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当国-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大明门前那些不畏生死的臣子,大家总算明白,这件事不是什么有人要投机,这件事背后有人。

然后就是一个个从河南传来的消息……

“……福王已经出城,知府并未阻拦……”

“……福王已经过河登岸,再有四天就要进入直隶……”

“……真定府知府以迎天子礼仪接福王……”

局面彻底失控了,相比于懦弱的朱常洵来说,福王朱常洛也是憨厚之极的老实人,除了喜欢女色之外没什么别的喜好,让他进京赌皇位,想来他更喜欢留在洛阳玩女人,这等冒险的事情他未必愿意做。

不过,福王真心假意这个不重要,这个行动是压垮郑太后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这件事一开始,郑皇后和宫中这些人就知道怎么做才能解决眼前的乱局,可他们都知道不能那么做。

眼前这个局面是大病,大家都知道这病该怎么治疗,只是吃了那药,病好了,人也要死了。

但当务之急是让太子朱常洵登基,不登基一切休提,登基了或许还有那么多点可能。

郑太后下旨,说京师纷乱,需元老重臣主持大局,乐浪郡王王通虽然身在病中,但应以国事为重,入京办差。

旨意下达,王通还是以武人的干脆态度对待,没有什么虚情假意的推拒,直接接旨,准备入京,韩刚所辖的禁军团,以及原来李虎头的禁军团,齐武的禁军团都是开始向京师周围调动。

当王通接旨的消息传到京师得到官方确认之后,大明门前的人立刻散了个干干净净,京师一下子安静下来。

顺天府和锦衣卫都开始向街上派遣差役和兵卒,开始静街戒严,禁军和京营的将官则是勒令部属不得外出。

至于已经进入真定府城的福王朱常洛则是被知府带兵看管,那个以用天子礼迎福王入城的知府现在则成了用计拦阻福王的大功臣。

藩王妄自出城,这是大罪,京师已经派出锦衣卫前往处置,要由礼部议罪,眼下这样的局势,福王这样的身份,圈禁估计是免不了了。

在王通进入京师之前,御马监提督太监蔡楠先行入京,由禁军营官陈思宝亲迎至西苑禁军都督府。

御马监掌印、监督和提督三位太监在万历二十一年之后就成了虚衔,并不是实职,而是给地位高的宦官加衔,或者是在外监军的高位太监官职,不过能够得上这个高位二字的,也就是监禁军的蔡楠一人而已。

但规矩是人来执行,没有明确下来之前,从前的规矩就可以用,蔡楠现在就有法定的权力控制禁军,当然,禁军上下也默认这种控制。

禁军三个团的兵力来到城外,骑兵和一半炮队也到达,这个力量加上城内锦衣卫、五城兵马司还有禁军和京营亲近王通的力量,王通在京师的力量已经是绝对优势。

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都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先前到处串联,煽动言潮的人都是安静了下来,他们知道这个时候,他们的表演已经结束,现在主角该登场了。

在内阁首辅位置上呆了两年不到的沈一贯总算明白王锡爵为什么要走,眼下这个局面,身为首辅,文臣之首,投靠到王通那边,实在是抹不下这个脸面,而且已经是文臣首席,去了那边又能给什么位置,可要是不低头,这位置能不能坐稳,那就难说了。

天子驾崩之后就停下来的一切程序又开始重新的运转,大丧下葬,新君登基,一切都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但宫中没有任何轻松下来的气氛可言。

泰昌元年六月,王通重返京师,朝中百官以及京师勋贵都是出城相迎,王通居住的地方还是从前的乐浪郡王府。

王通走到半路上的时候遇到了暗杀,一名亲卫挡在了他的身前,刺客在被抓住前自尽……

一千一百二十五

有亲卫和锦衣卫的相关人员簇拥着王通,四下也有相应的人手布防,刺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机会。

但如果刺客在护卫之中的话,那就很难说了,刺客共有三人,都是在治安司办差的,两人佯动引开众人的注意力,另一人却是用火铳在五十步外的高处射击,那两人一动,王通身边的护卫就开始观察四处可能出现敌人的地方,高处也不例外,那人开火之前王通已经被亲卫们遮挡住,根本没有射击的角度。

火铳还是打响了,王通的一名亲卫中弹,当即身亡,那名刺客也被王通亲卫的火铳反击打成了筛子,其余两名刺客都被人堵住,一人挥刀割喉自尽,一人虽然被人扑倒,可还是咬破了嘴里的毒药包。

