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恐怕由不得你——”韩雀儿沉声道。
小六子有些紧张,拳头都攥紧了,一副好像要动手的样子。
可是看看韩雀儿,话说出口之后,又恢复了那种云淡风轻。
赵允让可是知道,这老头这一双手,当初玩麻将的时候,檀木的桌子上,随便摸摸就能划出几道沟了。
说他没有武功,谁信啊?
按照韩德让的遗传基因,至少也是一个绝顶高手。
所以赵允让的原则是。只会和老头讲道理那种,能动嘴最好就别动手!
动手撕破脸,没有什么好处。
不过真要是动手,赵允让其实也不怕的。
“我说老先生,我不想和你动手——”
“不想动手?呵呵,你敢动手,你有胜算吗?”
赵允让一笑:“我的武功自然是稀松平常,哪里能有什么胜算——不过我虽然没有胜算,但是我能保证不败!”
韩雀儿是聪明人,自然不会认为赵允让是虚言恫吓。
这个时候,假作真时真亦假,都是聪明人,这自然不用细说了。
赵允让肯定是有两败俱伤,甚至是两败俱亡的手段。
保不齐就是刚才那种东西,按照赵允让的说法,这个的爆炸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韩雀儿也头疼了,论武功,赵允让的确是太差劲,可是近身的情况下,只要火器释放出来,两个人绝对是有死无生。
“你果然有些勇气!”
“勇气说不上,不怕死而已。”
韩雀儿点头:“能够不怕死,便是勇气——好了,说说吧,你为什么就不能答应了,我觉得我提出的条件也不错!”
赵允让苦笑:“这条件当然是不错的,我都想啊——可是作为一个男人,为了这些个温柔乡,就抛家弃国?”
韩雀儿没说话,赵允让也突然想到,这话没说到老头心里去。
因为他的父亲韩德让就是汉人,说白了,对于老韩家的人了,家国的观念可不是那么重要。
“这么说吧,我如果留在大辽的话,对大辽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老头一挑眉:“为什么?”
“相信你很清楚,在大辽,皇族是一方势力,太后又是一方势力,你韩家虽然说是表面上和太后关系密切,实际上执掌北院大王,也是一方势力,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三足鼎立的一种平衡——”
“可是,如果我要是掺杂其中了,你想一想,那不是多出一方势力的问题。”
韩雀儿冷汗涔涔,还真是这么回事。
就自己刚才提出这个条件,真要是执行的话,赵允让会成为第四方势力。
而且绝对属于破坏平衡的那种,因为他即是太后一方,又成了皇族,本身又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到时候自己恐怕也控制不了。
“这只是从大辽方面而言,你觉得,我的父亲身为周王,会答应让他的儿子在这做驸马?”
韩雀儿摇头,一起做了多年的对手,赵元俨他还是很了解的。
那是一个性急如火,又颇有智谋的人,绝对不会容忍自己的儿子被当成人质。
其实这也是他的顾虑之一,因为这简直是在打大宋的脸,赵元俨赵祯都不会答应。
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主万岁,您说的对!()
看韩雀儿迟疑了,赵允让不紧不慢道:“最后一点,我得算是一个有点能耐的人吧?”
韩雀儿点头,这个不容否认的。
一直以来,赵允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声名鹊起,那实力绝对是有的。
不管是文韬武略,一个人能够名声在外,全靠运气是不可能的。
“那你已经这样大的岁数了,现在大辽皇帝的年龄也不小,太后一方的势力虽然占据了一个南院大王,但是实力也不强大,如果你们百年之后,这大辽——会不会成为我的天下呢?”
韩雀儿不由自主地吸了一口冷气。
是啊,就算真的能把赵允让留下,不考虑所有的因素,过上十几二十年年,自己这些人都百年之后入了黄土了。
那么赵允让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到时候这大辽,恐怕既不姓耶律,也不姓萧,更不会姓韩,而是姓赵了。
韩雀儿长叹一声:“你走吧——”
赵允让微笑:“这么痛快,还有啥不放心的吗?”
