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尔冬升对《纯爱》的念念不忘,还是昭然若揭。两出作品中的一双小恋人的离家出走场景,所选择的郊外小屋及附近景观,竟然如出一辙,导演心事可谓路人皆见。只不过回到纯爱类型的探讨上,其实相距接近三十年的作品,意识上其实差异并不大,《早熟》被广泛批评为流于保守,未能回应贴近新时代下的代沟症结,此举亦与《纯爱》的缺憾大同小异。简言之,所谓的纯爱电影,焦点矛头往往放在对社会伦理又或是人际交往上的非恋爱元素的探讨上,纯爱不过仅属手段,而从来不是港产纯爱片的目的。
二、直截了当的恋爱
此所以我一直坚持2001年的《初恋嗱喳面》(周惠坤导演),才是新世代真正的纯爱电影。这一出当年的低成本制作,一冒起便夺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颁发的最佳编剧奖,编剧卓韵芝(芝See菇Bi)到今天已成为进入休息充电状态的顶级电台DJ,时代的急遽变化实在非人力所能控制。今天重看《初恋嗱喳面》,其成功固然有赖一众新晋演员的新鲜感,尤其一对青春实感满溢的姊妹,更加令人怀念。饰演妹妹正是当年初出茅庐的杨丞琳,与今天以造作为尚的“可爱教主”形象,可谓有天壤之别的差异。饰演姊姊的郭善屿,更是千禧年后昙花一现令人充满期待的年轻女演员,可惜她在2001年完成《初恋嗱喳面》及《玻璃,少女。》后,便迅即销声匿迹息影,我深信她将来必会成为香港电影小众影迷心目中的折翼天使。
《初恋嗱喳面》的优胜之处,是毫不回避直探人心,把年轻人初恋的鸡毛蒜皮起伏波折,以平常心的处理方法,予以恰如其分对应年龄来决定轻重比例式的表达。电影极为抗拒成年人对年轻人的指指点点,作为家长身份的曾志伟,也被刻画成事事明理,且对子女一直以朋友式看待的开明父亲,对下一代的一切感情起伏,也只有默默支持及关心了解,而从不会出现从上而下式的家长式训词。另外,创作人最精准的是能够捕捉到初恋的飘浮虚幻感,尤其在选择一双小情人的争拗因由上(先因为周俊伟批评杨丞琳不吃东西因而吵闹,后再因前者与郭善屿谈了一晚通宵长途电话而导演情海翻波),都属于成年人所无法认同乃至理解的“无聊”事项。但这正是创作人尝试把一切问题的源头,重新回归置于“纯爱”基础上而发的努力——是的,不为什么,在物质条件已经富裕至一定程度的社会,恋爱往往已经与外在环境脱钩。我们不再需要为纯爱故事寻找虚造什么可歌可泣的因由(由抗拒父母之命到展现自由意志等),更重要是切切实实让初恋纯爱的真象发声。拍电影的虽然大多为成年人,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捏造下一代的心情景观。
此所以要香港电影捕捉到纯爱心声,首要之务可能是业界创作人的自我心态改造。
第32章 电视演技vs电影演技
数年前娱乐新闻报道,提及马楚成导演在拍《花花型警》时,发觉演员之一的钟嘉欣演技稚嫩,并以电视剧方式的浮夸代入角色中,于是不得不加以严正的批评云云。作为新人的钟嘉欣当然以一脸诚恳的态度,表示由衷受教,而且会努力逐步改善云云。
一、由钟嘉欣的电视剧演技谈起
用电视剧的方式去演绎电影,当然会出现很多问题,电视剧演员往往也有苦自己知——厂景打通天光,全无细节光暗可言;取镜以中景及特写为主,所有表情一定要“谷”上胸部及以上,尤其面部表情要夸张,否则根本引不起观众的注意——肢体语言?反正都不在镜头中,又去执着些什么呢?然而我想用逆向思考的维度去提出疑问,难道马楚成不知道这是一向的恶习成规吗?
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资深的电影导演,其实是有责任好好去活用演员,为他们隐恶扬善,而且逐步去提供给他们进步的机会空间。这方面我想用杜琪峰作例子说明,在他一直为低估的杰作《柔道龙虎榜》(2004)中,正好有驾驭演员的绝佳示范。一是处理应采儿的角色,当年她的演技大抵与钟嘉欣“不遑多让”,但导演聪明的是一直以力度去取代深度来经营她的角色,应采儿穿上高跟鞋在深夜的街头狂奔,几已成为个人表演生涯的重要代表片段之一,可见在名导的操控下,一切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空间。真正要洗掉铅华式的磨炼,是出在老导骨身上的,此所以杜琪峰径言不断要卢海鹏重拍又重拍,目的就是要他的表情一层一层去掉,以期在银幕上仅留下最干脆利落的一面。至于介乎开窍与未开窍之间的郭富城及古天乐,则利用强烈贯彻的身体语言,去规范两人的演出,以协助他们进入分别所属的角色世界中——古天乐永远脚步不稳,以拖着脚步鞋底不离地的方式走路;而郭富城则跳跃不定,总之一定步履轻快为中心。长篇大论去以杜琪峰为例加以解释,想带出一点:教导演员入戏其实是导演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可看成为导技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置于新人上,恰当的引导更加来得刻不容缓。
二、谁敢低估李司棋?
