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若冰乘机推荐段文成,此人精通文史,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郝连焘听到后,就升段文成的官,先让他去当蓟州刺史,段文成也就进入郝连焘的视线之中。
(本章完)
第222章()
有时候,一国的强大,可能就要牺牲周边的小国。和平崛起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因为统一才是这个时代的潮流,大乾的崛起,就是以百卢国这块土地被无数次打击而成就的。
现在,不少百卢国的大臣还是之前当年郝连旻与王成桂大战的亲历者,只是当年他们也是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也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韩若冰能够到郝连焘时代,自然百卢国也有人能够到王泷时代。此人就是新任百卢国赞成事的宋烈。他一直以大乾为夷狄,想要让王泷对中原称臣,但是此时中原也对大乾称臣,石塘本身也是出自沙月部落。而宋烈就主张百卢国对南雍称臣,认为虞昪(虞诰在年初改名为虞昪)是大雍王朝的后裔,南雍是天下的正统。
当然宋烈如此行为,自然他是看不起徐云龙的,现在徐云龙居宋烈之上,佥议府议事的时候,宋烈对徐云龙的蔑视都是表现在脸上的,与别人说起徐云龙,都是以“阉竖”称呼他。
徐云龙怎么能容忍他呢,但是毕竟宋烈是老臣,百卢国经历那么多变故,起用老臣,一来是因为人才已经不足,二来也是利用老臣来稳定人心。
但是如今宋烈对他如此不敬,自然徐云龙就要拿宋烈开刀。宋烈有一天,找到难得在百卢国的王泷,向他说应该加强武备,对南雍称臣,然后北伐,把北部丢失的领土全部拿回来,同时还应该废了王妃,以及废了王棩世子的位置。自然王泷没有采纳。
宋烈忘了,王泷身边服侍的人都是义成公主的人,早已经有人把这话告诉义成公主。义成公主一听,就怒不可遏,找来徐云龙。随后徐云龙就纠结一批党羽,弹劾宋烈与江南勾结,意欲另立新君。
不久,大乾派人到百卢国,祝贺王泷生日,徐云龙将宋烈的事情告诉了大乾使节窦思廉。两个人私下一合计。在王泷的生日宴会上,窦思廉带着使节团的人来赴宴,身后是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
王泷一看,不知所措,因为他之前没有见过这个架势,给王泷行礼之后,窦思廉给王泷展示了一封盖着王泷印信的文书,是下令给北部边境军队做好战争准备的命令。
王泷一看,对窦思廉说自己不知情,此时徐云龙出来,对王泷和窦思廉说:“佥议府赞成事宋烈,盗用王印,违逆上国,此乃宋烈伪造的王命。”
随后窦思廉一声令下,宋烈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徐云龙抓住。就像当年的解英规一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快,宋烈谋反集团出现了,凡是在百卢国那些主张对抗大乾,看不起大乾的官员全部被罗织进来,结局就是满门抄斩,一个不留,薛阳好歹还留了解英规的一些家人,徐云龙是一个不留。
一天之内,数百人毙命,累坏了好几个刽子手,把好几把大刀砍到卷刃。那场面就算这块土地已经经历无数次变故,但依然让人触目惊心。刑场之上被鲜血染成红色,多少书香门第,多少开国功臣,就此断绝。
