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电影夜与雾-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的垃圾告白一场最为稚嫩,犹如学生习作,而牛蒡第二次在医院再跳芭蕾舞亦觉泛滥;叙事上过多的怒荣独白,亦令到作品的层次锐降,最明显的一幕是怒荣拒绝Lolita依偎在肩上,竟然要仗仰独白解释怒荣不敢接触对方的心声,完全是画蛇添足的处理手法。

但一切仍瑕不掩瑜,最关键乃在于态度上的明确立场:这也是《烈日当空》与《靓妹仔》最大的分野,前者在explore惨绿少年的青春残酷物语,后者则exploit一众卖春少女的煽情浮夸世界。此所以也注定两者有南辕北辙的结局——前者一切呈开放的终结,青春不过是成长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为他人决定对错,而所经历的亦内化成阴影部分伴随一生;后者事事有廉价的释说交代,所有边缘少年都理所当然应受到惩戒,从而去强化巩固社会主流的泛道德主义立场。

我们需要麦曦茵,也更需2008年新一代的“文隽”,来协助《烈日当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45章 《音乐人生》的香港悲情

由衷而言,看罢《音乐人生》,心情较《天水围的日与夜》来得更加沉重。香港电影的“传统”,是从来不会直视自己的社会存在状况的。(还记得凤毛麟角的《一楼一故事》吗?)而即使偶见例外,往往也把矛头针对草根阶层出发,仿佛那才是“社会真实”的一面,由《笼民》到《天水围的日与夜》,其实叫好背后也不无以上的潜背景在内。

一、香港神话的隐喻

一方面固然因为不少电影导演早已属中产阶层(我并非指他们的出身,而是指在担任导演岗位时的身份已更易),对自己以外的阶层属性抱持更大的好奇心乃理所当然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香港的中产阶层一向保守心态浓厚,要他们直面剖陈阶层最明显的伪善特质,相信不啻是天方夜谭的构思。

此所以我认为《音乐人生》在2009年的出现,来得弥足珍贵。大家都看得出张经纬手上的素材有限(主要以2002的捷克之旅作为今昔对照的材料),只是在他刻意经营的剪接下,我们由一开始看到充满欢欣作为天之骄子的黄家正,逐步走上终局时的迷惘惨绿问题少年之路——背后清晰地带来问题关键:是什么毁掉这天才横溢的少年?而作为天才主体的少年,又要作出什么挣扎才可以避免被毁掉的下场——文本上的魔鬼当然是黄家正的父亲,但那当然恰好也是香港神话的隐喻,毁掉一切的当然也正是我们信奉的香港精神。

任何人都不难看出,《音乐人生》说的是Control Freak的悲情故事,由一个Control Freak去破坏自己的家庭,到影响本来想反叛的儿子也沦为另一个Control Freak的悲剧。如果可以,我真的会投黄家正父亲作为最佳男主角的一票——他在“纪录片”前无所不在的“演戏”痕迹,甚至较职业演员也过之而无不及。唯一的可能性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人生根本无时无刻不在演戏。所以他在镜头前竭力保持的开明父亲形象,根本就是他所相信且以为自己可以如此的催眠方法。即使不用黄家正在最后披露父亲的阴暗面,在镜头前父亲无所不存的阴魂印记,其实早已把三兄妹的囚徒人生清晰展示。

二、典型的香港第二代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黄家正一家正是典型的香港第二代人在成功后,去把自己的一套强加在作为第四代人的子女身上的操控偏执狂故事(医生、拔萃、出国比赛表演等)——大家心知肚明,类似的故事每日无时无刻都在各大名校的学生家庭中上演,而那正是我们传诵的香港神话一部分:只求成功,不问过程。既然音乐不能如地产金融以金钱上落作为得失指标,所以典型的香港思维就只有依赖比赛奖项作为心虚背后的强心针。《音乐人生》精准的点出香港的音乐教育根本就不可能锻炼出音乐家来,一切只能靠个人的觉悟,而且更清楚地披露香港中产阶层的伪善特质。而这一点,正是香港中产阶层的最大禁忌——被人看穿没有文化(以技术代替艺术)、佛口婆心背后的Control Freak真面目,以及其实我们自身是何等的目光如豆。我由衷认为《音乐人生》今天的成貌,也是对黄家正父亲一代Control Freak的终极反讽——捷克片段中的show off意图,到最后成为自毁下场的伏线,不啻是现实公允的深情回应。