但电视又是否一定属于演员的冢墓?李司棋在《溏心风暴》中一句“边个系人,边个系鬼,我睇得出……”谁是人,谁是鬼,我看得出……成为一时隽语,更重要是令到新一代的观众对她重新燃起认识的兴趣。司棋姐在最近的访问中,提到终于有人会说:“我哋低估左李司棋!”我们低估了她其实的确言重了,我的意思是司棋姐从来都是演技的保证,又哪有人会轻视她的存在?只不过我坚持认为上一代的重量级演艺人物,必须要找到一个适切的接合点,才可以令到下一代的观众同时折服,从而去展开上溯实力派偶像的着魔旅程,对司棋姐来说契机可能就是《溏心风暴》。用歌坛的例子来作对照,没有《伤逝》,叶倩文即使有多出色的唱功都与新一代乐迷有一段距离,就如林子祥现在陷入的困局:所有人都知道他歌艺超群,但就是不断要献唱旧歌而未能重新投入现在进行式的状况。
回到司棋姐的话题——我想说她从来都是有识之士的心头好。试想想她在甘国亮一系列皇牌剧作中,所占的无比重要位置,就知道阿姐地位不容替代。《无双谱》中的美艳鱼仙如果太过偏锋不对你的脾胃,那么雅俗共赏好评如潮的《山水有相逢》又怎会溢出你的记忆之外?司棋姐饰演的梅妹,与黄韵诗句句顶心顶肺的搏火场面,又怎会是鸡毛蒜皮的一句“边个系人,边个系鬼,我睇得出……”可相比!后来马伟豪甚至拿来东施效颦拍成电影版的《山水有相逢》,那当然与原作有天渊之别。
可是我的司棋姐最爱,一定首推1980年的《轮流转》——那才是真正受到双重低估的力作,我的意思是它一方面因为当年被腰斩,所以一直挂上不名誉的印记;而司棋在剧中饰演上海富商的大小姐解文意,也因为角色所赋予的霸气,致令她成为该剧一众女演员中,较为不讨好的一个角色。那是时代的错误,如果今天的观众欣赏《溏心风暴》的大契,我想乘势回家把《轮流传》“煲一煲”,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最佳途阶。
略提《轮流传》中司棋姐一场演绎精准的表现:大家都应该知道《阿飞正传》中旭仔与母亲的故事原型,其实乃源生于《轮流传》。当年解文意的弟弟正是后来的旭仔原型,在一场生母与养母的口角争拗激烈场面前,正是通过解文意的视点来带出一切。她本来与一众好友在大厅看电视闲聊(李琳琳、森森和黄韵诗等人的配合妙到毫巅),在嘻哈吵闹之际保持与翟粤生(李琳琳饰)互不相让的局面。岂料镜头一转,解文意上楼找母亲而发现两人正为私生子的安排而哭闹交加,她又立即进入旁观者的状态,到后来独对弟弟生母(苏杏璇饰),又登时变得不知所措。一场戏的幅度中,由张牙舞爪口没遮拦,先降温为屏气凝神静观其变,到逼至埋身无路可逃尴尬得唯有虚应故事——那就是司棋姐的能耐。
三、黎耀祥的另一例子
此所以谁可以在电视发亮发光,大抵亦有一定的前后因缘可寻,而演员自身的选择其实来得十分重要。过去不少人都抱持一种既定印象,电视是演技的兵工厂,让人得到多方面全方位的锻炼,但一个演员要真正发光发热,就一定会在电影的大银幕上,电视屏中的一切均不能认真看待。
厚电影而薄电视的传统,有一段长时间可谓中外皆然,不少本地演员也曾多番表示纠缠于电视剧中,演技只会不进则退,或至少对自己专业上再上层楼的追求,肯定无甚裨益。最早期由电视到电影的转型可谓理所当然,即使不考虑专业上的执着因素,经济上的诱因也令一切顺理成章,由发哥到刘华及伟仔一代,莫不如是,他们也可以说是恰好配合了时代潮流的得益者。当电影市道开始日走下坡,经济诱因大降,但仍然有后续的演员坚持以上的信念,如刘青云、吴镇宇及最近夺得影帝的张家辉等(其实我更欣赏及支持张兆辉),佐证了以上的说法。
但黎耀祥的“柴九”横扫全城(其实他在《毕打自己人》中的社长演出也可圈可点),正好触发了一个疑问:在港产片已衰颓到谷底的今天,演员的专业天地还一定是电影先于电视吗?当我看到网友对黎耀祥的电影演出,人各言殊难以综合出共同拥有深刻印象的代表作定见(我的选择就一定是叶伟信执导的《生化寿尸》,他对老婆黎淑贤的呼呼喝喝,到最终忽然又来一釜底抽薪,令人耳目一新,当然这也是叶伟信的标志),令我反思事移势易,黎耀祥的世界应该是以电视为主的了,情况就和邓莘雯相若,没有什么媒体先于本质的分野可言,也不再可以凭媒体所属去定演员高下。
