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夷所思的事。
据杨易所知,其实早先天音寺也和青云门等门阀一样,并不对俗世开放,只是普泓上人接任方丈之后,与另三位神僧一起参悟佛理,发大愿心,说道:佛乃众生之佛,非吾一人之佛耶。于是便决定开山门接纳百姓。
佛门,佛门……
杨易的思虑突然有些飘忽。
神在人心里!
神佛劝人向善,难道本性就是坏的?
他脚步不停,隐隐间似乎改了主意。
……
天音寺对世俗开放,乃功德无量之举,但出家人毕竟需要清净,便住在山顶小寺之内,一般也被称呼为“小天音寺”。
那里,才是真正修行的地方。
但此次四位神僧见他,却又不可能在那里了,否则单说他这幅身体大病初愈,又还没有精元灌体,只怕要累死在半路上。
到了禅房,法相进去禀报一声,就出来在外守着,请杨易入内。
这四位老僧面对“一介凡人”,态度也十分随和,只是似乎有意考教,没说两句便与杨易聊起佛法,杨易趁此机会一边听讲,一边讨教。
今日讨论的的佛法中,主要有二:一是诸行无常,二是诸法无我。
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这到是与唯物主义中“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理论不谋而合,受过二十多年唯物主义教育的杨易理解无碍。
但那诸法无我,便是唯心唯物最根本的分歧所在了。
首先分歧在于,人是否能认识世界——唯物世界观认为,人是可以研究、认识世界的,这是可知论,而佛法认为,除“我”之外,别无他“我”,除“我”之外,也无法认识其他任何事情,人能够认识的,唯有自我,因为意识所感知的其他一切,都是“色”、“相”,唯有“我”——即意识本身,是脱离色相的、能够认识的,所谓修行,就是认识“我”的过程,这便是诸法无我。
佛陀从认识自我中发现脱离色相之外的空,但他又发现,除了自我之外,其他一切物质,乃至生命都无法去认识,他们的意识永远不可知,他们色相之外的东西永远不得得,即一个人只能肯定自我意识的真实,而无法确定和认识其他人的意识,是不是只是感觉所化,就如缸中之脑,梦中世界。
既然除“我”之外,一切都是色相,而空在“我”,那么就可以认定,世界在“我”,只要“我”感知到世界,世界就存在,若是我感知不到世界,那世界就不存在,一切唯心而已。
世间一切,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我”动……
这道理竖起来容易,化入佛法中却又枝叶繁茂,难以具论,说道最后,天色渐晚,杨易便便主动告退,回到客房休息。
禅房之外,法相正要推门。禅房之内,突有人抚掌而笑,令他动作一顿。
……
三日后,在杨易主动要求下,他终于拜入了天音寺山门,成为一名普通的僧人。
若说唯一有些特殊的地方,就是他直接拜入了四大神僧之一的普德大师门下了。
第219章 入门()
随着普德禅师一根干枯的食指点出,杨易只感觉到自身的头皮一轻,这幅身体从出生以来就养着的一头乌黑长发,已经是随风飘散落下。
在大部分门派,收徒都是一件很正式的事,只是此次似乎格外隆重了一些——当然不是说礼仪流程神马的,对天音寺的僧人来说,并不会太过拘泥于俗礼,反而显得比俗世更加开放——而是说主持普泓上人也在一旁观礼。
就像青云门首座收徒弟,道玄掌门最多也就是知道一下,什么时候去参加过拜师礼啊。青云门上下多少人啊,去多了就不值钱了好不好?
眼看剃度已成,普泓大师突然问道:“师弟,不知其法号为何?”
入了佛门,除了剃度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这一个法号,这就代表了佛门的法度,按照天音寺辈分来排,杨易应该正好跟法相他们一样,也是“法”字辈。
之只见普德禅师微微一笑,道:“今日我见寺中法幢无风自动,心有所感之下,得到了‘法海’二字,便赐予他吧!”
