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我为书狂-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这几首诗却是教育了我。”

    “是呀,我也是被教育了。”

    “观台兄,你就太谦虚了吧,这几首诗虽然写得不错,但也就最后一首世间以痛吻我还算经典,其他也只能算是佳作。这要是拿给他人欣赏自然是奉为经典,但在你这位诗词大家眼里,恐怕没这个地位吧。”

    “清明兄,你误会了,我说的不是报纸上的这几首,我说的是另外一首。”

    “另外一首,还有谁写了?”

    只是,林观台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突然看向了冯清明,问道:“清明兄,我们有多少年没有回家了。”

    “回家?”

    冯清明笑了笑:“观台兄,你是老糊涂了,我们不都一直呆在家里嘛。”

    “不,我们一直都不是呆在家里。”

    突然,林观台站了起来:“清明,我很想回家一趟了,你回不回?”

    “观台兄?”

    冯清明感觉莫明其妙,正待细问之时,林观台却是递来了一张纸:“清明,这是秋水先生写的一首诗,你也看一看吧。”

    展开白,上面写着一首小诗。

    诗的名字叫做《乡愁》。

    “乡愁?”

    看到这两个字,冯清明有些愣住。

    而当冯清明念起了整首诗之后,冯清明的泪水却是早已滚滚流了下来。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一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在这头,大陆在里头。

    这一句,可谓是彻底点中了“冯清明”的泪点。

    其实“冯清明”与“林观台”都不是地地道道的台弯人,他们是因为历史原因来到台弯的。刚到台弯的时候,倒也没什么,反正台弯也是一个地方,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或者什么时候再回去也就是了。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一住竟然是几十年。

    两人已经是70来岁的年纪,当年20多岁来到台弯,现在已过去了50多年。

    50多年,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没有回家了。

    家乡的玩伴不知道还在吗?

    思念的亲人们还过得好吗?

    母亲的坟墓是否早已是野草丛生?

    想着想着,泪水又流了下来。

    直到最后,林清明脑海里只剩下两个字:“回家。”

    对。

    回家。

    乡愁这一首诗,不知道说出了多少台弯民众的心里话。

    在这里面有平民。

    在这里面也有从商的商人。

    在这里面还有许多社会上的精英。

    同样,在这里面还有曾经是堂堂热血的军人。

    回家。

    所有人心里面就此涌出了回家的念想。

    其实,也不能说是现在涌出了回家的念想。在早几年的时候,很多的台弯民众都有过回家的念头。只是,那个时候当想到大陆已没有什么亲人,回去一趟也很麻烦之下,很多的台弯民众也就没有了回家的想法。

    可是,当这一次读到乡愁之后,几乎所有的台弯民众全都是泪上心头。

    原来,那所谓的没人亲人的故乡才是内心深处最为想念的地方。

    哪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都没有回去过。但是,关于家乡的一切,却是一直都涌在他们心头。

    回家。

    不知道谁在媒体上喊出一句,至此整个台弯全线震动。

    无数身在台弯的人士,喊出了回家的愿望。

    他们大声的说道:“我的家乡是在美丽的大陆,那里有山,有水,还有无比思念的故乡人。”

    他们激动的吼出:“内地台弯是一家,请不要拿政治阻断游子归乡的愿望。”

    他们哭着说道:“当年我来台弯母亲还健在,我说出去买一件东西,可是,这一走,就过了50多年。如果此生不能回去一趟,恐怕死也不能瞑目。”

    一首乡愁,激发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

    当月台弯往返大陆探亲游客瞬间暴增10倍,达到了10万人次。

    台弯诗人“林观台“便是这一次回家探亲的一位。

    其实林观台在几十年前就有想回家探亲的想法,只是当时由于政治原因不能回去,而当两岸实现通航之后又因为身体老了不适合长途远行,子女纷纷都劝他们不要回去。可是,这一次,林观台却是心意已决,无论如何都要回家一趟。