事实上,他们不再如过去的演员般,全身投入电影工作,也属完全可以理解。撇开经济考虑(现在夺影帝的往往都会用自己不知将来有没有工开来自嘲),如黎耀祥般的“实力派”电视演员,在电影中只能充当绿叶角色(电影业界普遍相信,电视演员因为可以在荧光幕上免费看到,所以绝不能成为电影中招徕观众入场的卡士),与他们在电视上所得到的“礼遇”绝不可同日而语。人生苦短,可以证明自己的日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限的。
四、张兆辉的惊喜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抉择。电视时期的他或许你会不甚了了,但他令我眼前一亮的当然是阔别十年,再投身进影圈的杰作《柔道龙虎榜》(2003)中的大蛮哥。那一年他的爆炸性演出可说差一点连郭富城及古天乐的锋芒也盖过了(当然那是一出以配角为先的佳作,卢海鹏及梁家辉人人力发千钧,看得人眉飞色舞),我认定那是自林雪以来于银幕上碰到的另一惊喜。
《大只佬》(2003)的钟sir虽然有被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男配角,但我却嫌角色设计较为乏味单一,情况和《大事件》(2004)中的杨sir有大同小异的局限——沿此一路的极端化版本,就成了《狗咬狗》(2006)中的琛哥,把偏执耿直的性格,推衍至狂妄失控的地步来加以演绎。张兆辉对这一种角色绝不会应付不来,然而我却不喜欢导演用统一的方式来处理他的戏份。《柔道龙虎榜》中的大蛮哥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正好在于他强悍中流露出来的神经质,而且当中不乏幽默感及重义情的人情触觉。对照起他往后大部分的演出,即使出场占戏的时间长了,但角色所发挥的空间反而有限。
当然,张兆辉到目前为止肯定仍是配角演员——配角演员的位置利弊互见。有利的是出场多作为平衡对照的身份,只要把握得好,容易抢戏占先机;反过来亦因为只属扁平人物,很多时候就会被不同的创作人定型定性,重复演绎类近的配角下去。近年上映的港产片中,张兆辉几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跟踪》的张兆辉表面上不过可有可无——身份为坐在总部的警官,整体也不过仅出现数回而已,然而他仍努力去营造对照及差异。由一出场的神经兮兮不断反复追问下属有没有什么发现,到最后竟然凭徐子珊拍回来的手机照片,辨认出他是十多年前仍然在逃,但外貌已有天渊之别的通缉犯,从中给予观众极大的反差刺激印象。与此同时,在《绑架》中他饰演的智叔,则分别穿梭了同视作家人的林嘉欣及刘若英之间,导演甚至一直刻意安排他作为两名女主角正面角力交锋前的缓冲区——直至他被杀后一切才无法挽救。他被要求一边以男性兄弟手足式的阳刚感情切入(与刘若英),另一面则以兄妹乃至家人式的亲切温暖身份接触(面对林嘉欣),很明显架上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在许鞍华新作《得闲炒饭》中,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张兆辉饰演的Robert。他担演的仍是配角,但与在杜琪峰系统中出现的阳刚角色,则多了一点转化。表面上原属一名虐妻的大男人,成为电影中一众女角群起攻之的众矢之的,但经吴君如(Macy)的点化下,逐渐出现微妙的变化。
我很喜欢导演为张兆辉安排的出场效果——在仍未正式介绍Robert上场前,许鞍华分别让观众在不知袖里的情况下,先后两次见到张兆辉。其一是他在中环午膳于长凳吃饭盒,一方面暗中呼应周慧敏(Anita)在开首时的相若情况(成为路过摄影师的镜中猎物),带出两人都是吴君如的左右一半的对倒。同时亦借势点出他在女人堆中的格格不入——两名菲佣在他身旁坐下,隔空对话而令他浑身不自在而移至一角,也反映出逃避怕事的倾向。其二是吴君如在行人电梯上看见他,于是急忙蹲下来以逃避他的目光。两场联结起来,也暗地里解释了他后来为何可以好像随传随到般照顾Macy及Anita的小孩,因为他本来就是中环浪人——即使他已有家室。
