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男得糊涂(第二部分)-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易的事也是不可能的事,只淡淡地提及是为了节目的需要而不是故意想将嘉宾们弄哭。我想朱军一定是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只能听喜欢自己的话,而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大加鞑伐会更让人看不起。

  在这本书里面,朱军很轻易地就表现了自己的大度和能听取各方面意见的胸怀。不论是尖锐的质询还是关心的提问,朱军都能够以在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的心态平静对待。我觉得起码朱军的心理素质比较能过关,否则,质疑的人一多,自己就乱了阵脚,尤其容易落人口实。

  他的风格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喜欢他的节目的人觉得能够跟着节目静下来去回顾一下包括他们自己的人生。有这么一个点可以让人释放某些情感上的东西,有很多人赞许。否定这个节目的恰恰也是这一点,说《艺术人生》总是拿出那些人生历程中不愉快的或是最脆弱的东西来让大家伤感。

  对朱军的印象也是这样,说他好的是因为说话平实,显得比较真诚;认为他不好的是反映他在主持的时候,思维不够睿智。对此,朱军也有话说。他说他是在跟着嘉宾的思维同步走,在做一个思想上的交流。因为他不可能把嘉宾的回答能完全想像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节目也没有做下去的必要了。从这点来讲,我认为朱军算得上是一个老实人。有一说一,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或者说是自作聪明,还以为幽默地沾沾自喜。展示自己的无知在观众面前也是需要勇气的,具备这种勇气的人可以成大器。朱军不缺这个,因此相较于其他主持人,反而显得更明白。

  观众都喜欢看喜剧结局,不太接受名人的懦弱一面显露出来。这是对《艺术人生》的期望,另外活跃在网络上的人更多是一些年轻一点的,他们所追求的时尚或者并不能跟朱军六十年代生人的看法一致,他们更喜欢年轻的、更COOL的偶像,周杰伦、谢霆锋之类的明星更适合他们的胃口,与朱军同时代或者更老一辈的人他们欣赏水平更加一致些,这批人上网的又不太多,所以网络上的一边倒也是情有可原的。

  朱军采访刘欢时,两位同时代的人谈起当年,都自有一番心情波动。栏目组甚至找来了刘欢当年的小学同学,当刘欢的旧同学们一起站立起来的时候,刘欢也流泪了。这种感慨在现场也蔓延开来,浓浓的怀旧情感不但感动了在场的观众,也勾起了同一时代所有观众们的记忆。

  朱军还应景地拿出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两个最典型的玩具:玻璃球和铁环。甚至还和刘欢以及他的一个同学拿着玻璃球现场比试了一番。跨越时空的游戏,再次让现场的观众拉近了距离。

  这样的交流,在《艺术人生》中还有很多很多,或者他的主持手法并不新奇,也不时髦,对不上现在新新一代人的口味,可这是原汤原汁的,真诚面对观众,虽然不够花哨,却最能打动人心。再回想起来,好像对朱军的评价,没有几个说他聪明的,可他的这种糊涂很合年纪大一点的人的口味。或者这是另一种的智慧?

  《东方红》的回忆

  有时朱军在节目里会为了拉近和嘉宾的距离,刻意说一些亲近的话,这也是正常的吧,谁和谁又是一见钟情?大家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因为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前面还是陌生人,这一时间就得亲如家人,不动点心思行么?也许有时有点蹩脚,可也没什么坏心眼。

  前两天还看到了《艺术人生》做了《东方红》这个专题。牛啊,这都几十年的东西了,虽然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但是由当事人回忆起来那种感觉又是不同凡响。

  “1964年10月2日,一群青年才俊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火热激情上演了一场经典大剧,献礼年轻的共和国15周岁生日。该剧仅仅用了50天的时间便调动了3000多人的力量,其创造的经典不仅轰动了文艺界,更成为中国文化政治进程不可磨灭的生动手笔。这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我对这个《东方红》的全剧并不熟悉,但里面出来的一些歌唱家、舞蹈家、领舞们都是一些国宝级的明星,之所以说他们是国宝级,一是年纪大,走一个就会少一个。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那时的包装少,个个都是真功夫,到现在这些老艺术家们都能在没有道具或缺少道具的情况下自若地演出。

