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光启在天启元年委托朋友从澳门购买的三千六百斤红衣大炮,每门价格一千两白银。然而按照两分银子一斤好铁来算,五千斤铁也就一百两,再加上人工和技术等附加值,此炮成本算到三百两也就差不多了。
是葡萄牙人心黑手辣么?
其实不然。这个价格绝对可以证明耶稣会对大明的诚意。
事实情况是,泥范铸炮的废品率实在太高。
在欧洲,如果一次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二、三十,就足以称作铸炮大师了。所以英国人卖炮的售价,一般都是成本的五倍。
东宫炮厂在这方面却是有着极大的优势。以现在炮厂使用铁模、内冷技术,一次合格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如果能够进一步将内部水冷进行规范化,合格率还会更高,所以火炮成本基本只有材料、人工两项。
而且东宫并没有铸造行动不便的重炮,而是以一七式和一七改为主的四磅炮,自重在千斤上下。这种火炮成本估算下来只有五十两,可谓物美价廉。
王世钦道:“一七改大量使用铁体铜芯,性能比之一七式远有过之,分量却是更轻,只是铜料储备有所不足。而且自从用水碓锻造铳管之后,火铳产量大增,苏钢供应却渐渐力不从心。”
中国的铁矿富含硫、磷等杂质。这回从长治那边挖出来的铁矿就全都是硫铁矿,而山东的优质铁矿开采却因为技术有限,也只能细水长流。这种技术问题是朱慈烺无法解决的,他甚至连钢材到底是加炭还是去炭都搞不清。
“扩大铁厂规模。”朱慈烺用了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另外,让水师从日本买铜。”朱慈烺道:“就算贵点也只能认了,造炮决不能停!”(未完待续。。)
ps: 求推荐票,求月票~~~话说,这个月少了晚明占位置,不知道我能不能上分类月票前十啊~~~兄弟姐妹们,不要再保留火力~~~
三二五 北风卷地白草折(三)
崇祯十七年十二月,就像是考验三方执政者的战略眼光一般,整个天下突然之间震动起来。
多尔衮没能冒着汹汹物议娶到福临他妈,只能以身体不适为由暂时隐退,同时也不忘紧紧抓住手中的旗权。
他深知满清的未来就是以皇权破旗权,但是此刻他内外交困,被迫放权,所以绝不可能放松手里的旗权。
济尔哈朗以摄政王的名义掌握大权之后,重用两黄旗大臣,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谁当皇帝都轮不到他,所以两黄旗对他也颇为信任。不过济尔哈朗很清楚,如果自己无法在年底之前打开局面,稳定这个脆弱的联盟,结果就只有给多尔衮背黑锅,最后还是得把到手的权力交出来。
本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济尔哈朗在十一月的最后两天,接连以顺治的名义下诏,调吴三桂的广宁军渡河入秦,为大军先锋。同时被调去陕西的还有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
压阵的满洲主将为刚刚恢复封爵的肃亲王豪格,同时还派出了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镇国公岳乐。
郡王罗洛浑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孙,克勤郡王岳托的长子,是爱新觉罗第四代中的佼佼者。
贝勒尼堪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长得很像汉人。他父亲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之前一直跟多铎、阿济格征战,这回多铎、阿济格肯定不会为两黄旗打仗,故而他也被调到了豪格麾下。
镇国公岳乐是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四子,今年只有十九岁,还是第一次以将领身份出征。
云集了满汉六个王爷之后。清廷在西路动用了超过了十三万人,其中满洲真夷就占了三万人马。
于此同时,济尔哈朗在南路同样派出了一个极其豪华的阵容,攻打真定、沧州。
南路主帅是新晋的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他是努尔哈赤第七子,在天命年间便随着努尔哈赤四处征战,功勋显赫。只是因为他母亲为伊尔根觉罗氏出身。地位过低,所以在黄台吉登极之后总是受到其他兄弟的排挤,就连这个郡王都是入关之后才得的。