普德禅师对杨易道:“恒河沙佛土,有一个佛国世界名叫法幢,有一尊佛名叫法海雷音如来,佛土清净无烦恼,处处充满光明,香气芬馥。无诸恶趣三涂,也无男女欲爱,都是莲花化生。希望你将来能够证得甚深禅定,前往法幢净土!”
在修仙世界,“送你去见佛祖”可不是什么骂人的话,因为佛祖是真实存在的,感觉就跟封建社会说“送你去见皇帝”一样。当然,在这个神魔无迹的世界里,这种话说白了也就是一种祝福。
只不过,杨易听了这位便宜师傅的话,得知自己的法号之时,顿时有一种眼前一黑的感觉,只觉得前途的确是无亮了。但出于一名轮回者的职业道德,和对于名为演员的副职业的专业素养,却也只得赶紧下拜。
“南无阿弥陀佛,多谢师尊赐法号!”
……
某人最讨厌的事,就是从拜师的第二天开始要去上早课。
天音寺作为正道三大魁首中代表“佛门”的一家,早课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大多时候也就是集体诵读一下经典,有时也会有讲法师来授一下课,感觉就跟早自习似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是一本见证了佛门禅宗历史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源远流长,隐隐梵光从注解之中透出,映照在俊秀的面容之上,显现出了一丝宝相庄严。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这一篇章讲述的,是“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道理颇得杨易赞同。
六祖慧能曾言: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如若证得“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杨易手中灰扑扑的佛珠转动之间,突然想起了一段六祖慧能曾经说过的佛言。
细说起来,当年杨易遍读经典,又岂止佛道魔三家?纵然此世法门有长生之能,但佛门三千大世界,佛理都是相通的。
佛陀认为,“我”由无明处来,无明生行——即精神活动,而行生识,即意识,由意识认识名色,即感知世间的色、相,先生诸色、相背后缘起缘灭的联系,即道、空,再生一切物质属性即色、相,最后才落实各种感官的具体感受,即欲界。
于是有一切触,即意识和外界的一切接触。
再由触生受,对触的情绪反应。
由受生爱,爱即是欲望,贪爱。
爱生取,再由欲望驱动人的行为,追求。
由取而有,行为追求产生因,由因生果。
最后死亡,终灭一切。
这个过程便是一切缘起,十二因缘,也就是意识产生,认识世界的过程。
“非一曰诸,邪解曰见。谓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决定解,名为见也。”
“此之诸见,或因禅发,或因闻发。因禅发者,谓初因心静,后观转明,见解通彻,有如妙悟。”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
“一切世间之法,不论有情非情,总为因缘生者,因缘生之法,自体不实,故曰空,此理为真,故曰谛!”
《摩诃止观》之中,有一佛言名为“圆融三谛”。佛教中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是以真俗二谛作为通说,阐述诸般佛理,无上正觉。法华宗智者大师从龙树《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领悟出中谛,以此连系真俗二谛,强调三谛的圆融相即,还由此建立起诸法实相论。
观音菩萨也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皮肉红颜、世俗五蕴,皆为虚假。
如观空时,无空无假无不中。
诸法实相,其体唯一。各自皆是破、立、绝,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相互融即,无碍自在……
“你能悟到这一层,足见你的慧根。”
对于杨易的悟性,纵然活了不知多少年的普德禅师也不由惊叹,盖因杨易所悟,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天音寺修行法门的根本思想。
他跟杨易说起佛门空相、念识之妙,论三妙谛、六根九识之道理,由意识入手,说佛法心外无我,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之论,又说缘起之妙、十二因缘,即——意识之我从无到有诞生的过程。
