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大隋-第3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独孤家族和于家两个豪门为主的这些豪门大户,被皇帝毫不留情的连根拔起,成为了本朝第三次大清洗案,牵涉的家族达到数以千计。其中独孤家与于家正是当初西魏八柱国家之一,独孤氏更是本朝独孤太皇太后的家族,而于家也是当年隋开国之时拜太尉的幽州总管于翼家族,其父亲于谨也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于家在本朝也被列为三大门阀之一,与李穆家族、韦孝宽韦世康两大家族并称,先前李、韦两家先后倒下,如今隋初三大门阀最后的于家也倒下了。
  “一群蠢货啊。”高颎叹气,他当初正是看出来了这位皇帝的手狠,又强势,才最终激流勇退。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家族,甚至退下去后还捞了一个世袭实封齐国公爵位。可那些恋栈不去。还一心想要维持着他们在西魏北周隋初时的那种关陇豪门的威势,那简直就是在作死。为了区区一点税赋。结果却身死族灭,他们那些三朝以来积攒的大量钱财和土地,如今却全都被皇帝直接没收入官。家族重要人物皆被处斩,其余族人流放边疆,什么都没有了。
  这些人肯定都后悔了,只可惜没有后悔药吃。不过高颎也在感叹皇帝真下的去手,太皇太后这才去世不过半年多点,皇帝就把独孤家族给连根拔起了,真是半点情面都不讲啊。
  关陇集团算是完了。当初宇文泰首创府兵制度,以武川将领为主的八柱国家和十二大将军的超然,最后形成了关陇集团这一顶级势力,三朝的君臣将相莫不出于这一集团,盛极一时。可进入新朝之后,当今皇帝却依靠山东豪杰为主,用新兴的山东豪杰与关陇集团平衡,皇帝专注打压关陇集团,尤其是对府兵制的毁坏。更是夺去了关陇贵族们生存的根本。连着三大案,关陇集团虽然还剩下了一些早就坚定站在皇帝一边的家族,可他们已经只是做为贵族一员存在,而不再是关陇集团的一员了。
  高颎接着翻看报纸。又看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敏锐的他立即知道,这应当是皇帝给予关陇集团们最后的致命一击了。关陇集团以后真的再无复起的机会了。皇帝宣布,将在今年举行科举考虑。科举考试本是高祖时创立。每年一度,并不新鲜。虽然开创了一个新的取士任官的途径,可每年录取不过寥寥数人,最终也往往只能是担任一些闲散的低职,对于当初以关陇集团为主的朝廷来说,根本形不成半点动摇。可现在,皇帝在报纸上这么大张旗鼓的要推行科举,很明显绝不会那么简单。
  他放下了筷子认真看下去,果然如他所料,虽还叫科举,可却已经与原来朝廷的考试完全不一样了。
  按报纸上所宣传的,将在今年秋开始全国考试,先各县进行县试,县试合格录取者,最后参加州试,然后参加每省的省试,这三级考试的录取者分别被授予童生、秀才、举人的头衔,取得童生可以进入州县的官学进学,优秀者还能获得奖学金,朝廷提供奖金和口粮。而取得秀才的士人,同样能进入官学进学,并且秀才还拥有了进入各地地方做吏员的资格。而一旦成为举人,则拥有了做官的资格。省试中录取的举人,在年底入京,于第二年的二月初举行,朝廷的科举只考进士一科,皆采取糊名考试阅卷,三年举行一次科举,每科最后会试录取进士五百人,会试后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廷试,排定名次。进士及第之后,将进入朝廷的太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学习政务律法等,期满成绩合格后由吏部铨选任官。
  高颎越看越惊叹,皇帝的这个科举绝对是个大杀招。这个科举制度和原来的制度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只剩下个名字是一样了。首先就是这个科举分级考试,县试、州试、省试、会试、廷试五级考试,最后考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虽然改原来的一年一次考试为三年一次,可这规模和原来完全不同了,原来一年一次,拥有多科,可所取者数量很少。但现在这五级考试,一科最终将录取五百名进士。不说这五百进士都拥有了铨选任官的资格,甚至就连省试中取者举人,也一样拥有做官资格,连州试中的录取者秀才都拥有为吏的资格。