这还不算,徐云龙还把所有看不起他的人,也全部罗织进来,同样也是满门抄斩。这些人并不反对大乾,也许仅仅看不起徐云龙的身份,或者对徐云龙有所微词,结果就是一家老小,共赴黄泉。
王泷不忍心见到这个场景,再一次远行,到大乾当起了富贵闲人,整个汉城府弥漫着太多的哭喊之声,在徐云龙的奸笑之中,他把军权全部归于他自己的手里,成了百卢国的无冕之王。
当然徐云龙能做到这一切,首先感谢薛阳与王崇谦最后的同归于尽,让权力出现真空,郝连健带兵入百卢国灭了林俊,就让徐云龙负责百卢国的政务,最后自然就是王泷的不作为,滋长了徐云龙的恣意妄为。
有和徐云龙对抗的,就有和徐云龙合作的,百卢国官员在薛阳和王崇谦倒台之后,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平民出身的官员组成,一派是地方豪强组成的。他们原来是薛阳和王崇谦的势力的一部分,虽然他们二人垮台,但是这两股势力不会停止争斗。
宋烈就是后一派,而徐云龙自然就是前一派,而这些底层平民出身的官员,大部分依靠的是科举进入官场。泰卢国开科举是王芳远时期的事情,到现在,科举出身的官员已经有一些得到高位,其中有一个叫徐谷的人,他认徐云龙为义父,因此受到重用。
徐谷被徐云龙委任为百卢国的中赞,兼任大义军节度使府的行军司马。如今百卢国的军队都是掌握在大义军节度使府的官员手中,而徐谷因此权力很大,当然,他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认一个不到三十岁的人为义父,受尽他人的诟病。
徐谷为了确保权威,还把自己的儿子献出来,自从朴鹏知,薛阳等人得势以来,把儿子送去大乾被当成是一条升官发财的接近,徐云龙是他的义父,自然是他儿子的干祖父,徐云龙对这个干孙子很好,派了最好的人给自己的干孙子动刀,随后最好的护理,把这个干孙子送去大乾,而且是送去照顾王棩,这就是为未来做准备了。
徐云龙在百卢国趾高气扬,唯独见到义成公主会有所收敛,而王泷此时和义成公主长期在外,徐云龙自然就没有顾及,招权纳贿,比薛阳还厉害。薛阳至少还懂得一些礼制,徐云龙不管这一套,房子盖的比百卢国王的王宫还要大,用的材料也更好,他出入的仪仗与护卫数量与百卢国王相同,他就差穿上百卢国王的九章服,戴上百卢国王的九旒冠了。
既然已经牺牲那么大,那么这些牺牲就必须是值得的,因此一旦掌权,就要过上最美好的生活。徐云龙不像薛阳,薛阳至少还读过书,薛阳做的更多是对社会的报复,但是他还偶尔会做一些好事情的,比如在收成不好的时候,总还是会减免一点税负的,但是徐云龙就根本不管这一套了,他只想着一辈子美好的生活,尽管他的生活已经不可能圆满,但是一切总还是要过的尽量圆满。
(本章完)
第223章()
有共同的强敌,兄弟会同心协力,强敌走了,恐怕又要兄弟阋墙了。闽地刘延政在建州修筑城池,周围二十里,请求闽王刘曦在建州设置威武军,任命他自己做节度使。
刘曦因为福州旧称威武军,便以建州为镇安军,任命王延政为节度使,封为富沙王,刘延政把镇安改称为镇武以为军镇之名。
夏季四月,闽王刘曦任用他的儿子刘亚澄为同平章事,判六军诸卫。此时,刘曦怀疑他的弟弟汀州刺史刘延喜与刘延政勾结通谋,派遣将军许钦带兵三千到汀州,抓住刘延喜把他带回来。
刘曦听说刘延政写信招泉州刺史刘继业,便也把刘继业召回福州,赐死于郊外,又在泉州把他的儿子杀了。以前,刘继业做汀州刺史,殷国的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杨丰当时是士曹参军,与他相亲善。有人告发杨丰与刘继业同谋,杨丰正在陪侍刘曦开宴会,立即被抓起来下狱,第二天便杀了,还夷灭了他的家族。闽地的民众很为他悲哀。