实则,就是在教导杨易天音寺的根本功法——《大梵波若》的妙谛法门。只不过凡人平庸,难以从经义中参悟,需要将法门平铺直叙,才能按部就班。像杨易这样的武学宗师,已经没有了普通人那一层“知见障”,能触类旁通,又智慧深藏,自然可以从这些根本道理中,领悟修行法门。
就像他曾经做的那样。
虽然杨易并不知晓这一情报,但却渐渐感觉自己忽然晋入了一种极为寂静的境界。
身心凝然,遍身毛孔,莫名的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
好似自身意念与虚空之中冥冥至高存在接触,融为一体,一念之间牵引法界神通,臻至梵我如一,五蕴皆空的境界。
恍惚间,杨易仿佛成了一尊菩萨,出入有无之间,生存毁灭一念而起。
在佛门,这就叫欲界天魔来扰,外魔来袭。这时候,就必须把持本心,不能为之所动,否则很容易被精神世界的虚假幻想所迷,沉沦其中。
最糟糕的是,因为权限升级的缘故,杨易并没有第一时间融合自身曾经的修为和无漏元神,作为一个只有心性还在的“凡人”,偏偏他又体会过那种高级的力量,其中凶险可谓更上一层楼。
否则,千百年来,天音寺……不,是诸天万界无数佛门中人可望而不可得的菩萨果位,就这样成了,那还玩儿个蛋啊。
“法不在内外中间,不在三世,妄缘合生无实无主,相不可得。无合无散如空如幻,性净不污。以无所有故,心心所乃虚诳故,法非一异缘生无性,是为实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不见法生灭,入无生法忍门……”
在普德禅师的讲经声中,杨易终于从那令人着迷的虚妄世界中挣脱出来,低语一声,虚弱的晕了过去。
在那最后一刻,杨易无比怀念自己的修为。
第220章 白莲花,青莲子()
看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
咳,串台了。
总之,如果是在电视剧里,也就是个字幕的功夫,或者顶多会打上一块黑幕,上书几个白字:
三年后。
杨易虽然得传了《大梵般若》的真传,却并不如何在意,只是每日挑水劈柴,甚至更乐于深入学习佛门更深处的道理,而不是浅尝辄止。
在他看来,堂堂天音寺的最高功法《大梵般若》,也只不过是整个佛门体系的一根枝干而已。
杨易一直认为,要学习一门知识,就要先了解它的整个体系,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满足于会用工具自然就可以了。无数事例告诉我们,现在这年头,不想当一个科学家的轮回者是没有出路的!
修仙,无疑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在这个多元宇宙中,你很难数清究竟有多少修仙体系的世界。要是再数一下世界线,那就更完蛋了——你很难搞清楚你看到的同样两个字究竟是不是一个东西。
我们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境界如何划分,修仙界的原理都是很相似的。而这个原理,又跟元气系武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易一直觉得,所有的修行法门,排除掉宗教理论和相关思想之外,剩下的比较客观的内容,都是以武道作为根基的,这似乎是一个比较根本的东西。
而除此之外,《大梵般若》作为三大正派之一天音寺所练功法,与青云门的《太极玄清道》、焚香谷的《焚香玉册》并驾齐驱,为神州三大顶级修真功法,也是天音寺诸般玄功妙法之源,乃是数千年天音寺祖师在北方须弥山后发现一面纯洁无暇的无字玉璧,从中有所领悟,并依此创立了佛门的修习经典。
与《太极玄清道》和《焚香玉册》不同的是,《大梵般若》对天地灵气不太在意,反而注重对人体本身的锤炼。前者注重感悟天地自然,后者讲求感悟自身。正应了佛门修行的中心思想。
所以尽管他并不是非常勤奋的练习,但随着对佛法思想的深刻体悟,加上曾经的武道境界毕竟还在那里,体内佛门法力的进步速度依然一日千里。
于是历史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以及:伪学霸也是学霸的某种事实。
。。。。。。
再一次行走过天音寺大殿门口,面对来来往往的香客们,杨易只好静静的微笑,安详自如,一股清净自然的禅味随着他扩散开来,让那些没有修行过的凡人忍不住心生敬仰。
在他的脑后,一圈圈的清圣光轮伴随着阵阵禅唱,不断的闪耀着。无数模糊却又蕴含着佛之大道的梵文从清圣光轮之中散落而出,化作一丝丝令人心神澄澈的光雨。
“好一个卖相奇佳的小和尚!”
