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大师-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环境就应该是一样的——被各种西方文化入侵之后的社会,人们的许多思想都受到了影响。比如脱离中华文化本身的宗族思想而重视追求自身,说起来漂亮却有无穷麻烦的重商主义。君不见即使是易之那个时代的许多架空历史小说,也多的是好像学习了西方的制度就能立刻让国家强大起来而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的小说?那个时代的很多已经和人民融在一起的外来思想,看起来美好,实际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但是现在看来,前辈在改革的时候,必然是想当然地照着被这些入侵文化影响过的思路去改革了。一时之间也是成功了,而两种文化的冲突,却一直影响到现在,风起云涌,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的斗争……

    易之忍不住有些想要埋怨那位前辈。然而转念一想,却又知道自己没什么资格。对方并不是自己这样对文化入侵有种种研究的人,事实上即使是在现代,又有几个人会发现很多以为是真理的思想本质上是存在问题的呢?另一方面,即使是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一个人的力量,在重重旧势力的包围下,湮没无声才是最常见的结局。这位穿越者前辈能够改变历史,到底付出了多少?谁也不知道。

    他应该感激前辈改变了历史,让这个世界的中华出于强势地位而非任人欺凌。而至于前辈没有做好的事情,原本就是他所擅长的范畴,不如就让他来试试弥补?

    想起岳激流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想想自己这段时间以来习惯性谨小慎微的态度。易之脸上浮现一层光芒。从前,受制于环境,他什么都不敢做。如今,在这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在这文化大变革的关头,作为真正将一切都看透了的后来者,他为何不学自己的前辈,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风云?

    少年成名,世人皆知。无论在什么地方,哪个时代,他易之都不是会籍籍无名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理工科类的少年天才自杀或者出家问题,不是胡诌,有个什么寺庙来着,就是一群少年博士后啊研究生啊之类的扎堆的地方……没记错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类的。相对而言,这种厌世倾向通常是理工科》西方文学哲学》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圈。研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的,通常都会活得很滋润。因为中国古典的哲学,全都在讲一个话题——怎么活下去,怎么活得好,怎么让别人也活得好。通常研究这些的学者们的心态和处事态度都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举个例子,我是读中文的,我的一位老师得了白血病,然而他的心态之好,在博客上毫不忌讳谈自己的事情,毫不故作坚强或者自怨自艾。他的几个朋友,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谈起这件事,也是很平静的态度。生老病死,平淡视之。相关推荐著作《菜根谭》,简明易懂,为人处世原则,避免想不开。

    嗯,有妹子表示担心易之他走上了太过激进的道路,因为文案写了被当成了激进派这样……于是我剧透一下,易之他毕竟是后来者,所谓的后来者嘛都懂的,错误的道路是不会走的,被当成激进派是旁人的想法,而且很快就会有改变……这篇文最突出的一个主题是理想。看出岳激流的理想了吗?

    本章,开始揭开这个世界波澜壮阔的背景了,写得我心神激荡,好激动

    刺儿的百度贴吧,目前在举办本书写书评送好吃的活动,没有书评字数要求的哦~敢写就有机会,来玩吧来玩吧【点这里进入书评赛】

    谢谢默夜在专栏的地雷!不知道你看不看得见这里的感谢……

第9章 文人的傲气() 
从寄出了第一首诗之后,易之陆续创作了很多其他的作品。在作为试水作品的这首诗刚刚有了一点反馈的时候,他本来没有打算这么快就把自己已经写好了的东西全都丢出来的,然而岳激流和他的谈话让易之骤然发现,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整个圈子的人都在盯着自己了。而他很清楚,回应质疑的方法不是辩解,而是直接用作品展现自己。

    不管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这些人能够接受的,只要它的优秀无可置疑的话,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文学圈子就是这样,作品受到的专业人士的关注度才能决定作者在圈子里的地位,不管这些关注是褒是贬。一般的作品别人根本就不会搭理你,而被很多人批评的作品,反倒会证明这些人都专门读过这篇作品。

    虽然没有别的人知道他的经历,易之到底也是圈子内的人,所以他的选择是把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写的所有结合了新旧思想的诗词筛选出来,把自己现在知道的所有名气稍微大一点的刊物都投了一份稿件。

