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爷子其实一直都知道有费萨尔这个人的存在,几乎在他进入美国之后就知道了。一直没有对他动手的原因,是看他在和莱拉的“战争”中运用的还算是正规的手段。
简单的说,他是将这个人当成磨刀石来锻炼莱拉应付挫折的能力。如果连这样一个人都对付不了,又怎么能控制着集团去应付更多更棘手的敌人呢?
莱拉不知道外公有什么打算,只能将这件事丢在一旁,重新将关注点放在电影的票房上面。经过这些天,全球票房已经猛涨到25亿。
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如果没有《阿凡达》的话,这样的数字绝对引起全世界的轰动。不是说现在没有轰动,而是效果终究要差上一些。
但因为票房的增加,《复仇者联盟》将好莱坞的视线再一次聚焦在大制作,和超级英雄的题材上。虽然在暑期档时《绿灯侠》的扑街一度让那些制作公司产生了退缩的心理,可莱拉的电影太赚钱,这么一大笔钱足够让人失去理智,而产生再试一次的想法。
dc那边就开始将正义联盟的企划拿了出来进行研究,而其他一些比较小的公司也找到了莱拉的公司,想要从超级英雄的合作计划中分上一杯羹。
他们或许公司比较小,拿出的资金也不是很多,但他们可以多找几家一起来啊!一家承担一两亿的制作费用肯定很吃力,可要是换成十家,二十家的话,一家也不过几百上千万而已,就算真的失败了也不至于亏到伤筋动骨。
第1197章 预测
莱拉很希望这样的合作计划可以施行起来,漫威手里的超级英雄有几千个之多,哪怕是比较生僻的英雄也会有一些粉丝存在。而且人们喜欢看这个类型的影片,这点从好莱坞这几年的票房就可以看得出来,比较赚钱的几部几乎都可以看到超级英雄的身影。
这次的《复仇者联盟》暂且不说,超人、蜘蛛侠、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等,哪一部不是赚得盆满钵满?这里面有漫威的英雄,也有dc的,可见人们不是因为哪一家公司而喜欢,而是因为超级英雄这么一个形象而喜欢。
所以漫威手下的超级英雄们就是一个个的大ip,无论拿出哪个进行改编,只要剧本演员和导演没有问题,就基本不用担心会得不到好的票房。
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公司的超级英雄合作计划就找到了许多伙伴,也确定了许多部超级英雄电影的制作计划,在几年内,最少有十位英雄都会陆续登上大屏幕。
这里面二线英雄最多,主要是一线的莱拉自己的公司会开发,不可能把利润白白分出去,如果要合作开发的话成本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分成的利润对于中小公司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相比之下二线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对象了。有《钢铁侠》那样一个可以爆掉票房的二线英雄在前面摆着,合作的公司并不担心会因为是二线就没有粉丝支持。或许没有一线英雄那么多的粉丝基础,可潜力却是最值得挖掘的。最重要的是最后的利润分成要比一线合适得多。
至于三线以下,还有十八线的超级英雄们也不缺制作公司看中。他们当然拿不出太多的制作费用,但那也不代表他们就做不出电影来了。穷有穷的拍法,只要能先赚上一笔,如果火了的话续集再精制也是一样。
和许多公司选择二线英雄的原因一样,还是便宜呀!
如果一线是一亿的身价,那么二线就有5000万,三线就是一千万,十八线或许就只需要几百几十万。对于小公司来说,当然会更有吸引力一些。
一部高票房的电影可以为制作方带来很多东西,利益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是看不见的好处。比如参与电影制作的人身价会上升许多,话语权也会增加不少。演员们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公司在招人时会有更多关注的人。
而电影的导演也会跟着水涨船高,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人选。
当然,这说的是普通票房高的影片,换到莱拉这里就不一样了,因为她的剧组里全是一些高水平的成员,随便站出来一个也可以在好莱坞有不小的知名度。她本人就更不用说了,更是早就成为了好莱坞最顶级的导演。
不过谁也不会嫌自己的话语权太少,一个健康发展的电影公司,没有点支撑着公司的招牌怎么行?