本来兴高采烈迎接王通入城的锦衣卫各司和顺天府一应人都是惊怒异常,立刻调来了所有能手开始查办,禁军一团则是开入城中,就近护卫乐浪郡王府,京师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那三人是治安司的,在这里办差都是有来历的人,能够追查到亲族三代,这几人能被安排到王通入城的护卫,那更不是新人才能做的。

距离刺杀过后三个时辰左右就有了结果,这几人原来是归于宫内统辖的,先前治安司是锦衣卫、顺天府和宫内三方共管,各自都有人手派到其中,到最后人事方面都是归锦衣卫来管辖,可从前的关系还在。

有时候破案并不需要什么证据,在这样的局面下,只要找出蛛丝马迹就可以判断明白了,刺杀王通谁得利最大,谁需要王通死,谁有这样的权势指派刺客来刺杀现在的王通。

大家都猜出了结果,却没有人敢和王通禀报说明,只有已经做到指挥佥事的侯万祥和王通说了。

王通是清晨入京,从刺杀到查明天都快要黑了,这个时候皇城的钟鼓敲响,各处城门就要落闩了,有亲卫看到王通抓起手边一个东西就要砸下,但迟疑了下还是没有动手,只是吩咐下人准备,他要进宫面圣。

这个时间,不是有大事要事入宫就是失礼,可如今王通想要入宫,那就是有大事和要事,宫中那些人怎么敢拦阻。

这么多年来,已经很少有人看到王通如此愤怒,和宫中如何的勾心斗角,王通一直还是讲究个面子上的礼节,但这次他带着亲卫,骑马披甲入宫,不过终归是给了个说辞,宫内疑有凶徒,太后和陛下的安危要紧。

宫中对王通的这个行为很麻木,他们知道对这样的大不敬也无可奈何,左右局面已经是如此,还能如何呢?

在王通入宫面圣的半个时辰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赵金亮服毒自尽,在宫内闲居六年的邹义被人请出来主持大局。

按照宫内宦官的说法,赵金亮穿着蟒袍去见太子朱常洵,磕头行大礼之后说道:

“奴婢无能,今后不能伺候万岁爷了,今后万岁爷恐怕要受苦受难,奴婢也没有脸面去见先帝。”

宫内此时慌乱成一团,赵金亮的尸首在司礼监值房中还没有收拾,本来怒气满盈的王通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一下子沉默了,亲卫们突然间发现,自家大帅似乎非常疲惫,精神弱了很多很多。

面对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朱常洵,王通见礼之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要求去司礼监值房看看赵金亮。

如今这局面,王通就算是要求去后宫看看妃子也得答应,别说是这个了,一直是不敢出声的朱常洵此时倒想争什么,却被几名老成些的宦官拉住,到最后还是沉默不语。

王通进皇宫的时候,宫内上下慌乱成一团,但现在也都安静了下来,左右王通的部下没有在宫中烧杀抢掠。

几年不见,邹义已经是满头白发,比实际的年龄老了十岁不止,司礼监各位太监都没有在值房中,有的人面色漠然,有的人在那里默然流泪,看到王通之后,众人却都情不自禁的躬身行礼。

邹义看到王通之后,想要大礼跪拜,却被王通搀扶住,看着王通,邹义唏嘘不已,半天没有说出话来,王通拍拍他的肩膀只是叹了口气。

没有人陪着王通进司礼监值房,王通在里面独自对着赵金亮的尸体许久,天色彻底黑下来之后,值房中还是安静无比,亲卫们觉得不对劲,准备要进去查看的时候,王通推开门走了出来。

脸上没有什么泪痕,表情和进去的时候没什么区别,好像是僵住了一样,走出门外,有人已经点起了火把,王通环顾四周,无论亲卫还是宦官们都是低下头,恭敬不敢对视。

“……颁……等下我去恭请陛下,自此天下不再新添阉人,自宫者发配边荒为奴户,免除此等惨绝人寰大孽之事……”

在周围的宦官都是愕然抬头,王通摆摆手沉声说道:

“与你等无感,你们照常办差,你们身上有没有什么罪过,坏的是这混账法子!”

流传了几千年的阉人之事,就在这一时刻开始终结,在王通登基之后,有大臣明确提出,没有宦官,就没有办法做到中外隔绝,天家不为天家。

王通的反驳很简单,我过了这么多年,内外一直也是分明,家里也没有阉人伺候,朱家这么多年倒是内外隔绝,用阉人最多的时候过万,内外可曾真正隔绝过。

阉人者斩立决,自宫者发配吐鲁番、叶尔羌,实际上,天家不需要宦官了之后,民间再怎么贫苦无依也不会再走这条路了。

王通登基之后,倒也没有让原来各处宫中各王府的宦官流离失所,贫病老死,只是颁布法令,说雇佣他们并不会被判个大不敬的罪名,而且宫内的大部分宦官官僚吏员,都给安排到了各个机构上去。

