你可知道刚才左仆射和柳尚来过?”
  “他们来过?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他们刚才过来,开口就提出,要让史万岁任西路行营副帅,贺若弼任中路行营副帅,宇文弼为东路行营副帅。又提出以李纲为北伐行营长史,以苏孝慈为行营司马。”
  “哦。”易风听罢点点头,然后出乎他们意料的道:“这是好事啊;难道晋王刚才没有答应?”
  “什么?”杨广难以置信的抬头看着易风,难道他不知道刚才高颎和柳述提的这几个人,史万岁、贺若弼、宇文弼、李纲、苏孝慈五人,全都是太子党的死忠吗?他怒道:“这些人全都是太子一党,若让他们进入北伐行营之中,只怕后患无穷矣。”
  易风不以为然的笑笑,“殿下,凡事都有两面性,就看你怎么看待了。某当然也知道这几人都是太子一党的死忠,而且还知道高颎柳述他们此举根本就是不安好心。但是,与其日夜提防这些人在我们出兵在外时背后捣乱,何不干脆把这些人引出来,放到我们身边明处,这岂不更好防范?再说了,就算真答应了他们的这个要求,这些人将在行营中担任的职务看似重要,其实不然吧。”
  杨广若有所思,杨素却已经在大腿上拍了一巴掌,大笑道:“赵王说的太好了,某看确实可行。”



第321章 可敬的对手

  (感谢头疼也不疼的支持,谢谢!)
  易风向杨广解释:“太子想趁机安插人马到北伐三路行营,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利大于弊。因为如今的情况是晋王为北伐元帅,总领三军,而下面三路行营也分别由晋王越公和某分领,我们直接占据着统兵大权,就算他们此时进入行营,表面上说他们是各路副帅,仅位居各路元帅之下。可实际上呢,莫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就说这不和主帅一心的副帅,他能有什么作为。只要随便些手段,就能把他们高高架起,甚至还不如一个统领五千人马的军总管顶用。此事上,咱们也不用直接同意,只要不反对即可,陛下看我们不反对此事多半会默认同意,如此一来,陛下还反而觉得晋王识大体顾大局。而且,太子和高颎举荐的这五人,都是太子党核心,他们一离开京师,对于我们来说,岂不更放心一些?”
  “凌云你只怕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些。”杨广摇摇头,这五个人可不是一般人物,史万岁、贺若弼、宇文弼那都是国朝名将。而李纲、苏孝慈更都是天子认真替太子选取的辅佐大才,这样五个人参与北伐军中来,岂是那么好糊弄架空的?一个不好,到时就会束手束脚,被他们所掣肘。这次的北伐,不但对朝廷至关重要,对于杨广来说,也是把自己的全部筹码都压上来了。打赢此仗,他自然就能威望大增,正式全力冲击太子之位。若是失败。那么眼下一切大好形势就将尽皆丧失。把太子的一众心腹放在身边,他还真有些不敢冒险。
  易风熟知本来的历史。知道开皇十九年这一场隋突决战,朝廷也是兵发三路。西路杨素,中路杨谅,东路燕荣。但是正式出兵时,中路的元帅杨谅却因前一年东征之败事,胆怯不敢战借病不上前线,最后只得由高颎这个原本任长史的宰相亲自指挥中路大军。而东路的燕荣,整场战役下来都没有什么事。打的最激烈的是西路的杨素,当时他的副帅就是史万岁。这场战役最后隋朝大胜,杨素和高颎都获得大胜。眼下这个时空里。杨广取代杨谅挂帅,而且是真正的元帅,并非只是亲王挂名。但总体上来说,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不大的,这场战事,大隋和突厥之间的整体实力还是有差距的,何况这次大隋动用的兵力甚至是更多。因此易风对于这一战是充满信心的,“这场战事至关重要,没有人敢有任何闪失。也没有人敢捣半点乱。如果他们到了军中,真敢暗中捣乱,请问殿下,这岂不是拿头往我们刀下塞吗。这不是正愁没机会收拾他们吗?”
  杨素也点头支持易风,他也是出将入相之辈,统御部下很有一套。党同伐异本事更佳。当年平陈之役他就是三路元帅之一,如今再统兵北伐。他更是自信满满。虽然史万岁在武将中的名声甚隆,可当年平陈之后的江南叛乱。杨素统兵平叛,史万岁就是他的副帅。那次平乱,杨素和史万岁兵分两路,都打的十分的漂亮,史万岁甚至打的比杨素更漂亮,但战后论功,史万岁的功劳依然远在他之下。当初他能压住史万岁,如今他依然有自信能把这个反复无常的有勇无谋的莽夫再压的服服贴贴的。
  “如果殿下还是不太放心,那么某还有一策,可以将太子所举荐之人,尽数调到东路军来。到时某就向陛下直陈,说某资历不足,经验不丰,此次大战关系甚大,请陛下把他们都调到东路来辅助于某。”易风笑呵呵的又抛出一计。
  “这个倒是看着可行。”杨广眉头一展。易风如今公开的身份毕竟还是东宫嫡子,因此也可以算是天然的太子党。把太子举荐的这些太子党羽安排到杨林的东路军中,似乎是个不错的安排。“只是,见地伐会同意吗?”