很多媒体都围绕着电影的票房突破25亿做了不少跟踪报道。像是《娱乐家报》甚至每天都在同样的地方报出《复仇者联盟》的前一天全球总票房,并标出超过《阿凡达》还剩下多少。
《娱乐家报》是莫兰传媒集团旗下的媒体,一开始做这事的时候还被外界其他媒体笑话他们是在拍老板的马屁。可随着电影的票房越来越多,竟真有不少人专门为了这个数字而购买他们的报纸。
这就让其他竞争的报纸看得眼也红掉了。谁能想象一个数字而已,竟然还能生生从其他报纸的手中挖走优质的客户?早知道这么不费脑子就能躺着赚钱,他们也愿意去做啊!
但随着票房的渐渐增多,增长的速度正以不太明显的趋势缓缓下降。
有业内的评估人士就计算过,如果按照现在的跌幅速度,可能票房最多能达到28亿就要停止下来了。
也就是说,莱拉将很遗憾地不能打破《阿凡达》创造下来的票房记录。
这个推测让很多媒体都很高兴,因为相比她能打破记录,她不能打破才更能炒作起来,也会有更多人想要去看。
成功了,她就是影史第一。她原来的豪言狂言也就变成了预言。而那个时候各方人士对她的不看好则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一个笑话。
在她放出那些话后,除了莫兰旗下的媒体,绝大部分的媒体和记者都用各式方法来嘲讽她的不自量力。从她的剧本,到她的拍摄时间,甚至题材、演员等等,基本上能嘲讽的地方都被嘲讽了一遍。
如果她这次成功了,那么不但打破了记录,也狠狠地打了所有媒体和媒体人的脸,那实在是太丢脸了!
所以在自己丢脸还是莱拉丢脸之间,绝大部分的媒体还是希望丢脸的那个不用是自己。
要说最骄傲的,还得是莱拉的那些粉丝们。他们喜欢她的影片,有些可能从她的恐怖片时代就跟着她了,而有的则是被她其他类型的影片所吸引。不能否认,她的每一部影片都很好看,哪怕是对那个类型没什么兴趣的也会忍不住想要尝试一下。
没有人对她制作电影的能力有过质疑,粉丝们跟在她身后,品尝了那么多部她亲自料理出来的美味电影,又怎么会不支持她去争夺第一的位置?
即使是在外界那么多人都认为她放言说要“争夺影史票房第一”的位置是在自掘坟墓,是不自量力的行为,他们还是坚定地跟在了她的身后。事实证明他们是最有眼光的一群人,莱拉果然创造了一部非常有力量去挑战影史第一的影片!
看到媒体上的预测,说票房只会止在28亿,粉丝们最先不愿意了。只有两亿而已,难道全球那么多人,连区区两亿都拼不出来?
喜欢莱拉的人那么多,这是在看不起莱拉的粉丝群吗?
不用问了!在网络上许多人就开始号召,大家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再去影院二刷三刷四刷去!让全世界的人都看看,年轻人的代表莱拉是怎么打败前辈的!
第1198章 粉丝在发力(一)
其实电影的票房只要高到某个程度,就会带起大众的观影热情。这部分人群可能几年十几年都不一定会进到影院看上一次电影,但听说这次的电影得到多少多少亿美金的票房,就会让他们好奇那到底是部什么样的影片。
也有一些人为了不让自己在朋友同事面前显得太跟不上流行,而跑去看一眼到底是什么影片能得到全球那么多影迷狂欢式的喜爱。
这是莱拉很关注的一部分群体,这类观众越多,她挑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强。
如果按照前世的票房成绩,她到28亿的话就已经超越《阿凡达》的记录了。可谁叫这一世电影生生又提高了3亿呢?
达到30亿的票房,固然有东方电影事业的提前苏醒的原因,也有莱拉手下电影特效公司的技术扶持,两项都和她牵扯得上关系,就算真输也只能认了。
说实在的,票房真到28亿的话,莱拉心里也会很满意。拿到这个票房,就算没有比过《阿凡达》,谁还能指着她的鼻子说她是个烂导演?谁要真那么说,就让他先看看自己的成绩再说。
而且她最大的筹码就是她还年轻,她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继续去挑战那个票房记录,谁能保证她以后不会打破?谁又能否定掉她如今在影史上的成就?