信徒们看到杨易弄出来的响动,不由得在心中发出一声感叹。眼前这些异象落到某人俊秀挺拔的身躯之上,档次立刻拔升了数倍。任谁看到了,恐怕都会认为这个宝相庄严的小和尚是个得道高僧。
此时的杨易,却是因为天音寺平时“禁空”的规定,不疾不徐的向着山顶走去。
昔日天音寺的一位大师,曾在山顶莲池内亲手栽种了一颗莲子。没想到这莲子受佛法侵染,数百年后的今天,这一颗莲子化作了一方莲池,成为了一桩佛宝。
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
佛经上对莲花的颜色,分为白、青、红、紫、黄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为尊贵。
而莲花的品级,按照莲瓣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种。依次是“人华”,“天华”,“菩萨华”。
花瓣仅十余瓣的莲花为“人华”,顾名思义,乃是世俗之中的凡物,只能够作为观赏之用,对于修持佛法没什么用。
花瓣达百片的莲花即是“天华”,也是每一位佛门弟子梦寐以求的宝物,蕴含着一种清净纯洁之意。禅定之时放于身边,修炼佛法时能够让人事半功倍。甚至对于抵御心魔也有作用,长期用自身佛力培养,更能够成为一样护身宝物。
而花瓣多达千数的莲花,是佛教最尊崇的“菩萨华”,即所谓佛国莲华,也是佛的象征。传说之中,千瓣莲花只生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稀有之花”。
佛经中言:释迦牟尼的舌根中闪出千道金光,每道金交化作一朵千叶白莲花,每朵白莲花皆蕴含着一种成佛的菩提道果。
所以说千叶莲花是佛的象征,是不属于人间的佛宝。
而天音寺的莲池之中,自然不会有那么珍贵的宝物,只是堪堪达到天华的程度而已。
得知这一个传闻之后,杨易心中好奇之下,就想要看看这一株莲花,是否能将其炼化为一桩异宝。
正好最近寺中在安排外出行走的弟子,他也可以借此出行了。
“便宜师傅也真是的,出师也不送几样佛宝。要不然我又何必来打这白莲花的主意。”
当然,说是这么说,但杨易收取这一株莲花,也必然是经过默许的,毕竟莲花这种东西虽然每年都会开放,却也算是“公共财产”,不给你批准,又怎么能私自霸占?
咳,话题转回。
按理说,山顶气候本不适合莲花生长,但此刻一方莲池,格外引人注目。
一股清泉注入池中,荷花盈池繁茂竞秀。碧水白花相映生辉,池中假山耸立着泥塑滴水观音,容颜慈祥,俯视山门。
青白色的莲花,一瓣一瓣清香纯洁的莲叶绽放开来,释放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感觉自身的元神念力为之一清。
心念一动之间,眉心绽放出一道舍利白光,照耀在莲池之中,但凡被白光照过的花水栏杆,内外通透,闪烁微妙光明。
白光盈盈的舍利子从他的头顶浮现出来,向着池中心飞了过去。
在佛家修行之中,舍利子是很重要的一个境界,唯有将自身的精神意念纯化到极致,心念精微深邃,才能够凝结出来。
现在的杨易跟天音寺方丈普泓大师相比,也只是相差了一些法力的积累而已,境界之上已经是完全相等了。
而偏偏杨某人最不怕的就是法力不够。
一般高僧,要将自身的精神念力打磨纯化数十遍之后,才能够完成这一个凝结舍利子的过程。但是杨易却是利用自身元神直接将精神念力涤荡干净,一步登天,成就了天音寺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
舍利子往莲花上一扑,立刻就与之合二为一,放出金色光华,转而又迅速化为一道流光,落回了杨易手中。
“都说青云山到处都是宝,这天音寺也不差嘛!而且佛门修士的法宝武器多有定制,比起青云门和魔教的各种奇门,算是最平平无奇的一个了。”
融合了法宝炼制方法的“神机百炼”迅速发动,手中的莲花渐渐由草木之质专为玉质,形状也渐渐改变。
“咦?这莲花中的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