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争夺录-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关中北部还盘踞着一支势力党弗人,其领袖担任定难军节度使盘踞在夏州等五州八县之地,因此这个地方得到马匹也不多。至于其他地方,朱万荣更不可能获得马匹,都有其他人的阻隔。因此朱万荣的军队苦于马匹不足,在中原平地作战有时候吃亏。

    (本章完)

第7章() 
朱万荣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干掉了两个割据军阀,不过这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毕竟他的实力很强,完全可以灭了崔师范以及赵氏兄弟。这一下下一个目标是谁,天下所有的人都在等着,眼看朱万荣已经与几个大军阀接壤了,那就意味着下面的战争并不会这么轻松了。

    朱万荣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他进行了两场战争,军队需要休整,暂时就要休息两三个月了。而这样天下就有两三个月的太平,尽管杜公拓与名汉宏此时进行着一场战争,不过这不过是两人正常的你来我往,双方都不是要灭了对方,而是试探对方的实力。

    杜公拓与明汉宏身处江南,互相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一个威胁,但是明汉宏毕竟实力有限,因此一般采取守势,而杜公拓则是有时候来次试探性进攻。不过这一次杜公拓派兵攻打明汉宏的睦州,不过明汉宏防守得当,导致杜公拓没有得到什么便宜。

    大雍如今军阀割据,而此时与齐鲁大地一海之隔的对岸,也分裂成三个国家。他们分别是百罗国,新济国以及泰安国。其实这其中泰安国原名为报封国。报封国原本是由辽东的余扶人建立的,后来他们强大之后就开始称霸辽东,不过中原即使分裂,也可以挡住报封国,因此报封国虽然称霸辽东却不能西进,只能南下夺取百封国和新济国。

    后来新济国联合大雍先灭了百罗国,再灭了报封国。随后新济国又乘着大雍用兵对抗北胡的时候,发兵把大雍逐出浿水以南,从此确立浿水与泥河是新济国和大雍的边界。

    历史就是那么神奇,报封国灭亡了,辽东很快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海东国,他也开始称霸辽东,控制了浿水以北土地,直到被突勒灭掉。

    而新济国也因为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加上王室内斗而分裂,其中新济的一个王室来到松岳城建国,他取国号为报封,打着复兴报封国的旗号,其实他就是一个新济人,真正的报封人早已经被大雍迁往中原了。

    后来此人居然乘着突勒灭海东他也出兵占据不少海东国土地,还给郝连旻写信说海东国地盘是报封故地,要郝连旻还给他。还好郝连旻不傻,严词拒绝。并且发兵五万攻打这个冒牌的报封国,报封王无奈把国号改为泰安,表明自己与报封已经没有关系当然本来他们就没有关系,并且上表称臣以求退兵。

    郝连旻自然不会如此轻易放过他,大贺钦德任然率领军队继续攻打泰安国,最终泰安国同意把侵占的所有海东国土地还给突勒,这样郝连旻才退军。如今这场战争过去两年了,泰安国得知郝连旻称帝,也派来使者祝贺,可见他还是知道自己的分量的。

    不过他与历史上的报封国一样,知道自己不是大乾大突勒国的对手,因此就率领军队南下攻打百罗国和新济国。百罗国其实现在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因为当年百罗国王室被大雍全部迁往中原了,现在这个所谓的百罗王也是新济人,也不过打着复兴百罗国的旗号而已。

    此时这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莫过于泰安国,麾下有十万雄狮,这是因为泰安国占领了人口稠密的阿利水流域,因此国力强大。其次是新济国,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曾经一统半岛南部,现在虽然分裂了,但是以前的实力与影响力还有一定的存在,而且他的地盘人口也不少。最弱的当然就是百罗国,国土最小,人口也少,军队只有泰安国的一半,因此他最有危机感。

    百罗王甄福信派了使者前往大乾,希望大乾出兵能够帮助他抵挡泰安国的进攻,最好是帮他灭了泰安国。他知道现在中原内乱四分五裂,他无法从中原找到帮手,只能找大乾王朝,只能找突勒人。郝连旻接到这份上书,招来群臣商议,意见是统一的,现在没必要为了百罗出兵,因为上一次攻打泰安国,突勒已经有了教训。

    突勒铁骑要是在平原,泰安国军队万万不是对手,但是现在他如果龟缩于城池坚守不出,那么突勒铁骑也无可奈何,攻城是突勒的一大难题,自建国以来除了小小的高昌城,突勒还没有什么攻打过大型城池的经验,一旦要攻城,就只有简单的攻城器械,必须付出巨大伤亡。而突勒灭乌浑,乌浑是投降的没有攻过城池,因此这一方面经验不足。

