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我为书狂-第3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还得参照上山之前的身份。这个倒不是看谁身份高,谁就排在前例。主要是上山之前身份越高,越代表自己的能力与资源。便如卢俊义,江湖名声无比之大,又义胆云天,武艺高强,比之林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人物的排名,估计应该在前三甲。

    同样还有政治派系,梁山好汉虽然不分贵贱,都是兄弟。但兄弟也有的亲,有的没那么亲,于是这就形成了各自的派系。有宋江派,混江龙李俊的揭阳镇派,少华山史进一派。林林总总,做为一个团体为了平衡,各个派系的带头人物排名都会靠前。”

    不得不说,吴华的研究可谓是一针见血。

    一众读者看到这里,都是有一些蒙圈。

    “我靠,没想到,这个排名都搞得这么有研究。”

    “是呀,看到吴华的分析我算是又重新审视起了梁山一遍。”

    “果然梁山是越研究越有味道,哪怕就是排名都弄出这么多学问来了。”

    不少读者无比的期待,而第71回也在众人的期待之下,正式出现。

    这一章说的是夜半三更之时,梁山突然一声炸响,闪现一火坛,随后进入地下消失不见。众好汉掘开泥土,却是发现一块石碣,上面龙飞凤篆,大家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正好有一位姓何的道士说,我家中留了一册文书,专能辨别天书。对着这一些古文说道,这一块石碣一边写的是“替天行道”,另一边写的“忠义双全”。众人听到当声叫好,何道士又说,这一块石碣当中还写了108位义士好汉的名字,对应的是南北星辰,各有尊号。如果大家不见怪,我可以将这一些义士好汉的名字念出来。

    宋江大谢何道士,就叫人取出笔与纸,由圣手书生萧让写,何道士念。何道士对着石碣大声道:“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

    说完,便对着众英雄好汉道:“第一天魁星呼保义宋江,第二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随后又有: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天勇星大刀关胜,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天富星扑天李应,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天伤星行者武松

    天立星双枪将董平,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

    地煞星七十二员: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地煞星镇三山黄信

    地勇星病尉迟孙立,地杰星丑郡马宣赞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地威星百胜将军韩滔

    地英星天目将彭,地奇星圣水将军单廷

    地猛星神火将军魏定国,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

    ……

    名次排好。

    对应列星,众好汉无比感慨。

    至此,水浒梁山108将便在此时,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水梁108将,将将非凡。”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哈哈哈,108将,这简直是几千年以来没有过的传奇。”

    “此乃神书也。”

    “咦呀呀呀呀……此生能观得这书,一生无憾了。”

    无比的痛快之情从内心当中生出。

    这种爽感从来没有来得那么强烈。

    这种爽感完全不是那种娱乐小说,装逼打脸式的作品所能带来的。

    这种爽感是一种喝了一坛陈年老酒,初时不烈,回味悠长。

    这是一部百年难出的奇作。

    梁山108将排出座系却是让水浒达到了最高潮。

    无数读者期待,希望能看到水浒108将带着他们攻城拔寨,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宋哥哥,杀了宋朝的皇帝。”

    “是呀,林冲,带上你的兵马,杀了高俅。”

    “还有鲁智深,来吧,来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读者们的期待很有道理。比之方腊起义不同,方腊起义虽然是一个大型的农民起义,但只不过是纯粹的农民起义。梁山好汉比之方腊有更为完善的政治体系(108好汉排座次,并各自掌管权力),也有更为完善的政治思想(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更有绝对的势力(与朝庭对抗而不败),这是一个有着相当力量推翻当朝政权的组织。

    但愿望是美好的。

    水浒梁山虽然一时辉煌,但却注定了他的失败。

    而这个失败,一切都起源于招安。

    招安一出,便出了大事。

    虽然对于招安一事梁山当中分成两派,一派是反对招安,代表有鲁智深,李逵,武松。特别是鲁智深,对于朝庭黑暗看得无比深刻,他最是清醒。可是,梁山不是鲁智深说得算,更不是武松说得算,也不是李逵说得算。在鲁智深提出反对招安之时,竟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同意。