老朽的由官府安排洒扫前明陵寝,供养到死,没什么技能的青壮则是派往各处农庄等分给田地工具,让其自给自足。

纷乱的万历三十五年在王通进京之后就宣告结束,一切都尘埃落定,皇太子朱常洵登基,所谓泰昌元年开始了。

王通进京之后,的确是一切尘埃落定,已经虚化了百余年的五军都督府重设,更名为大都督府,统管天下水陆兵马,王通为大都督,兼任锦衣卫都指挥使,分管天津卫、松江府事宜。

这些位置看似惊人骇目,实际上也是情理之中,真正惊人的是为了酬劳王通的定国大功,泰昌下诏封王通为冀王,地名简称一字,为王爵位最高者,非大明皇族直系至亲不得获封,比如说泰昌的亲兄弟朱常洛现在就是福王,万历的亲兄弟就是潞王朱翊镠,远在陕西的秦王那则是太祖朱元璋的亲儿子那一系下来的,而且大明还有成法,直隶重地,大城所在,不得封王。

这才算是真正的尘埃落定,看到这个封赏,天下人没有不明白怎么回事的了,消息传到江南,已经回乡闲居的王锡爵和友人相聚的时候笑着评价道:

“这还不如直接封个燕王,也让人明白心意,这般做作何苦来……”

燕王朱棣领兵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是为成祖,这冀地和燕地差不多就是说一处,王通这王号的确是令人玩味。

种种意味,天下人都是看得明白,天下人也觉得就是情理之中,左右不会有什么兵荒马乱了,换个人当皇帝区别也不大。

王锡爵比旁人倒是看得明白很多,王通封王的消息传来之后,他就不让自家子弟读什么儒家经典、应试文卷,都被他打发到松江府去,也不说让他们学什么,只是让他们喜欢什么就去钻研什么。

“今后富贵,怕是在此处了!”

丁忧守制的徐广国并没有回家,他到了沧州之后就称病休整,不再继续行程,王通入京之后,夺情的旨意如期而至。

徐广国连河间府都没有离开,直接踏上了回京的路程,还没有入京的时候,第二道诏书又到,徐广国为吏部尚书,入阁,为次辅。

还有一道诏书已经在路上,松江府知府杨思尘掌户部,为尚书,入阁,而顺天府尹吕万才则是为兵部尚书,兼掌顺天府事,赋闲六年的邹义重新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蔡楠为司礼监提督太监兼御马监掌印太监。

中枢权力集中到了王通的亲信手中,举人为尚书,举人入阁,这些事情放在十年前还是如此的荒诞不可思议,现在却没有人觉得异常,眼看就要新朝气相,自然一切都要不同,这也没什么不对。

群臣朝会,参见天子,照例内阁首辅应当站在最靠近天子的位置,如今王通在朝堂上,也该双方并排而立。

“冀王位高,我等不当并列。”

王通上朝的时候,徐广国“体贴”拽住了首辅沈一贯,等立定时,沈一贯站在王通身后两步的位置上,王通独在君前。

已经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泰昌在王通面前也是畏缩低头……

一千一百二十六

“……泰昌元年到泰昌五年这段时间中,时人笔记颇有特色,在一个王朝即将发生更迭的时代,绝望、悲观的气氛往往弥漫在民间,多有骚乱怪异之事,富贵人等,百姓平民,或悲恸灰心,或纵欲狂欢,整个社会是病态的。

不过,这五年和以往都是大有不同,王通已经向天下人证明了他的才能,他让天下变得越来越好,可以想见,等到那个更迭完成,只会更好。

因为有这个判断和思想,民间甚至是士林官场整体气氛都是轻松愉快,这一点从各种作品中得到了证明……”

“泰昌三年四月初五夜半,秦王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出王府两街即败,乱众共八十五人,皆为王府内官仆役……起兵之初,秦王曾出银四千二百两,通西安守备,然不知如何,银到守备处,只余一千二百两……首告秦王作乱者一为秦王妃,二为秦王世子……”

“河南唐王反乱,唐王素豪奢,不吝钱财,散尽家财聚乱众三千,然财帛诱人,匪类反劫掠唐王财货,唐王无奈,报官求救……”

“安乐侯为奸邪所蔽,聚禁军妖人为众,意图行不轨之事,武帝闻之,入宫责问安乐侯曰:‘陛下欲谋反乎?’此处情景,断不是‘御’字,所谓‘御谋反’之事,不过以讹传讹,荒唐可笑而已。”

王通成为冀王之后,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信号,大家虽然没有经历过,可史书上多有明言,照着做总没有什么错误。