  一直以来,做官的资格都是极其重要的,称之为国之根本也不为过。汉时的举荐制度,举孝廉,晋时的九品中正制,无不围绕着这个为官资格争夺的厉害。关陇集团为什么能几朝兴盛?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拥有一项极重要的特权,那就是承荫制度,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一般都拥有承荫入仕的资格,也就是说这些官员们的儿子,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本事,到了年纪,就可以当官了。哪些一来,他们就垄断了官场,世代把持着官职权力,最终形成了贵族门阀政治,在新皇即位之前,那些李韦于长孙窦等豪门,每个家族都有上百子弟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个门阀。
  可现在,皇帝一面不断的打压那些豪门,削他们的勋爵,减少他们承荫的资格,同时却又大开科举,不限门第不限身份,不管是农夫之子还是工匠之子还是商人之子,只要三代以内身家清白,没有刑事犯罪的纪录,都可以参加科举,而且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开,糊名考试,糊名阅卷,不再有科举考试需要荐举的环节,全凭才能。这使得那些原来根本不可能入仕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而且皇帝给的名额极多,不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三年一科,每科录取五百进士。且不光是只有进士有做官资格,举人同样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而朝廷每科省试可能要录取三倍进士的数量的举人,也就是说每科起码录取一千五百人左右举人。如此一来,每三年一期的科举过后,就有一千五百举人和五百的进士拥有了做官资格,就算减掉考中进士的那部份举人,平均下来,每年新获得的为官资格的士人将超过千人之多。这么多的人进入官场,哪怕从最低级的职位做起,那用不了多久,他们也将成为朝廷官员的主体,以后靠举荐、承荫入仕的,也将只会成为极少算了。
  这个制度将彻底改变朝廷的官员成份,政治格局。
  很明显,这新科举制度谁受益,谁受损?不用说,自然是那些原来的普通百姓,那些农工商之子,原本根本无机会获得为官资格,进入官场,可现在只要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就有机会成为官员,再不济,也能做个吏员。而原来的豪门呢,虽然他们也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做官资格,而且凭借着家族条件,家学渊源等还机会更高一些。但与原来不需要通过考试,就得得到做官资格一比,机会明显就是大大下降了。必然能承荫入仕跟得靠考试录取,甚至科举考试中还无法利用各自家族的关系为自己增加机会,这无疑是对他们的重击。
  朝廷的新军制,使得府兵制成为了辅助兵种,不再成为主导,北衙禁军为主导的新军制下,那些关陇集团家族把持军队不再可能,政治话语权降低。而科举考试新制,更让他们进一步丧失了垄断官场的机会,大量的普通出身的士人进入官场,而朝廷新颁行的税制改革,又从经济上打压这些豪门,皇帝多管齐下,那些老牌的豪门的地位将一落千丈。而且关陇集团倒下之后,在这些新的朝廷制度之下,再不可能涏生出新的政治门阀了。
  “科举考试加学校,皇帝这是要批量制造官员啊,一年新增近千的新晋官员,用不了几年,朝廷中央和地方就将遍布这些科举入仕的官员了,到时候,这天下,谁还能制肘的了天子?”高颎摇了摇头,叫来管家,让他把各房的孙子们都叫来,既然无法阻挡无法抗拒,那就得早早转变态度,顺应潮流。高家也得早做准备,现在开始就得让孙辈们努力读书,以期能早日通过科举取得入仕资格,虽然以他如今的身份,是还有儿孙承荫入仕资格的,但他看出来,以后肯定只有那些科举入仕的官员,才会获得皇帝的大力提拔,而那些靠着家族门荫入仕的官员,肯定会受到打压,难得重用。(未完待续。。)


第573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洛阳城北邙山金塘城高台上,易风手举着千里镜观望远处,透过镜片,数百步之外距离的行人五观清晰可见。
  “不错,没有想到我当初只是提了几句,你们却已经做的这么好了。”易风微笑着对身边的高明月说道。高明月一身儒士装扮,倒也显得风流倜傥,她与姐姐站在一起,对于皇帝的夸奖不以为意,“陛下是只提了几句,可却是下了命令让工匠们限期完成,大家都是下了死力研究,没日没夜的,你还真以为很轻松呢。”