这回济尔哈朗请他出山,正是知道南面明军很不好打,光靠人多未必有用,必须要有能征善战者出阵。
阿巴泰临危受命,带了两个儿子贝子博和托和贝勒博洛,又选了费英东六子索海、七子图赖,以及额亦都的末子遏必隆。随军出征。
阿巴泰现年五十五岁,带的都是子侄辈,可谓老中青齐全。日后声明显赫的鳌拜,此时也在南路军序列之中,为巴牙喇纛章京。
在范文程、宁完我等人的活动之下,索尼进言福临,以洪承畴为“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与阿巴泰一同南下。又因为洪承畴的旗籍在镶黄旗汉军。清廷便以汉军两黄旗为麾下,又用昌平等地降兵编练总督标营。共有五万之众。
如此一来,南路军拥兵十万,其中五万真夷,五万汉军和绿营,也是浩浩荡荡,气势雄壮。
如此之大的消息瞒不过别人。清廷也没想过要瞒别人。他们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满洲兵盛,好叫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而降。
宋弘业已经是内务府慎刑司主事,兼着兵部侍郎的差事。前者是负责抓明朝的奸细,后者又要负责筹备南路军的粮草。这样的身份,就算不想知道满清虚实都不容易。他很快就将消息传到了济南。附带还奉上了索尼新近编写《满洲八旗通考》。
因此在清军还没完成集结的时候,朱慈烺已经清楚了解到了每个满洲将领的祖宗三代,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清楚地发现:西、南两路大军,竟然没有一个两白旗将领。
从满洲真夷的人数计算,应该还有三万左右驻守京师。正好差不多是两白旗的兵员数目。
清廷内部闹得这么僵,的确是让朱慈烺喜出望外的大好事。若是他们同心协力,恐怕自己的冬季攻势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一桩更大的好事。
那些久居济南的南臣,听说东虏“三十万大军”南下,没人相信华北平原上的明军能够抵挡得住。与其留在济南遭兵灾,还不如先退回江南,借着长江天堑还能抵御。于是乎,得了官职的纷纷上疏谢恩,南下就任去了;没得官职的,有人说大明不重贤才,只能归隐山林;也有人说,父母尚在,要膝前尽孝,只能回去。
一时之间,济南南下的官道上车马拥塞,真是“红袍遍地走,方巾多如狗”。
“唉,真是可惜,若是能够抓起来送去扫盲得多好啊!”
三个年轻士子模样的人坐在城外三里亭中,坐看一队队车马离去。其中一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不无遗憾道。
另一个英俊爽朗的年轻士子以扇拍手,笑道:“隆之兄何其贪心也!听说你将平度一地的干才尽数带走,也不给下任留些办事的人么?”
“哈哈哈,朝宗兄这话颇有些酸意啊。”其貌不扬者大笑道:“当日我去平度上任,手下只有六个账房。如今我虽然带走了二十来个,但留下的也有十来个。下任知州只有谢我,还有什么道理怪我?”
“梅村兄,你看这廖挖地何其能说会道。”侯方域并不是说不过那廖兴廖隆之,只是知道此人连个生员都不算,生怕到时候胡搅蛮缠起来倒让自己尴尬。
一旁坐着只是喝茶的吴伟业自然不会参与其中。自从当日被皇太子一顿敲打之后,他已经沉稳了许多,这大半年来担任庶务,总算兢兢业业通过了考核,这回转升河南怀庆府知府,兼管卫辉府,也算升迁了。
“朝宗兄,”廖兴并不放过侯方域,“听闻兄台是归德府人,这回可是真正的衣锦还乡了。”
侯氏先祖本是开封人,洪武年间戍籍归德商丘,后来便成了商丘人。按照大明制度,不能原籍做官,侯方域拿到吏部文移时还因为是他们搞错了,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地方尚未安靖,用本地人更便于安民行政。
侯方域也知道自家在商丘还算有些人脉,自然是兴高采烈地准备赴任。因为是要去乙级区域任职,所以吏部特许各府县官推荐属下吏员,一应调拨,侯方域也是着力挖了十来人。
他本以为自己已经带的过多了,哪知廖兴居然带了二十多个,都是甲等以上文凭,各个都有会计证,怎能不让人眼红。
“不如兄台端坐开封府。”侯方域顶了回去。
“开封府可不好坐。”廖兴摆出一副苦脸道:“洪武元年时建开封为北京,虽然十一年的时候罢去了,却还是有四个州、三十个县。唉,我才带了二十多人,如何管得过来。”
“知州、县令不都是吏部选派嘛,又不动你的人。”侯方域道。
“盯人还不如用自己人省力些。”廖兴摇着头:“这回少不得又要亲自挖地了。”
侯方域一笑,见吴伟业一直不说话,好奇问道:“梅村兄,这回你调了多少人出来?”