从此宗族勋旧相继被诛杀,人人不能自保,谏议大夫黄峻抬着棺材到朝堂极力进谏,刘曦说:“老东西,这是狂病发作了!”把他贬官为漳州司户。
刘曦淫侈无度,资金用度接不上,于是就同国计使陈范商讨办法,陈范说他能每天进万金。刘曦高兴,加封陈范为礼部侍郎,陈范向商贾收费时增算数倍。刘曦宴会群臣时,举酒对陈范说:“明珠美玉,求之可以得到,像匡范这样的人是人中之宝,不可得啊!”没多久,商贾的增收之数不能凑足日进之额,就借用各部门的经费来补足,又怕被发觉,陈范忧惧而死,刘曦对他祭奠赠赐很丰厚。
各部门把陈范挪代理经费的贷钱文书上奏,刘曦大怒,劈了他的棺材,斩断他的尸体抛掷到水中。另行任用黄颇代做国计使。黄颇建议:“命令那些要做官的人,只要不是因功绩荫庇补官的,都看送钱多少决定官位大小,从百缗直到千缗,用资望高下及州县户口多少来定价格。”刘曦听从了这个办法。
当了一段时间的闽国王,刘曦决定不过瘾,于是再一次自称大殷皇帝,恢复了帝制,与刘延政训练兵众开始互相攻伐,各有胜负,福州和建州之间,暴露的骨骸如同草莽一样繁茂。
镇武节度判官潘承屡次请求他们息兵修好,刘延政不听。刘曦的使者到来,刘延政大列甲兵以显示兵力,对使者语言极其逆悖轻慢,潘承长跪恳切劝谏,刘延政发怒,对他的左右说:“判官的肉可以吃吗!”
潘承不顾一切,声色更加严厉,刘曦厌恶泉州刺史刘继严得众心,把他罢免回家之后,还不算,又用毒酒鸩杀了他。
随后刘曦任用他的儿子琅邪王王亚澄为中书令,改封号为长乐王。
这天下自从当年叛军进犯长安以来,天下血战几十年,然后诸国各有分土,兴兵作战的事情稍微停息。及至南雍皇帝虞昪即位,长江、淮河一带连年丰收,军粮有了富余,南雍群臣争着上言说:“陛下中兴,现在北方多难,应该出兵北讨,恢复盛唐旧的疆域。”
虞昪说:“我从年少时就生活在军旅之中,看到用兵对于民众的害处是很深的,不忍再提战争。让他的百姓安宁,那么我的百姓也安宁了,又有什么要索求的呢!”南许吕岩遣派使者来到南雍,谋求共同夺取楚国,分占他的疆土,虞昪不答应。
此时的虞昪致力于稳定内部,他自己是由于专权夺取了吴国皇位,尤其忌怕宰相权重,因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勋执政的时间太长,想要罢免他。于是虞昪罢免了李勋的官职,让他退归私第。
南雍的邻居,越国的府署着火,宫室府库几乎烧光。越国王明元瓘惊惧,得了狂疾。南雍人争着劝说南雍主乘其弊患而攻取越国,虞昪说:“怎么能从人家的灾难中取利!”,于是虞昪遣派使者去慰问,并且赈济越国。
虞昪性格节俭,常常脚穿用蒲草编织的鞋子,洗手洗脸用铁盆,暑天便睡在用青葛做的蚊帐里,左右使用的只是又老又丑的宫人,服饰粗糙简单。为国家而死亡的人,都给俸禄三年。分派使者按察民田,根据田地肥瘦核定租税,民间称道公平合理。从此,江、淮地带的调兵、兴办劳役以及其他赋捐收入,都按税金作比率征收。
虞昪勤于听政,夜以继曰,从江都巡视回来之后,不再举行宴会作乐,不过事情处理有些过于急躁,内侍王颜上书,认为“今春以来,群臣获罪的相当多,内外疑虑恐惧。”虞昪用手诏解释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让王颜宣示中外。
越国王明元瓘病重起不了身,他发现内都监章安为人忠厚,能够决断大事,便想把身后的事情托付给他,对他说:“弘佐年纪小,应当选择宗室中的年长者立之为主。”
章安说:“弘佐虽然年轻,但是众臣下佩服他的英明敏捷,请您不要为这个忧虑!”