  “重赏!”易风一挥手。“这可是好东西,侦察探敌,有如有了千里眼一般,马上投入生产,大量生产,兵部会马上下订单的。嗯,军方订单的产品,记得一定要结实耐用,另外还得朴实一些,好用就行,不用搞的那么花哩胡哨,镶金嵌玉的。另外,还可以定制一批珍藏版奢侈版的,卖给那些愿意自己掏腰包的军官将领和大臣们收藏,不过不能卖给胡人,这算是重要军用物资。生产工艺一定得保密,不能泄露了。”
  千里镜其实只是一项副产品,易风如今把盐茶酒专卖,他自己的产业一下子少了好几个赚钱的进项,不得不开拓新市场。就算是皇帝也得有私房钱,那样有时赏赐百官,或者搞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不用再那么麻烦的去经过民部的财政,不用听宰相们的审核询问了。易风的新项目其实也就那几样,做市场上没有的,那样就不会被大臣们说是与民争利。最终易风选了玻璃、火柴、肥皂这么几个项目,加上原来的香水、冰糖、马车等。还有银行、保险、医药这几个赚钱项目,依然能让易风维持住现有的进项收益。玻璃这东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隋朝也有,但工艺较次,还做不出透明的来,倒更像是绿色的玉石一般。易风倒不完全知道玻璃要如何制造,但他也差不多大概知晓这里面的工艺,他找来了中原的琉璃匠人,又来了西域来的匠人,然后把自己知晓的这方面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实验。去摸索,顺着自己指的方向,给出的一些线索,反正他肯投入成本研究,最终玻璃还是顺利的制造出来了。他们不但制造出了玻璃,最后还制造出了不少的衍生产品,根据易风原来向他们描绘过的一些东西,最后还用玻璃制造出玻璃镜、千里镜、放大镜甚至是老花眼镜等一系列商品。
  这时代的工匠绝不会蠢,只要给他们一些提示。给他们财力支持,他们一样能研究出无数让人惊叹的产品出来。
  “前后也花了几十万贯的研究经费进去了吧,不过现在的收益将会是百倍千倍的回报。接下来加大工坊,扩大生产规模。招募工匠、训练学徒,建造生产作坊,还得建立一个新兴的市场。培训一批销售人员出来。总之,放手去做。这个行业以后每年不多说,千万的销售额是肯定能达到的。以后只会越来越多,高端市场可以先做,然后中端市场,最后还可以做起低端市场,还可以同时做海外市场,这么好的玻璃,可以开发出无数独一无二的玻璃商品,全世界都将会成为热闹的商品。”
  玻璃这种东西向来是件不错的商品,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
  不过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
  到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十二世纪后,随着贸易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威尼斯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是15世纪到16世纪,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逃离海岛,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在这前后几千年的时间里,玻璃就一直是一种高度保密,极其暴利的商品。现在欧洲的玻璃生产工艺出现了断层,这个时候大隋出现了一个工艺先进的玻璃制造中心,通过海上和陆上的商路,完全可以把玻璃制品卖到欧洲去,赚取高额的利润。何况就算是在中原的市场,以及大隋周边的这些地区,玻璃市场也会很大。玻璃在后世完全就是烂大街的便宜商品,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可在这个时代,一件晶莹透明的玻璃制品,绝对是宝石级别的。更别说除了当器皿,还能制成各种工艺品,另外还能制成玻璃镜、望远镜、放大镜、老花镜等等,这将是一个拥有极广大前景的产业。
  “一年千万贯的销售额?”高明月看到玻璃产品的时候也立即感受到这种商品会热销,可从易风的嘴里听到这个巨大的数字时还是极为惊讶。
  “只是销售额,也还是有成本支出的。”
  “不过是用些砂子而已,又不是用金砂银砂,哪有什么本钱,差不多是无本。”高明月撇撇嘴,在她看来,这行业真是暴利了。用砂子制出玻璃,然后却要卖出玉石的价格,点石成金也不过如此。
