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村的阴阳两界-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潋反复的思考着这些问题,一天,他在屋里看古书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曹操生性多疑,所以一辈子喜欢用各种阴谋诡计,连死后的墓设计也不例外。据说这位聪明人,还给自己设置了七十二座假墓,以迷惑试图盗墓者。而把自己真正的墓,建在了漳河河底。

    曹操死了几百年后,有个渔工在漳河泅水时,忽然惨叫一声就死了,并且尸体被分为两截,后来又不断有渔工在那一带,这样被杀死。于是太守想查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便下令在上游拦河截水,等水干后,竟然发现河底有很多长刀利刃,巧妙的是,这些长刀利刃,会借助水流旋转,这就好像有人在挥舞这些武器一样,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被砍死。太守便命人把机关去掉,人们这才发现,一座隐藏的古墓显现出来,入口的石碑上写着“汉丞相曹操之墓”。

第81章 神秘老尼姑

    而元代的时候,蒙古王公的墓地,为了防止被盗,他们往往采取这样的措施:他们会把死者埋藏在草原上,并且不留坟头,在埋葬前移走草皮,下葬后再将草皮植回原处。这样的埋葬方式,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让人无处可寻。

    可是,在祭祀时,要怎么找到这些墓地呢?原来在死者下葬时,家人会在墓地上杀死一只小骆驼,让它的血洒在地上,并且这个过程,要让小骆驼的母亲在旁边看着,这样母骆驼就会深刻记住这个地方。而骆驼有极强的方位感,于是到了祭祀的时候,只要让母骆驼找到小骆驼被杀的地点,也就找到了先人的墓地。

    因此,所有为自己精心建造陵墓的人,最爱害怕的就是被人发现。这个发现让小潋豁然开朗奶奶之所以用这种费钱费力的方式,来建造“阴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密。

    从千里之外的地方找工匠,并且在来的路程中,会把这些工匠的眼睛蒙住,然后干一段时间后,再用同样的方式,把这些人送走。这就保证了工匠们不会知道“阴宅”的位置,而不让同一批工匠完成工程,是因为不想让工匠们掌握“阴宅”的结构。并且,对于每一批工匠,都不会告诉他们在建的是什么,只是指定具体的活让他干而已。

    那为什么奶奶会费尽心机,建造一个工程如此浩大、而秘密的“阴宅”呢?可能原因只有一个,她要把大量的金银埋进去!

    想到这些时,让小潋心理有说不出来的滋味,爷爷李员外死的时候,特别在遗嘱里写明,要一切从简,不要建造豪华的坟墓,更不要陪葬什么贵重东西,并说,无论在阴间、阳间,最重要的都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善念和勤劳,如没有这些,金钱反而会招致灾祸。

    所以李员外下葬的非常简单。和一般普通老百姓没多大区别,唯一有点奢侈的是坟前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在当地乡绅、官员、还有老百姓的一致要求下,才刻了这么一块石碑,来详细记录李员外一生做的无数好事。

    没想到,爷爷一生积累的巨额财富,就要被这个心肠狠毒的奶奶,给埋进土里了。更让小潋困惑的是,奶奶为什么要陪葬那么多财富?奶奶虽然刻薄寡恩、冷酷无情、喜怒无常,但据他长期观察,奶奶对钱财并不狂热,也毫不吝啬,对于她的心腹下人,赏赐起来往往一掷千金,一点也不心疼钱。那她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坟墓里,藏那么多钱呢?

    这让小潋百思不得其解。还有一点,小潋在书上看到,很多帝王,会把修建陵墓的工匠杀死,这是为了使陵墓的位置不被泄露,那奶奶会不会也这样做呢?因为最后负责完工的一批工匠,势必要搬运大量的金银,所以这批人,也是最有可能想方设法盗墓的,奶奶如何处理这些人呢?

