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大师-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心情,甚至没有办法向其他人倾诉。

    学生们将自己作为标杆,自己的迷惑说出来会让他们也陷入混乱,那之前他说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还有什么意义?

    而身边关系稍微近一点的人……朱怀仁的立场原本就尴尬,而且和政治牵连太深,当朋友可以,但是决计要想办法远离一些信息。岳激流已经和自己吵了一架,还有一位前辈赵静章先生,却同样因为其立场的问题让易之没有办法去求助。

    易之是许多人心中的指路明灯,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何尝不希望在自己的道路上能够有一盏指路明灯?他也希望能有一位博学多识德高望重的老师,在他迷茫的时候能够给他一点指引,而不是让他一个人在这里苦苦思索。这样一个人摸索着道路的感觉太过寂寞了,让人难受。

    坐在书桌前,易之心情烦躁地随便抽了一本书翻着,虽然眼睛盯在书上,整个人的思维却是混乱的。

    烦乱的思绪渐渐被压了下去,因为他很清楚,逃避不是个办法,他总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在想什么的。

    于是放空了大脑,整个人呆愣地坐着,虽然心底依旧感到不愉快,却没有之前暴躁的感觉了。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了现实的存在——他在这里坐了好几个小时了,现在窗外的光已经黯淡了下来,已经到了傍晚时分。

    真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苦笑着,易之下意识地低头看了一眼手上摊开的书,准备像是平时那样在看到的地方夹上书签。

    然后他看见了一句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整个人都被震住了。

    明明是早就知道甚至是烂熟的话,在易之经历了和岳激流的争吵,察觉到内心的迷惘,为自己的迷茫痛苦纠结之后,如晨钟暮鼓,一下子被他看到了内心深处去。

    就像无数的同时代的学生一样,易之也曾经经历过自以为是到过分的年纪。而对于屈原这个人,虽然知道是个诗人,是个忠臣,但是当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在悲哀于不得重用,君王不信任,国家衰微的时候,总会审美疲劳到觉得这个人令人烦腻。而自比香草美人更是惹人发笑,大男人家家的至于这么苦情吗?

    知音世所稀,易之曾经以为自己大概是无法理解屈原的内心的。带着一点居高临下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味道的蔑视心态让他这么想。但是当他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看见这样一句话的时候,从时间的彼方如洪流一样浩浩荡荡而来的情感猛烈地冲垮了他用“习以为常”筑起的心理建设。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甚至于苦恼的原因也有着那么多不同,但在此刻,凭借着这一句话,手足并用在那条被荒草湮没的小径上不断寻找,不断前行的共鸣感,让他们跨越时空产生了某种神秘的交汇。

    屈原会知道未来有这么一个人因为他的一句话动容吗?

    或许。

    每一个用心创作文字的人,总希望有人能与他共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华夏,有着太过悠久厚重的文明,前人将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感触记录下来,流传到了后世。于是即使是三岁小儿也吟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熟悉之中失却了对那些字里行间微妙情绪的敏感。但人们也总能够在那些相似或者不似的场景中,偶然突然触碰到了远隔时空的另一人的情感,将囫囵吞下的那些字句反刍,然后才体会到其中深刻的意味。

    就像易之现在这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上,看了几遍就背了下来。知道这算是名人名言,除此之外并无他物。而在时隔十几年之后的现在,他却反复将这一句话放在嘴里咀嚼起来。

    他此刻的迷惘,对于自己思想的不确定,和旁人的争吵,对这个时代一切的格格不入感,为了保全自己而做出本来不愿意做的选择的难过,这一切,何尝不是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呢?但是像是他这样一个从内心深处软弱的人……不过是在这条路上左右逡巡,谈什么“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是,假使把他此刻感受到的痛苦和无奈放在那浩大的历史长河中,算得了什么呢?

    他左右不了一个时代,也不是铸就时代的英雄。他的迷茫并不比学生们少。就像,就像那首诗说的——

    就在之前的课堂上,他才引用了那首诗。

    而现在他开始轻声念起这首诗来: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他的声音很艰涩,就好像真的有极大的重量死死压住了他,让他不得动弹,甚至无法呼吸一样。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混混沌沌,总被同样的东西触动,总被同样的力量改变。就像他站在这里,卷入这大时代中一样。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无限悠长的路途,足够让人想起一个叫做苦海的佛教典故。都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回头,能回头吗?能让他回到穿越之前的日子吗?即使回去了,他还是当初那个单纯到愚蠢的易之吗?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而当下,这个民族正在挣扎,想要摆脱最后一点束缚,继续前行。