韩雀儿挥挥手:“你快走吧,经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你在这儿呆着我更不放心!”
韩雀儿的话,实际上也就直接代表了大辽的意见,耶律隆绪那边,以及南院大王那边,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毕竟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是很清楚的,就算是耶律隆绪,听了韩雀儿转述的赵允让这几点之后,也不禁是冷汗涔涔。
的确,这样一个人物,又年轻。
年轻就是财富啊,除非把他就此灭杀掉,否则的话,自己百年之后,绝对是危险因素。
所以一直拖延着的岁币交接,很快加快了节奏。
也不知道耶律雪等人都是怎么想的,总之在这一段时间内,来得更为频繁了。
不光是学诗词,而且还情意绵绵。
难道说,是为了试验赵允让的真心?
可是这样的话,萧茵也应该出现了。
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顾虑,反正到最后,萧茵也没有出现。
交接完毕,这一天,赵允让终于踏上了归程。
耶律雪竟然和韩雀儿亲自一路护送,经由幽云十六州,把赵允让护送到了边关。这让赵允让有些小郁闷,本来还想着在回去的途中,搜集一些边境有关的东西呢。
也不知道韩雀儿怎么想的,老觉得这老头有点阴阴的,没准就提防着自己这一点。
到了雄州,自然不能继续了。
几人就此分别,耶律雪还洒了几滴星泪,赵允让是哭笑不得。
这怎么弄得和妻子送别丈夫似的。
在雄州的时候,赵允让还见了东方老头和他儿子东方冲一面。
这事儿可不能含糊,看了看弄得还不错。
赵允让这次回来,顺便还把那两匹老马带了出来。
对大辽而言,这是淘汰的军马,估计大辽对这方面没有当回事。
可是赵允让发现这个淘汰的东西还是十分实用。
就让东方父子按照这个标准去征集,也问了问,大概已经弄到了一百余匹。
还是少啊,虽然说自己现在这边有火药,可是要想对付大辽,在这样开阔的草原地区,没有骑兵,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赵允让甚至想着把一些欧洲的骑兵方阵弄过来实验一下,不过那样的话,重骑兵的成套装备,对马匹的要求就很高了。
所以叮嘱了东方父子,就这样,一路上快马加鞭,直接往汴梁城赶。
前线战事不等人啊!
谁知道这时候,那两个混蛋已经领着李元昊的军队打到什么地方了?
刚刚回到了京城,早就有人禀报了赵祯。
赵允让连家都没有回,直接就被招到了金殿之上。
赵祯都顾不上,身为皇帝的矜持,一把拉住赵允让:“王弟,你怎么看?”
一旁的刘娥都看不下去了,这哪还有点儿皇帝的架势!
赵允让的身份,除了家族血缘关系之外,那只不过是一个县子而已,这种态度有点过啊!
可是咳嗽了半天,赵祯充耳不闻。
这时候又不能说,万一赵祯一冲动,直接封个并肩王怎么办?
赵允让了解赵祯急切的心情,这可是小赵同志登基以来,第一次面对面的规模战争。
不过他却并没有急着回答:“皇帝哥哥,你又怎么看?”
“打它个背家弃国的王八蛋!”
赵祯恨恨道。
赵允让点头,一躬到地:“我主万岁,您说的对!”
没错,就得打这两个王八蛋!
谁没点不如意,这要是一不如意就叛国,那大宋的名臣有一个算一个,都能把大辽西夏的官员们顶替一遍了。
“不过在这之前,我有句话说,希望陛下应允!”
“你说——”
“陛下,咱们以后能不能不要黜落进士啊!”
三年一次大考,加一起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也就一百多号人!
说起来,这都是全国的尖子,高考的状元啊!
随便就黜落一个?
这都是人才呀,随便放哪儿去,都能独当一面。
没看西夏,都已经穷到份儿上了,这两个过去,直接当宰相。
而且从打仗来看,这俩货还真是有两下子。
从能力角度说,第四五名未必就比高考状元差。
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的,能有几个状元?
