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明-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功已经立下了,他身体再不舒服也要挺着把自己的一份功劳先拿到手再说。

金参将和几个亲兵把一大堆首级拖上指挥搭以后,亲自捧着十来个颗人头快步跑到黄石面前,眼睛已经笑得眯成了一条线:“末将奉黄军门将令坚守左翼近端,斩首三十级。幸不辱命,幸不辱命啊!”

黄石好奇地问起了战斗过程,金参将连忙点头,抱着怀里的首级就要开始讲,黄石连忙让卫兵给他看座。

金参将闻言大惊,抱着怀里一大堆首级退了两步,脸色都一下子变白了:“黄军门面前,哪有末将的座位?”

黄石起身亲手接下金冠的战利品,然后请金参将坐好。金参将连声说道:“折杀末将了,折杀末将了。”

金参将坐下来添油加醋地讲述起左翼悬崖上地战斗过程,轻他一描述,真是好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金冠的亲兵队长白长发还在关键时刻插上一两句:“……仰仗黄军门虎威,我家大人身先士卒,总算是把建奴打下去了,方确保左翼无失。”

黄石神色肃穆地听完,也是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大气:“多亏金参将了。”

“黄军门谬赞了,谬赞了。”金参将笑得嘴巴一直咧到了耳根,眼睛也又眯眯成了一条细线。

金参将话音未落,几人就看见梯子那里又冒出来一个红缨盔尖,原来是负责防备长生军右侧后方的胡一宁也来了。胡参将气喘吁吁地爬上来后,顾不得歇口气就连忙点头哈腰地问道:“黄军门,此战末将可曾帮上一点点忙?”胡一宁和金冠一样,见到大事已了就急忙抛下自己的部队和岗位,争先恐后地赶来指挥塔黄石这里了。

“当然,当然。”虽然胡参将和金参将都是擅离岗位,但黄石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泼他们的冷水。何况后金军确实已经退得连影子都看不见了,黄石冲着胡一宁一挑大拇指:“有胡参将和金参将在左右两翼,本将方可后顾无忧。”

就是人越来越多,指挥塔上的板凳有些不够了。黄石眼睛四下扫了扫,口中已经叫了出来:“来人啊,给胡参将看座。”

“啊~~~~~~”胡参将发出一声惊呼,带着满脸不能置信的表情,扯着大嗓门喊道:“黄军门面前,哪有末将的座位!?”

好说歹说一番,胡参将很勉强地坐下了。还没有等黄石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看见梯子那里一口气又上来了几个人,原来季善、吴玉、张国青三位游击也坐不住,都急急忙忙赶来这里打探消息了。

黄石自然又是一番勉励,等他琢磨着让这三位坐什么地方的时候,指挥塔上又是一片惊叫:“黄军门面前,哪有末将等的位置?”

……

战斗停止后,长生岛的黑衣政工人员又及时地涌到了队伍前列,挥舞着宽袖向将士们叫喊:“胜利,胜利,为上帝所垂青的大明,为上帝所喜爱的东江军……”

牧师团是长生岛部队的重要洗脑工具,号称绝不外泄的个人忏悔也是长生岛收集官兵思想动向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黄石不会做杀鸡取卵的事情。士兵的忏悔记录都是不记名的,无论里面看到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张再弟都不会去追究是谁说得。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工具,长生岛牧师团所有的口号都要先经过吴公公的审核才能使用。

“以诚敬神——”

防线上黑压压的人群同时高举起手中的武器,攘臂高呼:“则祷无不应。”

“以忠事君——”

三千东江军官兵们站得笔挺,将士们的盔甲比冰雪更闪亮耀眼,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斗志直冲霄汉:“则事无不立!”

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58节 瓜分

又在指挥塔上等待了一会儿,派出去的探马终于返回,后金大军尽数撤退到对岸的营地去了。这个消息让黄石和其它几位将领都大出了一口气。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金军今天走了十几里路来打了一仗,败成这个样子,现在又走了十几里路回去,想来士气已经低迷到了极点,觉华战役看来就到此为止了。这次战斗长生军伤亡非常小,让胡青白医生大部分的准备都失去了意义,随军牧师们也为个别的亡者尽到了临终关怀的职责。

新年前后的天气正是辽东一年最冷的一段。黄石命令留下必要的岗哨,全军回营休息。黄石站在栏杆俯视全军,他忠诚的部下们也都仰首向他们的主帅投来热忱的目光。

“全军——解散。”

“杀!”