    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林观台登上了开往燕京的飞机。

    不过,林观台的家乡并不在水木,而是在内地的一个客家小县城。

    下了飞机,林观台再度转乘火车。比起在飞机上什么也看不到,当进入火车上看着窗边不断闪现的风景之时,林观台整个的心情都是无比的兴奋。虽然他知道在火车上离自己的家乡仍很远,但看着外面的山,外面的水,外面的村庄,外面的人家,一阵阵亲切感却是不断涌上心头。

    他知道,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当在窗外看到一片丘陵地区,丘陵地区稍平一些的土地上种出了密密麻麻的油菜花时,林观台知道,自己的家乡到了。

    信丰。

    一个客家小城。

    “风儿,记住信丰这个名字,这是我们的家乡。”

    对着一旁担心自己身体而跟过来的儿子,林观台说道。随后,在下了火车的那一刻,林观台突然跪了下去,亲吻着脚下这一片土地:“母亲,我回家了。”

    ……

    短短十五天时间,很快就已过去。

    林观台不止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且还去了华国各个其他的地方。

    桂林,长安,大理,西湖……当然还有燕京。并且,在燕京“林观台”还去了一趟水木大学,并且特别见了黄一凡一面。而在水木大学听了一堂黄一凡所讲的公开课之后,林观台选择了返回台弯。当然,在林观台返回台弯的时候,做为老乡的黄一凡也亲自将林观台送到了机场。

    “林教授,一路珍重。”

    与林观台亲切的握着手,黄一凡说道。

    “黄小友,你也一样。可能,这一次见面以后我们就很难再相见了。”

    “我知道。”

    黄一凡重重的点头。两岸虽然开放,允许各方民众往返,但到底两岸封闭了太久,却是造成了许多的不便。再加上林观台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太好,也不可能一直往返。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一次回家的心愿已了。而且,更为难得的是,我没想到,在我们客家信丰这个小县城里面,竟然还出了像黄小友这样的天才。”

    “相比起林教授您的名气,我这点小聪明一点儿也算不得什么。”

    “黄小友你是太谦虚了,你写的那首《世间以痛吻我》我可是一直记在心里呢。假以时日,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超过秋水先生。”

    说到这里,林观台突然叹了一口气:“本来很想见一见秋水先生的,但奈何秋水先生没有时间。也罢,也罢,都一大把年纪了,能回家一次也算是了了心愿,还再奢求什么。对了,黄小友,临走之时能不能写几个字给我以作留念。”

    “当然可以。”

    黄一凡拿出纸笔,正要写一句送别的祝福。只是看到林观台身上这件又破又旧的麻衣之时,黄一凡却不免问了一句:“林教授,您这件衣服?”

    “让黄小友见笑了。这件旧衣服其实是母亲当年制给我的新衣,因为没来得急穿,我就去了台弯。等再回来时已过了半个世纪,母亲早已不在。幸好大哥年岁虽然已高,但神智还清醒。走的时候将这件衣服从箱子里拿出来对我说,这是母亲给你制的衣服,母亲临走之时一直念叨着没给你穿上新衣服,你就不见了……”

    说着,说着,林观台双眼一红。边上的儿子却是拉了拉林观台的右手:“爸,别说了,都过去这么久了,您要保重身体,我相信奶奶一定不会怪你的。”

    “林教授,我给你写一首诗吧。”

    黄一凡也是眼睛有些湿润,虽然他没有生在那个年代,虽然他没有经历过那时的岁月。但是,对于父母的思念,恐怕是任何一个做儿子的都能感同深受。说罢,黄一凡快速在纸上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二章:宋词赏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看着这一首诗,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林观台的双眼。

    他仿佛回到了十几岁母亲在给他制办新衣裳的那个年月。

    可是,那时身为游子的他,却并没体会到母亲对于自己的思念之情。

    而再回首,母亲却早已不在。

    “黄小友,谢谢你,谢谢你这一首诗。”

    将写好诗的纸张收好,小心的放进口袋:说道:“这一次回大陆值了。黄小友,我们就此别过。”

    “等等。”

    “黄小友,还有事么?”

    有些奇怪,林观台看着黄一凡。

    “您不是说想见秋水先生一面的吗?”

    微笑的看着林观台,黄一凡轻声的说道:“也许,你们已经见过面了。”

    “见过面了?”