  “我觉得他会同意。”杨素抚须道,在他看来,杨勇这个人没有半点真本事,让他真刀真枪的去跟杨广干,他肯定不敢。如果只是对付杨林,说不定他就有这个胆子了。况且杨林统领东路军,确实不管资历还是威望上都不足,若是把东宫的这几员大将派到东路军去,那么就有可能抢班夺权,架空易风这个东路元帅,实际控制东路兵马。虽然东路军只辖十总管五万人马,但好歹也是一路大军啊。若能控制东路军,进而对幽州大总管府加以渗透影响,就可以争取借这次幽燕地区的清洗以及北伐战事,一举把幽州大总管府给抢过去,控制在手。有这样的诱惑力,太子没有理由不动心。但是幽州有赵王在,他并不担心太子所打的那些如意算盘能够得逞。毕竟他虽与赵王接触时间不多,但越接触,就越觉得这位赵王虽然年轻,可实际上却是不能等闲视之的。皇帝可能以为怀荒真的只有八千可战之兵,但杨素和杨广却是知道,赵王手上的兵马起码也有不下两万的可战之兵,甚至还有一支数量更多的预备军,赵王手上的实力远比外面看的更强。再说了,东路军这次只是承担防御和预备力支援的任务,只要太子的人不可能抢夺到幽州总管府的真正控制权,那么任他们这次去东路军,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当下杨广也初步同意这个计划,商议好对于太子的计划表示沉默。他们想要安插人手,就随他们。如果想安插更多,就把这些人往东路军安排。不给他们更多影响这次战事的机会,也不给太子系将领们更多立功机会。
  “还要恭喜赵王。”杨素笑着向易风恭贺道,“赵王先前向陛下上奏,请求朝廷在各地设立银行之事,陛下已经给予回复了。”
  “陛下确实回复了,但没有同意在各地设立银行。”易风也轻笑道。
  杨素却是相当精明的人。早在易风向皇帝上这道奏折之后,就马上搞明白了易风的真实目的。“陛下确实没有同意朝廷在各地设立银行。但却已经同意允许有条件的商贾成立银行,进行存储借贷交易。而且还特别为此新下诏书,从即日起,禁止各地官府再用公廨钱进行放贷收息。而据某所知,如今天下各地的银行只有北方银行一家,而这北方银行不正是赵王所有么?别人还不知道这银行是怎么回事呢,赵王却早已经在怀荒、洛阳、大兴等多地开设了分行,陛下的这几道旨意一下,北方银行岂不要遍地开花?”
  易风知道瞒不过杨素这个精明的家伙,也就没有多说什么。这次入京以后。形势一片大好,易风也就积极的在弄银行的事情。银行这一块,易风是十分看好他的前景的。不仅仅是能赚钱,更重要是他的影响力。因此趁着眼下大好时机,易风也就向杨坚上了一道奏本,提出由朝廷在地方上设立银行,进行存贷款服务,用以取代目前各地官府公廨钱放贷这一块。理由是如今的公廨钱放贷不但不再如最初设想般的便民,以及为地方官府生利提供办公资金。反而成了许多地方吏员们盘剥取利的工具手段,公廨钱放贷成了官方的高利…贷。因此,易风提出,可以建立银行这一全新的形式。不再隶属于地方各个官府,而是直接由朝廷出面办理,进行垂直管理。进行存贷业务,通过吸纳百姓们手中的闲散资金。再转贷给有需要的百姓手中,如此一来。存钱的百姓得了利息,有需要借贷的百姓得了方便,而进行则得了一笔手续费和利钱,一石三鸟,三赢互利。
  不过如易风早预料到的一样,最终这个极不错的方案还是被杨坚给拒绝了。杨坚到晚年后,越发的不太喜欢工商,甚至早两年直接下诏工匠商人不得为官。就连眼下早已混乱的公廨钱贷款这一政策,杨坚其实也正有意要废除禁止。易风这个时候上这样一道奏折,意思不外乎等于要把原来公廨借贷这一政策做大做强,自然得不到杨坚的支持。按杨坚看来,公廨放贷取利本就是项失败的扰民业务,如今搞银行,那就更加是与民争利。按杨坚的思维,朝廷与官府那是牧民之官,是百姓的管理者,朝廷要做的是收取百姓之税,然后管理天下之民。至于经营取利,这根本就不该是朝廷该做的事情。
  易风一道奏折,直接就坚定了杨坚取缔禁止公廨钱放贷取利这种与民争利的错误政策。但杨坚也确实觉得易风提出的这个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些赞同,这对百姓来说是大有好处的。杨坚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且他一直以来都看怀荒报纸,早对这个银行业务所知不少。知道银行的经营模式,知道怀荒的北方银行经营以来,效果不错,吸揽百姓闲散资金,然后集中再贷给那些有需要的百姓及商人。银行的利息也很低,如此一来促使那些地方大族很难再维持原来的高息借贷。这在杨坚看来,银行的兴起,其实就是对地方大族的一种打压手段。哪怕最终地方豪族们也开设银行,但因为银行是低息的,那么地方豪强的势力必然要因此受些打压削弱。当然,如果能由朝廷专营银行业务,这对地方豪强们的削弱更加厉害,但杨坚却不愿意开这个与民争利的头。而且,杨坚也担忧,如果由朝廷来经营银行业务,只怕最后又把银行弄成了如当初便民的公廨钱如今的恶劣样了。
  杨广也是已经知道这件事情的,他皱眉提醒易风。“凌云你可知道,这借贷向来是由各地的豪强富户甚至是各地的僧寺所经营,用以盘剥生利的?你知不知道,你一道奏折,结果让陛下把公廨钱放贷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