宣布军队解散后,黄石用力揉了揉脸。站在高塔吹了快两个时辰的风,虽然他征战多年也有些受不了了。看着士兵大批大批地走回到防线后的野战营房中,再也没有必要在指挥塔上呆下去了。心情大畅快的黄石回身招呼几位关宁军将领一起下塔去休息。

刚才黄石下达命令的时候,那六位将领都毕恭毕敬地在他身后站得笔直。等黄石和他们走下高塔后,几位关宁军将领就建议置酒高会,庆祝这场大胜。后金士兵也是人而不是牲口,在这鬼一样冷的天气里,夜里再拉出来遛一遍估计就要冻死批人了。因此关宁军将领也都主张趁此机会让士卒饱餐一顿,以防后金军贼心不死,还要再回来打上一场。

首级的精确数字虽然一时清点不出来,但矮墙内被直接击毙的敌军估计就有一千左右了,被打伤导致无法逃走的敌兵更是众多,外面被炮击打死的估计还有不少。后金军把那些尸体也都遗留在了冰面上,都拾起来怎么也还能有个一、两百吧。

黄石看着那六位将领热切而又略有不安的眼神,对他们那点念头也是心知肚明。这帮人既憧憬朝廷的赏赐,又怕自己说话不算数不分他们战功。其实黄石毫无独吞的念头。这次如果不是他们精诚合作,仅凭自己的三千人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觉华地。

今天的战斗经过让黄石非常满意。在他的印象里,好像还没有谁成功地和关宁军合作过。这次自己不但和关宁军并肩作战,而且还能取得胜利,这实在让黄石非常有成就感。熊廷弼生前曾痛斥过他在复州之战中的部署,那次黄石觉得战斗力低下的友军是非常大的负担,但熊廷弼给他讲解了一些御人之术,让黄石明白在一个会用人地将领手中,再无能的友军也是可以物尽其用的。

一边和几位关宁军将领套近乎,黄石一边在自己脑海里搜索着相关的知识。他记得所有和关宁军合作的外系将领中,也就是左良玉曾经占过一次上风。

那已经是在锦州大战之后了,当时的崇祯皇帝已经称得上穷困潦倒,不但得连太监都养不起几个了,宫里的宫女不够他也不敢招,最后只能让他老丈人周皇亲出钱,买了些丫头化妆作宫女来装门面。但李自成三打开封的时候,崇祯皇帝还是做了最后一次砸锅卖铁地努力,包括把他吃饭的铜盘子都典当了,总算又凑了些银子悬赏让左良玉和关宁铁骑去援助汴军。

刚在锦州大战中抛弃了友军逃回来的关宁铁骑一听说有赏银拿,就立刻南下去开封找侯督师要钱去了。其他的援军还好,但同样来开封拿赏银的左良玉好歹也是在辽西混过的人,大家谁还不认识谁啊。当时左良玉一看到后援是关宁铁骑,心里那真是瓦凉瓦凉的啊。结果老左就留了个心眼,当然他也没把自己的心思和侯督师透露。

到了开战的时候,李自成还没有进攻呢,右翼的左良玉就率先临阵脱逃。而且果然不出左良玉所料,李自成才一开始进攻,左翼地关宁铁骑也跟着转进了……该战史称朱仙镇大捷,汴军和远道来援的鲁军被李自成打了个全军覆灭,明朝在中原的战略机动部队被闯军一扫而空。

历数明末历史,也就是左良玉这次胜了关宁铁骑一筹。黄石这次能和关宁军一起打赢敌人,那岂不是把明末那么多名臣大将都压过了一头了么?想到这里黄石心头也是不由得沾沾自喜起来,真是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啊。

回到营房后黄石就重申他只要三成的首级,剩下地七成都是觉华关宁军的。这话一出口,姚参将他们立刻就都松了一口气。刚才他们跑到指挥塔上就是为了试探黄石的口风,看黄石给搬凳子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放下一半的心,现在总算是彻底踏实了。不过具体他们之间怎么分黄石就不管了。他思来想去,不管自己怎么分,肯定都有不满意的。现在已经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又何必去费力不讨好呢。

明确表明了态度以后,自认为事情做的很漂亮的黄石吃惊地看到姚参将他们又使起了眼色,而且彼此之间的交流还很激烈。不明所以的黄石诧异地看着他们,忍不住反思起自己说错了什么话没有。

“黄军门,末将等……”姚参将这次用的又是末将等这三个字,周围的另外五位爷也都跟着连连点头,预先肯定了姚参将下面的发言是他们的共识。

“末将等觉得建奴不会再来了,所以……”说话的声音本来就不大,但说到这里的时候姚参将还是停了下来,还把身体向前凑了凑,显然不是要说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

“姚将军但讲无妨。”黄石也认为努尔哈赤再来送死一把的可能性不大,后金政权毕竟只是强盗团伙,而强盗都是欺软怕硬的。这次他们出兵辽西是为了打草谷过冬而不是来啃硬骨头的。

姚参将一边说一边冲黄石眨眼睛,声音也越来越小:“末将等以为当犒赏将士,激发士气,不知黄军门意下如何?”

