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争夺录-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勒因此壮大,最终取代北胡一统草原。

    这一切郝连旻都经历了,尤其是对北胡的战争,他也是亲自参与了对北胡后来的打击,而大贺钦德和仆散宗弼更是经历了北胡的衰落全过程。因此和郝连旻说草原历经战乱,已经疲惫不堪,如今郝连旻虽说雄才大略,但是百姓如果受不了,恐怕雄才大略只能是危害国家。这便是老臣的老成谋国。

    郝连旻也知道北胡末代可汗的失败教训,也知道现在如果一下子推出过多政策,其实是自取灭亡,应该是休养生息,慢慢行事。皇帝是一国之主,当知道爱养百姓。虞皇后时常给郝连旻读史书,郝连旻自己也是能读古籍的。因此郝连旻也知道大乱之后必须休养生息,突勒崛起历经十多年的战争,消灭北胡,随后郝连旻灭海东国,又灭乌浑,其实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郝连旻时常看到贫苦牧民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郝连旻知道他也是太过心急了。韩若冰也反思自己一年的言行,这些道理他都懂,但是他发现他还是为了权势鼓动郝连旻出兵,这其实是他自己也被自己的野心迷住了。

    他便也支持大贺钦德与仆散宗弼,大家一起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才可以拥有更强大的实力。大乾现在不是地少而是人少。因此要让百姓能够有安生日子可过,郝连旻听取仆散宗弼和韩若冰的建议,鼓励生产,并且将无主荒地交由流民耕种,郝连旻释放的奴隶也获得他们自己的土地。

    郝连旻还招募中原逃亡战乱而来到突勒的人到海东国地区垦荒,不少因为战乱背井离乡者在突勒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也就只能把他乡当故乡。对于草原也是鼓励生产和放牧,军队去各边境戍边,军粮与费用也由国家一律承担,不再交给临近部族负责。而其中国家负责的军粮由海东军在海东地区屯垦之中收取一部分。

    郝连旻听从韩若冰建议,做到不税外收税,减轻百姓负担,也不大兴土木。大乾好像突然就改了样子,没了征兵令,牧民可以安心放牧,农民可以安心种地。一年时间,大乾一些地方有了一点点起色,毕竟没有兵革之事了。难得的和平一年。

    郝连旻带着群臣时常访问民苦,同时注重吏制,挑选爱民的官员,每年让南北宰相府派出官员会同御史台监察御史考核各地官员,大力表彰爱民如子的官员,赏赐绝对是丰厚的,而对于虐民的官员,轻者就地免职,重者当场赐死,大乾的吏制在郝连旻的努力下,基本廉洁奉公。

    (本章完)

第21章() 
一转眼,大乾已经步入天册四年,也就是说大乾到了建国的第四年。过了一年比较平静的日子,郝连旻决定让这个平静继续下去。

    但是中原无法平静了,朱万荣已经要准备自己当皇帝了。虽然他没有消灭宿敌虞克宁,但是他已经控制了中原地区,而成德军节度使李镕也给朱万荣写信表示愿意归顺朱万荣。

    毕竟朱万荣兵强马壮,虽说虞克宁也不弱,但是使一想,虞克宁也是威胁,朱万荣也是威胁,自然还是要联合最强的,解决不强的,联合朱万荣也能让虞克宁不敢窥探。

    关键在于虞克宁与成德军的关系也恶化了,虞克宁原本打算以勤王为名召集天下诸侯,但是没有人真正响应他,他因此恼怒,迁怒于成德军节度使李镕,李镕被他打了,所以决定投靠朱万荣,完全忘了虞克宁曾经救过他。

    不仅仅是河成德军,不少其他地区的军阀也纷纷劝进,朱万荣一看机会到了,而且如今大雍皇帝已经一点作用没有了。于是改朝换代开始运作起来。

    朱万荣首先让朝廷的官员对虞祝说天命已经不眷顾大雍了,他应该审时度势,实行禅让。虞祝一个孩子,已经被朱万荣控制了,自然不敢有意见,随后就是一道禅位诏书。

    但是毕竟要有三让而后受之,因此朱万荣也是拒绝一次,然后同样的顺序来一遍,再拒绝一次,再来一轮,再拒绝一次。随后再来一轮,朱万荣接受。时间也就这样到了二月。朱万荣来到皇宫之中接受原来大雍文武百官朝贺,即位为皇帝,改国号为魏,改年号为天授。