当然黄家正的皮相反叛,正是纪录片内涵未能提升至另一层次的局限。而且,张经纬委实也十分小心谨慎,为求让观众不会遗漏要点,最后“逼使”黄家正剖白家庭背景,以及加插兄长直指家正和父亲属同一类人的评议,均属画公仔画出肠的处理方式。但纪录片始终不能“制造”出仍未出现的矛盾——而任何人都可以一眼看出,黄家正的人生考验仍远远未上正轨,当他开始认清自己其实不过是作为Control Freak的父亲之阴影对倒,那才是他要追寻的反叛入口。

反叛自己,才是通往地下通道的渠盖。“Try to be a better person”其实才是《音乐人生》的主题,又或是用回黄家正的口头禅:“Try to be a better human being”。是的,那正是刘镇伟所有作品中的核心命题——我们都无法置身事外,因为大家都是制造香港精神的共犯。

第46章 《前度》的前身

《前度》当然令人期待,原因只因麦曦茵。虽然在市场上同时挂上八○后爱情小品之名,《前度》与《分手说爱你》在层次上仍有一段距离,不过那又属另一话题论议。就《前度》独立而言,我今次的确感到失望,或许通过与《烈日当空》的对照,反而更清楚看到创作人在目前阶段的局限来。

《烈日当空》是群戏,一众少男人人都可以看成为主角,所以在叙事上断裂片段式的交代,其实逻辑上合情理,而且可以提供如五味盘的设计,方便观众从中寻找适合自己,从而切入一众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渠道。《前度》要求的是主次清晰以及发展密度高的剧本设计,甚至连电影语言也理应依循变化而有所转换,否则就很容易流于拖沓情节的交代,反而内心刻画则停滞不前——而当然,目前《前度》事事以图形、对白及话题等作工整的古今串连方法,显然是未符理想的安排。

更重要的,《烈日当空》所呈现的鲜活男性情谊活力,在《前度》恰好沦为致命伤。我所指的并非为陈均平(陈伟霆饰)与阿苏(曾国祥饰)薄弱的联系,那根本就不是导演的心思所在,而是针对男性心理的整体捕捉而言。是的,相信观众不难察觉,全片最苍白的角色非陈均平莫属——会愿意把前度及现任女友安排共处一室的男性,大抵数量应远低于在曾余辩中支持特首的旁观者;更讽刺的,文本中完全没有任何企图去刻画他为何会对过气女友周怡(钟欣桐饰)重生爱火。作为电影的核心脉络是今昔的不断闪回对照,而终极矛盾是当中的人物其实从没有发展/成长——周怡无论在新居及旧宅其实贯彻港女上身,陈均平对已无新鲜感且早已厌恶度满溢的旧女友忽然色鬼附体,说到底都属一厢情愿的想像缺憾。

《前度》实质是另一种妄想,不要人见人爱。

是的,《前度》其实是另一种妄想,是站在周怡立场出发,却化为貌似第三身叙事角度,实质上建构出人见人爱,车见车载幻象的“妄想片”来。我不是说以上的设计就先天地出了问题,事实上正好相反,一个性格上极不讨好的人物很多时候在电影中会被塑造成万人迷的角色。王家卫镜头下的张国荣正好是极佳的示范,由此更可以点出背后揭示的症结——要周怡成为陈均平、阿苏、医生(杜汶泽饰)、阿树(周俊伟饰)及阿升(向佐饰)等在剧中出现所有男角的欲望女神,创作人必须在银幕上营造出其可信性来。那不一定需要长篇大论的背景说明,而是回复电影文本中最原始的层次,就是要令观众建立可信、可羡、可慕的语境来。《阿飞正传》开首的数分钟正好是在地化的明证,张国荣的步姿、对白以及衣饰配件,恰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建构出妄想自恋的旭仔之万人迷特质来。法国导演Leos Carax是个中高手,当年朱莉叶·比诺什及朱莉·德尔佩(Julie Delpy)凭《坏血》(1986)一鸣惊人,更遑论Denis Lavant以一代丑男奠定酷透难返的浪子形象,其实均鲜明地点破角色性格与影像活力的平衡关系。回到《前度》身上,如果不能为周怡建立出万人迷的切入点,后果只有一个——就是把观众等同为剧中愚钝不堪的男角,下场可想而知。

如果容我坦白诉衷情:《前度》其实是一出去文艺化的《生日快乐》(2007)。当年小米(刘若英饰)与小南(古天乐饰)的爱情故事令人看得如坐针毡,除了wrong casting的死结外(古天乐的“文艺”演出委实挑战自己的极限),更重要就是突出了女性的终极梦呓——永远有矢志不移的男人在等待任性的自己。周怡不过是浪游化了的小米,而陈均平则属更可怜的痴男小南变种。《前度》并非真的关心前度又或是今昔衍化的前世今生,终极关怀其实不过渴望永恒不变的避风塘——没有限期,当然更加没有条件可言。