    张氏居住的院子里,每到深夜,总有两个人影,鬼鬼祟祟的来来去去,小潋知道,那是奶奶最信任的两个仆人,奶奶计划的一切,都由这两个人去实行。这两个仆人,都跟张氏近二十年的时间了,算是忠心耿耿,即使李员外活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负责照料张氏住的院子,那时虽然张氏很不得势,但这两个人依旧对张氏毕恭毕敬,没有丝毫怠慢,一方面可能确实对张氏忠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张氏没少赏他们钱。

    即使张氏最受冷落的最后几十年,李员外也从没克扣过张氏的吃穿用度,该给多少钱还是给多少,只也充分体现出李员外的“善”来。张氏虽然精神上获得很压抑,但物质上依旧丰足,对为她服务的这来两个仆人,除了规定的月资外,还不断的大量赏给他们钱。

    于是这两个人,对张氏自然是殷勤有加。张氏在李家上上下下,都备受冷落,这令张氏非常失落和凄凉,她只能在这两个人身上,才能依稀体验到早年她在李家,那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员外一死,张氏重掌李家大权,这两个人自然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很快得到了张氏重用,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张氏让他们两个人都当了要职。全权负责日常事务管理,还有仆人的人事权等。他们俩和张氏一样,本是李家的边缘人物,再加上他们人品都不怎么样,所以,李员外在的时候,大部分人都难得正眼看他们一眼,不过这下倒好,咸鱼大翻身,小人得志,为了自己的饭碗,大多数仆人们,不得不仰他们鼻息了。“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种小人一旦上位,那种飞扬跋扈可想而知。李家长得有点姿色的丫鬟们可遭殃了,很多遭到了这两个小子的调戏,甚至奸污。人们对这两个东西,都恨得咬牙切齿,但因为有张氏为他们撑腰,所以也不能奈何他们,只能忍着。

    除了张氏的这两个心腹,小潋还注意到还有一个神秘的人物,参与到张氏的这次行动中。这个所谓的神秘人物,就是张氏经常去的、那个尼姑庵的庵主。

    这个庵主和张氏有几十年的交情,两个人可以说是亲如姊妹,张氏和犹太人的私生子,就是在尼姑庵里,在这个庵主的掩护下,偷偷生下来的。这个老尼姑本来是和张氏差不多的年龄,也已经七十多了,但看上去竟然没有一点老态,面容依旧清秀平滑,几乎看不到任何皱纹,身材保持的也非常好,看上去顶多四十。

    小潋见过这个尼姑几面,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她,自己总是心摇神荡,感觉这个老尼姑有种特殊的迷人的妩媚,尤其她那双俊眼,总会让小潋的心狂跳。小潋知道,这个老尼姑绝对不是个平常人。

    小潋的父亲和其他兄弟们,好像根本没人理会张氏在干什么,不管这个张氏的品行如何,她毕竟是自己的至亲,并且大家领的钱,还比爷爷李员外活着的时候多。还有,李员外活着的时候,家教太严了,大家都很压抑,这下倒好,奶奶一当家作主,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根本不管,所以,小潋的哥哥弟弟们,都每天忙着找乐子,过的非常开心快活,谁去想李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呢?

    所以小潋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如此孤单,但想到爷爷那慈爱的目光,和对他的殷殷期望和疼爱,他都忍不住伤心落泪,但同时,内心中也充满了无比的力量。尤其是近一两年来,爷爷根本没把他当小孩,而好像把他当成了一个大人,甚至一个朋友,把家里的历史,甚至是比较不应该向他说起的历史,也告诉了他。这诸多的秘密中,就有关于奶奶张氏和犹太人的那些事。

    小潋听得时候面红耳赤,他不知道爷爷为什么对自己说这些,但他知道,这是爷爷对他无比的信任,这信任里,好像又藏着某种期望。

    不过他毕竟是个十八岁的孩子,面对心狠手辣的奶奶,面对那个神秘的、不寻常的老尼姑,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幸好,家里还有一个人能帮他那就是赵先生。

    这个赵先生是两年前来李家的,是爷爷为他特也请的私塾先生,奇怪的是,爷爷请来这个赵先生后,只教小潋一人,而其他几个孙子,则请另外的先生教。小潋的几个哥哥弟弟们,私下里没少抱怨爷爷太偏心,因为喜欢小潋,竟然单独给他聘个师傅开小灶。一样的孙子,为啥这么区别对待呢!