    这些作品,不仅有如最开始那首诗那样内容激进而形式保守的,也有现代诗的形式但内容却是古代就写多了的东西,易之的举动怎么看怎么像是唯恐天下不乱,非要用这些容易触碰其他人敏感神经的作品做出声势来。

    虽说这些作品未必都能赶得上易之投稿的第一首诗那样的水准,但是易之并不担心自己的作品不能被刊载。一方面,他很注重自己作品的水准,另一方面,之前易之的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博眼球,这些编辑部的人多半都会刊载他的作品的。加上他是每一家都投了那么一首作品,到时候引起的反响,恐怕会不小。

    做完这一系列的举动之后,易之暗自给自己下了个少年轻狂的评语,却并不后悔。有能力的人,尤其是文人,别说是年少轻狂了,就算到了中年,轻狂的还多的是呢,譬如杜审言,死之前对其他诗人说,我死了你们就高兴了,因为我没死的话,我当然是天下第一诗人,我死了这个位置就空出来了。而且,在后世的时候,易之虽然有着轻狂的资本,却因为环境的束缚而没能轻狂一把,如今既然有了机会,为什么要错过呢?

    他的举动自然让各个报刊杂志的编辑部里出现了骚动。

    “主编,那个易之又寄了一首诗过来。”《新文学报》编辑部内,再度看见这样根本不符合一般人习惯,更不符合文学圈子潜规则的诗,编辑瞬间觉得头大起来,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的他直接带着这份投稿找到主编,让主编来拍板。

    见了这首诗,主编也不由觉得棘手了,他苦笑着说:“我以为这位易之易先生上一首诗应该只是一时兴起写的,不过现在看起来,人家根本就是想要凭空开创出一个流派来。偏偏他想开创的流派在文学圈子里又不大合适……真够让人左右为难的。上一首诗好说,这首要是再发了岂不是要得罪一大群文人?”

    听主编这么说,编辑迟疑着问:“呃,那我们不发?”

    “发!怎么不发!”主编一咬牙,拍了桌子。

    编辑糊涂了,说:“您刚才不是说的要得罪人吗?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发?”

    “现在易之的名气正慢慢变大,加上我们上次发的诗,配合起来能增加不少销量呢。而且,你不了解易之这样的文人,越是有人反对他们的作品,他们越是要反击,估计人家也不可能只给我们一家报社投稿,我们不发,其他报社也是会发的,那还用说,当然要发了!”

    “那这次还是和上次一样对比着其他诗刊载吗?”

    “我亲自来写一篇评论吧,关于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评论。”主编思索了一下,这样决定。

    主编在写评论,易之同样没闲着。就算是少年轻狂,也是要知道分寸的,知道自己一股脑发出去的作品有着怎样的影响的他,事先还是要做好准备的。想都不用想,事情爆发之后,肯定会有很多人写文章来指责自己写的东西不守规矩,而这个很多人,自然是这边的激进派保守派一起来了。说来也好笑,这两派泾渭分明到写个诗词都要分得清清楚楚,但是在维护这种泾渭分明之上,却又能站在一个阵营里面。只是,作为他们针对的敌人的易之,就得提高警惕了。

    不论如何,在易之看来,像这两派非要把诗词格式和站队给挂钩的行为,怎么看怎么可笑。而如岳激流一般,将改变文学模式和国家革新拉上关系,更是让人忍俊。作为后来者的他,绝不会犯下这些错误。

    易之的想法,没人知道。不过当几天之后易之准备的这些作品陆续刊载出来,文学圈子里就开始风起云涌了。难得不是人人都有点感觉的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的矛盾,反而是这两派的人都在针对一个从前从未出现在文学圈子里的新人作者。

    一夜之间,易之就发现自己成了名人。学校里越来越多人能够一口叫出他的名字,很多学生还拿着报纸杂志请他签名,校外的人也会专程过来看看易之是哪位。在纯粹的文学圈子之外,无论是学生还是其他人,大多数对于易之的作品都保持了极大程度的宽容甚至是喜爱。发现了这一点的易之更是觉得好像吃了定心丸一般。圈子里的评价不论,真正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就的,其实还是大众的认可。