    不过郝连旻自然不会不理百罗王,他接受百罗王的称臣,封他为使持节都督百罗诸军事,归德大将军,百罗王。让他固守疆界,并且派人出使百罗和泰安,告诉他们不要互相攻伐。

    泰安国国王得知百罗国想要联合突勒攻打自己,这一下让他找到借口了,于是他立即派出大军攻打百罗国。百罗王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率领军队抵抗,在慰礼城下大败泰安国军队。并且把俘虏的泰安国将士全部送往大乾,交给郝连旻处置,并且上书讲述这一次战争的过程,当然添油加醋的说泰安国如何不听大乾王朝的诏命攻打自己,还有泰安国还与中原往来。

    郝连旻接到这些俘虏以及这封上书,明显百罗王表面恭敬,其实是指责郝连旻根本没有能力控制泰安国。这就惹恼了郝连旻,郝连旻心想这分明是对他这个皇帝挑衅。不过他还是保持了皇帝的风度,赏赐了甄福信,随后下诏书斥责泰安国对百罗国的入侵,不过他把那些俘虏全部释放回泰安国。郝连旻现在要做的是守住已经得到的疆土,因此他不想再挑起战争了。为了控制大乾现在那么大的地盘,他把突勒人迁移到各处驻防,又把乌浑人从河西地区迁到内地,打散原有的部落组织混居于突勒各部,防止他们造反。

    原本大乾人口就不多,总共五百多万口拿下乌浑,现在也只有七百多万口,因此大乾地广人稀,尚不及此时大雍的六分之一,因此他需要休养生息来充实人口。正如韩若冰对他说的,现在大乾多的是土地,少的是人口,不能再用少的人口去拿土地了,而且大乾的国库几乎空了。草原的产出看天气,大乾的国库并不充裕。因此郝连旻让各部落都要发展生产,鼓励人口的生育,毕竟现在草原人口稀少。

    郝连旻原本打算修建一座都城,看到大乾国库的空虚,因此修建都城的时候,也就先把外围搭起来,里面就大致修葺一下,他的皇宫也不过是几顶大帐篷。而且突勒人不喜欢住房屋,因此有四时捺钵的传统,但是一个帝国毕竟需要一个首都,不过比起中原历代王朝,此时大乾的首都只能用寒酸形容。

    大家知道高句丽与后来朝鲜的高丽王朝不是一会儿事情。高句丽是东北先民扶余人建立的,而后进入朝鲜半岛的,论起来他是中国民族地方政权。

    而后世的高丽王朝完全就是三韩人建立的,只不过打着高丽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还恬不知耻问辽和明要大同江以北的土地,辽和明出于许多考虑给了,才使得现在中朝鸭绿江为界。

    在此提醒诸位高句丽(高氏高丽)是中国政权,而高丽王朝(王氏高丽)不过是韩国人卖狗肉。

    (本章完)

第8章() 
大乾王朝在灭了北胡之后,将原来北胡的首都和林府作为与各部举行盟会的地方,随后他在潢水北岸选择一块水草丰美之地,派人修建了一座城池,并且将这座都城一份为二,北部由突勒人等游牧部族居住,南边则修建街道等供汉人和海东人居住。定为都城,府名为永兴府。

    这样的设计方便了不同的人需求,也算人性化的设置。这座都城修建历时百余天就告完成,其实就是修了围墙以及简单的府衙,突勒人在北边的宫城是搭帐篷居住的,汉人则在南边的汉城搭建房屋,都城不过简单的做了坊和市的规划。因此看上去比起大雍的京兆府就显得狭小。

    大乾的王宫不过也是修建了一个简单的规模,而且郝连旻不太喜欢住在房屋之中,他平时与大臣都是在四时捺钵之中迁徙并且处理政务。都城就派一些官员留驻处理一些日常的军国政事,真正大乾的政治中心是那四时捺钵。

    不过毕竟大乾是一个王朝,为了让番邦看上去不至于嘲笑大乾,尤其是西域各国臣服之后,时常派使臣前来,郝连旻便在都城接见他们,一些大的仪式也在都城举行。不过平时郝连旻和群臣都在四时捺钵之中,一些汉族大臣则就留在都城处理日常政务,因为他们不习惯游猎,但是宰相以及各宗室诸王都是陪伴皇帝左右,虞皇后自然也是如此。

    还好虞皇后已经习惯了草原的生活,因此这对于她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她和郝连旻自从成婚以来就一直生活在一起,从没有分开。夫妻感情十分和睦,虽然虞皇后没有为郝连旻生下儿子,但是对于郝连熙和郝连峻都视如己出,郝连熙与郝连峻对这个嫡母也十分尊敬。可以说郝连旻的家在虞皇后的管理下井井有条,后妃之间也比较和睦。