即使她终生没有挑战成功那个记录,她留在影史上的痕迹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掩盖去的。
26亿、27亿……
一时间,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着最后的票房能到多少。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这次破不了记录,那么很可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再经过十几年才会被人破掉。也可以说这次莱拉带来的影片将是破掉记录最大的可能。
也有人说莱拉可以拍出一部,就可以拍出第二部,没见她从定下来拍这部电影到电影上映,只过了不到两年吗?就算每两年挑战一次,她也有很多次机会,还担心挑战不胜吗?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
有家比较理智的媒体就把莱拉这次电影之所以能得到20多亿票房的原因总结了一下。认为电影拿到这么多票房,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里面。
比如说莱拉决定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那个时候她处于风头浪尖,一举一动牵动着很多人的注意。她在那个时候宣布要拍电影,肯定会受到特别多人的关注。
再比如她一开口就说要打破《阿凡达》的记录,这就再次让影迷为她摇旗呐喊,支持她去那么做,无形间就等于又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预告,得到了许多潜在影迷的潜在票房。
莱拉本人的宣传能力是相当厉害的。在拍摄的过程中,各种“小道消息”,各种流露出来的“不正常拍摄”,都一次次很好的保持了电影的热度。要说这里面没有她的安排,谁又会相信呢?
即使是在最后的上映环节,她也很“运气”地被人陷害了一把。
假如事情没有提前被闹出来,这样的运气无意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能让她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但偏偏她逃出了一劫,坏运气也就随之转变为好运气,全世界的人再次因为那个陷害事件知道将有这么一部电影要上映了。
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有了《复仇者联盟》此时创造下来的惊人票房。
至于东方的院线支持,以及莱拉的宣传策略就暂时不说了,因为在以后的电影上她还可以再次利用。报道只计算了一些“意外”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才有了如此高的票房。再换一次,在没有这些意外因素的支持下,还会造成什么样的效果就很难说了。
莱拉对这样的观点也比较赞同。她当时确定要拍的时候也正认定当时是挑战票房最合适的时机,真要换成其他时间,她也不会直接把要破记录的事说出来。想要证明自己,她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并不需要拿自己的前途和名声冒险。
报道里还有一个观点比较有趣,就是认为莱拉的粉丝应该还有一战之力,或许仅凭他们的力量就能让票房直接超越《阿凡达》。
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正是因为最近《复仇者联盟》的票房突然有了一些涨幅。幅度不算很大,但对于已经放映了这么久的电影,还是显得比较异常的上涨。
报道上举了一些网络上的例子,认为是莱拉的粉丝在支持着票房一反常态地增长起来。
她的粉丝都很忠诚,很多是从她刚出道的时候就追着的,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可以说她的粉丝几乎是和她一起成长起来的。
她第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也不过刚十八岁,粉丝们的年龄也基本都和她差不了多少。他们在这么多年的支持下,早就形成了粘性非常大的票房基础。很多报道上都曾报道过粉丝的话,说就算她拍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也能卖到三亿以上。
莱拉从出道至今,在票房上的两个记录都没有打破过。曾经影评人那么不看好的《血钻》,认为题材太过现实,场面太过黑暗,并不是年轻人会喜欢的类型。可就是这样被认为票房不会好的电影,被她拍出来后还是创造了全球四亿的票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莱拉拍的手法很厉害只是其中一个理由而已,她的粉丝在其中出了不少的力气。
这么多年来,曾经追随着她的年轻人不少都踏入了社会,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恋爱和家庭,都给了他们充足的去影院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莱拉的电影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
同时,在这些年轻人的心里,莱拉不只是他们的偶像,更可以说是他们的化身。要说整个好莱坞就这么一个年轻的导演肯定是不现实的,但能做到她这么厉害的却只有她一个。她的成功可以让她的粉丝们有很多的代入感,她的成功也能被她的粉丝当成自己的成功。
所以她创造下来的那两项记录,即使她自己并不是太在意,她的粉丝们却比她更在意,并且愿意更热心地去维护。
第1199章 粉丝在发力(二)
当初《血钻》被那么多人预测票房要扑,记录要破,结果硬是在粉丝们的“力挽狂澜”下直接拿下了四亿。
可以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力?