  才旦卓玛不用化妆,直接清唱《翻身农奴把歌唱》;傣族的刀美兰,到现在都美得是那么动人心魄,头发比年轻人保养得还好。跳起舞来仍然轻盈优美。虽然我身为女人,也在这样精致而专业的美女面前惊叹,她保持得这么好,时间只能证明年华的流逝,却为她增添了优雅。在当年的《东方红》中,王昆唱歌是多么干脆而有力,虽然有些手势现在看来有些生硬和可笑,可是在当年的那种情况下那就是一种流行。

  朱军很好地运用了他的亲和能力,让这些大部分超过了六七十岁的艺术家们又回到了当年,大家兴致高昂得甚至当场展示了他们的才艺。如果不是心情舒畅而只是来执行一个任务的话,未必能达到这样轻松的效果。朱军能把这样一台怀旧的节目做到雅俗共赏,应该说是用了心的。至于一些吹毛求疵的要求,我认为没必要太过深究,毕竟,生活的本身不是用来当做学术一样的量化,它不可复制,也就更显得独特了。

  请到这么多老艺术家是需要心思的,要了解当年历史和小故事,比如那个导演就和王昆是夫妻俩,两人为了工作从来没有宣布,在节目中揭晓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这些资料的收集与主题的确定,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能够学习并分享一段当年的历史,于所有人都是有益的。成熟的人,都会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智慧,值得人学习。

  真实自我

  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采访别人,在《时刻准备着》中剖析自己,更多的人也关注他在私下里是一种什么样子。

  你一定不会想到,朱军说过,事业和家庭来说,如果“事业有成”和“生活乱七八糟”二中选一时,他宁可选择事业不成功,也要选择他的家庭幸福。他说人其实就是吃一口饭的事。

  生活中的朱军,能文能武,除了会说学逗唱,曲艺方面有特长之外,还有一手漂亮的针线活手艺,妻子的衣物都可以自己包办。我看过他在书中的照片,还是有点功底的,想来,当初他去了中央台的时候也不是全无底气的,最起码,他就算是退出,也可以做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技不压身嘛。

  朱军作为一个主持人,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有自信的男人,深信努力必有回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在台上与人交流碰撞火花,不至于为爆料而一味地哗众取宠,虽然明知观众们希望有些隐私类消息越多越好,但嘉宾们首先也是人,他们也有不愿意说的心事,有谁愿意把家丑外扬?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能让他全显在大众面前吧?这方面,朱军还是比较宽容的,毕竟,人无完人。

  相较于这点,我倒是对有一些八卦专家不耻,他们为了所谓的自由,不求证不鉴别,一点资料就够他们在媒介上胡说八道很久,或者,这些明星、艺人们在他们眼里来说是没有尊严的人?他们受这样的待遇就是理所当然?不明白,真的不明白。

  作为一台人气比较旺的节目,除了与之唇齿相依的节目主持人,能够有生命力的还有他们为这个节目的定位,能够走进艺术家的心灵,能够坦诚地面对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能够给其他人一些启迪,并不用自己的经验或是教训去强加于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大智慧的糊涂,是存在就是有道理的。在这样的一个岗位上,朱军同志还是在时刻准备着,真心实意地准备给观众们掏心窝子地贡献出好的、生活化的节目,因为我就是一大俗人,我就想知道在他们光鲜的外表下面,有着什么样的痛苦和挫折,或许在那样的时候,会让我感到,大家活得都不容易,只有坚持,咬着牙坚持,才能够慢慢地往下走。

手机及其背后

  一看这题目大家伙儿心里跟明镜似的,这肯定跟冯小刚的电影《手机》有关。对了,太有关了,我看完这电影心里都变凉了,也对身边人按《手机》里的规律作了神经质的回顾,好在他没有严守一那么圆滑,也就是说《手机》让人有了空前绝后的危机感,这危机感来自于你,来自于他,甚至你会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对本身都会有了批判的审视。似乎这手机的背后有着无数的秘密,而这秘密又都是相关联的,一个套着一个,处处都是破绽,处处都是漏洞,在这圈子里,没有人会有安全感,没有人没有软肋,随手一指,全都有窟窿。

  怪才导演

  冯小刚是个怪才,我一向看人先看牙齿,他那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当然,在徐夫人小帆的眼里,是又酷又帅又靓。自然情人眼里出西施,小帆眼里出潘安那也是正常得不得了的情况。

  《手机》之所以演得这么深入,跟目前社会手机使用频率是有莫大关系的,当年小品说的俩买土豆的都用大哥大通气,可见这通信工具普及到了什么程度。现在办个什么卡,填个什么表,无一不需要填上家庭电话、手机什么的,不然,现代人这么忙,真有什么事,还是手机能随时找到你。比起当年人手一个BB机,那可是先进多了。我也觉得手机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只要有手机号码,这人管他是在天南还是海北,睡觉还是坐车,只要一通,天堑都能变通途,电话里就把所有事搞定了,你也不必急赤白脸地盘算着车马费、置装费、活动场费之类的,多省事!