    李员外的儿子,也仗着胆子对父亲的这种偏心,当面抱怨过,也算是为其他的儿子鸣不平吧。但当时,李员外既没发火,也没解释,只是面带一幅冷冷的表情,静静的听着。

    小潋还清楚的记得,当那个赵先生刚来他们家那段时间,根本没给小潋上课,而是一有时间,就和李员外两人在一起聊天,而每次聊天,他们都是在屋子关门闭户的单独谈,从没有第三个人在场过,好像再谈什么绝密的事情似的。

    小潋还清楚的记得,就在爷爷死的前几个月,一个云淡风轻的午后。爷爷特意把他叫到后院,那个湖面上的书房里。虽然从小在这个大宅子里长大,对于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但对小潋来说,爷爷这个非常特殊的“湖上书房”,却是异常陌生,这是院子里最神秘的一个房间,他从记事起,进这个书房不超过三次。

    就是在那个书房里,不知道为什么,爷爷向他详细说起了、那个赵先生的神奇身世。爷爷的第一句话,就让小潋感到震惊:“那个赵先生可不是平常人,他是建文帝的后人”。

    建文帝的后人?小潋已读过很多史书,建文帝他当然知道。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也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本来,建文帝的父亲被立为太子,但还没等当上皇帝就死了。于是,当朱元璋死后,就把帝位直接传给了孙子建文帝。而朱元璋的另外一个儿子燕王朱棣,一看自己侄子做皇帝了,当然不服,于是起兵攻入皇宫内,而正史上说,建文帝在他叔叔朱棣攻进皇宫时,死于大火之中。

    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建文帝其实没死,并由此衍生出,种种匪夷所思的神奇经历。

第82章 最传奇的逃亡

    有的书上说,建文帝在城即将被他叔叔朱棣攻破时,准备自杀。但是接下来,奇迹发生了。

    时任钦天监少监的王钺,拦住建文帝说:“陛下不可轻生,从前太祖升遐时,曾留有一个箱子,嘱我待子孙有大难,可开箱一视,自有办法”。

    也就是说,这个铁匣子是朱元璋留下的,并告诉王钺:“我的子孙,如果哪天遇到大难时,可以打开这个铁箱子看一下,就能救他一命”。

    很快,有四个太监,扛来了一个铁箱。箱的四围都用铁皮包裹着,连锁心内也灌了生铁。

    王钺火急火燎的取来铁锥,将箱子敲开,里面藏着度牒三张,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

    第一张“应文”的度牒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

    建文帝身边一个叫程济大臣,马上为建文帝剃掉头发,换上袈裟、僧帽、僧鞋,经过这一番乔装打扮后,但从外表上看,建文帝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僧人模样。另一个大臣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建文帝一起流亡,他的名字里有一个“能”字,正好和三张度牒里的“应能”对应;监察御史叶希贤也毅然说:“臣名贤,就应该是三张度牒里的‘应贤’,这也是命中定数,因此,臣也愿剃度追随陛下左右,至死不离”。也剃度改装随从。

    当时在殿上有五六十人,都痛哭流涕,纷纷表示愿意随建文帝一起逃亡。建文帝觉得这么多人一起走的话,很容易引起注意,于是决定先带九个人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

    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随后赶到。于是,这二十二个人开始了逃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后互相以师兄弟称呼,不必再拘泥君臣之礼。其中一个大臣建议,随从不必多,更不可多,人多嘴杂,增加暴露的几率。大家都觉得他这个建议很好,于是就只挑选了五个身体强壮,并且没有家室之累的五个人,其余的就遣散了。

    并决定杨应能、叶希贤装扮成和尚,程济则变成道人,这三人贴身护卫建文帝,不离他左右;而另外六人负责探路,运送衣食等。第一站来到吴江县的史彬家中。当年的八月十六日,建文帝除了贴身装扮成和尚道士的三大臣陪同外,其余人都慢慢散去。十月,来到襄阳的廖平家。但很快,朱棣的密探得到风声,随后就跟了过来,建文帝和三个大臣简单商议后,便决定前往云南。

    建文帝的逃亡,使已经当上皇帝的的朱棣,坐卧不安。他到处都广布眼线,发动各路人马,拼命寻找建文帝下落,其中暗中派遣一路人马,表面宣称是探访道教创始人张三丰,其实还是权力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得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躲到深山里,因为那种大山里还是相对安全的地点。

    永乐八年三月,朱棣又让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即现在越南)的名义,到云南秘密探访建文帝的踪迹。说来也巧,经过严震的不断努力,慢慢逼近建文帝的藏身地点。说来也凑巧,某一天,严震竟然在山道上,和建文帝意外撞见,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问他:“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严震回答:“皇上请便,臣自有办法”。于是就这样,严震就这样把建文帝放走了。夜间,严震在驿站里上吊自杀。建文帝见自己的行踪已经暴露,便再次躲进白龙山。