那么多电影公司愿意和莱拉合作,不只是她的影片可以拿到高票房,她本身就已经成为票房的保证。只要她的名字在上面,就有许多人愿意买单。
这点从不死鸟公司那边就可以看出来。新人导演的作品上只要加上一个莱拉莫兰监制的字样,就可以比其他没有这几个字的影片cd销量高出好几倍!
人们相信她的能力,即使剧本不是她写的,电影不是她拍的,只挂上一个监制的名字也足够换来人们的信任。
眼下票房小幅度的上涨,就是粉丝们自行组织的结果。他们比莱拉更想要票房增长,而他们做的就是把朋友家人叫在一起,然后再去影院买票支持。
令媒体哗然的是,这并不单单是某一个地方的自发运动。美国是如此,国外也有不少地方也是如此。特别是东方这个新兴的电影票仓,更是爆发了谁都想象不到的巨大潜力。
《阿凡达》在那里的票房记录已经成功比打破了,甚至还高出了好几个亿。即使是东方币,也是非常可观的一个记录。而且在延长上映时间后,在未来还能拿到多少票房,谁也不好说能预测出一个准确的数值。
东方这边也有不少莱拉的粉丝,在看到美国那边关于粉丝自发组织同伴去再刷票房的时候,他们也坐不住了。不就是钱吗?继续刷!
和原版不同的是,莱拉为了追求最壮观的视觉效果,除了3d效果外,还使用了imax的版本。不要忘了,她在东方的院线拥有全世界最多的imax巨幕。
人们在看过3d后,会忍不住想着3d都那么爽了imax又会是怎样痛快的感觉?于是有条件的人又会去看一遍imax版的电影。
而一开始看过imax的人,会因为享受到的视觉效果而忍不住再次走进影院。这就是科技和特效结合在一起的绝赞效果。
众所周知,imax的票价比3d要高出不少,imax卖的多,电影的票房自然也会高出不少。《阿凡达》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
不管怎么说,电影的票房还是在一路攀升着。
然而好莱坞的专业预测人士也不是吃白饭的,他们在预测之前也计算过莱拉粉丝们的粘性问题。所以这段时间票房的略微涨幅从一开始就被算进了最终的票房。
或许实际票房比他们预测的还要涨得多一些,但对于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
28亿也好,28亿5000万也好,距离30亿依然有着天堑一样的记录。
要说两亿美元的票房差距多不多?
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不然莱拉之前的《指环王》第三部也不会因为只差了《泰坦尼克号》两亿而屈居当时的影史票房第二位。
因此在电影的票房再一次开始有了跌幅后,票房的疲软已经是不能阻挡的事了,最多也就是跌得快点还是慢点的区别。
莱拉看着最新一周的票房趋势,眉头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没有舒展过。
这就好像千里长征走了九百九十里,只剩下最后一点的路程却被打断了,任谁心里也不会舒坦地接受这个现实。
她也是一样。
能拿到现在的票房数她很满足,真的很满足,这是她在前世做梦中才能有的情况,却被她真的做到了。但是没有达成最后的挑战目标,她还是会很不甘心。
“该怎么做?一定有其他办法的!”她站起身,透过落地窗望向脚下熙攘的街道。
这里的位置很好,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好莱坞最繁华的街道。每年都有很多人为了追寻梦想来到好莱坞,而这里面获得成功的可能连千分之一都没有。
有的人留下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寻找机会;有些放弃了梦想回到了家乡,从事以前不想要做的工作,从此走上另一条道路;还有的和黛咪一样,选择了和电影有关的工作,用其他方式投身在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中。
那些想要进来这个圈子的人,难道在来之前不知道这条路有多艰难吗?不!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清楚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一万个人里可能只有十个人能当上演员,而这十个人里想要出一个明星的几率实在太低了。
这么多年来,五光十色的好莱坞星光熠熠,让太多人都只看到光亮的表面,看到那些明星璀璨的人生,又有多少人看到沉淀在底层挣扎的追梦者呢?
莱拉脑子很乱,想到脚下的街道,想到好莱坞的一切,想到前世自己的经历。她真的好不甘心,就差那一点点了!明明已经将一切可以利用上的因素都利用上,也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可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突破《阿凡达》呢?
难道她真的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