  冯小刚很聪明,不然也不会把贺岁片拍得风生水起,每年都能在年末把大家逗得不亦乐乎,而且体现了小人物的冷幽默,特别能让人产生共鸣。一想起葛优在《不见不散》里的那些台词,不禁令人会心微笑。再看他在2003年的贺岁片里,把手机背后所带来的故事让手机变得像个手雷一样,严守一后来看到最新款的手机简直都要吓晕了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冯小刚,说起来也是一个苦孩子。他是从底层一步一步地走上来的,所以有这个原因,他也一直说,在人民和艺术面前,他把宝压在了人民这边。

  他说过,他也是从糊涂变聪明的。“为不花钱买票看电影的人拍电影,然后伸着脖子等着一小撮人挥舞屠刀,这个过程我也有,后来及时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毅然把宝押在了人民这边。‘为人民服务’要从广义上去理解,砍树烧炭是为人民服务,拍电影娱乐大众也是,意义也很大。人民也比较好伺候,中餐西餐通吃,甜的苦的都要。端正了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创作就进行得比较愉快,身心都比较健康,很少受到不公正的伤害。”

  冯小刚说,人民才是他所服务的对象,他的片子,不走高雅路线,全是走平民道路,每部片子没有深沉得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些喜闻乐见的东西。不论媒体上吹嘘第几代,用了些什么手法,衡量他们成果的票房就是硬道理,他的影片并不入许多人的法眼,可几年之后贺岁片还是要看冯氏的。

  1998年元旦,内地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正式公映,创造了内地电影票房的奇迹,在北京一地的票房就有1150万,为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接下来的两年,冯小刚陆续推出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都获得不少票房,而“冯小刚+葛优”组合也成为冯氏贺岁喜剧的招牌模式。

  2001年,冯小刚没有拍贺岁片,而是拍摄了家庭伦理片《一声叹息》,照样打败同期其他影片而大获全胜。2002年、2003年,推出《大腕》、《手机》两片。不少影片也借贺岁片的名义一争高下,但事实证明,冯氏的这种风格不是谁都能模仿的,而人民就是买冯导的账。2004年,《天下无贼》卷土重来,反响也不错。

  冯小刚,一点儿也不糊涂啊!

  可爱的糊涂

  冯小刚也没能免俗,也出了本自传,当然按他的话说,他也是小老百姓,随大流是他的本性,这本书的名字也挺乐的,叫做《我把青春献给你》。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冯小刚也只是一个老百姓。他的喜怒哀乐,也是平凡而真实的,老百姓有的小毛病小心眼,他一点不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2年,冯小刚在家休息了一年,也就是他这本书出来的时间,休养都没闲着,着实精神可嘉。他在家歇着,可媳妇并没陪着,他的媳妇—冯小刚尊称的徐老师徐帆正在小屏幕上活跃着呢。当他在家看徐帆主演的《青衣》时,不禁由此及彼,想到她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也以青衣自居,而自己却没有男主角面瓜般千般宠爱万般顺从,如果真有个什么事发生,还不知怎么收拾得了。然后悲从中来,冷汗从后背就冒出来了。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笑了,原来以为人精只会让他人流汗,可原来恶人还有恶人磨(此处恶人非贬义,乃指精英也),总是有别的道行更高的来收了他。或者人都是潜意识有不安全感的,冯大导也概不例外,好在冯大导一想到那不过是戏之后,又开始自得其乐起来。看看,冯大导也会阿Q的那招—精神胜利法。开心就好,在戏外还那么深沉干什么?这点对于那些端着架子的名人们,没学会糊涂也确实过得不够顺心。

  谁人背后不说谁

  冯导的《手机》自然是拍得不错,但冯导最终还是犯了个小错误,不应该将男主角搞成是访谈类的节目主持人,害得大多数人都向《实话实说》的前主持人崔永元调侃地说剧里的台词:“这里是《有一说一》,我是严守一。”搞得小崔好一阵子不高兴。

