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争夺录-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些钱全部归入大乾的国库,郝连旻将每年买马的收入放入国库之中,有时允许朱万荣用粮食代替金钱,也将得到的粮食全部放入府库之中。而给朱万荣的马,则是次等马。突勒人打仗时,一人最起码三匹马,一匹马为驮马,驮物资的,一匹为走马,平时行军所用,一匹为战马,那是作战时候骑的。而给朱万荣的马,基本是走马,可能还有驮马,但是精良的战马一匹也没有,郝连旻还特地下令,不准将好马出售给其他政权。

    虽说有些吃亏,但是朱万荣还是需要购买突勒的马匹,还有就是党弗的马匹,以此补充军用。定难军节度使也利思谏知道自己的地盘早已经被其他人看上了,为了自保,因而与大魏结盟,对大魏称臣,而朱万荣也封他为朔方王。

    还有一个人也是向大魏称臣,为大魏提供马匹,虽然数量不多,他就是朔方军节度使裴逊,他自从朱万荣救他一命之后,也对朱万荣称臣,并且每年也给朱万荣提供一部分马匹,只不过因为灵州去往中原的道路被李文通的地盘隔断,因此是与党弗进贡的马匹一起去的中原。

    此时的灵州是一座孤城,朔方军原本控制灵州,盐州,丰州,如今盐州在李文通手中,丰州已经被突勒控制,突勒还占据河套地区,时时也威胁着他,不时突勒丰州的守军就会出来到他的地盘来捣乱。不过裴逊倒也不弱,几次都震慑住来捣乱的突勒人,而突勒丰州刺史也得到郝连旻的命令,约束下属军队不要滋事。

    鞠文泰此次入朝担任参知政事,给郝连旻第一个建议就是要改变突勒军队抢劫的风俗,要有严格的军纪,这不仅仅是要约束御帐亲军,应当约束所有的突勒军队。郝连旻觉得十分有理,下令以后大军出动,各军粮草除了兵士自备之外,国家也会承担一部分,并且禁止劫掠。

    因为郝连旻的严令,各边境守军将领严格约束部下,不能再容许他们出去劫掠边境的百姓。郝连旻也意识到了,要想一统天下,没有严格的军纪是不可以的,同时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理天下,行军打仗也要注意收拾人心。

    鞠文嘉在西域这些年,西域各国在他的努力之下,对突勒的印象大为改观,每年贡赋不绝,鞠文嘉离开时,有一些西域国家的君主亲自前来挽留,但是鞠文嘉说皇命难违,还是要去赴任。

    其实让鞠文嘉来担任参知政事是韩若冰与郝连熙共同举荐的,郝连熙与鞠文嘉曾经一起共事,自然知道此人的本事,而韩若冰是觉得他需要除了大模翰之外,还需要一个助手,因为毕竟大模翰毕竟年纪不小了。

    大乾的制度,大模翰和鞠文嘉虽然一个有同平章事,另外一个有参知政事的头衔,能够参与国政的决策,但是机要的军国大事一般还是只有突勒宰相可以参与决策,韩若冰是因为郝连旻的信任才得以参与机要的军国大事。郝连旻有意扩大能参与决策之人的规模,一来防止相权过于集中,二来也是集思广益。

    鞠文嘉虽说是高昌人,但是博览群书,而郝连旻急切需要这样的人来帮助他治理大乾,一个没有文化为祭奠的国家,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鞠文嘉一来除了帮助韩若冰处理海东人与汉人的政务之外,还有就是与韩若冰负责制定礼乐制度。

    国家大事不仅仅有军事,还有许多其他方面,郝连旻重用读书之人,就是为了让大乾大突勒国不仅仅军事强大,也要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改变过去的风貌,他还把一些中原的书籍翻译成突勒语,让突勒大臣以及贵族子弟学习。

    郝连旻经常对大臣说,当年北胡与大雍虽然都有胜负,但是最终被大雍打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雍有完善的制度,有很高的文化,因此突勒要学习中原的长处,取长补短,这样突勒才能有万世的基业,决不能只是打打杀杀。

    郝连旻以后还规定部落世选除了要考教骑射与兵法之外,也要考教文化,不能有偏颇。一本又一本中原的典籍翻译成突勒语,突勒大臣与贵族的文化水平在这几年迅速提高。

    这其中仆散宗弼就带的好头,他努力学习文化,经常与汉人与海东人中的文人往来,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是带兵打仗的勇将,在他与大贺钦德的努力之下,突勒与草原各部与大乾大突勒国朝廷关系日益紧密,而且他们实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让草原这几年迅速恢复安定,发展生产,牛羊马匹都逐渐增多,这其中不少的思想就有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