    最终,在小数服从多数,而且宋江又极力主张招安之下,水浒也就被并入了朝庭。

    但被并入之后,水浒英雄并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反而立马派他们去攻打方腊。

    结果方腊是被水浒好汉给捉住了,但水浒好汉却死得死,伤得伤。108将死了72将,剩下回来的几位当中鲁智深在六合寺听潮坐化,武松当了和尚,燕青悄然离开了。宋江与卢俊义两人也没有逃出厄运,被高俅设计用水银做的酒宴害死了两人。小李广“花荣”与智多星“吴用”吊死在宋江坟前,此后高俅后葬了宋江等人,就这样,水浒108位好汉的故事结束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二章:蒙学:声律启蒙() 
“可惜。”

    “可惜。”

    “可惜。”

    水浒的大结局,无数读者都是暗叹可惜。

    当然,可惜的并不是作品,作品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比之高的高度,哪怕是想下降都有一些困难。这里的可惜,可惜的是水浒大结局108将的悲惨命运。

    可以说,108将当中除了仅仅个别得到善终之外,其他的好汉都是死与非命。

    不过,仔细想来。虽然水浒大结局令人有些苦涩,但研究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水浒从出现那一天开始,他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水浒108将当中,虽然此前一直打着替天行道,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旗号。但说到底,这一些大将对于朝庭,对于君主内心是敬畏的。而且,不少英雄加入梁山也并非完全出于本愿。有的是被逼的,有的是用计骗过来的,也还有的是拿梁山暂且安身的,特别是以宋江为首从上山到结束一心都想着招安的,这样的水浒梁山起义又如何成功得了?

    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千年以来农民起义为何失败的原因。

    不是他们没有能力。

    也不是他们没有机会。

    更不是他们没有势力。

    而是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非常大的局限。

    你想都没想过反朝庭,最终你反得了朝庭吗?

    哪怕就是偶尔造一下反,也不过是为了以后在招安的时候能提更多的条件。

    时也?

    命也?

    谁也说不清楚。但不管如何。水浒这一部书却是真正打出了一部名著该有的高度,且不说与方腊起义相比较,哪怕就是比之四大名著《瓦岗传奇》比较,也是隐隐高上一筹。哪怕结局有再多的可惜,但能看到如此一部奇书,也是再没有遗憾了。

    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水浒之精彩,或许说也说不完。

    现在我们最应该的,应该对凡尘表达出自己最为衷心的感谢。

    “感谢水浒,感谢你给我们呈现了108位个性十足的英雄好汉。”

    “感谢凡尘先生,感谢您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况世绝作。”

    “感谢……”

    一部水浒,诞生了无尽的话题。

    而在水浒结束之时,这一些话题也慢慢回归到平淡。

    但是,这一些话题哪怕归于平淡,但却并没有消失。

    如果你愿意,只要过去那里开一个讨论贴,围绕水浒的话题又将如万马奔雷之势响起。

    ……

    “黄教授,您说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水浒传结束之后,黄一凡去了一所初级中学考察。

    虽然黄一凡并不是特别想去,但本着为了教育华国学子便也去了。

    一翻考察之后,不少初一教语文课的老师便围着黄一凡,不断的问道。

    虽然大家的问题各有各的不同,但比较多的人问的还是作文问题。

    这个倒也好理解。

    黄一凡本身是教中文的,又是大作家,自然对于写作有很深的心得。再加上现在语文考试对于作文越来越为的重视,120分的试卷里面有50分是作文分,几乎占了一半。语文要想考高分,如果作文写不好,那基本上与高分无缘了。

    “黄教授,听说您高考的时候作文得了满分呢,您跟我们讲一讲呀。”

    “是呀,黄教授,你不知道。现在这一些初一的小孩子,我们都有一些头痛。教深一点的知识他们听不懂,教得太浅了,写出来的作文和小学生的好像没有什么两样。”

    不少教初一的语文老师都是头痛,不知道该怎么教。用他们原来的教法,那就只能靠学生们的天赋。反正我教就是这样教,至于大家怎么写,那就靠悟了。这又不是数学这种有公式,有正确答案的题,语文课本里面的作文,似乎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汗,各位老师,谁说我高考的时候得了满分作文。”

    黄一凡一个头两个大,这满分作文的传言是谁传出去的?