    面对原来的大雍官员,朱万荣一律留用,原来什么官还是什么官,毕竟这些人不少就是他任命的,还有的早就看出来朱万荣当皇帝是大势所趋。

    随后他封张建锋为楚王,明汉宏为越王,刘信臣为闽王,岭南地区最大的军阀清海军节度使吕隐为大彭郡王,成德军节度使李镕为赵王,这些劝他称帝的军阀都被封王。

    不过王佶,虞克宁,杜公拓,李文通四人没有一个承认朱万荣为皇帝,他们宣布境内仍用大雍年号,宣称朱万荣乃逆贼篡位。它不仅不承认他的帝位,而且还宣布要讨伐他。虞克宁不承认是一以贯之的原则,而其余三人其实都与朱万荣或多或少直接对立,因此就算他们承认,朱万荣也是把他们当敌人的,所以干脆表现出一幅忠臣义士的样子。

    朱万荣当了皇帝,自然要给突勒派去使者,通告中原已经换了主人。只见国书上写着大魏皇帝致书突勒可汗,并没有把郝连旻当皇帝,而且还要让他休了虞皇后,说是会给他以为新的公主,大魏的公主。郝连旻对此哈哈一笑,打发了使者,随后也回了一封信。郝连旻回的信开头是大乾大突勒国皇帝致书魏王,而使者还佩戴了一枚大乾入魏之印。以前大雍使者如果出使某个属国,就会用一枚大雍入某国之印,如今郝连旻这么做,就是把大魏视作属国。

    朱万荣看到这个印也知道是自己之前小看了郝连旻。也是怎么说大乾现在幅员辽阔,土地是大魏的十倍还多,但是人口恐怕不及大魏的三分之二。不过朱万荣也不能小看郝连旻。因此他第二次派使节前去,这一次就客气了,写的是大魏皇帝致书于大乾大突勒国皇帝,也不让郝连旻休妻了,表达了希望两国能够友好,郝连旻看到这个国书,不置可否,因为他会顾及虞皇后的感受。

    毕竟朱万荣篡了大雍,虞皇后这一次彻底没了祖国,他如果与朱万荣友好,岂不是要伤虞皇后的心。所以郝连旻只是不置可否,打发了使者。使者回去之后,把这个情况和朱万荣一说,朱万荣感叹说大丈夫岂能因为顾及妻子而影响国家呢。

    不过朱万荣也得到使者说的情况,就是使者去大乾来回的路上看到许多的饥民,草原的牧民也有一些是过着贫穷的生活,朱万荣知道现在的大乾外表看起来很大,其实内部实力并不是太强,暂时也无力南下了。

    再说了,有虞克宁和刘怀仙两个挡箭牌,大乾暂时不是问题。因此他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大乾,而是去应对自己现在最大的敌人,也是宿敌虞克宁。虞克宁是不承认自己的帝位,而且是一以贯之的于自己作对。

    朱万荣觉得他才是最大的敌人,不过刚刚开国,现在不是动刀兵的时候。他找来他的亲信,新任枢密使的李翔。与他商议如何应对虞克宁。李翔一直是朱万荣的亲信,朱万荣称帝之后就把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交给了他。中原的枢密院是管军事的,这与大乾不一样,大乾一个管军事,一个管民政。但是中原枢密院只管军事,但是随着大雍末期战争不断,专任枢密使管理军事,权力也日渐变大,如今有与宰相媲美的趋势。

    而大魏的宰相都是之前大雍的宰相,虽说也是朱万荣任命的,但是不是来自于朱万荣的幕府,不是嫡系人马,而李翔来自于幕府,一开始是朱万荣的掌书记,这么多年来许多要务都是与他商议的。

    李翔与朱万荣说,河东兵马强盛,易守难攻,但是只要扼守住魏博一镇,就可以阻止他南下。因此对于魏博军节度使一职要任用一个可以打仗而且善于作战之人。现任魏博军节度使罗绍,他本人也是一个军阀,只不过是投靠了朱万荣,而魏博军节度使是他父亲传给他的。

    魏博军在大雍中后期以来一直是以不服从中央命令自行其是,几任中央派去的节度使都被当地的士兵驱赶或者杀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魏博军中自己推举一人出来任节度使,他父亲就是这样担任节度使的,但是这帮魏博军的牙兵一直是他的心腹大患,害怕他也会遭到前面节度使相同的命运。

    等到罗绍接手之后,他就引朱万荣为外援,乘着自己迎娶朱万荣女儿的机会,把朱万荣军队放入魏州,随后一场婚宴变成屠杀,魏博军八千牙兵被屠戮殆净,但是解决了百多年的魏博牙兵的问题,他节度使地位也巩固了。

    但是魏博牙军一直是魏博军最厉害的精兵,被屠戮殆净之后,魏博军下属的六州就都有反叛发生,经过大半年时间才被逐一平定。但是自此魏博军实力大减,更加依附于朱万荣。不过就算实力大减,但是扼守从河东进入河南的要道这一任务目前看来还不是太大问题,罗绍被朱万荣封为邺王,与此同时任命亲信大将康思安为保义军节度使,镇守邢州,洺州与磁州。与罗绍互为依托,也是监视河北诸节度使。

