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0年代人记忆典藏-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赛开始了。“预备——”一个个如小老虎般的运动员眼睛盯着前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余光斜着旁边的人。发令枪“啪”的响起,顷刻之间,鼓声擂擂,喊声震天。
  “春风吹,战鼓擂,运动场上真热闹,你追我赶争第一”,大喇叭在声嘶力竭地高叫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女播音员在旁边适时地添油加醋,场面热闹非凡。
  场下的拉拉队员们不仅肩负着呐喊助威的重任,还要完成为自己班级加油而写的广播稿,广播稿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千篇一律的:“××班××同学下定决心,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第×名,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精神……”
  赛场上如火如荼的时候,场下经常是这样的情景:小凳子上放着五花八门的小人书,书包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零食,中场休息的时候,一个个拉拉队员东倒西歪地坐在凳子上吃着瓜子,看着小人书,谈论着晚上将放映什么露天电影,在运动会中认识了哪些久仰大名的人。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运动会上的比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个好的社交机会,正如口号中所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11、校园魔鬼词典




  去学校——《再向虎山行》

  星期一——《走向深渊》

  星期二——《路漫漫》

  星期三——《夜茫茫》

  星期四——《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星期五——《归心似箭》

  星期六——《胜利大逃亡》

  星期日——《快乐的单身汉》

  放假前——《黎明前的黑暗》

  放假后——《马路天使》

  自习课——《大闹天宫》

  语文——《老北京的传说》

  数学——《R·S之迷》

  物理——《神奇的电波》

  化学——《精变》

  英语——《天方夜谭》

  几何——《黑三角大追杀》

  地理——《九州方圆》

  生物——《血疑》

  历史——《华夏掠影》

  美术——《画中人》

  体育——《少林寺》

  上课——《梦开始的地方》

  迟到——《搭错车》

  老师来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课堂提问——《哑女》

  回答问题——《沉默是金》

  老师批评——《被告席上》

  做作业——《真是烦死人》

  上课走神——《魂系蓝天》

  罚站——《阳光下的罪恶》

  被赶出教室——《快乐的单身汉》

  下课——《梦醒时分》

  进老师办公室——《再向虎山行》

  与老师谈话——《智斗美女蛇》

  出老师办公室——《虎口脱险》

  写检查——《悔过书》

  通知考试——《特级警报333》

  监考老师——《业余警察》

  选择题——《跟着感觉走》

  考试前——《缩小包围圈》

  考试中——《警察与小偷》

  作弊被发现——《不是我不小心》

  考试完——《胜利大逃亡》

  宣布成绩——《悲惨世界》

  成绩栏——《封神榜》

  考试不及格——《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补考及格——《复活》

  改试卷——《改变所有的错》

  奖状——《总有一天等到你》

  开家长会——《猎手紧急出动》

  家长会后——《今夜有暴风雪》

  期末考试——《大决战》

  毕业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

  转学——《勿忘我》

  放假——《流浪儿》

  毕业——《二十年后再相会》

  班主任——《垂帘听政》

  同学——《黑名单上的人》

  尖子生——《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差等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老师与同学——《乌鸦与麻雀》

  老师、学生、家长——《三国演义》

  毕业鉴定——《绿色档案》

  开学考试——《命运》

  买电影票——《搏斗》

  检查视力——《月朦胧,鸟朦胧》

  走廊里——《铁道游击队》

  与同学打架——《自古英雄出少年》

  做早操——《分手总是在雨天》

  挨了一耳光后——《星!星!星!》

  被开除后——《流浪者》

  回到家——《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第二章 天黑以后回家

  没有太多的课余作业,没有额外的学习培训班,放学扔下书包,钻出家门,呼朋引伴,去享受外面广阔的天空,这就是我们的课余生活。
  1、嬉戏在大自然
  没有太多的课余作业,没有额外的学习培训班,放学扔下书包,钻出家门,呼朋引伴,去享受外面广阔的天空,这就是我们的课余生活。

  大自然是我们的天地,花草、树木、石头、泥巴是我们的玩具,小虫、鱼儿、飞鸟、家畜是我们的朋友,河流、小溪、水塘是我们的泳池,青青的草地、绿油油的麦田是我们午睡的好去处,林子间的马蜂窝被我们捅过,房檐上的鸟窝被我们掏过……