  小崔应该是我喜欢的第一个不漂亮的主持,要知道我也一向喜欢长得帅点的,比如当年那个玉树临风的杨柳,现在去了《环球》节目,偶尔一见,也长胖了发福了,当年对他的小想法也早就没有了,小崔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吸引力的。

  冯导跟葛优也是老搭档了,就跟张国立、张铁林和王刚这个铁三角一样,让人印象特别深。其实我也喜欢葛优,以前我是很喜欢看帅哥的,可是一般的帅哥总是没什么表情,演起戏来除了记着他的一张帅脸,别的印象全没了,连整个戏是演的什么都不记得了。葛优长得啊,第一印象不是一般的另类啊,跟李保田老师有一拼,当然他要比李老师更为年轻一点,可我看他们是越看越有味道,也就觉得越看越亲切。

  演员有本色演员,也有万金油那种,好像各路角色都能来上两下,其实样样都不精,不知为啥,演艺术界的以全能为荣,好似一个演员要是什么类型的人都能演,越跟自己反差越大的更有挑战。葛优在《编辑部的故事》里一炮而红之后,也曾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角色,可是绕了一大圈儿他发现,只有小人物才更贴近他的本色,对他来说,解析小人物更是一件得心应手的事。小人物不那么优秀,也看不出来有多聪明,但是小人物活得就是实在、踏实,而且正因为有了很多小缺点,才让你感到他甚至有点儿可爱。

  葛优的糊涂

  葛优演的小人物性格有点调皮又有点机智,而且还有小人物特有的小心眼儿,这小心眼儿有点自私,但又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每到关键的时刻却又能站对位置,因此这种人的性格应该说是非常招人疼的,现实社会或是观众中其实都对这一类型特别感兴趣。葛优也演过《寇老西儿》里的寇准,但是葛优自己也觉得还是没有演小人物更能让他得心应手,或者这就是一个优秀的演员更能懂得适当地藏拙?

  葛优后来收拾心情重拍那些小人物,连有机会走向世界,与国外名导合作的机会也给推掉了,因为他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优劣,做人还是得厚道啊。

  葛优从出道以来,也拍了不少戏,但是让他出名的第一部戏却是与张艺谋合作的《活着》,这片子让他一举拿下了戛纳影帝。后面和冯小刚的合作,又开创了贺岁片的黄金时代。应该说和他合作的导演都很不错的,有些娱乐记者也挺厉害的,非让他评价一下合作过的导演,葛优挺聪明地回答:“这个特别不好谈,容易得罪人。如果你换个方式问‘哪个导演你觉得最好’,那我就说张艺谋。因为他让我得了戛纳奖。”

  葛优的回答,真正的印证了他说的那一句话:“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谁说葛优不聪明?凭他那个困难的长相还是能得到影帝的头衔,没有一点功夫,行吗?这个如此之妙,既吐露了自己对张艺谋的感激之情,又不会得罪其他导演。葛优也没有直接对张艺谋与其他合作导演的水平妄加评论。

  作为一个演员,和导演肯定有冲突的,不过葛优并不认为这是坏事。他说:“跟导演发生‘摩擦’,这是好事儿,‘摩擦’才产生‘火花’呀!他反驳我,我反驳他,谁有理谁说服谁。”

  别人说起“摩擦”,想到的会是冲突和负面作用,能避则避,葛优却满不在乎,在他看来,只有不断“摩擦”,才能激发彼此的创作灵感,合作也才会渐入佳境。他的这种体会未必不是一种豁达。倒是有些脾气不小的“大腕”们,太过于惟我独尊,一点儿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实际上,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窄的,他们这样,非但不聪明,还是非常愚蠢的。

  去年大红特红的《手机》引起大范围的信任危机,据外界传言男女朋友和夫妻最好不要一起去看电影,也听说有的夫妻从电影院一回家,妻子就要查丈夫的手机,结果被砸伤了头。对这样的现象,葛优既高兴又有点犯愁,他说不能把这些现象都迁怒于《手机》。发生危机要离婚甚至真离了婚,说明当事人有问题,与手机无关,更不能怪电影。

  葛优说,如果担心手机会变成了“手雷”,想碰又怕矛盾激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装傻”,干脆别看。这样没事儿则已,即便真有段险情,如果双方感情还在,经过考验后自然会平安度过。拿葛优自己家里情况来看,原来葛优也会用糊涂这一招啊,应该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