吴伟业摇了摇头,竖起三个手指:“三个。”
“怎么才三个?”廖兴、侯方域异口同声道。
“唉,莱州什么地方,都是大菩萨,这里要人那要不放,我一个小小知府上哪说理?”吴伟业长叹一声。
“嘿嘿,其实要人也不是没有。”廖兴压低声音:“你们莫非没听说我在平度的作为么?”(未完待续。。)
ps: 求推荐票,求月票~~~
三二六 北风卷地白草折(五)
廖兴在东宫系统里被人叫做廖挖地,并非因为他亲自上山挖地,寻找可以种植番薯、土豆、玉米的地方。而是他对人才的挖掘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平度州虽然不大,却也不小,他竟然能够亲自接见州里每个读书人,量才而用,实在是十分难得。
这种挖地三尺的精神固然让人钦佩,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吴伟业这样的榜眼,多少还有些自矜身份。加之他所管辖的莱州是天子驻跸之处,如何发展自然有上面的老爷说了算,名为知府,实则不过是个跑腿的,自己能够安排的事体非常有限。
不过这回外放到了怀庆、卫辉,倒是少了掣肘。吴伟业对此既有解脱之感,很想大展拳脚,却又有忐忑之心,生怕行差踏错。
吴伟业即便再迟钝,也知道皇太子对他要比其他东宫官吏更为严厉。他对此也是颇为疑惑。论资历和出身,他都是最早的东宫老人;论才学,更不是那些举人、生员能够比拟的。然而后来的张诗奇都已经做到了山东参政,他却起起伏伏仍只是个知府。
知府也有三六九等,像开封府下辖四州三十县,而怀庆卫辉两府加起来也只有十二县。
一切都只有到了那边再说了。
吴伟业心中刚腾起一丝懈怠,突然想起了最近在济南经常听到河南口音,都是河南出来逃难的难民。自己挖不到书吏,难道还挖不到农民?只要许以土地,这些人是肯定愿意跟着他走的。
若是能有一批熟悉当地的农民,等春天的时候开垦农田也算有了下手点,起码各县的农老可以用上放心人。
——土地从何而来?
吴伟业暗暗问自己,旋即满脑子都是东宫官吏扫荡山东富室的情形。
——他们做得。我也做得。以雷霆手段行菩萨心肠,杀一救万,这话说得也有道理。
吴伟业暗暗下定了决心。
他哪里知道,无论是那个商贾出身的开封知府廖兴,还是大才子侯方域,早就让人去买了所辖府县的《缙绅录》。却不是为了方便施政,而是权当肥羊准备开刀。
想山东并未沦入贼手,尚且能找到罪责腾出一片空地。河南这地方可是闯逆、献贼、各种土贼几番往来的重灾区,谁家没个通匪、投贼的罪过?
人只要下定决心,打破底线,总是能创造奇迹的。
……
崇祯十七年十二月初三日,满清大军尽数出动,整个京畿为之一空。非但民间存粮被征用为军粮,就连农民都被大量征入军中成为役夫、奴隶、挡炮的人肉盾牌。
这次清军调动的消息同样落入了李自成的耳目之中。为了抵御西路军二十余万大军的进攻。李自成及时交付了从河套买来的良马,也拿到了商人们运过去的棉衣。
在这笔交易中,李自成并没有花什么本钱。一部分马匹是抢来的,另一部分是用棉衣换来的,最后落在自己手里的棉衣仍旧有三四万件。
数万件棉衣就意味着数万个战士。
步卒,只有海量的步卒,才是大顺军的胜利之道。
因为朱慈烺对历史剧本的修改,使得清军没有能够一举吞并山西。不能以最佳状态攻打陕西。也使得李自成不用落荒逃跑,仍旧维持着一个农民皇帝的体面。
李自成坐在秦王府存心殿里。这里是他的皇宫。他已经派人去重修的城北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当然,名字里的“大明”肯定是犯忌讳的,所以已经改成了更早的名字:永安宫。
在李自成的“御案”上,放着一本朱太子派人送来的小册子,封皮上写着《方阵战术》四个字。还不忘铃上“御赐”印章,让李自成扔了揪心,看着堵心。
刘宗敏站在李自成面前,道:“圣上,这书中所载方阵。的确要比我军常用战阵更为犀利。”
李自成当然知道顺军的常用战术:一哄而上是主流,能列成一个横阵往前冲就已经算是强军了。
“若是真如书中所言那么奇妙,为何不见朱家用过?”李自成与朱慈烺交过几番手,也能认出那是戚爷爷的鸳鸯阵。在这个时代,各种兵书战册在书肆里就能买到,十分便捷,问题是绝大部分人就算买到了也无法照那个章程练兵。