当然了,状元一般也都不错就是。
赵祯点头:“这个是自然的,我和母后已经商量过,从今往后,绝不再黜落已经考中的进士!”
“那就好!”
刘太后终于插话了:“你还没说咋办呢?”
“怎么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打兔崽子一个疼的,他就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
“好,朕封你为武康军节度使,经略安抚制置使,领西北六路边事,有先斩后奏之权!”
一旁刘太后的脸色都变了,这权力给的也太大了。
这后边两个还好,基本就是领军主帅的基本配置,可是武康军节度使,那可是亲王待遇。
就算是赵元俨,也不过是一方节度使而已。
可是,话一出口,皇帝可是金口玉言。
生米已成熟饭,想反驳也不可能了。
刘太后也发现,自己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臣谢主隆恩!”
赵允让下了金殿,直接就回了周王府。
原因很简单,他俩眼一抹黑啊!
这可是真正的战争!
而且是冷武器战争!
虽然有人说,只有冷武器战争才有史诗的壮美,可是赵允让一点也不想领略。
真要是有导弹,直接发射到西夏去,给李元昊和那两个棒槌来个斩首行动!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放着赵元俨这样一个专家不用,那绝对是最大的浪费!
赵元俨也没想到,赵祯居然给了赵允让这么大的权力。
按照他的想法,最多也就是让赵允让从军,先锻炼一下。
结果直接成为了主帅。
父子两个彻夜长谈,最终赵元俨确认,想法是有的,可是基本都是战略级别。
对局势国力的判断,甚至对方国君将领的心理判断,都是一流的。
甚至很有让他惊艳的地方。
可是战术方面,简直是一塌糊涂。
连基本的行军打仗,粮草后勤,是一窍不通。
最后赵允让撂下了一句话:“派几个懂事的来给我!”
赵元俨很是无奈,可是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是儿子自己是爹呢?
压箱底的实力都拿出来了,勇猛善战的,足智多谋的,运筹帷幄的,行军打仗埋锅造饭,反正各方面都有专业人士跟随。
赵允让没有管这些,这是赵元俨操心的事情。
他的目标很纯粹,带上自己的人。
这个自己,甚至不包括赵元俨派遣的人。
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打入大宋军事力量内部的绝好机会。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宋野战军()
赵允让连碧落山庄都没有回,就直接在周王府开始调兵遣将。
这大宋朝调兵,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当初赵匡胤为了不重蹈覆辙,听了赵普的建议,弄了个杯酒释兵权。
结果弄出了一个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这样一个情况。
虽说这个时候,皇帝直接掌握着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可是实际上皇帝也不是十分清楚,说句现代的术语,赵祯见到的,其实基本就是数据。
而那些皇宫的禁军,基本都是世家子弟。
武力什么的虽然不错,可是真要上阵厮杀,就不知道会怎么样了。
皇帝之下,兵权三分,也是为了更好的互相钳制。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简单来说,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调发全**队。
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都是由枢密院负责的。
枢密院设有枢密使、副使等——枢密院使钱惟演,就是最高长官。
可是枢密院虽然什么都管,可是并不接触军队,这是管理者不知兵的根本。
而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地位低於枢密院长官。
也就是说,三衙是管理军队的,但是没枢密院职权大。
而且两者各有侧重,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
而所谓的率帅臣,在平时统领同驻一地的各司军队。
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打完了军队回驻地。
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
至于兵部,只掌管仪仗、武举和选募军兵等事,真正打仗的时候,反倒没他们什么事。
军队主要有禁兵、厢兵和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