    喃喃地念完这一小节,易之深深吐出一口气。怔愣片刻之后,打开了台灯。

    人总是矛盾的。就像易之知道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作为穿越者,想要改变世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然,那也并不简单。然而在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不意味着易之认为自己从此之后就能大杀四方。他的小聪明和能力,并不是最突出的,而他天恒缺少那种从小生活在国内这样环境的人们应该有的敏感性。所以他一方面有些自得,一方面却又感到畏惧。想要做点什么让自己过得更自在,但每一个动作却可能让他更不自在。到现在,他的所有举动看似是自己决定的,却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各种各样的现实推动着去做。

    但他终究是必须自己决定做点什么的。不仅仅是为了穿越者那过分的自傲,而是站在一个和从前的小市民完全不同的高度,在一个人能够影响到那么多人的时候,他必须要做点什么。

    易之依旧坚持认为学生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应当是独立的,他并不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错了。但是就像是岳激流说的那样,他说的话语里,或许一部分真的是这样纯粹的思想,但更多是推脱,是逃避。否则他不应该一边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立场,一边和学生说要独立的问题,而是给出个人的观点,但同时包容质疑和反对,鼓励学生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切不就是这样吗?就连他自己也是从迷信老师的权威从不质疑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程度,成为引导学生的老师。

    他既然已经身处于这个浩荡的大时代,怎么可能逃开时代的浪潮?时代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终究还是要在浪尖上拼斗!

    他又想起了课本上节选的《序言》,那些为了寻找新的道路而触发的先行者,在路上舍弃了自己的性命却未必被铭记,却使得一个部族不断向前的先行者们。如岳激流,如赵静章,都是这样的人。而易之清楚他自己成不了这样的人。他只是拿着另外一些先行者的地图,于是终究有了一点按图索骥的优势。

    摊开本子,易之重新提起笔,在翻开新的一页,在顶格的开头处先写下了一行字: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然后他提行,横平竖直端端正正地写下了一个标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奇人王小波曾告诉我的故事

    他曾经在还混混沌沌的年纪被这篇文章所震撼,而现在,他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那些和他一样处于迷茫的人一点帮助。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提到: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楚辞·离骚》

    2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3 《序言》——亨德里克·房龙

    4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屈原《楚辞·招魂》

    5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第54章 谁是那只猪?() 
所有的故事,都是说故事的人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他乐意向所有人炫耀这宝物的光芒,却绝不希望自己的宝物被盗走。

    同样身为一个文人,易之非常明白这样的感觉,所以即使是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也没有上来就直接将别人的作品挂上自己的名字——他没有这个资格。文学作品的归属其实是一件非常好判断的事情,因为那字里行间充斥了作者的思考,思想,行为习惯,受教育情况。如此独一无二,谁都不能取代。而抄袭,即使是在一个没有原作者的世界,难道就不会有人看出来吗?不是那样的人,是写不出那样的作品的。

    易之珍爱自己的作品,爱屋及乌自然也会尊重其他人的作品,何况那些东西是他曾经真挚地喜欢过的。也是如此,他才会采用这种方式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发表出来,就当做是王小波这个在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的人讲给自己听的故事好了。到底他不过是复述了一个除了大致情节也记不太清的故事而已。

    而这就是他在思考之后发现自己真正想要说的东西。

    易之是真不觉得自己现在已经足够成为一个领导者,足够有资格振臂一呼让所有人跟着他去做选择。就算他真的有这个本事和资格,他依旧像是在课堂上说的那样,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自己的观点。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替你的人生和抉择负责。只有拥有自己的观点,坚定前行的人,在一生结束的时候才会真正觉得无悔。

    文章写完之后,易之就将其寄送到报社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品味出里面的意思,大约那天听自己讲课的一些学生可以?或者自己并不应该质疑其他人的理解能力。只是站在自己现在的角度,总有一种焦灼感,恨不得把自己的想法像是筛沙子一样筛细了摊开给所有人看,让他们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将自己知道的对现在的一切有帮助的东西都介绍给其他人。

    可这不太现实。就算是易之知道自己拥有的许多思想的确是能够改善现状,现实的问题在于别人未必相信这一切,相信了或许因为其他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使用。人和人在一起的社会实在是太复杂了。

    但就像岳激流——他着实不是个很受欢迎的人,包括他的理念也在这个国家不受欢迎。但是假如认真地去看这个人的话,却分明能够感受到那些东西,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样,这个人就像是激流,不断奋进,认准了方向之后就毫不回头地去拼搏。

    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且维护它,为了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多少是值得敬重的。而立场和观点的不同是另一回事了。

    易之这样想,却不自觉地庆幸起自己对自己精准的定位来。

    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新一代年轻学者当中的佼佼者,能力卓著,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过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矮人。或许未来他能够成为巨人,但是绝对不是当下。也是如此,对于这个世界的学者们,他一直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将自己放在卑微的状态,或许这样的定位会让人觉得他是在自我轻贱,可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岳激流在说出那些话的时候,他不至于生气到当场和对方顶上,甚至还能够从岳激流的话语里得到足够的信息,回过头审视自己的得失对错。