    每一次郝连旻出征在外,虞皇后就会随夫出征,然后镇守他的大营。当年北胡曾经派人偷袭郝连旻的大营,是虞皇后派人拼死抵抗,而最终守住大营等到郝连旻回师消灭北胡军队。因此在军中虞皇后也有一定的威望,而且虞皇后在大乾举目无亲,也只有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

    虞克宁打着大雍宗室的旗号,看到朱万荣的扩张,自然必须寻找盟友,他自然想到了大雍的女婿郝连旻。他派人给郝连旻和虞皇后送去礼品,相约一起出兵光复大雍天下。虞皇后毕竟是大雍的公主,自然想要为娘家做一些事情,但是她也是嫁出去的女儿,她已经是郝连家的人了,丈夫的意思是最关键的。

    郝连旻自然明白虞皇后的心思,因此答应了虞克宁,并且与他相约为兄弟,虽然郝连旻已经称帝了,但是他还是接受了虞克宁称呼他为突勒可汗。随后虞克宁请求郝连旻出兵随他一起攻打朱万荣。郝连旻随后派出大将出兵两万助阵。

    此次郝连旻派兵助阵,本人也南下就近指挥作战,但是他的目的其实不是南边,而是他的内部,果然不出郝连旻所料,他预计的事情发生了,郝连力微叛乱,郝连旻马上率领军队回击郝连力微,平定叛乱,郝连旻皇位稳固了。

    虞克宁之所以要联合突勒是因为朱万荣已经把注意力盯着北方了,他派军队攻打刘怀仙的地盘沧州。刘怀仙只能向虞克宁求救。朱万荣原以为此次能像前几个月,他攻打崔师范以及赵氏兄弟一样简单,但是他没想到这一次虞克宁得到刘怀仙的求援信之后,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潞州。而郝连旻得知他要和朱万荣开战之后,他命令他的军队按兵不动,先观察形式,免得引火上身。

    虞皇后本来对于大乾与虞克宁的结盟抱有期待,但是韩若冰的一席话让她明白了一些事情。韩若冰说大雍不可复兴,虞克宁和朱万荣是一样的。仔细一想就算虞克宁成功消灭了朱万荣,又能怎么样呢,一定是虞克宁做皇帝,那么就算他还用虞这个姓氏,大雍国号也不改,可是虞克宁也不过是赐姓虞而已,所谓的虞家天下其实也是断送了。

    虞皇后不是一个傻子,她也是饱读诗书之人,精通文史,又是随着郝连旻南征北战,这么简单的道理她岂能不明白。只不过她内心还是对大雍有着巨大的感情的罢了。不过虞皇后此时已经是大乾的皇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虞皇后是郝连家的人,自然要为郝连家的利益考虑。

    朱万荣的大军把沧州团团围住,刘怀仙虽说手下也有十几万部队,但是大部分是抓的壮丁,真正可以作战的士兵没有多少,沧州城很快就出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城内的粮食眼看就要吃完了,而刘怀仙却缩在幽州不敢出击,他知道一旦他出击,恐怕连幽州都不是他的地盘了。

    眼看沧州被围已经有一个多月,刘怀仙派人去向虞克宁求援,虞克宁一开始不想出兵救他,毕竟当年刘怀仙当上卢龙军节度使是虞克宁的帮忙,但是刘怀仙一点也不感恩,导致两人交恶。因此虞克宁本来不想救他的,但是毕竟唇亡齿寒,因此才发兵攻打潞州。

    潞州一被包围,朱万荣立刻紧张起来,潞州是一个重要的据点,一旦被拿下,河东军队就可以南下中原,那么朱万荣就危险了。这就是围魏救赵的计策,朱万荣不得已撤围去救援潞州。可是他没想到此时的潞州长史是一个忠于大雍的人,他看不惯朱万荣的所作所为,暗中开城引河东军队进入潞州。如此潞州就被河东军队攻占了。

    朱万荣一看潞州失手,立刻派人率军队进入泽州以及孟州布防。不过虞克宁见好就收,并没有深入朱万荣的地盘。朱万荣一看打了败仗,回到雒阳城就有一些人开始窃窃私语,为了恢复权威,朱万荣再一次掀起了大清洗,把所有他控制下的大雍宗室网罗一个意图谋反的罪名全部处死。

    虞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悲伤,因为被杀的人里面有她的家人。郝连旻看到妻子的伤心流泪,便对妻子说将来他一定会为她报仇的。虞皇后听到这一番话,内心才得以稍稍缓解。现在朱万荣与郝连旻也有仇了。

    (本章完)

第9章() 
朱万荣拿大雍的宗室诸王作为他战败的出气筒,这一下子就得罪了一个人,那就是大乾的皇后——虞皇后。虞皇后听到这个消息是以泪洗面,郝连旻最后答应虞皇后一定会报这个仇的。

