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的是,他们打的主意却是完全失败。
当看到这一些作者纷纷不服,逼秋水写一篇经典的散文出来时,黄一凡却是不由得乐了。
兄台,此前你不知道我引用的那一些“形散神聚”之类的理论,那可是花了我无数功夫,用了我无数脑细胞,这才从唐宋八大家里抽出来的,又经过一翻加工包装,可谓是花了很多的心思。但是,这会儿你们居然要我写一篇经典的散文,那我就抄一篇了。
如你们如愿: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很长时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一篇来自前世几乎是所有国人都读过的经典散文“背影”正式刊登。
====
PS:不PS不舒服斯基。行,读者朋友们,你们够狠,转眼月票又到了300票。没问题,小白拼了,今天四章之后小白将再次加更一章,也就是5更。你们等着,来吧,再来月票,你们有多少月票,小白就加更多少章。难道,你们还能让我今天6更不成。(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一章:有一个名字叫:父亲()
散文《背影》这一篇,可谓是前世“形散神聚”的最完美体现。
哪怕是在初中读过一遍,几十年后再也没有看及,但是,这一篇背影,仍是深深的印在黄一凡脑海。
回想前世,自己的父亲,不正是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样吗?
老实不善于言谈,但对于子女的关爱,却在很多行动当中每每体现。
文章背影说的就是如此,描写的都是父亲所做的细微小事,但是,在这一些细微小事之中,却最能体现一个父亲的伟大。
背影全篇一共只有一千多字,黄一凡用电脑打字原本只需要二十多分钟就可以打完。只是,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还是这一篇背影太过于感人。直到将背影全文码出来时,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整理一下,将错别字改正,黄一凡发给了青年文艺的计子平。
只是,计子平在接收了这一篇背影之后,却是没有反应。
黄一凡有些奇怪,发了几个问号过去,“计主编,怎么了?”
过了好一会儿,计子平这才回过信息。
“秋水先生,刚才看了您写的这篇背影,我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
“对不起,我有些失态了。”
“说起来,我也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与父亲见面了。秋水先生,您的这篇文章写得是极好的,不过,看了您的这篇文章却让我大为羞愧。我已经交待下去了,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刊登这一篇背影。不过,这几天我可能会稍稍请几天假,我得去看一下我的父亲。”
“理当如此,没事,你去吧。”
黄一凡心下感动。不免也想起了前世自己的父亲,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只是如今两人已不在同一个时空,不免让黄一凡有些伤感。
随后,黄一凡拿起了手机,给这个世界的父亲黄远打了个电话。
“爸。”
来到这个世界,这具身份的父亲黄远让黄一凡感觉到有些陌生。陌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黄一凡很少与黄远见面,另一方面,也一时半会没太接受。
这倒是与母亲不一样。毕竟母亲李淑华是女性,母爱无边,又在中学那一段时间给予黄一凡无边的呵护,黄一凡心下也逐渐接受。黄远此前一直在外工作,黄一凡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到底这个世界,最亲的人就是父亲与母亲。心里触动,黄一凡却是想与父亲聊一聊。
他想问一问父亲黄远过得怎么样,开店还顺利吗?
电话接通之后,父亲黄远话并不多,只是静静听黄一凡说。
临到电话要挂了的时候,黄远才稍稍开口,“你妈想问你,在二中过得还习不习惯。你得自己多照顾自己,别与同学吵架。还有,你写稿子赚来的稿费,本来是准备拿去开店的。但我想想还是算了,我与你妈都比较老实,也不会做生意,还是将钱存着给你未来娶媳妇。你也知道,家里这边彩礼收得较重,十几万都有些不够。爸爸也没什么出息,就怕开店亏了,未来没钱给你娶媳妇……总之,你不要担心家里了,家里一切都好。你妈问你,中秋的时候回来吗?如果回就提前跟我们说一声,不回也没事,在学校好好读书也是好的。”
这翻叮嘱,差一些,黄一凡都要哭了。
还是擦干了眼泪,重重的点头,“爸,您放心,中秋的时候我会回家的。”
“那就好。”
……
“唉,这应该算是自己最窝囊的一次文战吧。”
看着自己喊出“让秋水写一篇散文”之类的话,学者李启撑了撑眼睛,大感惭愧。
其实,在心里,李启已经知道,自己这一边终究还是输了。
而且,输的是心服口服。
只是,哪怕是心服口服,但为了名誉,为了地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李启还是与其他此前批过秋火的作者朋友一起,喊出了令秋水写出一篇经典散文的口号。
也不知道,今天秋水有没有写?
或者,他会不会说自己这一些人无耻?
或者,他是否会不再理会自己等人?