    他所引起的这一场风波,真正在他身边引爆,是在他又一次去旁听了赵静章的一节课之后。

    这一次,赵静章直接提前好大一截时间讲完课,然后请他起来,直截了当地问易之:“易同学,我想知道你最近写的这些诗,都是为了什么?”口气虽然还是十分礼貌,却分明有些急切的感觉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要以为易之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确的,我有挖坑……

    杜审言的故事是大意如此,具体如何记不清了。杜审言的孙子是杜甫,其实杜甫也和杜审言一样很狂……所以杜甫这人在很多当时人眼中很讨厌,后来他经历不怎么好其实和这个有关。杜甫还经常看上了人家的东西就写诗去要的说。

    我一定要改掉自己长篇大论说教的习惯……努力锻炼笔力通过不着痕迹的文字潜移默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请确信这篇文的设定非常细。不要用大家所知道的民国来衡量这篇文的背景。比方说服饰——不是我没有精力去把汉服款式都查清楚然后让每个人都穿上。易之穿着的汉服简化式被称为长衫的东西,赵静章标准的明朝士子服饰,岳激流的西装,这些设置并不仅仅是他们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的问题,更象征着他们的立场和受众。更多深层的东西涉及剧透不细说。此外,看看配角栏里面大家的名字吧,大部分配角的名字是有深意在里面的。他们的名字反映着他们的命运。作为设置了这么多细节的我,非常想要把这些很奇妙的设定告诉你们,分享一下有趣的地方,我好想炫耀一下……但是剧透是大忌,所以吧……大家来猜猜看呗?我有在博客放了一些介绍,大家可以看看墨荆的博客

    谢谢herolwxs520 ……》

第10章 对话产生的误解() 
易之站起来,不慌不忙地回答赵静章:“写诗词,当然是为了进行文学创作。”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赵静章想要问的不是这个,而是易之为什么非要去触碰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紧绷的那条线。然而按照赵静章的问话方式,易之这么回答也没有错,只是一群人怎么都觉得,难怪易之能在风雨欲来的时候还写出那么多同样敏感的东西,就是他现在这样面对作为国学大师,保守派代表的赵静章的时候的态度,就已经显出他不同寻常的一面了。

    说到底,易之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将来会和赵静章之流比肩,因为这样的想法,他在现在就不会随意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作为文化圈的前辈,赵静章的确值得敬佩,否则易之也不会连续听他的课听了这么久。然而太过崇敬一个人的后果,就是永远都不能超越这个人。易之的目标不是赵静章,他不敢说自己能做到后无来者,但他希望自己在文化圈子里,能够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如果是其他人,站在赵静章的高度被易之这么一个还算是籍籍无名的人如此对待,脾气稍微烈一些的都要怒不可遏了。但赵静章到底是赵静章,从小接受标准儒生教育的他,虽不敢说温良恭谦让每一样都做好,但面对一个后起之秀,予以一定的宽容忍让,却是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只是准确了自己的问话,说:“我的意思是,你这段时间的诗词,都是将激进和保守的内容放在一起的。而众所周知,这样的作品可以算是前无古人,而且并不被大众所接受。你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赵静章的反应显得风度翩翩。而易之却恍如不领情一般,笑了笑,反问对方:“真的不被‘大众’所接受吗?”

    教室里的学生开始哗然,大多是觉得易之太不给赵静章面子的。赵静章是什么身份?以他的文学建树和名望,谁能不给他面子?特别是在赵静章都明显做出了退步之后,易之还能这么顶着对方。当即,教室里面的学生几乎都下了同一个判断。易之,一定是个极端的激进派,所以面对保守派代表者的赵静章才会摆出这样的态度。

    赵静章没时间去理会其他人的想法,易之的那句话,仿佛瞬间刺入了他的心口,让他一惊。

    询问易之的时候,赵静章没有多想,只是想当然地就说出了一句易之这样的格式不被大众接受的话。然而当易之反问他的时候,他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易之说的大众,是真正的大众,不□□份地位的人民。赵静章所说的大众,则是文化圈子,是他周围的人,是他自己。

    真正的大众,是否会接受易之这样的作品,还用说吗?