    虞皇后和郝连旻夫妻情深。当年郝连旻在中原为质子之时,虞皇后也不过是一个亲王的女儿,两个人很少有交集,后来大雍皇帝决定要选一个宗室之女与突勒和亲,虞皇后是主动请缨嫁给了郝连旻。

    没想到这一场政治婚姻居然造就了一对恩爱夫妻。郝连旻是一个英雄,而虞皇后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从小她就不喜欢女红而喜欢读书,通文史而且懂兵法。郝连旻与她在一起十分投机。虽然后来郝连旻回到突勒又娶了不少女人,但是虞皇后一点也不嫉妒,而且在郝连熙与郝连峻母亲早逝之后,她主动提出扶养两个孩子,视若己出。

    这其中虽然有虞皇后自己的考虑,但是虞皇后对于郝连旻的妃子和其他孩子也是很好的。郝连旻有时候性子急躁,会有暴怒要杀大臣的时候,每一次都是虞皇后的劝诫。虞皇后对于郝连旻十分重要,她在后宫之中的地位也不可撼动。

    如今朱万荣杀了虞皇后的家人,郝连旻看到终日郁郁寡欢的妻子,心疼不已,因而发誓一定要报这个仇。

    郝连旻要报仇是有这个条件的,大乾现在有着广袤的疆域,二十万精锐的部队,以及十几万群的马匹,随时只要皇帝一下令,草原的牧民上马就是可以作战的骑兵,而且一日驰骋五百里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韩若冰还是给郝连旻浇了凉水,只不过四个字,帑藏空虚。

    是啊,大乾最尴尬的地方是没钱啊,打仗需要花钱,可是大乾就是没钱。为了严肃军纪,郝连旻已经废去了大乾军队打草谷的习惯,禁止抢劫。但是如此你便要用国家的钱来支持一场战争。虽然突勒人的后勤需要比中原人少,但是这也是一笔开支啊。大乾现在国库空虚,连年作战,虽说幅员万里,但是只不过是完成了军事征服,要做到人心征服尚需要时间,如果冒然与中原开战,旷日持久的战争恐怕会让大乾内部出现分裂。

    最后虞皇后也知道现在不是时机,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她也劝丈夫不要现在与中原开战,郝连旻这才打消了念头。不过郝连旻不打算与中原开战就等于背弃了与虞克宁的联盟,这个虞克宁怎么能够忍受,虽然大乾没有明着撕毁盟约,但是后面虞克宁几次与朱万荣小规模战争,大乾所谓的援军基本做壁上观,因此虞克宁也没有什么战果。

    不过就在朱万荣与虞克宁对阵之时,南方也出现了战事。吴王杜公拓打败了武昌军节度使,占领了鄂、蕲、黄、光这四个州,而朱万荣虽然北边正在攻打沧州,但是也派人趁火打劫占据安州和申州,而岳州则被武安军节度使****锋所得。

    不过就在沧州,潞州之战告一段落之后,传出来了一个消息。镇南军节度使,南平王钟凭病故,他的儿子钟川即位。虽说钟凭担任镇南军节度使,但是他可控制的也只有洪州和江州而已,其他的一些属于镇南军节度使辖下的州县都是由当地豪族担任刺史,名义上接受钟凭的领导。

    现在钟凭病故,其子钟川即位为节度留后,没想到这小子刚刚即位不久,就有手下的将军开始争权夺利。毕竟钟川是一个年轻人,谁都想乘着这个时候捞一些好处,钟川又控制不住他们,而且钟川也不想争夺什么天下,他只想要一个富贵。因此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写信给杜公拓,说自己愿意献出自己的地盘,恳请杜公拓可以保住他全家。此时因为杜公拓是江南最大的势力,钟传也知道这个天下分裂是必然的,自己与中原隔绝,现在能投靠的对象就是杜公拓了,不如就把这两个他已经垂涎已经的州交给他,自己也可以保一世的荣华富贵。

    杜公拓得到钟川的书信,也通过一些渠道得知现在钟南军内部的形式,因此派大将带领五万军队前往洪州,钟川得知杜公拓派人前来,也命人打开城门直接导引大军入城,他自己本人则带着自己的家人前往扬州。

    钟川的献土是对杜公拓有巨大帮助的。杜公拓十分开心,在扬州给钟川选择了一处大的宅院让他一家居住,每月供给钱粮,钟川算是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随后就是朱万荣所在的雒阳接到两封让他气不打一出来的奏疏,一封是钟川认为自己才能不够,经过与众将商议,推荐吴王杜公拓为镇南军节度使。另外一封是杜公拓上书说呢他呢因为情况紧急,没有上奏朝廷已经私自任命了两个人为江州和洪州的刺史,并且自己兼任镇南军节度使,现在请求朝廷追认他的身份。

    朱万荣生气归生气,但是知道他不能两线作战,现在虞克宁是最大威胁,因此干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