  我们在田野上、草地上跑呀、跳呀、我们撒野、我们疯玩……

  七十年代的童年很少有商品玩具,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造出来的。于是,有了泥巴子弹,泥巴小鸟,泥巴汽车;于是有了木头手枪,木头弹弓,木头陀螺,木头口哨……还有用铁丝做成的弹弓,用自行车链条做出的火柴头枪,虽然不知道什么是“DIY”,但我们确实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收集糖果纸,我们钻过垃圾堆,为攒零用钱卖过牙膏皮,为打弹珠偷过跳棋子,捡过破烂,不止一次地用铁丝枪打破邻家玻璃而被挨打;经常因父母不在家而玩到天黑才回。

  我们体会到那份纯粹的朴实和快乐,我们与自然是那么贴近和亲密。

  2、自由自在的游戏

  ◆跳房子与抓石子

  最廉价的游戏,有石头便可以玩。

  在地上画几个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单腿一边前进,一边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都算失败,锻炼脚的控制力。

  石头又硬又滑,很难控制住,有的地方的同学喜欢用一串贝壳或者田螺来代替石头来踢,它们踢出去有一定的韧性,便于控制力度。

  与跳房子相对应,抓棋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大小适当的石子十多颗,先随意一把撒在地上,然后拣一颗上来,抛向上空,同一时间从地上抓几颗石子在手中,然后手心向上接着即将落下的那颗石子,这样一直把地上的所有石子抓完,规矩自定。若在抓地上石子的时候碰到了其他的石子或者没有接着落下的石子都算输。花样也很多,为了延长抓地上石子的时间,往往手上那颗石子被抛得很高,要求做到眼手合一。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大家都是席地而坐,石子抛到哪儿,屁股贴着地面就移到哪儿,很多裤子屁股后面的洞都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

  前几天跟两位利比亚的朋友聊天时聊到了小时候的游戏,没想到他们小时候也玩这两种游戏,有点不可思议,看来玩具缺乏的年代,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创造性,不管哪个国家。

  ◆捏泥巴与过家家

  最原始的居家游戏。

  捏泥巴,就是用泥巴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锅灶、电视、城堡、小人、四不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像揉面团一样,泥巴的选择和用水多少都有讲究,否则捏出来的东西就会开裂或者变形。有时候可以找到白色的观音土和颜色鲜艳的红色粘土,捏出来的东西光滑又漂亮。男孩捏得多的是房子、战士,城堡等;女孩子擅长的则是居家用品,锅碗瓢盆、电视、床椅一个也不少,再采上几片野草,生火做饭,忙得不亦乐乎。后来的橡皮泥很可能是商家们受了这种启示后,为满足孩子们这种制造欲而生产的,尽管田野的粘土没有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好看,但它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过家家的游戏,无意中透露了我们的模仿能力和表演天才。小时候玩过过家家的人长大后几乎都在交际和为人方面受过益。

  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和几个孩子,每个人各司其职。里面最累的是“妈妈”,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也不乏有的“孩子”假戏真做,从“妈妈”那里得到不少零食和玩具,我小时候喜欢扮“孩子,并且趁机占“妈妈”们的便宜,游戏过程中不停地要吃零食,否则就又哭又闹,结果往往是我笑了,“妈妈”们哭了;最轻松的要数“爸爸”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庭中父亲们的大男子主义对小辈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场过家家玩下来,家里往往跟失盗了一般,四处凌乱,真正的爸爸妈妈又开始收拾唠叨了。

  ◆跳皮筋与踢毽子

  最方便的课间游戏。

  皮筋和毽子放在书包中,携带方便,而且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跟对方较量一场,所以算得上课间重头游戏。一到课间休息,游戏就在“剪刀、石头、布”的喧闹声中沸沸扬扬地开始了。

  跳皮筋所用的皮筋为有弹性的橡胶细绳,一般约3米左右。参加者两人各持一端绷直,其他人即可在皮筋上踩跳出各种花样动作,缺人手的时候就将皮筋绑在距离适度的两树之间,可以单人、双人和集体跳。花样包括点、绕、转、掏、压、钩、踩、踢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跳皮筋的花样非常多,一般还都配着童谣,比如“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刘胡兰姐姐是英雄……”等。跳皮筋以下肢动作为主,兼以手臂和身体其他部位配合。女孩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在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皮筋上变换着无穷的花样,调皮的男生们经常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侵略”到她们的地盘上,在皮筋上瞎跳一番,然后迅速离开,以防女生们的口水攻击。

