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以极端平等之思想反对周秦之贵族政治。”黄承彦继续道。

    雪儿昂首挺胸,英姿飒爽朗声道:“我们墨家义士的八大操守,就是友好交往、恭谦有礼、节用而为、知廉知耻、说忠行义、奋发图强、侠义能任、志勇前行,简而言之,就是友恭节廉,忠强任勇!”

    朗诵到激动处,雪儿脸色潮红,星眸含泪。

    刘禅和在场众人都热泪盈眶,热血沸腾真切地感觉到了‘墨家大侠’、‘国之侠者’那种为国为民、沉雄悲壮、慷慨激昂、当仁不让、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盖世气势,也跟着雪儿反复朗诵:“友恭节廉,忠强任勇!”

    稍加休息,刘禅又问庞德公道:“庞公,请说一下杂家和法家吧。”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反映了学派融合的趋势和要求。其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刘安的《淮南鸿烈》为此派的代表作。如今,杂家作为一个组织已不复存在。”庞德公道。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张富国强兵、郡县制,通过具体的刑名赏罚来实现以法治国。因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之管仲、子产为先驱。战国初之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之‘法’即法律和规章制度、慎到之‘势’即权利和威势、申不害之‘术’即权术和谋略,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秦之始皇帝嬴政就是典型的法家信徒,他制法治国,实行军功爵制,秦国大兴,国富兵强,得以横扫六合,一匡天下。”庞德公道。

    他话锋一转,叹道:“然而,秦因法兴,也因法亡。嬴政在全国施行重刑正义的严刑峻法,桓宽《盐铁论·刑德》评日‘昔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导致秦二世而亡。”

    刘禅皱了皱眉头,想了想道:“庞公所言极有道理。然吾却不敢苟同庞公之见!”

    “啊!”庞德公闻言吃了一惊,然后扬眉笑道:“愿闻其详!”

    刘禅也不客气,缓缓道:“正如您所言秦因法而兴,证明法本无罪,法乃好法。秦之亡,刑严法峻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在统一之前秦国就是一个法治之国。然而秦法确实过于严酷,用法治国走向极端,法令为一统,事咸决于法,轻罪重罚,法网严密。本来可以用道德教化的轻微行为,却要遭受重罚,人民动不动就要触犯刑条,人人咸知所辟,生活得胆战心惊,噤若寒蝉,被酷法压得透不过气来。此乃秦亡原因之一;其二是步子太快,恩信未立;其三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其四是专制暴政,焚书坑儒;其四是二世失德,赵高乱政;其五是穷兵黩武,扩张过度;其六是乐以刑杀为威,统治残暴血腥;其七是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其八是横征暴敛,赋税沉重。故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只好铤而走险,奋起反抗。”

    “秦帝国仅存十五年便灰飞烟灭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制度问题,秦始皇废除了以‘世卿世禄’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实行了彻底的郡县制度。”刘禅轻描淡写道。

    一言既出,一堂皆惊。

    庞德公、黄承彦、赵云紧皱眉头,陷入了沉思,苦思冥想起来。

    良久,庞德公抬头问道:“何以见得?”

    刘禅举目远眺苍茫群山,眼光深邃,道:“自黄帝以来,裂土封侯,诸侯尊轩辕为天子,咸来宾从,拱卫中央,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至西周达到巅峰,周天子统治长达八百余年。即使在先秦时代,诸侯争霸,相互混战,东周天子也维持统治地位三百余年。此中缘故,盖因封建制度之功也。因为封建分封制度施行了近千年,已深入人心,与生俱来的融汇到历史、文明和人民的思想血脉中了。”

    “历史证明,凡是采用了分封制的朝代,国运都比较长久。凡事欲速而不达,事物及社会之发展变化俱有渐变的过程。大家试想,如果始皇采用分封制,或者部分地采用分封制,秦帝国绝不会迅速灭亡。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各地诸侯便会前来勤王,协助朝廷剿灭。因为没有分封诸侯,只能依靠帝国军队进行镇压,但帝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各地起义烽烟四起,此起彼伏,防不胜防。帝国军队疲于奔命,狼狈不堪,士气低落,战斗力十分有限。”