这都有可能。
不过,文坛争斗就是这样,虽然李启也觉得自己这么做确实挺无耻的。
拿起刚刚收到的青年报,不用找,青年报第一版中间位置给出了秋水的一篇散文。
背影。
看来,他还是回击了。
这又何苦呢?
有一些摇摇头,李启叹了一口气。
且不说你写的文章怎么样,哪怕写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认可你的。
算了,还是看看你写的文章吧。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是开头。
李启心里滴沽,“写得一般嘛,没看出什么意思。”
只是,正说着,下面几行字,却是一下子让李启有一些失神。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李启是知名散文研究者,自然知道上文的这种写种手法看似漫不经心,看似散慢,但却始终有一根线,一直牵着整个故事。上文仅仅只是交待父亲的几个动作,看似不经意,但三言两语却浮现出了一个父亲的身影。就如最后那一句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多么朴实的话,但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却打动人心,直透心底。
哪怕就是李启,当看到这一句话时,也是内心一颤,感觉心里好像触动了哪根弦一样。
继续看下去。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如果说此前的那一段是触动了李启的心弦,那么,当李启读完这一段之后,却是完全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只见他拿着报纸的右手已经开始微微颤抖,嘴角里面,一直念着两句话,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两句聪明,每一句自嘲的聪明都感觉像心头在滴血一样。
一个伟大的身影,就此出现。
这个身影,就是父亲。
父亲,李启眼泪迷蒙。
仅仅这一篇背影只是看到一半,李启就已是完全失控。
他曾记得,当年自己父亲送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不也是差不多的光景吗?可笑,当年的自己,也是如作者这一般的,实在是太过于聪明。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又觉得父亲说些没用的话,其实自己都是知道的。他又这么一大把年纪,哪时知道我们年轻人的时代?可笑……自己那时也真的是太聪明了。
泪水早已淋湿了自己的脸庞,李启已经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了。
直到好一会儿,李启才平复了自己的心情。
看着此前与秋水为散文而起的论战。
看着此前自己喊出让秋水写出一篇经典散文。
看着自己准备哪怕秋水写出多么经典的文章,自己也不会认同。
但这一时,这一刻,李启却是破天荒的给几位同行作者去了一个电话,“抱歉,这次战斗,我已经没有脸皮继续战下去了,我退出。”(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二章:评论如潮()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千多余字的背影,就此结束。
待青年报将背影刊登出去之时,几乎是整个文坛,都已震动。
震动的不仅是那些此前与秋水展开文战的,震动的,几乎是华国整个文坛的文人。
还有哪一篇散文能如此篇文章写得经典。
还有哪一篇写父亲的散文,能有这一篇背影写得感人。
几乎是看过背影一文的读者,都被这一篇文章所打动,甚至是泪流满面。
留在他们印像中的,是那一句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
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是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时爬过铁路。
留在他们内心,触到他们心弦的,是渐渐忘了自己儿子多般不好的甚是想念。
还有,那有一些微胖,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背影一出,当天不知道读哭了多少读者。
背影一出,不知道当天有多少读者回家探望了自己的父亲。
背影一出,彻底的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篇谁也抹不去的经典。
随之而后,就是整个媒体报刊无数评论《背影》的文章。
星火杂志评价:“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爆发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藉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爆发出极大的感动力。”
新世纪报评论:“什么才是平淡当中见神奇,读过背影之后你就知道。”
南方时报则评论:“此前有学者逼秋水先生写一篇经典的散文出来,估计是打着哪怕秋水先生写的文章再经典,他们也不会承认。但现在,不得不说,有的时候,经典的文章哪怕你不想承认,你都别无选择。这一场论战,谁胜谁负,一眼便知。”
当然,此前一直批评过秋水的形散神聚文艺报,这时也很快的进行了表态,“真理真说越明,看来,在华国诸多学者文士的探讨之下,散文的确是找到了一条最新的出路。形散神聚才是散文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持,而秋水先生写的背影又堪称形散神聚最好的代表作品。我们认为,此次文坛有关于散文的争论,可以画上一个句号。”