  鸡毛毽子,由一堆公鸡毛和两个古铜钱构成,比现在用纤维纸做成的毽子漂亮许多。为了做个漂亮鸡毛毽子,很多女生常惦记着家里的大公鸡,要是在垃圾堆里看到公鸡毛,也是如获至宝。

  踢毽子同样也是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边踢边念叨着“桥,外,别,背”什么的动作指令,从前面踢,从后面踢,从左脚踢到右脚,不想动脚就用书本打,一个人往高空抛,像打羽毛球一样两方对打,当时不知有多少课本葬身于该游戏下,相信老师对此也深恶痛绝。

  这两种都是女孩子迷恋的游戏,翻看书包或口袋,总能从找出一根皮筋或者一个鸡毛毽子来。课间休息时间,不跳到上课铃响时绝不会进教室,快下课的时候,小手已经在课桌洞里摸索着皮筋和毽子了,只等着铃声一响,再投入下一轮的“战斗”中去。

  ◆捉迷藏与老鹰捉小鸡

  零成本游戏,考验自己的藏身和脱身能力。

  捉迷藏又叫藏猫猫,找地方把自己藏起来不让对方发现,考试不好的时候也会与父母捉迷藏。床底下、稻草堆、树上都是不错的藏身之地,如果被对方发现,便输了;若对方找不到就幸灾乐祸地发出怪叫声以提示对方,女生爱干净,躲的时候要挑地方,用不了多久时间就会全军覆没,到男生藏的时候,最终往往是男生自己憋不住站出来,或者游戏结束是点名发现少了一个人。

  有一次,我跟邻家“小胖”捉迷藏,我找他藏,背过身数数时他开始往外狂奔。也许是藏腻了大院里的旮旯角落,小胖独自一人爬到远处的一颗大树上,放心地呆在上面,感觉这次必赢无疑。我在大院里溜达了整个一下午,费劲地搜索了每个旮旯都一无所获。到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才如释重负。回去吃了饭倒头睡下,早把找小胖的事忘得一干二静,睡到一半突然被妈妈提着耳朵揪醒。原来小胖一直没回家,他父母找上门来了。大家这下都慌了神,夜黑风高地寻着哭声终于找到了还呆在树上的小胖,天黑以后小胖独自在外面害怕,爬得太高下不来只好在上面哭。后来为这事,小胖把我当成不敬业的典型鄙视了许久。

  老鹰捉小鸡游戏是幼儿园阿姨们的看家游戏。一般由个儿大的同学充当母鸡,任凭“母鸡”使出浑身解数,总还是有几只“笨小鸡”不幸被抓,只有身手敏捷者,才能幸免于难。

  ◆滚铁环与打陀螺

  低年级男生们的最爱。虽然是比较白痴的游戏,但也要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才能让它们不停地转动,能锻炼耐心和手臂平衡力。

  滚铁环就是用一根前端呈“U”型的铁棍托着轮胎大小的铁环往前走,环面需要光滑。手握住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技艺高超的男孩可以让这只“车轮”滚很长一段路都不倒下,并且这期间要经过无数凹凸不平的路面和水坑。这个游戏可以看出男孩喜欢驾驭有轮子的物体是其天性,很多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就不玩铁环了,没有人愿意有事没事背着个大铁圈到处跑。

  陀螺,是木质圆锥形物体,拳头大小,用一条鞭子不停地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要使它转起来,一开始要很卖力地抽打,而且不能有丝毫的间断,但当它旋转的速度稳定以后,就只需要偶尔轻轻加力抽打一次就可以了,因此老师常教在课堂上教大家在学习上也要像玩陀螺一样,要先打好基础,以后的学习就会容易;而我们却把它编歇后语用在同伴身上:“停下来的陀螺——欠抽!”