    各位老师纷纷说道:“网上都这么说。”

    “网上都是骗人的,别相信。”

    黄一凡摇头:“其实对于作文怎么写,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黄一凡虽然也是老师,教的也算是语文。不过,黄一凡教的并不是初等语文,而是高等语文教育。况且进入水木的都是精英当中的精英,所以,关于如何写作这类的事儿,根本就不是他要教的。相反在中文系里面,还真没有“写作系”,有的是文学评论,古代汉语学研究,汉语言文学之类的专业。按原来的经验来说,一般只要掌握了这一些语文知识,你的作文想写烂都不可能。

    不过,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又哪里知道什么文学欣赏,什么文学评论。别说是欣赏了,哪怕是老师们将自己的欣赏分析给大家,一众学子也未必全听得懂。所以,在听不懂的情况之下,自然写的作文也就又和小学生差不多,并没有太多的提高。

    其实,不只是初一。

    甚至是整个初一到初三,怎么教作文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有天赋的学子可能不用教,他自己写都写得很好。

    而没有天赋的,又没有太多的办法教好。

    难道,作文真的需要靠天赋吗?

    黄一凡摇了摇头,便说道:“大家应该推荐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课外书给学子们读。”

    “黄教授,我们也有推荐。四大名著,国外名著,这一些都推荐了。不过,效果很一般。不少学生都反应,老师,四大名著看不懂,他们说话怎么和文言文一样。至于国外名著,也有学生反应,虽然这一些字我全都认识,但他们说的话我是一个意思也不懂。”

    这翻话却是让众人大乐。

    哪怕就是黄一凡这会儿也被这翻话给逗得乐了。

    确实。

    四大名著虽说是白话文写的,但其实也是半文半白。别说是初中学生了,有一些高中学生都不一定完全看得懂。至于国外名著,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所以整个的剧情与写作逻辑关系用的也是翻译体,完全与中国式的文章不一样,所以一众学生看着也怪,直言看不懂。

    “这么看来,只能让大家去背声律启蒙了。”

    想了想,黄一凡说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声律启蒙虽然写的是关于声律方面的内容,只是为作诗与写对,但其实“诗词”“对联”与作文有着很深的关系。小孩子现在理解不了没关系,那就背,背熟了,字里面的意思也就慢慢理解了。”

    这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黄一凡感觉自己的建议应该不错,只要小孩子他们将《声律启蒙》背得滚瓜烂熟。不说人人都能成为一个大作家,但起码写作上的能力至少可以提升三成以上。而且,这个还可以推广而来的。只是,就在黄一凡感觉良好之时,几位教初一的语文老师却是问道:“黄教授,你说的声律启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哪里有卖,我去看看。”(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三章:一封对教育部的建议信() 
“这个声律启蒙呀……”

    正待黄一凡要说,过了一会,却是有一些傻眼。

    《声律启蒙》是一部前世的蒙学巨作,这个世界自然是没有的。既然没有,又怎么可能有卖?总不能说一句,这个,等我写好了,你再去买吧。还好,黄一凡却是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说道:“作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开始只能让大家先背一些名著,不管是文言文,还是其他。虽然这并不是特别好的办法,但背得多了,稍稍也能明白其义。”

    “看来黄教授也是这么认为呀,我们还以为只是教学生背,是太过于古板的传授知识呢。”

    三天的教育考察很快就已结束。而此时,黄一凡却是在回到水木之后,专门写了一篇《蒙学:一封对教育部的建议信》的理论文章。

    文中强调,为什么一个初中生写的作文看起来就像小学生写的,甚至,有一些初中生写的作文还不如小学生。是他们天资太差吗,是老师们没有教育到吗?在此之前,很多教育学者包括我们这一些当教师的人都会认为这两个原因。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的。

    课堂上老师并不是一对一的讲课,而是专门给几十人同时上课,不存在特殊照顾谁,所以这也不存在老师没有教育到。至于天赋看起来有高有低,但事实上越是在某些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越是认为自己没有天赋。

    所以,单独的天赋与教育并不能说明问题。

    那么,最后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方式了。

    我们的教育方式对不对?