    (本章完)

第22章() 
朱万荣当了皇帝,大雍灭亡了。虽然李文通没有承认朱万荣的帝位,但是李文通也没有要让大雍复辟的心思。李文通自从上一次兵败之后,就做起了自守之伲衷谥焱蛉俪频郏笥好鹜隽耍敲丛谒南角透梢运廖藜傻蛭运裕丫挥斜人蟮娜肆恕�

    原来朱万荣控制着大雍朝廷,李文通名义上是大雍的臣子,而现在大雍没了,李文通也不承认大魏,因此他也不是大魏的臣子,那他其实就是z无冕之王。就在朱万荣称帝之后,李文通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建立了岐王府,在他境内也任命了百官,俨然是一个帝国,他的妻子也称皇后,但是李文通就是没有称帝。

    李文通知道自己实力不够,因此他没有跨出称帝的这一步,但是他把他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属下上书称为表,而且属下对他也称臣。一切礼制与皇帝无二,不过他就是不用皇帝名号,因为他知道这样还有余地,如果称帝,他就一点退路都没有了。

    朱万荣称帝彻底改变了天下的局势,至此天下最后的一点统一的旗号消失了,可以说天下无论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已经分裂了。这对于一些番邦附属国来说,不过是换一个人册封。不过对于王芳远而言一点关系也没有,中原换皇帝改变不了他向大乾称臣的的情况。但是百罗王甄福信一看大乾明显更看重泰安国,知道自己与大乾联合并没有多少好处,于是派人联络朱万荣。

    朱万荣得到甄福信的上表之后,当即册封于他,并且派人渡海去百罗。这样的情况被郝连旻知道了,郝连旻对于百罗王的行为很是生气,不过他不像以前,这一次生气归生气,但是他没有发兵,只不过派使者谴责。甄福信对此一点也不理睬。使者回去之后说了情况,郝连旻也只有随他。

    王芳远倒是不会像甄福信一样,因为他是大乾的女婿,而且他如果切断与大乾的关系,恐怕大乾发兵,泰安国会不得安宁。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尽快恢复泰安国的军力。不过此时他有一个想法,他想把泰安国首都由开京迁往铁原。

    开京有着许多的豪族,他们当年帮助王芳远父亲开创泰安国,但是这些人也是趁机扩充自己实力,现在哪一个不是富甲一方,手下有着数量可观的私兵,并且控制着泰安国的许多方面。王芳远觉得开京太不自由,因此想着迁往铁原,这样毕竟能施展拳脚。

    但是这个提议一出来,就是一片反对之声,不仅仅是豪族,王芳郁也反对。他说铁原城小,不足以能够支撑泰安国首都的身份。而且缺少宫殿与百官的衙署。不过这一次王芳远也任性一次。他带着他的王后以及几个亲信在不通知群臣的情况下居然走小路前往铁原。

    第二天泰安国群臣议事居然找不到国王,一打听才知道国王在铁原城。王芳郁赶快出发去铁原城。王芳远看到王芳郁来了,对他说他迁都心意已决。但是王芳郁说要设立新都,就必须要好好建设这座城池,但是现在根本没有余力这么做。王芳远最后也是无奈回到了开京,但是他还是坚持想要迁都。

    他私下里找过王芳郁,王芳郁也不是不了解王芳远的想法,但是迁都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铁原城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原因。原本平壤城是更适合的,但是平壤城现在在大乾手中。

    王芳远最担心的是他那个野心勃勃的庶兄王芳尧。他这个哥哥是他父亲与开京豪族之女所生,比他大了好几岁。其实说起来王芳远是他父亲之中第九个儿子,而王芳尧是第三个儿子。王芳尧母亲是开京豪族之女,在开京势力很大,他本人又是一个文武全才,因此也成了王芳远的心腹大患。

    如今王芳远手下十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豪族就嚣张起来了,因为王的实力减弱了,为了笼络开京豪族,不得已王芳远也封王芳尧为海皋公,将开京以北的海皋郡作为他的封地。但是这一切哪有王位来的诱人。他不满王芳远,主要还是王芳远向大乾称臣改制,而且每当大乾来使,王芳远要跪拜接受诏书,王芳远跪拜,王芳尧也要跪拜。

    泰安国自建立以来一直没有向谁称臣,直到被大乾打败,不过王芳远父亲在位之时没有改制,大乾使臣一走他还是用的皇帝的礼制,可是王芳远不仅是自己跪拜接受大乾诏书,而且改了官制与礼制。其实若是王芳尧在位,你让他与大乾平起平坐,他自认为也没这个本事,但是跪拜意味着臣服,而且主动改制,处处显得低人一等,让王芳尧心里不舒服。