Robert的角色同样有点神经质,但张兆辉往往有能力把神经质的特点,演绎出幽默的风格来。由对吴君如动心、到发现对方为双性恋者而发茅,乃至面对万绮雯(Eleanor)的质疑又迅即自卫还击等,张兆辉角色的男权色彩主调其实从来没有更易,然而却能够轻描淡写用小男人的身体语言,来把大男人的性格缺憾勾勒出来,令观众看来莞尔,这正是他的功力所在。导演其实对Robert的角色观写得最精准,当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所有人都以为他已成为一名呵护家庭的好男人——他就在陈伟霆(Mike)埋怨没有空之际,什么也不说坐下来专注地欣赏足球赛事。在演与不演之间,张兆辉清楚知道自己的能量,可以为角色带来什么。此所以我看他的演出,委实有愈看愈开心的感觉。
第33章 喜剧模式的反思'Zei8。Com电子书下载:。 '
我知道不是有很多观众有留意到有一出港产片《醒狮》(2007)静悄悄地上映了,事实上入场看的时候,全院包括自己在内也不过得八人,反应有目共睹。入场并非因为吴镇宇导演的关系,尽管“演而优则导”都可以是一个角度,但他的处女作《9413》已经证明大家不用抱太大期望,所以支持我捧场的最大动力仅在于它如何与香港喜剧片的传统接轨。
《醒狮》的剧本以浮世的通俗讽刺剧而成章,个别对应的即时解读亦会令人莞尔,例如亿万富翁的寿宴上,南北狮队的对决中,林子聪的狮尾位置忽然要由黄秋生顶上,上一代电影人的自我肯定不言而喻(姜是老的辣);至于决斗演变成南北和,更加是CEPA后的政治隐喻——那不可不说有一定的娱乐趣味。但正如全片中最具吸引力的一场:所有重要角色围坐吃饭,当吴镇宇一声喊CUT后,各人便即时回复平常插科打诨,互相抱怨,甚至借导演口中直言剧本不济(吴镇宇投诉黄秋生对剧本诸多不满,却又没有改善建议),当然最爆笑的是黄秋生直指杨千的不专业(各人登时死寂了一刻,然后匆忙改变话题)——以上的自我嘲弄,以曲笔来诉衷情的手段,成为最有趣的部分,倒是构成最大的反讽:如果正本戏不是烂到不堪,那么最后扮即兴的NG片段便失却喜剧效果,代价就是九十分钟的溃不成军。
我想提一历史的对照:过去二三十年的香港喜剧高峰期,简略言之可以许冠文系列、新艺城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星驰系列作极其粗疏的区分。但事隔多年,今时今日仍令人有兴趣一看再看乃至成为研究对象的,始终以许冠文及周星驰为主,除了演员个人魅力的因素外,更重要是它们其实代表了不同的喜剧观念。两人主导的喜剧,基本上仍以客观的现实处境为依据,喜剧的夸张元素放在局部而非整体上。反而,“最佳拍档”式的喜剧,天马行空的建构其实是以爆笑位来衡量出现密度,于是戏剧性也必然受到削弱。当时行得通的喜剧观念,到今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纯以堆砌笑料(先把笑料是否好笑悬而不论)而成的电影,反过来在观众心目中已成为荒唐胡闹的不专业表现。我觉得这是对喜剧观念看待上的核心问题,创作班底若不加以调整,很难可以与新时代的要求并时而进。
《七擒七纵七色狼》曾志伟的形象正面提升,事实上自从电视上的掌门人游戏节目大受欢迎后,曾志伟作为艺坛大哥大的身份早已清晰确立,但在电影中刻画复制这一重形象的用法,大抵于今年算是特别明显。先前的《戏王之王》,以及今次的《七擒七纵七色狼》均不约而同由他来出演娱乐圈大前辈的角色,而且亦同样以由他教戏来开展剧情。上次在《戏王之王》,他饰演艺学院中的戏剧讲师,以正宗戏剧系的宗师身份来教授詹瑞文演戏;今次更以娱乐圈中的过气大哥身份,来教授由林家栋为首等一众发明星梦的兄弟,从而去混一口饭吃。前者煞有介事,后者胡混过关,但均由教戏入手,我认为两出喜剧以此为起点不无意思。
教戏本身正是一重隐喻——它正是电影人本身的心结。过去戏行自然以红裤子的科班出身为正宗,《戏王之王》中的演艺学院当然代表另一个系统(现实中亦以黄秋生为首代表成为另一体系,又或是简化地暂称为学院派的演员),今时今日其实已无固定之法。换句话说,由教戏延伸出来的传承概念,已经被迫作出调整——连创作人自身也不相信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