    但是除了有中原文化的借鉴,突勒本身的游牧文化也有发展,原本口头传播的东西有了文字可以记录,也诞生了不少草原上的诗人与文人,有人用突勒文写成了一部草原的史书,记载了草原从北胡到突勒的历史演变,这部原本是纯粹民间私人的著作,却保留下多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大批突勒人的林牙进入朝廷,他们负责起草突勒文的诏令,负责,整理突勒文的图书,而且郝连旻还召集他们又编了不少的书籍,有翻译自中原的书籍,也有记载突勒本身东西的书籍。

    文化是有利的武器,普及文化可以提高自身的实力,郝连旻要百官读书识字就是要提高大乾大突勒国整体的素质,这些年来的变化也许中原不看在眼里,但是泰卢国以及西域诸国还是感觉到的,尤其西域诸国,把大乾这些年的变化看在眼里。从西域到永兴府的的道路初步修建完成,一路之上的驿站也开始动工,来往商旅变多了,永兴府越来越热闹。

    (本章完)

第44章() 
茫茫草原之上,出现了一座又一座城池,尽管现在还显得那么的简陋,但是从无到有就是一个巨大的改变,郝连旻专门将一部分汉人和海东人移到无人土地上屯垦,以补充军粮的不足。

    对于大乾的印象,高阳王妃朴氏有了巨大的改变,她原本以为突勒人一群粗鄙无知的人,没想到她来之后,发现突勒人早已经不是如此,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有礼数,而且郝连旻严明法令,注重任用廉洁的官吏,因此大乾大突勒国的治安很好,完全和朴氏以前的认识不同。

    郝连矅对这位新婚妻子也是很有礼数,夫妻二人不打不相识,现在是新婚燕尔,如胶似漆。不过郝连矅时常领兵卫戍郝连旻,因此朴氏有时一个人呆在营帐之中,还好慕容兰心与郝连峻的妻子宇文氏时常与她走动,日子过的还算有意思。

    虞皇后对这三个儿媳妇也很满意,时常召见她们,她们也时常进宫陪伴皇后。草原的日子不似中原丰富多彩,四时捺钵和永兴府也不似大雍京兆府那样繁华,但是因为有了别人的陪伴,虞皇后的日子过的也算开心。

    但是虞皇后内心的孤寂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大雍的灭亡使她失去祖国,这种落寞,不是很多人能体会的,但是朴氏可以体会一下,因为都是和亲公主远嫁异邦,新济虽然没有灭亡,但是衰落之势就像当年的大雍一样,而虞皇后也担心朴氏可能要经历祖国灭亡的痛苦。

    虞皇后知道郝连旻规划的大乾大突勒国的未来可能没有新济国的一席之地,就像郝连旻眼睁睁地看着大雍灭亡一样,也许郝连旻也会把泰卢,百罗,新济三国纳入大乾大突勒国的版图之中,而这一天的到来必是高阳王妃最痛苦的一天,就像虞皇后听到大雍灭亡这样消息时的痛苦。

    一段婚姻可能会改变国家的命运,但是也可能什么实际作用也没有。形势有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郝连旻也不会预料到大乾大突勒国会有今天的景象,也不会预料到他眼里繁华的大雍居然会灭亡。

    郝连旻与虞皇后虽说是相敬如宾的夫妻,郝连旻对自己的妻子那真的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但是许多事情郝连旻也无可奈何。为了让虞皇后不要过多的思乡,郝连旻将皇后的宫帐按照她在大雍时期的房间样式布局,还安排服侍她的宫女学习大雍各种礼节,又从中原弄来食材与厨子,烹调她喜爱吃的东西,虞皇后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虽说郝连旻三宫六院,但是真正爱着的就是虞皇后一人。

    郝连旻钟爱着虞皇后,而郝连峻与他的宇文王妃虽说结婚之前不曾相见,但是婚后却是发现这宇文王妃不仅仅是温婉动人,而且知书达礼。不愧是虞皇后千挑百选的人,而且宇文王妃的父亲是极有势力的宇文部的领袖,虽说现在部落领袖徒有虚名,但是说话还是有份量的,尤其是在部族盟会之中。

    宇文王妃嫁给郝连峻之后,便做起了郝连峻的贤内助,郝连峻今年18岁,而宇文王妃只有15岁,不过见识已经不仅仅是15岁的姑娘了,结婚当日,宇文王妃就要郝连峻立下誓言一生一世哪怕以后妻妾成群,也只能爱她一个,郝连峻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谁让郝连峻一看到宇文王妃就被她迷住了。

    如果说郝连熙的妻子慕容兰心因为才华横溢是一个才女而得到郝连熙的宠爱,那么宇文王妃是因为她的聪慧而得到郝连峻的宠爱。宇文王妃是草原之上难得的女性,不仅仅有美貌,还爱读书,而且爱读史书,通晓历代治乱兴衰,郝连峻有时候发现自己妻子的见解比自己高明。