光辉日报自然也不闲着,这一些媒体报刊,当争论没出结果之时,他们有自己的支持对像。但当争论有了结果之后,那就摆出一幅客观公众的姿态,一点也没有因为此前自己攻击过秋水而脸红。对于背影,光辉日报则是全面分析了背影这一篇文章的独到之处。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知名作家“肖青”给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
背影则另辟蹊径,从背影着手写人物。
从古至今,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秋水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相信这一篇背影之后,将来凡是提到背影这两个字,都将会令无数人为之沉思。
此外,华国著名评论家沈君儒也因为这一篇背影,第一个主动见报于媒体向秋水表示道歉。沈君儒在媒体上表示,“背影一文给予了形散神聚最好的诠释,我为我此前的利益之争向秋水先生道歉。”
而除了这一些媒体的评价之外,无数读者的评价,读后感,亦如潮水般的涌来。
“我也是20岁的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的背影,哪怕看过了,也从来没有在意。但今天,看了秋水先生这一篇背影之后,我才发现,我这几十年来,却是如此的没有关心过自己的父亲。谢谢你秋水先生,是您这一篇背影,让我懂得了珍惜。”
“秋水先生,我是一名初中的教师。以前我时常跟我的学生讲,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对于母爱,大都数学子还是能体会到的。但是,对于父爱,却很少有学子能体会。我也曾经与学生们讲过一些例子,效果都不好。但是,在读了您这篇背影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此前我举的那一些父爱例子,都是太过于幼稚了。真实的父爱,往往就是在不经意之间给予你关怀。谢谢您,您的这篇背影,我会当众向我的学生朗读。”
“秋水先生,其实您不必难过。其实您的父亲,早已住在你的心里。不过,我们还得感谢您。是您提醒了我们父亲的爱怀,是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叫父爱。”
“他终于忘切了我的不好,只是掂记着我。读到这一句时,我瞬间就已哭了。是呀,年少的自己是多么的顽劣,现在的父亲恐怕早已忘记。他最多记住的,只是想自己的儿子罢了。”
“哭的何止这一处,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情形,看到父亲不时的叮嘱,看到作者那时的太聪明,我都每每想到自己。当年的自己与作者何其之像,幸好,现在明白过来并不晚。我发誓,未来我一定要好好的回报我的父亲。同时,也以背影这一篇文章记述的父亲为目标,当好一个好父亲。”
“今天我特意去看望我的父亲了,父亲显得苍老了许多,也显得没有当年那般的活力。但是,父亲的身影却变得更高大起来了……”
大凡经典文章出现,评价与议论都是经久不绝。
背影同样如此。
他不会因为一天火爆而结束。
他不会因为一天火爆而终止这样的好评。
背影,注定会是一篇传承历史的文章。
而背影的作者秋水,也将与这一篇文章一样,被世人所知。
当然,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这个时间,仅仅只在不久的将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三章:青春文学()
“黄一凡,这些天你都在忙什么,除了吃饭时间,我都看不到你人影。”
又是中午吃饭,张慧萍将两张草稿纸放在餐桌,与黄一凡一起吃饭。
“忙着与文坛大师掐架呢。”
黄一凡略带开玩笑的说道,拿起了桌上张慧萍放下的草稿纸,“这是什么?”
“与文坛大师掐架,汗,黄一凡,你能正经一点好么?”
“不信就算了。”
黄一凡无奈的说道,看了草稿纸一眼,“我坚强的心像黑夜的星辰……”
只是读了几句,黄一凡就有喷饭,“这是什么呀,怎么有一种鸡皮的感觉?”
“郭城写的散文呀。”
“我说张慧萍,你抄下郭城的散文来做什么?”
“不是说就要举行朗读比赛了吗,我准备朗读郭城的这一篇黑夜的星辰,怎么样,郭城的这一篇黑夜的星辰写得不错吧。”
“坑呐。”
黄一凡泪流满面,“不是说了,郭城韩进的文章最好不要看吗,还朗读他的。你是脑子秀逗了,还是脑子进水了?”
“可你不是说随便吹牛的吗?”
“呃……我有这样说过?”
“嗯。”
张慧萍确认的说道。
“天呐……”
黄一凡有一些抓狂,“这这这,怎么跟你说呢。我是喜欢随便吹牛的人吗,怎么可能,昨天我还与文坛大师较量,将他们一干人等全部挑下马,像我这样有身份的人,怎么可能会吹牛。”
“你看,又来了。”
“你……”
黄一凡无奈了,没想到,自己也有这么一天会被张慧萍给气倒。
以前这小姑娘不是挺可爱的嘛,现在怎么有些变了?
“好吧,那与什么文坛大师掐架之类,我是吹牛的。不过,你真不要朗读郭城的文章。这样,我写一篇给你,你就朗读这一篇好了。”
“太好了,给你。”
说着,张慧萍就从兜里递来了纸与笔。
“呃……你怎么随身带着这些东西?”
黄一凡有些奇怪,问道。
“这个……”
张慧萍脸有些红,不自然的说道,“最近不是在训练朗读嘛,随身带上纸和笔也能记录当天的训练情况。”
“也是。”
点了点头,黄一凡接过纸与笔,一时文不加点,仅仅只用了20多分钟就已写完。
“嗯,你就拿这篇散文去朗读,不过,不要说是我写的。”
……
磨塔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