    其实我不去讨论,我们来专门讨论一下初中生写作文的问题,或者说是语文教育的问题。

    语文语文,即要培养说话,也要培养写作。

    但现在看看大部分学子的作文,先别说“说话”了,哪怕连写都不过关。

    汉语是我们的母亲,语文本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也是最容易学的一门学科。但很奇怪,我们就不说语文考高分了,但为什么连一篇像样的作文也写不出来呢?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批评国内的教育制度,也不是批评国内的教育体系。我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综合研究,我发现。其实造成我们华国学子写不好作文,学不好语文这一块的问题,是因为受启蒙教育不够。

    对于这一个观点,可能很多专家学者,包括家长不认可我说的话。大家或许会说,国内现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幼儿教育。早在几十年前就有学前班,现在的幼儿教育更是开通了小班,中班,大班。原来从6岁甚至7岁开始读书,直接隆到了3岁开始。

    3岁就开始接受幼儿教育,难道,这个启蒙教育还不够吗?

    对于这样的质问,明面上看起来有道理。

    从3岁就开始受教育,怎么能说受教育不够。

    但是,仔细研究之后,大家或许便会发现其问题。

    笔者不禁要问,我们3岁受教育,受的是什么教育?

    认识abcd。

    认识数字。

    讲童话故事

    唱儿歌。

    背一些简单的古诗。

    当然,我认为这一些都很有必要。

    但是,这一些却并没有很系统的将语文启蒙教育给普及。

    听了童话故事小朋友们就会写童话故事吗?

    背了古诗,小朋友们就会写诗吗?

    不会。

    是的。

    不说小朋友们不会,哪怕是大人也不会。

    而既然不会,为什么还要教这一些内容?

    专家会说,教了这一些内容,到时候小朋友们自然而然就会了。

    我认为这简直是摧残花朵。

    或许有一些天赋不错的小朋友的确在未来的学习当中能够自悟,在这一些知识的帮助下成材。

    但大多的却并不会。

    不是他们笨,而是我们没有教他方法,他们也不懂得怎么做。

    所以,在我看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甚至是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在语文这一块,应该多下功夫,推出一系列对幼儿说话与写作有帮助的启蒙教材,并做出相应的一个更为完善的启蒙教育。

    一篇文章,黄一凡写好,直接发给了青年报。

    而对于这种事关教育的文章,青年报亦很是喜欢,第二天就将黄一凡这一篇文章发布了出去。

    不知道是因为黄一凡的名气,亦或是因为蒙学关系无数家长,更或是这一篇评批教育的文章引来了眼球。当天,黄一凡这一篇《蒙学》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黄教授说得好,我就对现在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乃至九年义务教育有很大的看法。特别是语文,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小孩子读了这么多的书,连写篇作文都写得这么差。”

    “黄教授果然是专家,一语点醒了很多人。我想,语文教育应该改革了。要不然,堂堂我们所用的母语,竟然写篇文章都不会,那真是笑死人了。”

    “黄教授您这篇文章让我都泪流满面,堂堂30多岁的人了,写篇作文都写不好。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是自己太笨,还是当年的语文老师没有教好。”

    “蒙学这个说法太好了,我建议国家应该推出更为系统完善能够帮助孩子启蒙的蒙学作品。而不是单纯的只是往小孩子脑海里面灌入什么童话故事,什么古诗之类。正如黄教授所说的,这一些当然也是要传授,但应该用一个更为好的方法传授,而不是填鸭式的传授。”

    “哈哈哈,我怎么感觉这场景好熟悉呀。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