泰昌元年,就有言官上奏,请天子顺应天命民声,禅让帝位,此等言论大逆不道,天子震怒,冀王震怒,这位山西道御史被贬斥地方,去往大同府做一个边境知县。

对于想要大言博富贵的人来说,这是给大家一个警告,说的事情或许无错,但现在时机不对,王通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虎威军除了第一团归王通直领驻守京师之外,其余几团也都是派驻各地,其中韩刚率部驻扎在河南、陈大河部去往南直隶驻扎徐州,孙鑫部由宁夏镇撤出,前往湖广,谭剑部则是驻扎在山东。

泰昌三年,虎威军七团变为七军,每军三个禁军编制的团,也就是六百名火铳兵,一千名长矛兵,外加三门火炮以及相应人员的团,还有马军一千人,炮队五百人,火炮十五门,辎重营一千人,以及由从前的驻军改编的营若干,其中有直属步营一千五百人,直属马营五百,这些都是从前的督抚标兵和军将亲卫改编而来,其余没有直属名号的营,则是分驻各处要地,大体是精简改编过的从前兵马。

第一军有所不同,第一军共有六个团以及三个直属营,六个团中有一个团是王通的近卫团,两千人,其余五个团是禁军编制,另有马军三千人,三个直属营,大体是从前禁军和京营的改编,第一军中,有两个团驻扎在天津卫,一个团驻扎在通州。

此外,锦衣卫在必要时候还能够动员三千左右能够作战的力量,天津卫的武装护卫队更不必说,那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有万余人动员起来。

水师的规模一直在膨胀,三江船队的规模膨胀的更快,天津卫和松江府不断的造大船下水,泰昌二年的时候,南直隶似有不稳的迹象,这时候,三江船队的主力舰已经比当年的十海大舰大了一倍,这支舰队开进了长江,在进行一次武装航行之后,一切都是偃旗息鼓。

王通依靠虎威七军以及商团武装控制了大明的北方,然后通过强大的水师将大明沿海镇服,剩下的那些,已经对抗不了大势了。

泰昌三年年中,和禁军改编同时,王通开始改革宗室之政,各地亲藩宗室不得出封城的禁令取消,但封地皇庄也一并取消。

给了亲藩宗室两个选择,亲王和郡王这两个级别,可以携带家产来到天津卫和松江府居住,郡王以下,自谋生路。

也就是亲王和郡王有封地皇庄,其余的都是靠吃宗禄为生,而宗禄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的概念,他们现在本就是自己养活自己,在山西和陕西的宗室早就已经去塞外谋生了,对于郡王之下的宗室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但亲王和郡王这一级,却舍不得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的封地和田产都是当地最好的,这等产业如何能舍得。

悲哀的事情就在于,他们被圈在城里太久,已经没了抗争的勇气,当地的百姓士绅世世代代被这些宗藩祸害,对他们的离开各个拍手称快,没有人愿意帮忙或者是做别的。

几个不甘于如此的王爷想要作乱,想着大明几百年天下,总有人愿意跟随,或许天下景从,结果除了些读书读到脑子坏掉的酸儒,冷冷清清,轻易就被平定,也有一个知道反抗不成,却也不甘心被这么安排的,潞王再得到消息之后,在王府中自尽,在洛阳的福王倒是高高兴兴的去往天津卫,并且还上疏泰昌,想要将自己的母亲王恭妃接出皇宫奉养,这个要求也被答应了。

许宗室出城自谋生路,迁藩王郡王于天津、松江,被认为是一大高明之举,宗室这个无非是给贫苦人一条活路,那些王爷们去了天津卫和松江府,一方面可以就近监视,一方面大大繁荣了经济。

这些王爷手里都有大批的钱财,不想坐吃山空就要做生意办工商走贸易,他们的钱财投下去,哪怕仅仅是在消费,都会让经济大大的受益。

绝大部分的王爷去往这两处之后,一方面是为了朱家的将来惴惴不安,一方面总算从那圈着他们的城市中走出,在天津卫和松江府看到了这天底下最发达最繁荣的景象,都是不亦乐乎,当然,这其中有多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那就不可知了。

更加关键的是,各地宗藩的离开,留下了大批上好的良田和产业,这些田地被定为公田,就是说不管谁在上面耕种,田主的身份是谁,有什么待遇,都必须缴纳皇粮国税,不得减免,然后又有发令,说是虎威七军的士卒军属耕种,服役期间可以获得免税,退伍之后可以减税,这个手段,一方面让中央财政变得宽裕,一方面让王通的统治基础变得更加牢固和广泛。

在万历三十四年开始,就不断的有言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