    “加上秦帝国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而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和制度的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六国世代享受‘世卿世禄’封建王公贵族的命。但是虽然废除了封建贵族这一特殊阶层,秦始皇却没有从肉体上彻底消灭他们。故而,秦帝国建立后,以项羽为代表失去特权的六国余孽,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为夺回固有利益,借陈胜、吴广起义之势,沉渣泛浮,死灰复燃,群雄并起。各郡县官吏在当时舆论的宣传影响下,各怀鬼胎,倒戈相向。于是墙倒众人推,社会的发展在其惯性的作用下,摧毁了秦帝国。”

    黄承彦脸色凝重,道:“故而,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选择性继承和吸收了之秦帝国之精华,确保了中央皇权高度统一集中之的基础上,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以封建制为辅之制度。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实行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同时,释放奴俾,招回流民,屯田开荒,完善户籍,律法森严,军功丰厚,赏罚分明,精炼器械,迅速稳定了局面。”(未完待续。)

283章 治国之道(一)() 
庞德公颇为不解,问道:“如此不正是历史的进步吗?”

    “然而物极必反,凡事欲速而不达,事物及社会之发展变化俱有渐变的过程。废除了分封制固然有效地防止上层的自立割据,但彻底的郡县制却为下层的独立叛乱提供了温床。大家试想,如果始皇采用分封制,或者部分地采用分封制,地方驻扎有中央军,秦帝国绝不会迅速灭亡。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各地诸侯便会前来勤王,协助朝廷剿灭。”刘禅道。

    “秦帝国拥有雄兵百万,势力无比强大,如何扑灭不了农民起义?”赵云疑惑道。

    刘禅笑道:“四叔所言极是,横扫天下的秦帝国军队确实兵力雄厚,所向无敌。但是北漠部署了数十万大军用于防备匈奴,南方赵佗也带走了数十万,中央军机动部队所剩不多,地方又没有中央驻军。因为没有分封诸侯,只能依靠帝国中央军队进行镇压,四处奔波,往来镇压。但帝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各地起义烽烟四起,此起彼伏,防不胜防。帝国军队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狼狈不堪,士气低落,战斗力十分有限,最终酿成了恶果。”

    赵云点了点头,又问道:“除此以外,六国的旧势力在灭秦中功不可没。”

    刘禅道:“然也。秦帝国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而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和制度的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六国世代享受‘世卿世禄’封建王公贵族的命。但是,秦始皇虽然废除了封建贵族这一特殊阶层,却没有从肉体上彻底消灭他们。故而,秦帝国建立后,以项羽为代表失去特权的六国余孽,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为夺回固有利益,他们便借陈胜、吴广起义之势,沉渣泛浮,死灰复燃,群雄并起。最要命的是,各郡守县官在当时舆论的宣传影响下,在起义者的诱惑和鼓动之下,各怀鬼胎,倒戈相向,带领地方郡县之武力,直接参加了推翻帝国的行动。于是墙倒众人推,社会的发展在其惯性的作用下,摧毁了秦帝国。”

    黄承彦脸色凝重,道:“故而,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选择性继承和吸收了之秦帝国之精华,确保了中央皇权高度统一集中之的基础上,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以封建制为辅之制度,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既维护了中央集权,又保持了国家的统一。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实行了宽刑、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和以农为先的政策政策,复员军人,授以爵位,释放奴俾,招回流民,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和发展了经济,迅速稳定了汉初统治局面。”

    庞德公点头道:“承彦说得极对。但高祖当初的封建制也有较大的弊端,一是首开因亲而王。他当初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这八人中张耳、吴芮、英布、臧荼在项羽时代就已经取得了诸侯王的身份,卢绾、韩王信、韩信、彭越这四人是刘邦首封的。这些异姓诸侯王中韩王信出身为韩国王族,张耳、吴芮来自官僚阶层,其余五人皆是平民,因军功而王。本来按功受赏的话,无大功的卢绾是不可能裂土封王的,但高祖因卢绾乃同乡发小,便不顾其他元老功臣的不满封卢绾为燕王。卢绾是封王原则由‘因功而封’到‘因亲而封’的转变,将‘公天下’彻底变成‘家天下’的开端。为了控制领土,高祖封了一些子侄为王,加深了无功封王、有功封侯和有功群体的矛盾。”?