    人不能把自己摆得太高,看不见脚下的路。

    决定了以后不能再像现在一样总是退避,总是逃避,总是不愿意接触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易之却还在考虑自己真正的立场到底是什么方向——这是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的结论,毕竟政治不是玩笑,更何况是他这样同时被两派的人都盯上了的情况下,政治就更加不是玩笑了。

    一个人决定自己未来道路的思索是不可能在一瞬间顿悟的,在此之前将会有无数对于内心的拷问,对于自我的检讨。

    但在这间隙间,拿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的报社编辑却有了反应。

    大部分读者是不会乐意去看充满了长篇大论表达某个观点的论述文章的,但是他们却一定会喜欢小故事,喜欢那些各种各样的情节和人物。而通过这些故事来表达观点,通常也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当然,很多时候大家也就是看看故事算了,里面的深意,很少会去深究。

    但现在是什么时候?

    关于《红楼梦》和它对于政局影响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逼得易之因为压力不得不暂缓连载。或许事实并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对于下面看不太清楚上面动向的一般人来说,许多不太看书的人对《红楼梦》的关注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连带着对易之的关注也就有了。而因为是涉及这些方面的东西,绝大部分的人会不自觉地对易之写出的东西进行深层解读。

    拿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稿件的时候,编辑就没有像是审其他稿件一样粗略看过去,光是信封上那个地址就已经足够他提起精神了。

    信封上只是地址没有名字?当然,想要附上名字也不是个问题,但对于文字投稿审稿来说,最重要的是你的稿件上必须有名字,否则信封一拆扔到一边了,编辑就算看上了你的稿件,难道有那个耐性去一封一封对比字迹找你到底是谁?人家并不缺这个稿件的。

    稿纸不多,薄薄两张,看样子是个短篇文章了。

    嗯……文章的题目。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题目看起来好像有点意思啊,倒不愧是易之的作品,多少让人觉得和大众写出来的东西不太一样。怎么说,“就是那个味儿!”

    副标题被轻易地带过了,虽然说是听别人讲的故事,但是许多作家都有假托他人所作作品的习惯,一看这个故事的用词遣句和构造方式就看得出来是易之的。当然,这事实上是因为易之记不住原文,将差不多的意思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的缘故。

    然后是故事的内容。

    先通读一遍,没有太计较词句之类,同时拿着笔看是否有错别字之类需要挑出来。这样通读也就是大概读个故事的趣味性之类的,初选,基本也读不出味道,和一般人看的有趣没有趣差不多。当然,这样的阅读,除非是非常优秀的故事,通常读者也说不太出个所以然来,顶多就是觉得哎,这篇作品不错,锯条哪儿不错,那就不太清楚了。

    但是就是这么通读一遍,编辑就有了点特别的感觉。

    单纯,单纯以故事而言,这是一个会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即使这个故事仅仅是讲述了一头猪和相关的一些琐屑,根本就没有真正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过,但是这个故事莫名就留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让人觉得十分独特。

    就像是标题一样,《一头特立独行的猪》,这头猪的举动实在是让人感到特立独行,太不一般。只是粗略读来,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编辑重新翻回开头,放慢了速度,开始精细地阅读——去体会那些微妙的遣词用句,一些词语使用背后潜藏的深刻含义。还有这个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不驯服,野性,坚持自己,自由自在。明明只是一头猪,在这个故事里却有了这样的形象。这理所当然是一种象征了。而易之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不算难发现?毕竟之前刊登的致读者书也好,还有被学校的学生们传播出来的那节课上面易之说的话也好,这分明就是易之对他的观点的进一步阐释。

    猪也好,人也罢,理所应当是拥有“自己”的。特立独行,并非是特立独行,不过是坚持了自己的道路而已。

    这是一篇很棒的故事。

    不愧是易之,无论是写长篇小说还是别的什么,总能写出和别人不同的故事,而且,那其中的东西传递给人们并不困难,比起那些喜欢使用各种各样的典故隐喻的方式,他的写作方式多少显得有点下里巴人,但是却足够契合报纸的需要。

    也难怪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力,并且让政局都因此被触动了。

    “主编!”他站起来向着办公室中上首者叫道,“易之先生新作的一篇文章,我粗读了两遍,觉得是个非常有味道的故事。恐怕需要您写一个‘编者按’了。”

    “嗯?拿给我看看吧。”主编听到易之的名字的时候,眼睛就亮了起来,说来他还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对于易之暂缓连载的事情多少有些难过,而现在即使是短故事,能看到易之的作品,他也觉得很是满足了。

    而且那个编辑用的词是“有味道”而不是“有意思”。有意思很多时候只是阅读快感,而有味道的故事,却需要太多太多的要求。即使是名家,有时候也不见得能轻轻松松就写出来。

    接过薄薄的稿纸,主编的目光同样在这个独特的标题上停留了一会儿,方才继续向下扫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