    不是所有的人都懂什么骈四骈六,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什么叫做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诗文中间的每一个用典,真正可以流传千古的作品,是可以不通过这些附属手段却能够让人通过文字感受到美的。即使没有人去列出文学中间的种种知识,文学仍然会发展,而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强行划分了文学作品的界限,就真的是正确的吗?或许放在后世之人看来,这样的举动也是毫无意义的。

    就好像瞬间被人指出了盲点,赵静章努力平静着自己的心情,思绪有些凌乱。

    不对,不对,不应该这么想。如果是单纯的文学,这是一回事,而如今中华的情况,却绝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这不过是文学形式的区别,实质上却是激进和保守哪一种方法才能救中华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退步的余地。

    看着赵静章的眼神变化,易之知道自己刚才的话最终没有起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他并不觉得沮丧。当头棒喝这样的举动实质上只会在对那些本来立场就不够坚定的人起作用。对于赵静章这样有着自己坚定的理想和立场的人,不管他的理想和立场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再怎么深刻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改变他们的立场。

    理想之所以为理想,正因为它不可磨灭。即使有再多的磨难和挫折,它都能够一次又一次抬头,提醒着理想者,奋斗。

    “看样子我们的想法并不一致。”赵静章明白,易之既然能用一句话让自己动摇,那么自己也就不能轻易动摇对方,所以他只是这样说。

    易之轻轻勾起嘴角,“姑且,求同存异吧。”

    这一句话又让赵静章愣了愣,求同存异?将这个词在口中咀嚼一番,越发感觉这个词的精妙。易之本身也不算是激进派的人,事实上,从他现在表现出来的这一切,他根本就是个中间派,如此,说出这个词倒也算是合适。赵静章点点头,算是赞同了易之的话。

    两个人的对话中,沉默思索的时间实际远超说话的时间,饶是如此,在教室中的学生们也没有几个能够真正理解易之和赵静章交换的信息,他们只是从表面上的一切觉得这番对话中,作为激进派的易之对赵静章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度,而后赵静章却颇有气度地避让了。外人听着,会觉得这件事上赵静章彰显了传统文人的风度,可这里是大学,在教室里面坐着的人,不管智商多高,却都是热血青年。见证了这样一幕的他们,即使口头上说着易之做得太过分,却忍不住还是会想要像易之这样,狂傲地和一位大师针锋相对而不落下风。

    无形之间,因为误会,易之竟然让不少学生的立场开始向着激进派转移了。即使这些人立场转变的根本原因只是为了浅薄的虚荣。

    不过现在,在聪明人眼中,易之的立场已经很明显了。他就是个孤立派,不靠激进派也不靠保守派,有着自己的想法,而且根深蒂固。

    可惜虽然易之说要求同存异,事实却可能不会这么和谐。就是易之都不怎么相信自己的话,在他连续刊发了这么多触及两派敏感神经的诗词的现在,想要让一切平息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更大的风波就要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科普:求同存异这个成语,出处就是万隆会议,周总理你们懂。但是这个词真经典啊真经典。

    对付**大抽的方法:将随便改成什么乱七八糟的字母,比如aaa呀之类的,就可以看见了,如果还不行……不然试试手机**?

    给本书写书评就送好吃的,没有字数要求的哦~来玩吧来玩吧,玩不起来的话我就只有自己吃掉了囧【点这里进入书评赛】

    今天又丢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在博客,想要了解更多创作细节之类的话,可以进入博客看看,玩上瘾的我……被博客说,短时间发表太多博文然后不让我发了qaq墨荆的博客

第11章 电报采访() 
易之寄出的大量稿件,在一周之后已经全部刊载登出。这一段时间,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易之,发现了他这样和现在大家见惯了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创作。对于易之这样近乎挑衅的举动感到不满的人更是能在这段时间中做出反应,并且积蓄起来爆发。

    将身体靠在椅背上,借着窗外投射入室内的光芒,易之阅读着新一期的《新文学报》。桌面上,还放着各种其他常见的报刊杂志。

    他脸上带笑,看上去很愉快的样子,似乎是看见了什么很合心意的内容,然而事实上,他面前的这对报刊杂志上,充斥的都是对他的批判和怒骂。阴阳怪气地说“某个末学后进”不懂得什么才是文学啦;直截了当地骂易之这个家伙根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混蛋;浑水摸鱼的表示易之对赵静章都没有几分敬意,这就是激进派的作风吗;含沙射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