觉华岛的军户和士兵固然是这几位的私有财产,但库存却是朝廷的财产。那五十万两银子今天并没有分出去多少,鳌拜等三十人顶多只够近千官兵把刀染红。但既然黄石把银子拿出来了,他们几个显然有些心动,看来是不打算还给赵引弓了。

黄石沉吟了一下,缓缓问道:“姚参将所言极是。建奴大军说不定会去而复返,现在确实不是贪财的时候,当以鼓舞军心为上。”

屋子里的几个人都明白后金军回来地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黄石这话是一个说得出去的借口,大家就能冠冕堂皇地分银子了。屋子里的人顿时就是一片附和声,都盛赞黄副将果然是高瞻远瞩,分银子势在必行。

姚参将又和几位同僚对了一遍眼神,郑重地伸出了三根手指:“黄军门,我们还三七开好不好?今天金参将已经赏下去的万两银子也算我们关宁军的,如何?”

如果黄石不来觉华,关宁众将根本没有一点儿机会把银子从库房里搬出来;更不要说没有黄石在这里坐镇,他们几个家伙估计早就是死人了。黄石心头不快,脸上也就露出了怫然之色。姚参将见状就嘻嘻一笑:“黄军门吃肉,末将等也就是想跟着喝口汤而已。如果黄军门认为不妥,那么银子二八开,东江军四十万两,关宁军十万两,如何?”

恍然大悟地黄石眼前一亮,目光从另外几个关宁军将领脸上扫过,见他们一个个都是满脸堆笑,还纷纷友善地冲黄石点头。姚参将哈哈笑道:“黄军门明鉴,末将等并非不识好歹之徒,这次承黄军门厚意,分给我们上千颗首级,末将等都不知道怎么报答黄军门才好。”

这六个家伙手下的四营七千兵,再加上驻防觉华的仓库军户,一年军饷差不多有二十万两银子。这次库银虽然不少,但辽西不太缺银子,缺的是首级。这次黄石分给他们的首级怎么看也上千了,姚参将他们自认为升官已成定局,所以也就不太在乎银子了。不算杀敌的奖金,东江镇全镇一年才二十四万两银子的军饷,姚与贤他们不用想也能明白黄石对银子的需要有多么大,因此关宁这几位将军就觉得自己多拿首级,黄石多拿银子是最合理地分配模式了。

相反,如果做的太不地道,黄石一翻脸他们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姚参将哥几个对力量的感觉都很好,黄石现在是天子眼前红人,他们不会故意去踢铁板的。何况,多个朋友多条路。旁边金冠也笑着接茬道:“以末将之见,这些银子都该奖赏黄军门手下的将士才对。但末将等转念一想,如果仅仅是长生岛拿走,恐怕朝廷里又有些苍蝇会嗡嗡叫了。

这番话又听得黄石心中佩服不已。这几位爷一个字不用说,光凭眼色就把事情商量得这么透彻,这种沟通能力……果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金冠说得也是实情。如果长生岛独吞,那御史不为此弹劾他才怪了。但如果是东江军和关宁军一起把银子分了,就把责任分摊了,起码也能落一个法不责众。想到这里黄石豁然开朗,有道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黄石心里也存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和姚参将他们又谦让了一番,最后敲定还是三七开,五十万两库银东江军拿三十五万两,关宁军的六位将军去分剩下地十五万。

天黑前,赵引弓和吴穆就互相搀扶着回来了。搜索队一直沿着冰面走了几里,又捡回了一些落下的伤兵尸体。他们一共收集到了一千二百多具蒙古人的首级,辫子兵的首级共有九百余具,其中真鞑子至少四百多。回来的时候赵引弓还在一个劲地叹息,说有太多地首级已经无法辨认了。

听到有两千两百余具首级,姚参将他们笑得更是开心。而且在这样的大胜面前,区区五十万两银子又算得了什么?内阁和六部的官员肯定也会想来分一杯羹,当然山东和辽东的文官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这才是他们眼前的正经事情。

在分功的大环境下,黄石和姚与贤他们都认为不会有御史跳出来废话。就算有个别不知道好歹想搏出位地人,也肯定会被其他官员认为是挡路的多事之人。他们的弹劾肯定会被皇帝留中不发。

满面春风的赵引弓也一扫战前的晦气表情,兴致蛮高地邀请几位将领一起赴宴。现在他和黄石说话的语气也亲切了许多,和前几天那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态度判若两人。这次赵引弓保住了觉华的土地和库藏,虽然他不能节制黄石,但怎么也可以说自己帮助到了黄石。协调好三个参将和五个游击(黄石带来地金求德和章明河)的六个营的兵力共同作战是运筹之功,这份功劳既然黄石拿不走,那就怎么也跑不出他赵引弓的手掌心了。