  易风笑笑,“帐可不能这么算,原材料确实不值钱,可要建造工坊、培养工匠,甚至还有研究成本,销售网的建设,这些都是要钱的。此外,我已经决定,朝廷将对玻璃按销售额征收两成的重税。销售一千万一年上交二百万贯税,朝廷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这玻璃坊可是你自己的产业,还用的着交税,还交重税?”高明月倒是有些意外。
  “那当然,税收是每个朝廷子民应尽的义务,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每个人都应当交税,不能有例外,我更应当以身做则嘛。”
  “那你不如干脆把这作坊收为国有。”
  “那可不一样,好的东西交给官府,最后说不定肥了一群贪官污吏,却亏了国家。这样一个赚钱的产业,还是归到我自己名下吧,有你们帮我管着我也放心。这样每年财务清楚,赚到大笔钱财,我也有不少的私房钱,还给给朝廷交一大笔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干嘛最后却要弄的那么麻烦?”私营和国营区别还是很大的,虽然说这天下其实也算是皇帝私人的,可终究还是有区别的。真把玻璃工坊弄成了国营,派官员管理,搞不好最后还弄成亏损了,不如放在皇帝私人名下,这样的私营还更好些,反正这玻璃坊本就是他私人投资研究出配方培训出工匠建立起来的。
  “不过得做好保密工作,配方和熟练的工匠绝不能外泄,我看,最好是把工坊建到哪个岛上去,做到禁绝交通,把工匠们的家人也都接到岛上好好的照顾。玻璃这东西最重要的一是配方,二是熟练的工匠,若是配方泄露,工匠流出,到时咱们这日进斗金的产业也就保不住了。”
  有些东西可以拿出来分享,比如易风搞糖产业,就打算跟大隋的世家豪门商贾们合作,易风掌握的是提炼白糖和加工冰糖的技术,而他把上游的甘蔗做植和榨糖、红糖这一块交给他们去做,特别是鼓励这些大族和商贾们到琉球岛,到岭南等地方去建立甘蔗园,这也算是变相的鼓励这些有本钱的大族去开发东南沿海地区,鼓励他们去如今还开发不足的琉球和海南等大岛上开发。今天他们种甘蔗能赚钱,跑去南方种甘蔗,也许以后南方种粮能赚钱,他们又想办法招人去垦荒种粮了,总得有人带头,开发也总是需要一步步来的。
  在这方面,易风是不在意那些大族们抢占先机,大赚一笔的,只要利国利民,他并不反对他们赚钱,只要他们赚了钱别忘记交税就行。
  “现在生产了多少千里镜出来?先都给我,我派人给李靖送去。”易风道。
  高浅雪一直静静的站在一旁,并不多说话,只是满脸幸福的逗弄着才一岁多点的儿子。
  “前后几次试产,有百来副吧,回头我就让人都送过来。”高明月点了点头,“李靖将军现在打到哪了,听说二次北伐非常顺利啊,都蓝试图抗拒已经被击败斩杀,整个漠南都已经收复,现在已经移军漠北,据说年前就能进军西域,平定达头了?”
  易风一脸骄傲的道,“大隋旗帜之下,各藩发兵来助,都蓝抗拒不过是自寻死路,不自量力,已经兵道身死,整个漠南都被收复,现在朝廷选派的官员已经前往上任,那里以后就将是大隋直属管辖的州县。接下来就是荡平漠北,平定西域,大隋的红旗将插遍天下各个角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ps:求月票!(未完待续。。)


第574章 大隋、波斯、罗马和西域

  大隋开元元年,十一月,海东靺鞨诸部向大隋依附称臣,遣使进贡。同月,高句丽国王高健武再次派使者至洛阳,送上亲笔所写请降国书,请求两国休兵罢战。并进贡黄金一千斤,将境内汉民十万口送还大隋。
  “高句丽人慌了。”易风收下了高健武的国书,也收下了那一千斤黄金,接受了送还的十万汉人百姓,却没有明确答应高句丽的请求。将高健武自署名辽东粪土之臣健武的国书扔在一边,易风回到殿中巨幅地图前面,问枢密使王保,“李靖到哪了?”
  延英殿内,政事堂与枢密院两府宰执们齐聚,跪坐在巨幅地图的两边。延英殿内的君臣奏对要相对轻松许多,没有监礼官等时刻注意着大臣们的行动礼仪,君臣之间以轻松的姿态对话。不过能进入延英殿中享受这一待遇的,目前也只有两府的宰执们而已,偶尔有相关的在京重臣被召列席。超过宰执们的重要会议,一般则都会在大业殿内,大业殿内的奏对就没有这般的重要了。延英奏对如今已经成为了皇帝与宰执们的重要会议,每每讨论的都是事关帝国的军政大事。
  “有情报显示,达头在向波斯和罗马请求援兵。”今天列席会议的是监察院的三位主事,军情司的主事裴增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