  ◆打弹珠和酒瓶盖

  赌博类游戏。

  弹珠即玻璃珠。多用家里的跳棋子来代替,那是个跳棋流行的时代,却几乎没有一家的跳棋子是完整的。玩的时候,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食指弯曲扣着自己的玻璃珠,用大拇指弹射出去,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有点像打高尔夫球,通常一颗五花小珠2分,一颗透明大珠5分,水平不够只有靠个大来凑了。

  为了制造场地,我们经常在晒谷场上挖洞,让大人们恼羞成怒。邻家胖子打弹珠出手又快又准,弹出者无不落入洞中,我三弟每次都央求跟他一帮,但他每次都要三弟贿赂他一颗珠子才肯“收编”他。忍了很久后,三弟日夜苦练打洞功夫,为了方便起见,他干脆就在自己睡的房间的床下地板弄了一个洞,练习技术。终于技艺大进,最辉煌的一天赢了伙伴们共48粒玻璃彩珠。但好景不长,屋子里的洞被父亲发现暴打一顿后,他从此不敢在家里拿出一颗弹珠来。

  打酒瓶盖的玩法跟打弹珠一样,画线为界,谁能用自己的酒瓶盖击中地上对方的酒瓶盖,就算赢了,对方的瓶盖便归自己所有,有点像打桌球,既锻炼眼里又锻炼手力。为了找原材料,本地大多垃圾箱都出现过我们寻宝的身影,玩起来的时候更是用出吃奶的劲拼命的甩着胳膊,有几次连续奋战了一整天,几乎把胳膊甩脱臼了,为此男生们也练就了一手打瓶盖的功夫,经常提着一大包战利品回家,那时候但凡有点经济头脑就应该把这些铁盖子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可惜当时满抽屉的酒瓶盖放在家里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拍画片与打“四(三)角”

  同样属于赌博活动。

  每当放学,大家总是冲向校门口的小商贩,女生买贴画,男生们买一种16开大的硬纸,上面印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图片,有西游记的、变形金刚的、三国演义的……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地剪下来,这种小画片也是一种廉价的游戏工具,有的地方叫“拍洋画儿”,有的地方叫“打拍拍儿”。画片可以按图案内容分出大小,一般越稀少的图案越大。将画放在地上,对方用手掌拍下来行成的风,使画翻过来便赢了,该画便属于赢家,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的。

  “四角”、“三角”是指用废旧报纸折成的正方形硬物,好像没有专业名称,所以就按其形状称之为“四角”;“三角”一般是用烟壳折成的三角形硬物,因为烟壳要比报纸稀有,所以“三角”一般充当着游戏的筹码,由“四角”充当游戏工具。玩法跟拍纸画差不多,只是一个“拍”,一个“打”;一个“趴”着玩,一个“站”着玩而已。将“四角”放在地上,如果对方能用手中的“四角”将其打翻过来,就算对方赢,对方将赢得一个烟壳“三角”,也有直接把赌具“四角”做筹码来输赢的。

  这两种游戏是男生专用,能锻炼手臂力度。女生帮男生剪纸画,折三角,或许是因为小时候折得太多,如今留下了后遗症,很多人见到车票和人民币都会无意识地将它们折成了“三角”和“四角”。

  ◆丢沙包与打弹弓

  集体作战类游戏。

  丢沙包是打仗扔石头的改进版游戏。三个人以上,分成两组,两个人互扔沙包,另一队人在两人之间移动,被沙包砸中者下场,如同伙用手接住沙包算得一分,使被砸中者重新上场,有点像棒球中“投手”和“捕手”。斗智斗勇,锻炼敏捷性。

  沙包的形状类似正方体,六个布面事先按一定顺序缝好,最后留一边把大米粒或玉米粒什么的放进去。为了不被打疼,又能接得稳,沙包里面通常都是用的大米粒,很受用。身影庞大而身手敏捷的人可谓如鱼得水,打在身上不疼,反弹之余利用时间差正好把沙包接住,记得当时班上有个长得像《机器猫》里大熊的男生,就是这样的,他扔起沙包来更是稳、准、狠,当时被女生深恶痛绝。

  弹弓的出现方便了同学们远距离“作战”,而且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子弹”。在“Y”型的树枝上套上皮筋便成了一个简单的弹弓。在铁丝枪出现之前,弹弓是男孩们的御用武器,几乎人手一个,颇有“拉弓射小鸟”的气势,特别是看到电影上的儿童英雄用弹弓打倒日本兵后,备受鼓舞,每天纠集一帮同伴,练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