借口军务繁重,宴会上黄石只喝了很少的一点酒。趁赵引弓耳红眼热的时候,黄石就拐弯抹角的告诉他银子都被按照事先的悬赏发了下去,五十万两都花了个干干净净。赵引弓先是一愣,然后竟然笑起来,连声让黄石尽管放心。他赵引弓作为觉华地方官,自然会替将士分说明白。

赵引弓的合作态度有点出乎黄石意料,不过既然他这么痛快,黄石也就趁势恭雄了几句。姚参将等人更是一哄而上给赵通判敬酒,他们想把赵引弓灌得更醉一点儿免得他明白过来,然后趁赵引弓大醉的机会让他在众人前把话说死,免得明天又反悔。

其实这倒是姚参将他们多虑了。现在赵引弓虽然是喝得有点多,但脑子里还是挺清醒的。刚才去清点首级的时候赵大人就打定主意以后不和黄石作对了。他虽然可以弹劾黄石上岛后的跋扈行为,但既然有这么一场大胜垫底,那任何弹劾也没作用了。急着想分功劳的文官们只会在皇上面前拼命吹嘘他们事先就很看好黄石、拼命吹捧皇帝的高瞻远瞩,而弹劾黄石的奏章他们才懒得去看一眼呢。

赵引弓觉得,如果把自己和黄石不和的事情捅出去也对自己不利,宣扬自己和黄石文武同心明显会有更好的效果。再说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赏银导致士气大振、士气大振导致大破敌军,这明明是远见卓识嘛。赵引弓不打算说自己是这个明智之举的愚蠢反对者。

酒过三巡,吴公公又扯着大嗓门开始讲故事。无可否认的是,吴穆这厮确实讲得很有意思,跌岩起伏,抑扬顿挫,关键时刻卖的那点小关子也是恰到好处,把人心搓揉得七上八下。黄石真怀疑他以前到底是说书的还是保镖地。众人群星捧月般地听得津津有味,黄石也坐在一边微笑,不过他这时候已经是心不在焉。大战结束后黄石觉得后金去而复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紧张的心情也一下子放松了不少,一个念头就盘踞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了。

……

外传

《明史·恭帝本纪》

……

弘光二年正月甲辰,上以镇东侯有大功于国家,又深得众望,下诏以之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左都督、大丞相、太保、录尚书事,总理两京一十三省。朝野大事悉先关白于大丞相,然后及于帝。镇东侯辞让曰:“臣驽钝.不堪大用。”诏书催促再三.方拜谢任职。

丁未,诏许大丞相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朝觐不趋。仿萧何例,军国大事一决于大丞相。

二月癸未,诏以登州府、莱州府、济南府等五府之地封石为齐国公,加九锡。镇东侯辞曰:“九锡非人臣之礼,不敢僭越。”上曰:“卿有大功于天下,岂不能当九锡耶?”镇东侯遂受之。

丁亥,进齐公爵为齐王,以开封府、襄阳府、河南府等五府益其国。诏许齐国置丞相以下百官,文武制度一如天朝。齐王以少师赵慢熊为相国,少保金求德为上将军。

辛卯,上加齐王殊礼。以齐王妃为王后,世子为王太子。诏许齐王立七庙,七世祖考皆追赠为王,祖妣皆追尊为妃。齐王逊谢之,上不许,齐王坚请者再,遂改立三庙,以此守臣下谦退之道。

三月壬子,上复加齐王黄石假黄铖、都督中外诸军事。齐三庙祀邑过万户。

乙卯,齐王于饮宴间忽泪,慨然谓群臣曰:“寡人一世尽忠国家,历事三朝。大小百余战,旌旗所指,凶顽束手。挽狂澜于既倒,救大厦于将倾,余愿足矣。明年当解甲归于陇亩。”

群臣皆顿首奏曰:“死罪,按天文星象,太白在齐之分野,齐王当有天下。”

锦衣卫都指挥使李云睿复叩首:“有图谶云:‘立齐王,为天子’,此诚天授万民于殿下也。违天,不祥,殿下当慎思之。”

齐王迟疑不能决,赵慢熊进言:“殿下如不弃百姓,今上岂惜效尧舜禅让之礼乎!”

金求德亦奋然曰:“殿下不出,乃苍生何?望殿下早决之,无使中外失望。”

丙辰,诏禅位于齐。帝出居别宫,以侍中奉皇帝玺绶于齐王。百官上表劝进者三,齐王受皇帝玺,以帝为明王,皇后为王妃,先朝诸藩皆赐为公。

戊午,齐王筑受禅台于南郊,焚玉帛,祀天地,即皇帝位。以王后为皇后,王太子为皇太子,追尊仁祖、显祖、高祖三代为帝。

自古一朝兴必有一朝亡,群臣议仿旧例,毁明太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