    林观台一愣,当看着眼前这位坦然儒雅的少年时,林观台突然大笑了起来。

    他感觉自己明白了什么:“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

    笑完,又是看了黄一凡一眼,随即林观台对儿子说了声:“风儿,我们走吧。”

    就此,林观台与护送一起的儿子“林风”登上了飞往台弯的飞机。

    “爸,那个黄一凡怎么说你已经见过秋水先生了呢?难道,您什么时候与秋水先生见过面了?”

    机舱内,林风有些不解的向林观台问道。

    “噢,他说了吗,你听错了吧?”

    “听错了吗?”

    “嗯,是的,你听错了。”

    林观台点点头,从怀里口袋又拿出刚才黄一凡写的这一首诗。再一次细细读,林观台又一次沉静在了年少时的回忆当中。

    ……

    “唉……”

    为林观台送别之后,黄一凡便返回到了水木。

    对于林观台这一次回信丰探亲,黄一凡也是嘘嘘不止。

    历史原因的两岸分割不知道造就了多少人的分别,这亦让黄一凡想起了陆游写的一首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什么时候能够华夏一统呀?

    只是,像这种事儿黄一凡是无能为力的,在林观台返回台弯之后,黄一凡则开始了他的第三节公开课的备课。

    第一节公开课黄一凡上的是现代诗的鉴赏。

    第二节公开课黄一凡上的是元曲鉴赏。

    其实不管是现代诗还是元曲,黄一凡之所以讲这两课,他却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诗歌体系。

    所以,在元曲之后便是宋词。

    相对于现代诗,元曲,黄一凡自然更喜欢的是宋词。

    整整花了一天时间,黄一凡这才写完了公开课的讲案。

    不过,说是备好,这只不过是书面形势上的备好,在讲案写好之后,黄一凡还有一件事没有完成。

    他需要一位有着空灵嗓音的女歌手。

    是的。

    不管是元曲,还是宋词,其实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曲与词是不分的,也就是说,其实元曲与宋词都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既然是流行音乐,那么除了词之外,他就还需有曲。单纯的只有曲没有词,我们便无法理解这一首诗歌的意义。而单纯的只有词没有曲,哪怕词写得再好,恐怕你也很难理解当时人们对于元曲宋词的疯狂……

    所以,要想彻底的了解宋词,没有曲是不行的。

    而有了曲,没有一位极具有天赋的歌手同样是不行的。

    去哪里找这样的一位极具有天赋的歌手呢?

    黄一凡将眼光放到了江浙卫视。

    华夏好声音。

    不得不说,黄一凡在与央视合作之后,却是逼得其他一系列地方卫视进行了无数次的创新升级,江浙卫视便在今年推出了一个叫做《华夏好声音》的选秀节目,目前华夏好声音栏目即将开始十强对决。

    ……

    “靖雯姐,我们组就你实力最强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进3甲,甚至角逐冠军。”

    徐宏导师组成员“贝娜”对另一位成员“王靖雯”说道。

    “贝娜,你说笑了,咱们组包括其他组的任何成员都有角逐冠军的机会。”

    “嗯,靖雯姐说得对,我们一定加油,那靖雯姐,我先去那里排练去了。”

    “去吧,加油。”

    向贝娜挥了挥手,王靖雯却是叹了口气,内心说道:“贝娜,你都已经被唱片公司相中了,何必跟我演这种戏呢?”

    是的。

    其实十强赛走到今天,对于整个节目的一系列情况王靖雯也差不多了解。其实不用了解,唱了这么多年歌但却一直没成名的王靖雯对于整个圈内却是看得无比之透。虽然这个华夏好声音栏目看似选秀节目,但事实上不少歌手都已经被唱片公司签约。而没有签约的,不好意思,哪怕你表现再出色,你也只不过是陪唱而已,真正的冠军绝对不会轮到你。

    甚至,连前五强的机会都不会给你。

    如果不是王靖雯表现出色,她甚至不可能出现在10强赛内。

    可是,王靖雯明明知道这种潜规则,她还是想站在这个舞台。如果要说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想唱歌而已。或者说,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么一个叫王靖雯的女歌手而已。

    不过,她已经知道,今天晚上在节目录制之后他就将彻底告别华夏好声音了。同时,王靖雯也决定下来了。唱了这么多年,唱了这么长时间一直都没有红,也是时候放弃了。至于唱歌,那就当作是自己的梦想吧。毕竟,梦想如果一下子就完成了,那他还是梦想吗?