    女性的政治智慧是不容小视的,虞皇后当年就协助郝连旻走过多少艰难,而三个王妃之中,宇文王妃最有虞皇后的风范,年纪不大,见解却很独到,有了妻子的帮助,郝连峻给郝连旻的奏疏越来越得到郝连旻的赞许,这怎么能不让郝连旻对自己的这个妻子刮目相看。

    就连郝连熙与自己的弟媳妇就见到几次面,也看出她绝非寻常一般的女性。其实说起来宇文部突勒人是当年匈戎人的一支,迁移到突勒的地界,逐渐与当地人融合而成突勒一部分,虽说是外来户,但是却给突勒带来不少技术,促进了突勒的发展。

    所以宇文部在突勒极有实力,宇文王妃的祖父与父亲在突勒灭北胡的过程中出力很多,因此郝连旻称帝之后,封宇文王妃的父亲为左卫大将军,上柱国,授予郡王的爵位,可谓是地位显赫,虽说现在她父亲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他的一句话还是很有威望。

    一般而言,政治婚姻是很难幸福的,但无疑宇文王妃,朴王妃,虞皇后,安平公主都是幸福的,这与她们努力经营自己的家庭是分不开的,她们用她们女性的智慧让自己的婚姻生活变得幸福,也许她们的丈夫不是她们的选择,但是她们选择用爱作为付出,自然也收获爱的回报。

    安平公主作为泰卢国的王后,许多地方都以虞皇后为榜样,努力做好一个贤内助的角色,到位而不越位。宇文王妃也经常去虞皇后那里去聆听虞皇后的教诲。虞皇后虽说身处异乡,但是她的不幸也也带来她的幸运。

    虞皇后有时候会问自己,她的这一生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她收获了一个女人渴望拥有的一切,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许多孝顺他的晚辈,有一个荣华富贵的生活,也做到了别的女人一辈子很难拥有的高位,皇后,母仪天下,虞皇后应当满足了。

    安平公主在出嫁前问过虞皇后,如果有一天突勒攻打泰卢,她当如何自处,虞皇后对她说,让她嫁给王芳远不是为了得到情报,就是让她好好去爱王芳远,给他生儿育女,帮他管理好他的家,让他可以安心处理国政。

    也许这就是虞皇后能够有此成就的原因所在,她对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她不把自己定义成丈夫的附属品,而是他的助手,与他一起奋斗,郝连旻很多时候会征求虞皇后的意见,以决定一些事情,但是虞皇后从不越位,以历代贤后为榜样,赢得大乾满朝大臣的尊敬,有时候郝连旻发怒,虞皇后会从旁劝解,靠着虞皇后的劝解,不少大臣可以免于受罚。

    做一个好皇后的确不容易,都说红颜祸水,但是有时候有一个像虞皇后这样的红颜也是福气。郝连旻这些年南征北战,能保证他的大后方的稳定,家庭的和睦,虞皇后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

    当年为了笼络草原各部族,郝连旻娶了不少部落贵族之女,而虞皇后能把这些女子管的服服帖帖,这无疑是一种能力,虞皇后是一个汉女,凭借其智慧做了大乾大突勒国的皇后,让许多突勒大臣心悦诚服,是多么不容易。

    不过郝连旻也不容易,他和虞皇后一样,作为一个突勒人,一个突勒人的大汗,接过中原王朝君主才有的皇帝称号,统治着海东人与中原人,像韩若冰这样的汉人忠心耿耿为大乾大突勒国服务,不也是郝连旻的过人之处。

    一个汉人做了突勒的皇后,一个突勒人居然当起了汉人的皇帝。这对夫妻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先例,做了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本章完)

第45章() 
大乾连办了两场喜事,这一年大乾也可谓是喜事连连,以最小的代价赚的了新济的臣服,顺便教训了一下背叛大乾的甄福信。韩若冰的计策让郝连旻十分叹服,大乾群臣对韩若冰也是佩服地五体投地,就连鞠文嘉也是佩服韩若冰。

    而在幽州的刘仁光得知韩若冰为突勒出的计策之后,为自己父亲当年不信任韩若冰而感到无比遗憾,他不断给韩若冰写信,希望韩若冰可以帮自己,对于韩若冰留在幽州的亲人也倍加照顾。

    不仅如此,刘仁光还让韩若冰的亲人给他写信,希望他能够回来,韩若冰接到这些来信,没有做回复,不过给刘仁光写了一封信,说他虽然身在大乾,但是也思念故乡,并表示他会努力让大乾不肆扰幽州。

    其实这也是韩若冰的缓兵之计,因为郝连旻攻打过几次幽州,而刘仁光作为报复,也派人进入草原放火,造成大乾的损失,因此韩若冰劝诫郝连旻不要作无准备的战争,如今大乾还是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