第47章 擂台的异代打法

我当然知道今天郭子健及郑思杰的《打擂台》,和1983年黄志强的《打擂台》无甚关联,前者严格来说连“擂台”戏也不存,只有梁竟祥(黄又南饰)及丛生猛(欧阳靖饰)练习试招的短短片段。但随着出品人刘德华不断在人前人后,把《打擂台》描述成一出香港电影的隐喻作品,我想把两出不同时代却同样火气盎然的港产片并置齐观,那又不无一定的阅读趣味在内。

一、擂台上决战

是的,刘德华把电影中的打擂台精神,套用在演艺圈一辈人身上,大家四海漂泊不断磨炼自己,为的就正是上场比武。把《打擂台》的情节,对照起今天的电影业界而观,其实真的不难对号入座。尤其在打擂台的安排上,电影安排要有数万元的报名费才可以参赛,而当“罗新门”好不容易才凑足费用,他们又被在外私斗的条约逐出参赛名单——凡此种种,或明或暗均已清晰隐喻出今天香港电影工作者的难处,要尝试进入内地的庞大市场,既要受到资金财政上的掣肘,同时亦面应付种种难以名状的不合理条例刁难(由《无间道》到《大搜查之女》,版本的种种改动已充分说明行路难的压力)。此所以罗新(泰迪·罗宾饰)的临终提点:要打擂台在哪里打都可以!化成为结局高潮在罗记茶楼的挑战对决,恰好说明本地市场同样可属兵家必争之地,不一定要北上大擂大鼓才是唯一出路。阿成(陈观泰饰)及阿淳(梁小龙饰)的“手足相残”,固然隐喻了本地电影业的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但人前人后成为金句的“过多几廿年你就会明喇!”(陈惠敏饰演的庞青语),通过郭子健的表述(他在访问中指出对白来看一名已逝的旧同事口中,而同事竟然是一位粤语长片的配角演员,名为潘池),恰好点明在银幕上演出的光环作用。那肯定不可以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但通过擂台上血脉沸腾的潜能透支,喻作演员人生高潮的拟定底片——清楚道出只有身处其中的人(习武vs演戏),才会知道上场登台的鸦片作用。《打擂台》最动人的一句对白,我认为乃出自罗新口中的此言:“练武从来不是用来强身健体,要强身健体可以跑步或踏单车,习武就是要克敌制胜。”当中正好指出,行内人对叫好又或是叫座的潜在心理诉求,擂台固然是英雄地,菲林何尝不是——铁证如山,那正是业界与生俱来由心底里涌上来的一团火。

二、《打擂台》抗衡逆境

正是这团火,把2010年的《打擂台》与1983年的《打擂台》联系起来。当年黄志强早已凭《舞厅》(1981)证明驾驭动作类型片的能力,处女作叫好又叫座,票房接近400万,排当年的17位。1983年的《打擂台》借类型包装玩未来机械废墟奇异片种,很明显属眼高手低之作,但也正因为导演一份不甘平庸的暴烈狂气,才得以留下在港片影史中难得一见的“山寨科幻cult片”(1983年的《打擂台》票房惨败,只得约100万的收益,排90位)。我认为两出电影最大的内在脉络,就是在不对应的电影市场环境中,挑战四周拍出大家难以猜量及前所未见的港片异种来。1983年属《最佳拍档大显神通》、《奇谋妙计五福星》及《A计划》混战的年代,三片合共已占去超逾6000万的票房,市场上一切欣欣向荣,百分百属香港电影醉生梦死的黄金岁月。反过来近年的港片市道低处未见低,针对本地市场而发的中小型制作益发前无去路,而合拍片又掏空了港片道地神韵,《打擂台》的破格降临,不啻是逆境发声的最佳明证。其实两者均充分说明了一重要事实——无论处于顺流逆流,反叛时势的破格之作必须存在,否则市场业界就会干枯死寂。黄志强当年不甘受《舞厅》成功的掣肘,大胆走出越界的一步,我们当然也不能预知后来他凭《无字头4杀手》打开好莱坞的市场。今天郭子健及郑思杰犹在为个人的电影事业挣扎,但也因正为当中的火气迫人,同样可以令人期待未来种种的不确定风采。

第48章 唤醒沉睡之灵魂——郭子健刍议

郭子健在首四作中,展示的主题及世界观惊人地统一。由《野良犬》(2007)开始,经历《青苔》(2008)乃至2010年的《打擂台》及《为你钟情》,当中的主人翁不约而同经历“重生”的洗练。

《野良犬》中的满堆(陈奕迅饰)由一名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到无端介入学校进行寻找“老大”的任务,最后为了一名无亲无故的小孩(文俊辉饰)而牺牲自我,甚至死在所爱的女人Miss张(林苑饰)枪下亦无怨无恨,显然就是觅回生存意义及价值的重建历程。