    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惫不堪,面容憔悴、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出山找东西吃、更不敢去求医,有时拉的裤子都提不上,狼狈到了极点。这时,恰好有以前的大臣史彬等三人赶来照顾他,情况才得到了改善。几天后,史彬三人要离开,建文帝和他们抱头痛哭一场。建文帝还特地向三个人交代,今后不必再来了,一则因为道路艰险,二则关津盘查特别严密,容易暴露身份。

    永乐十年三四月间,一直随从建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也相继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赐名“应慧”。

    永乐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脚病发作,这时,在身边的唯一一个跟着他逃亡的大臣程济,冒着危险进城卖药回来,给建文帝治疗,建文帝才痊愈。

    越来越艰苦的流亡生活,使建文帝感到自己随时都会死掉,为了是自己的这段经历,不被历史湮灭,便口述流亡的经过,由程济笔录,写成《从亡传》,建文帝还亲笔写了序言,然后让程济藏在山岩中。此后几年,建文帝奔走于云南、贵州、四川之间。

    永乐十八年十月,在程济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这位曾经拥有天下的皇帝,竟然落到这种地步,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建文帝的搜捕行动,也稍稍宽松一点了。于是建文帝开始向东游历。到了十月,他在旅店遇到了、前来看望他的史彬。史彬还关切地问起了建文帝的身体状况,建文帝说自己“近来强饭,精爽倍常”也就是说自己胃口好,精神也不错。

    然后,建文帝跟着史彬下江南,来到了吴江的史彬家中,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件差点酿成大祸的意外。

    就在建文帝在史彬家,安心住下的时候,史彬的堂叔史弘,没有提前打任何招呼,突然从从嘉兴赶来,当他进入侄子史彬家时,发现一个老和尚正坐在屋里的大堂上,并且这个老和尚,让他觉得非常眼熟。

    便问站在傍边,有些惊慌失措的史彬:“大师从何而来?”

    史彬在慌乱中,竟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史弘倒是没再问,而是把史彬拉了出来,然后悄悄的说了一句、让史彬吓的魂飞魄散的话:“此建文皇帝也”。史彬连忙结结巴巴的矢口否认,史弘笃定的说,自己曾经在东宫亲眼见到建文帝,并且建文帝还救过他的命,算是他的救命恩人。

    史彬看实在瞒不过去了,于是只得如实相告。但他知道,自己窝藏建文帝,可是祸灭九族的罪,要是自己的这个堂叔去告发,后果不堪设想。没想到,这个史弘也是个有情有义的正人君子,并且还是个忠臣,听完连忙来到建文帝的面前,倒头便拜,并痛哭着问建文帝的近况。建文帝心如死灰般平静的说:“多亏了这些一同流亡的大臣们照顾,供我衣食,我才得以周旋于险阻之间。二十年来,战战兢兢,今日想来,可以终老了吧!”随后在史弘的陪同下,游览天台山,到宁波渡莲花洋。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在这几十年里,成祖朱棣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后英宗即位。皇帝已经更换了好几个,对建文帝来说,政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宽松了,是他再现真身的时候了。正统五年(1430年),正在广西的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决意东行。

    建文帝因为出身皇家,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这个皇孙的教育,也极为重视,为他找了当时一流的大儒,给他上课。建文帝自己也酷爱读书,并且文采出众,而从天下至尊的皇帝,沦为亡命天涯的逃犯,这其中的落差和痛苦,一般人难以想象,这种特殊的经历,也时常让建文帝承受这巨大的心理煎熬,而诗是他抒发这种极度痛苦的一种最常用方式,所以他有很多诗作,其中一首为: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那种逃亡的凄凉无奈,人生的悲苦无助,命运的坎坷起伏,都在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意想不到的是,也正是这些诗稿,使他的命运再次出现了极大的转折。

    和建文帝同住的,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和尚,这个老和尚虽然九十多了,但依旧身体非常好,并且还有些学问。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个老和尚偷了建文帝的诗稿后,竟然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里,大言不惭地说,他就是建文皇帝!

    这可是惊天大事,岑瑛大为惊骇,哪敢有丝毫耽搁,马上报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与其合住建文帝,一并逮捕,用快马急报朝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