    其实从郝连旻的祖辈开始到郝连旻,从统一突勒各部到打败北胡,消灭海东国,降伏乌浑,草原已经经历了几十年了,因此也该好好休息,而且当年北胡还与大雍连年作战,现在正是让草原各部休养生息的时候,郝连旻接受了韩若冰的意见,没有再派兵肆扰幽州,而韩若冰也以这封信让刘仁光能够放心。

    刘仁光接到韩若冰的信之后,也知道此时韩若冰已经是突勒的宰相,又怎么会来投奔自己,不过韩若冰既然这么说了,那么也表明他没忘自己的故乡,还有就是自此以后郝连旻也再也没有打过自己,看来是韩若冰的功劳。

    韩若冰稳定了卢龙军,便是稳定了一部分边疆,而此时虞昌勖与朱万荣对峙,是不会有空闲攻打大乾的,而定难军,甘凉北胡都不是什么大的忧患,毕竟他们现在还没有能打大乾的实力,因此与他们的边境比较稳定。

    而此时的东南,吴王杜公拓却步晋王虞克宁的后尘,也撒手人寰了。杜公拓的死是因为以前在战场之上受的箭伤的年年复发,当时这箭已经射到他的骨头之中,极难治愈,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

    杜公拓死后,他的儿子杜濛即位吴王。杜濛是杜公拓的长子,但是从小就是表现出一幅纨绔子弟的样子,喜欢玩闹,不爱读书,让杜公拓极不放心,但是因为其他儿子还太小了,因此也只能让他即位。不过因为不放心他,便安排两个人辅佐他,一个是左牙指挥使张敦美,一个是右牙指挥使徐颢。

    两个人分别担任左右牙指挥使,便是掌握了杜公拓最为精锐的军队,也就是他的牙军。牙军是各节度使的亲兵卫队,是最为精锐的,如同大乾的御帐亲军。杜公拓把自己的牙军一分为二交给他们两个人指挥也是表明对他们的信任。

    不过此时杜濛可不想受制于他们二人。他居然想要把他父亲留给他的两个人除去。不过毕竟杜濛是毛头小伙子,他想要除去两个手握重兵的托孤大臣的消息马上被这两位托孤大臣给获得了。

    张敦美得到消息后立即来找徐颢商量,两个人商量之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二人分别率领自己的部队,以宫中有人造反挟持了杜濛为理由,带兵入宫,把杜濛几个亲信将军当成是挟持杜濛的叛乱分子逮捕处死,而杜濛就被张徐二人的亲信看管起来。

    不过毕竟已经与杜濛兵戎相见了,恐怕留着杜濛是不行了,于是就在杜濛被看管起来的几天之后,杜濛就被张敦美派人杀害了。随后张敦美与徐颢对外宣布是杜濛因病去世,找来了吴国的大臣,对他们说,新王染病去世,谁应当主持军政大事,连问三次,无人敢答。

    此时人群之中站出一个人,此人名叫严知祥。他对张敦美说,现在四海不宁,军政大事非张公莫属,但是在外镇守一方的将军都是当年与先王一起出生入死的人,恐怕他们会不服,不如先立一个杜氏的幼主,再由张公主持军政,那便无人会不服。

    说完,严知祥还拿出一张纸,说是杜公拓妻子,杜濛的母亲现在吴国的太夫人的信,信上说是先王创业艰难,但不幸早逝,次子杜渭应立为新主,望众将不要辜负杜氏厚遇。张敦美一看众人的表情知道他现在取代杜氏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只好同意立杜渭为新的吴王。

    杜渭成为新的吴王,接下来就是张敦美与徐颢进行权力的分享。张敦美委任徐颢为浙西观察使,负责镇守润州。就在任命发出去之后,严知祥赶忙找到徐颢,对他说如果他舍弃牙兵而出任外藩,张敦美就一定会把杀死君王的罪名归在他的身上。

    徐颢一听大惊失色,问严知祥说:“既然这样,怎么办?”严知祥说:“张敦美刚愎自用而又不明事理,如果您能够听从我的建议,请让我为您想办法。”于是严知祥前去见张敦美说:“您将徐颢调到外地,人们都说您想要夺他的兵权并把他杀死,很多人这样说那是可怕的。”张敦美说:“这是徐颢自己想去,不是我的意思。任命已经发出,应该怎么办?”严知祥说:“阻止他很容易。”

    第二天,严知祥邀张敦美及和他一同拜访徐颢,严知祥瞪着眼睛责问徐颢说:“古人不忘记一顿饭的恩德,何况您是杜氏的老将!现在幼主初立,正是多事的时候,却求自己安适到外地去,能这样吗?”徐颢谢罪说:“如果您们宽容,徐颢我哪里敢自己独断独行!”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