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
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组织编制因部落而异,,熟习边情,勇悍善战。
但是,赵允让不敢用啊,这个地方的士兵太接近边境了,根本难以甄选。
万一有间谍潜伏其中,就麻烦了。
乡兵就算了,基本都是本地兵,边境作战不适合他们。
这样的话,调兵只能是调集禁军和厢军了。
禁兵是军队的主力,兵额多时在百万以上,主要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戍”。
并且实行“居中驭外”的“更戍制”,除驻京师外,还分别到边地或冲要地方戍守,一二年轮换一次。
既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劳苦,又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以防止武装割据或拥兵叛上。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
赵允让考虑再三,决定全部从禁军调集本次出征的队伍。
大宋的兵力很是充足,国家富有,养些军队不是难事。
至于厢兵,劳役后勤全部从厢军抽调,而且指明要身体强壮,战力强悍的。
一方面打仗就是打后勤,另一方面随时可以作为兵源进行补充。
这时候的战争可不同于现代,打十年伤亡几千人,就惊诧得不亦乐乎。
随便打次仗,就是万人以上单位的伤亡。
赵允让拿着赵祯的旨意,这旨意好几道。
有枢密院的,有三衙的,还有给他的。
前两道是调兵的,给他的则是委任状。
呃,赵允让是这么认为的。
从枢密院很容易就拿到了调令,平时和赵允让不怎么对付,老唱反调的钱惟演,一点也没有刁难。
赵允让觉得,以后还是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老头了,关键时刻很给力。
而且,还偷偷告诉了赵允让,哪里的禁军战斗力强。
这一次所调的军队,就是最为精锐的禁军。
这禁军除了守护京畿的这样一个作用之外,其主要作用就是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贮备。
说白了,这就是大宋最强悍的集团野战军。
三衙的思路和钱惟演完全一样,一点没有藏着掖着,给出的选择,全是战斗力最强的。
这就看出素质来了。
虽然平日里都有些小心思,可是国难当头,一个个都不含糊。
三衙甚至有几个指挥使拍着胸脯表示,只要有那个手下的兔崽子敢不听话,直接杀无赦。
回头还得连坐家里。
赵允让一头冷汗,对啊,这时候可是一人获罪,户灭九族的时代啊!
调动的军队,一部分直接从汴梁附近调动,这是最强悍的禁军。
其余的的,主要是陕西这块儿的军队。
因为可以少消耗许多。
这个时代,路途远了,粮食都运不到,因为不够路上消耗的。
京畿之地的禁军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最为强悍的军队,第二军中大臣的子弟众多。
这一点很重要,赵允让粗略统计了一下,至少也有百余直系子弟。
至于有关联的,足得有上千号。
居然没有一个来求情,说告病不上前线的。
话说回来,临阵脱逃,这是死罪。
除了赵元俨给他配备的班底,赵允让还特意跟赵祯要了几个人。
包括石磊,包括小侯爷徐至诚,包括了凌霄。
燕昭也想来,不过因为还需要维护京城的治安,赵允让把他给否了,这个时候,京城不能乱,而且,一定要留下顶事的人。
在从回来的途中,他已经派出了一个人,把燕彰带了回来,甚至还从济州梁山带来了两个人。
凌浑和凌文儿也直接到岗,加紧制作火药,把所有的储备进行了检查,随时准备调用。
除了这些尖端的火药以外,还协同兵部,对于所有的军备,包括铠甲,军械,特别是武器进行了调查检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军备可马虎不得。
不得不说,大宋这方面做的,实际上还是不错。
虽然说杯酒释兵权造成的军力薄弱,可是因为大辽和西夏的虎视眈眈,造成这几年军事方面一直都有很好的储备。
毕竟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大宋先进的生产力,已经保证了,在冶铁方面能够制造出的盔甲和武器都是最精良的。
西夏和大辽,其实煤炭和矿石的储备都不错,但是因为冶炼技术跟不上去,所以不能与大宋同日而语。
军队,军械,粮草,后勤,赵允让都是亲自过了过眼。
虽然不是专业的人士,可是总要对专业的人士再叮嘱叮嘱。
有一些个能够现代的知识,也在中间教给那些专业人士。
这些现代已经在百度上泛滥的军事常识,一旦到了这些专业人才的耳朵里,那就是醍醐灌顶!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