    “二是诸侯王国权力太大。拥有独立官僚、军队系统和数量较多的军队,可以征收赋税、铸币、发展经济的权力。由于中央对诸侯王约束偏弱,致使王国势力膨胀发展,文景时期出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最后导致七国之乱。”

    “三是封国大小不均。高祖所封立的九个同姓王,其中吴、楚、齐三国即分天下半。吴王三郡五十三城;楚王三郡三十六县;齐王六郡七十二城。为日后封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留下了无穷隐患。”

    “各大诸侯王也都跨州连郡,各霸一方,自设官吏,自领军队,享有封国以内行政、经济、军事及司法全权,俨然是一个个国中之国,形成半独立局面。”

    黄承彦目视刘禅,似笑非笑道:“公嗣,假使有一天汝父一统天下,你继位后该如何去做呢?”

    刘禅沉思了一下,抬头朗声道:“以史为鉴,吸取秦汉之精华,弃其糟粕。实行依法治国,广泛征求民意,邀请地方代表、百家诸子、行业英才,集天下英才精英,集思广益,制定一部帝国宪法,把分封制度、郡县制度、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度、百家诸子互商共治、各行各业的发展、人民的权力和义务等政治、经济、文化一系列制度,包括皇帝或者元首的权力、产生的程序,贵族、平民、各级官吏的权力范围和限制,封国、郡县的大小、权利、义务,军队的构成等,都以法和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庞德公、黄承彦、赵云等人越听越兴奋,一个个屏息凝神,聚精会神地倾听。

    “这里面,特别强调的是,一要规范皇帝,也就是帝国的元首产生的法定程序,把其无限的权力变成有限的权力;二要照顾好各行业、诸子百家、各阶层人民方方面面的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现利益均沾,平等合理地取得各自应有的利益。这,就是吾之治国之道!”刘禅意气风发道。

    刘禅一番话,真的是惊世骇俗,石破惊天。特别是限制皇帝的权力更是闻未所闻。

    这里面既有法家的法治精神和富国强兵、郡县制的主张,包含了儒家的仁政、王道、大同、大一统、民重君轻的精髓,融合了墨家公天下、兼爱、尚贤、尚同、平等的思想。(未完待续。)

284章 治国之道(二)() 
众人掌声雷动,满堂喝彩。庞德公、黄承彦、赵云兴奋莫名,赞赏之色溢于言表。

    他们暗想,如真能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刘禅便可成为千古名君。

    尤其是黄承彦更是万分激动,墨家由于公天下、兼爱、尚同、平等的理念,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的作风,维护道义与公理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捍卫平民的合法、平等权益为历代统治者、贵族所部喜,而加以刻意抛弃,甚至打压。在他们的限制和打击下,墨家日益式微,令黄承彦这曾经的巨子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墨家有朝一日在他和徐庶的手里消亡,他就百身莫赎,愧对历代巨子和墨者。

    刘禅看见庞德公神色略有落寞,知其所虑,微微一笑,赶紧揖手道:“要完成如此鸿篇巨著,千秋功业,万古名器,除了诸子百家共同努力外,到时少不得借重名家之力。以名学把有型能量转化为无形气场价值来加持名符,方能使此宏图伟业,功不过时,名扬千古。权伴其势,利循德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古长青,宇宙留名!”