这是受到了组织能力限制的,没有细化的评估标准,没有强力的执行力,光看书是看不出戚家军的。
“恐怕是……这个方阵针对东虏大军。”刘宗敏当然不能说:咱们是不可能练出鸳鸯阵的,将士们都没那个能耐天天操练。
在陕西安定下来之后,大顺军也开始进行操练,但训练强度上去了,口粮消耗也就大了。于是他们理所当然采取了减少训练次数的做法,从三日一操改成了五日一操,现在更是十日难得一操。这如何让士兵形成战斗本能?能记住自己的站位就不错了。
“能练出来么?”李自成问道。
刘宗敏被俘之后自信大挫,只是稳妥道:“可以先从中权亲卫开始编练。”
“不用了,直接发给各将军,让他们都照此编练。”李自成长叹一口气,道:“在这上头,朱家太子还是有些本事的,否则他如何能够歼灭石廷柱,打跑巴哈纳呢。”李自成原本不相信《皇明通报》上的战果,也以为是兑了水之后用来振奋人心的故事。
谁知道北京潜伏的探子很快就传来了消息,建奴的损失恐怕比《皇明通报》上说的更惨重,以至于多尔衮被气得晕过去,觉罗巴哈纳全家都被罚入辛者库为奴。经历了一片石的大败,李自成自知打不出这样的战果。
“就怕朱贼居心叵测。”刘宗敏虽然觉得这个可能性极小,但不得不提醒道。
“要是让东虏占了陕西,从河南过去就是捅他后腰,他还指望额们跟东虏好好拼杀呢。”李自成冷笑道。
“圣上,湖广的人马要不要调回来?”刘宗敏道:“这回东虏来势汹汹,怕是一场恶仗。”
李自成与孙传庭决战之后,率领主力北上,夺取陕西,在襄阳、荆州、承天、德安四府留下了七八万人马。这些人马都是老于战阵的兵卒,可谓精锐,用以争夺湖广,保卫“襄京”。
只是白旺终究没有名将之才,手握如此重兵,仍旧无法将左良玉赶走。
左良玉固守武昌,养寇自重,并没有北上襄阳的打算,所以天下大乱以来,湖广战局倒算平缓。
现在荆襄四府是大顺主要的产粮区,要供养整个陕西数十万大军,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如果再调兵北上,左良玉肯定不会放过这四府之地,那时候大军吃什么去?
李自成摇了摇头:“能守住就不错了,倒是可以从宁夏那边调兵过来。白广恩不是在宁夏么?让他来,现在这些朱贼一个都靠不住,还是放在眼皮子底下踏实。把那些朱朝降将都调过来,让他们打头阵!”姜瓖、唐通的先后叛变,让李自成颇为气恼。
不过要说打头阵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没人知道满清主力在何处渡河,只能沿河据守。
高一功、王良智镇守榆林,李过镇守延安,其他如白广恩、马科等部分散部署在延安和西安之间,扼守孔道,沿河防御重要渡口。因为上次吃了地雷的亏,李自成也没忘记给防河诸部配发火药和猛火油,用来破冰伏击。
李自成亲自带领亲卫驻守西安,又给了刘芳亮五千人马,命他扼守潼关。在他看来,如此布置,陕西可谓是固若金汤,断然不会让清兵得逞。他现在担心的就是北直、山东那边扛不住,使得清兵从河南西进,抄他的后路。
至于指望山西的明军牵制清兵,李自成连想都没想过。(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推荐票~~~!还有谁知道那个作家等级是什么意思?好神奇呀~~
三二七 北风卷地白草折(六)
阿巴泰骑在马上,头晕目眩。他本来是要留守盛京的,但因为多尔衮前线不利,济尔哈朗才硬是将他也带了过来。
这回济尔哈朗让他督领南路满蒙大军,也是因为在崇德八年,崇祯十五年,阿巴泰曾任奉命大将军从黄崖口入关,破城八十八,降城六,俘三十六万,得金万二千、银二百二十万两,席卷了整个华北、半个山东,擒斩明鲁王朱以派。
有着这样显赫的战绩,加之熟悉华北、山东地理,阿巴泰自然是南路军最合适的统帅。
不过济尔哈朗却忽略阿巴泰的身体状况。现年五十五岁的阿巴泰并不算老迈,但从入关以来,便有水土不服的问题,身子一日日衰败下去,到如今骑马都成了问题,更何况领兵打仗。
好在他的两个儿子,博和托和博洛都已经长成,三十多岁正是将领的黄金年龄。有这两人做他中军,外加索海、图赖都是老于战阵的强将,寻常事务也不需要他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