    一切都与王靖雯的预测一样,华夏好声音十强赛当中,王靖雯排在第10名。

    “王靖雯,你是我这几十年来见过的最具有天赋的一位女歌手。可惜,这个时代你没有碰到好的伯乐。是的,很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好的伯乐,我没有能力挖掘你的潜力。不过,人生充满着无数的际遇,华夏好声音或许是你的终点,但当你离开好声音之后,或许便是你的起点。”

    导师徐宏站起来为王靖雯道别。

    说实在,当他说出这一翻道别的话之后,徐宏内心也是郁闷。他当然清楚在这十位歌手里面就王靖雯实力最强,天赋也最高。但有的时候,娱乐圈不是你唱歌唱得好你就能拿得名次。在这里面,一系列的规则,不是他一个导师说挽留谁就挽留谁的。

    “谢谢徐宏老师。”

    对着徐宏老师表示了一句感谢,王靖雯离开了华夏好声音。

    “人生充满着无数的际遇,这真是一个讽刺呀。”

    虽然早已经想通,但当自己离开这个舞台之后王靖雯仍是有一些止不住的流下了泪水。

    她不是为自己离开这个舞台而伤心,她是为与自己的唱歌事业道别而难过。

    不过,难过又如何。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

    王靖雯不怪任何人,也不怪这个圈子。你既然想进这个圈子,你就必需适应这个圈子的规则。而你无法适应,那么,不好意思,你便只能出局。不过,想起最后临别之时导师所说的话,王靖雯却是自嘲的笑了一句,“自己都已经不想唱歌了,人生的际遇来了又如何?

    只是。

    就在王靖雯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之时,一个声音却是在她耳边响起:“有兴趣帮我唱一首歌吗?”(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三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各位,各位,黄教授公开课的视频什么时候更新?”

    “我靠,明天呀,你这个伪铁杆,怎么加进群里来的。”

    “我错了,我最近忙嘛。”

    “好吧,原谅你了,不过,你这个高中没毕业的来听黄教授的课做什么?”

    “高中没毕业怎么了,高中没毕业也无法阻档我接受大学思想的教育。不过,我说你,你这个研究生毕业的家伙看黄教授的视频做什么?”

    “我能说,我研究生这几年白读了吗?”

    “哈哈哈,哈哈哈……听了黄教授的课,恐怕是任何一位大学生都会产生白读了的想法。不过,要我说,黄教授也真牛叉。不但对于诗歌研究的这么透彻,而且写起诗来也这么厉害。”

    “黄教授可没有承认这一些诗是他写的呢。”

    “这还要承认吗,不要问都知道。唉,跟你说,黄教授就喜欢装,不过,我就是喜欢这种装逼的样子。特别是那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他喵的,这简直太装逼了。昨天我拿这句话向我喜欢的妹纸表白了,妹呀,你猜怎么了?”

    “猜毛线,我只知道一颗好白菜被你这头猪给拱了。坑死了,没想到你这家伙来看黄教授的课竟然是为了泡妞。我靠,我怎么没想到呢?”

    “行啦,行啦,我们还是来讨论一下明天黄教授会开什么课吧。”

    “第一节是现代诗,第二节是元曲,我猜第三节课应该是宋词……估计黄教授是想开设一堂研究华夏诗歌系列课程。”

    “分析的有道理。不过,我更关心的是黄教授会写什么样的宋词体出现。”

    “这个就不知道了,但我估计,绝对会让我们惊艳。”

    “我也相信。”

    ……

    一翻准备,黄一凡第三节公开课的时间又到了。

    这节课黄一凡比之此前准备的更充足,带着教案,黄一凡进入了公开课教室。

    此时,教室早已经坐满了一众学子,当然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