    庞德公果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高兴得像一个孩子,连连点头道:“好说,好说!到时,名家定会全力以赴,为这一名垂千秋之伟业添砖加瓦。”

    “师公客气了!你别忘了,刘禅也是名家弟子啊!”刘禅哈哈大笑道。

    “我名家的兴旺发达、名学的发扬光大、名士的继往开来全系徒孙一身了。”庞德公也哈哈大笑起来。他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要将一身绝学传于刘禅。

    看到庞德公兴高采烈的样子,黄承彦十分羡慕,也起了让徐庶收刘禅为徒的心思,暗暗琢磨如何让刘禅成为一个墨者,借刘禅之力振兴墨家。

    刘禅想了想,又道:“黄老,听说汉初太史公司马谈著有《论六家要旨》,讲得十分精辟,可否介绍一二。”

    黄承彦闻言,闭目思考良久,才睁眼缓缓道:“太史公以‘有省不省’对六家思想特点进行了总评,优劣判断标准就是简易与繁缛、卑议与深文,‘省’即简易、卑议,‘不省’乃繁缛、深文。一句话就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百家学说,俱是为治理好天下,殊途同归,有的简约卑议而易行,有的繁缛深文而难通。阴阳家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然而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儒家反复申明伦理等级不可变易,然而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墨家主张‘强本节用’,然而琐碎而古老,令人难以遵从;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然而严酷而刻薄寡恩,只能作一时之计,不可长用;名家正名实,然而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决取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唯有道家能主张顺应自然、有无为、有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为实用原则。”

    刘禅喝了一口茶,向黄承彦顿首道:“太史公司马谈之见确实真知灼见,精辟简要,抓住要害,自不必说。刘禅受教了。”

    说完,刘禅转向庞德公,笑道:“庞公,可否讲下儒家法家之优劣?”

    庞德公足足思考了一刻钟,才缓缓道:“儒家之精髓,政治上主张行王道,倡导大一统、天下大同、民贵君轻。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归于统一的法律制度。孔子日,和而不同,天下一家;文化上主要在仁、礼和中庸。仁者爱人,推行仁政,可使社会各阶层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乃道德秩序,用‘正名’即道德教化之法,使各阶层对自身进行认可和定位,使民无造反之道德依据。真谛是仁礼一体,只礼不仁,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只仁不礼,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轻慢其统治,从而起而造反。仁礼一体相辅相成,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品德上,以德服人,注重教化,行忠恕孝道、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有社会责任感、附合伦理道德的君子,进而修成贤人,最终成为内圣外王的圣人。内圣,是自身修养的高度。外王,是人的社会功用;与天道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人心与天道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教育上,注重平民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有教无类。”

    刘禅忍不住插话道:“然而,儒家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二是鼓吹三纲五常,皇帝至高无上,绝对正确,系全民国家命运于一人身上,却没有建设皇帝、圣贤产生和纠错机制;三是强调道德感化,不注重建设制度;四是强调等级森严,主张刑不上大夫,把众生平等的人分为三六九等,压制平等、自由、民主;五是只强调人的社会义务,压抑个性和人的权利;六是思维方法上有缺陷,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尊圣宗经,食古不化,不讲逻辑,仇视科学,扼杀异端,抑制创新。七是认识片面,强调性本善,忽视人性恶。”

    庞德公面露欣慰之色,点头道:“汝之言颇有见地。”

    “法家之精髓,在于以法治国,富国强兵,尊王道,举贤能,称霸力,法后王。以法、势、术为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有力依据。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力和威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仗势用术,依法而治;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礼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礼不偏,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提出不法古,不循今,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法家之弊端,在于夸大迷信法律的作用,以刑去刑,强调重刑治国,轻罪重罚。”庞德公继续道。(未完待续。)

285章 治国之道(三)() 
黄承彦补充道:“灭秦后,高祖废秦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区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高祖命萧何在秦六律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称《九章律》。为补充不足,令叔孙通制关朝仪专律《傍章律》十八篇,韩信制《军法》,张苍定《章程》。后武帝命张汤制《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制《朝律》六篇。这两部法规连同《九章律》、《旁章律》总计六十篇,统称为汉律。虽然武帝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