《青苔》中更见清晰,余文乐饰演的阿丈自从脱离卧底生涯后,便如行尸走肉般功能性地应付“放蛇”的任务,甚至出任黑白两道之间的通讯人,可谓是半黑半白过一天算一天的剩余者。也是因为一直心存好感的妓女lulu(冼色丽饰)受重创(怀了自己的骨肉),再加上她表妹阿花(史雪儿饰)被掳走,于是才激发他的生存意志——也就是尘封了的善性,希望卑微地可以保护身边的人。至于《打擂台》中,梁景祥(黄又南饰)、淳(梁小龙饰)及成(陈观泰饰)等,更来一次不分年代同时苏醒的励志安排,来启动“重新做人”的按键。在《为你钟情》中,相若的角色设计便放在中年张伟杰(黎明饰)身上,由街边露宿的流浪汉逐步重认身份及肩起责任,刚好又构成了心灵鸡汤的另一新篇。

当然,以上的主题脉络毫不新鲜。严格来说,绝大部分的周星驰电影,其实也是以相若的主题来建构剧情推展的程式——“没有梦想那跟条咸鱼有什么分别”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但类似的主题在不同年代的创作人手上,其实时代转变的脉络痕迹仍属明确可辨的。周星驰主演的角色经历觉醒后,无论是喜剧(绝大部分的作品)还是悲剧(当以《西游记》的至尊宝为代表),同样以英雄身份完成任务告终——你可以说背后承载了时代氛围的乐观意愿投射,但至少对角色本身能力的肯定,仍是坚定不移的。那其实也是一时一刻的港人心态写照,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更易甚至转趋恶劣,只要自己善于钻研变通,总有办法可以突破樊笼找回自我的天空——香港人一直认为自己有超逾外在限制的机警能耐,此所以周星驰的电影看得大家热切投入。但大同小异的主题,去到郭子健手上,观众所感受到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失落甚至绝望的气息。说郭子健电影的主人翁尽是落水狗,大抵也没有什么人有异议。事实上,《野良犬》及《青苔》的绝望气息更异常浓烈,反而至《打擂台》及《为你钟情》才开始出现稍为舒缓的空间来。

再进一步思考时代差异,周星驰的“咸鱼梦想论”的最终指向,其实不过回归主角自身的成就上(《少林足球》是最有意识开始把相同主题,套用至一众配角上去的分水岭之作)。但郭子健从一开始已确认失落乃至悲情的结局——满堆及阿丈要死,梁景祥连上终极擂台的资格也没有,张伟杰刚重新做人就失去了颖芝(文咏珊饰)。不过郭子健一早就锁定了他的沉睡灵魂指向:一众主人翁的醒觉目标其实也在于成就他人。简言之,周星驰年代和郭子健年代的最大差异,前者是从个人身上去体现生存意义,反过来后者则是从他人身上去实践生命价值,两者区别是不同年代切入的根源性关键信息。

我认为以上背后的本质变化,正是时代更易的隐藏密码。香港经历过最繁荣的盛世后,明眼人都心知肚明,以后只会一步一步走下坡,关键不过是速度的快慢而已,而背后有太多不由主观意志左右的客观制约存在。珍惜眼前人几成为近年港人口中的时代滥觞——那当然也因为我们“拥有”,于是才会出现“珍惜”风潮。周星驰及郭子健虽然都爱挑小人物/落水狗为主角,但前者的梦醒期盼乃在于改变落水狗的身份,而后者则对落水狗的身份没有反抗之情——对后者而言,人生价值正是如何“珍惜”他者,以及在他者的生命中怎样留痕。

第49章 由薛凯琪到张学友

韩寒旋风来港,指出他热捧眷念的港片女星是张柏芝,我相信这也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真心话。香港电影一向予人不良印象,使人以为一切以阳刚至上,女人戏无由生根,勉力而为只有死路一条,于是银幕上充斥的都属花瓶角色,恶性循环就此而生。

一、花瓶式的安排

那当然并不是全无道理,但你会记得的大抵仍是《东方三侠》(梅艳芳、杨紫琼及张曼玉),而不会是《女人本色》(梁咏琪及薛凯琪)吧。近年在大大小小的最佳女演员选举中,一直为内地女星垄断(惠英红在2010年的电影金像奖好不容易才扳回一届),或多或少说明了鸡与鸡蛋之间的烦恼——要有称职胜任的女演员,才有可能出现象样的女人戏,否则花瓶式的安排,有时候反而属以大局为重的调动安排。岸西如果没有汤唯拔刀,《月满轩尼诗》大抵亦会大为失色,难道你可以想像由林嘉欣来饰演爱莲的角色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