    王芳尧作为王芳远的哥哥,又有豪族的支持,平时就比较目空一切,他觉得王芳远窝囊。王芳远为了笼络他,不仅仅是封他海皋公,而且任命他为判佥议府事,地位还在王芳郁的中赞之上,而且监管户曹事物。虽然王芳远做了一些改革,但是王芳尧牢牢控制了户曹,控制了财政命脉,而王尧本人也是广交豪强,王芳远呆在开京,时时感到来自王芳尧的压力。

    但是迁都铁原城就需要在铁原城修建王宫与百官的衙署,这些需要钱啊。王芳远下令给户曹,户曹判书就说国库没钱。王芳远也是很气愤,因为自从张黔弼大败之后,这帮来自豪族的官员就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王芳远让白玄庆负责兵曹重新募兵,但是遭到了王芳尧暗中阻挠,因为王芳尧让户曹以各种借口不拨款,导致这项工作进展缓慢,无法重建军队,王芳远手中就没有实力。但是因为王芳远有了大乾这个外力,王芳尧也投鼠忌器。

    王芳尧曾经也派人去过大乾,也准备求娶一位大乾的公主,而且给郝连旻准备大量礼物。郝连旻没有接受他的礼物,并且说王芳尧是王芳远的臣子不能做这样的僭越之事。王芳远得知后对郝连旻万分感激。

    王芳尧一看大乾不理他,他派人去找刚刚称帝的朱万荣。朱万荣一看王芳尧的来意,十分开心,同意封王芳尧为王,并且王芳尧答应他当泰安国国王之后向朱万荣称臣。这一件事情被王芳远知道了,王芳远就将此事报给了大乾,郝连旻知道后,十分生气,让王芳远要严肃对待此事。

    王芳远得到大乾的支持,因此也做了准备。他先再一次与王芳郁和白玄庆暗中前往铁原城,因为铁原城的郡守是他的亲信。随后他下令宣称王芳尧叛国投敌,诏各地方兵马讨伐。而与此同时大乾平壤城兵马都指挥使带兵进入泰安国境内,包围了开京。

    王芳尧对此猝不及防,一下子就失去了于外面亲信的联系,王芳远派人将王芳尧在外面的亲信一一诛杀,王芳尧在开京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只能是投降。王芳远在大乾军队的护送下回到开京,将王芳尧和他的一些亲信手下全部免职,如此他就解决了王芳尧。

    (本章完)

第23章() 
王芳远靠着大乾获胜了,但是问题来了怎么处置王芳尧呢?他是自己的兄弟,先王的儿子。如果杀了他,必定会引起天下人的议论纷纷,最后王芳远只是将他从王室的宗谱之中去除出去,贬为庶人,圈禁于他的他的家中。

    不过这一次他联合了大乾的军队,这就意味着他现在必须依靠大乾的支持,在把王芳尧所有亲信免职之后,王芳远换上了自己人,但是问题来了。问题是他没有足够的人选可以替换。一大帮出身豪族的官员被免职,但是没有足够的人可以接替他们的工作,机构运行都出现了问题。比如户曹,官员被免了一半,工曹情况也是如此,这一下政府运作都出了问题。

    王芳远这才发现他父亲曾经告诉他豪族是这个国家的基础,这个国家依靠他们的支持而建立,如今王芳远动了这个基础,反倒出现了更大的危机。王芳远只能提拔了一匹年轻人,比如户曹判书,其实是白玄庆推荐的,之前担任的是兵曹的参判,新任的工曹判书是吏曹的正郎。

    这些主管还是有能力的,但是缺少手下办事的官员也不行,但是就是这些人处理各曹琐碎的政务,因此机构运转绝不是任命一个判书就可以恢复的。不得已,王芳远调了一批地方官员入京,这才勉强让机构能够运行。

    人才提拔是大事,提拔人才马虎不得。对于泰安国如此,对于大乾也是如此。大乾对于草原部族有世选制度,如今世选已经不仅仅只有部族贵族参与,也有一些普通人的参与,郝连旻又听从韩若冰的建议,在汉人生活地区开了一次小的考试,提拔一匹儒生为官。而泰安国这一点做的更好,王芳远听从白玄庆的建议,以国家名义正式召开科举考试,这样能让寒族子弟能够有当官上升的空间。

    与此同时颁布的就是一个针对豪族的法令,王芳远要豪族把他们荫蔽的人口全部去政府登基,分配土地,重新成为国家的自耕农。这个政策豪族自然反抗,可是王芳尧倒了,他们一下子力量涣散,现在王芳远有了大乾的支持,他们力量一时之间还不能凝聚,因此只能把这个苦往肚子里面咽下去。

    一大帮被豪族荫蔽的人口重新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重新为国家缴纳税收,泰安国国库收入来源增加了,而且兵源也增加了,王芳远把因为王芳尧而倒霉的豪族的私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