明汉宏说:“你能好好辅助他,我就没有忧虑了。”随后不久明元瓘去世。
以前,越国的内牙指挥使戴恽是明元瓘所亲信依靠的,把军事全部委托给他。明元瓘养子明弘侑的乳母,是戴恽妻子的亲戚,有人告发戴恽蓄谋拥立明弘侑。章安便把明元瓘去世的消息封锁,不发表讣告,并同诸将密谋,在幕后埋伏带甲士兵。
等戴恽进入王府,把他抓住杀了,废掉明弘侑为平民,恢复他的本来姓氏孙姓,幽禁在明州。这一天,将吏根据明元瓘的遗命,奉承朝廷制命任用镇海、镇东副大使明弘佐为节度使,他当时年纪是十四岁。
九月初三,明弘佐即越国王位,明弘佐温和谦恭,好读书,能礼士,亲自勤理政务,发现剔指隐伏不当之事,人们不能欺骗他。庶民中有人奉献嘉禾,明弘佐问司掌仓库的官吏:“现在粮食蓄积有多少?”回答说:“能用十年。”
明弘佐说:“那么军粮是够了,可以对我的民众松宽一些。”便命令免除境内税三年不纳。
(本章完)
第224章()
闽地兄弟纷争,就无暇再顾及其他的东西,而百姓苦于动乱,只能远走他乡,而林云占据的东番就成了许多人选择的地方。
此时东番的主人已经是林云的儿子林经,他已经自称自己为王,在东番开启了他的王图霸业。
林经袭位,丈量了东番的土地,分给随他父亲以及从其他地方陆续来到东番的人。由于林云和林经两代人始终没有停止垦殖业的发展,东番的农业在不长的时期内达到了空前的成就。
现在的东番共建立和发展起了四十多个村庄。来自大陆的人把大陆先进的生产经验广泛地传播到东番各地,使原来不懂得农业生产的东番岛土著学会了冶铁、晒盐、炼制樟脑,开发原始森林,发展造船、渔业。
从刚来岛时身处荒野以到现在齐拓田园近二十万亩,连年丰收,余粮栖亩,蔗物蕃盈,民殷国富。达到了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的程度,林经在天兴、万年两个县建立二大粮仓,用来囤积历年多余的粮食。
林经在东番大兴水利。当时的水利建设大致分为二类:一是筑堤储水。二是截流引水。林经部队所屯垦之处,几乎都有兴修水利,仅万年县地区就达二十处。
这些工程有的是林氏文武官吏修筑的,有的是地方人士修筑的,大部分则是各营镇在自己的屯兵处修建的。在林氏入台之前,岛民煮海水为盐,既费工费时,味又苦涩,难以食用,所用之盐多自漳、泉两地输入。
林经手下的丞相陈华教岛民沿用大陆天日晒盐的方法,在天兴南面的獭口修筑沂规晒盐,所山之盐色自而味咸,且费工甚少。这祥既做到了食盐日给,解决了民生所需,政府又可以从申漆税,增加财政收入。
陈华从林氏统治台湾的长久之计出发,为求人才,提出“既足食,则当教之”的原则。于是天兴县大兴土木,建明伦堂,造圣庙,设学校,延请中原通儒以教子弟,层层选才。郑经还实行优待读书人的政策,逐步培养起一批为东番国所用的年轻有为的官员,缔造了一个相对经济健全、政治清明的社会。
林经,委政给陈华,改东番府为东宁府,按照制定了一整套乡治制度。建天兴、万年,澎湖三县,并建立保甲制。陈华又筑围栅,起衙署,劝农工,禁淫赌,计丁庸,捕盗贼,并教给他们诗书礼义,制定刑法,奖励那些忠勇之人,故在东番的百姓皆有勇知礼。于是有了地无游民,蕃地渐拓,田畴日启,万庶偕来的景象,出现了夜不闭户,百姓乐业的局面。
林经采纳陈永华“与民休息”的方针,对当地土蕃继续采取安抚政策,让各地的的土著的子弟能就够读书识字。经过数年安抚,现在土著居民,除因偶然的土地争执外,皆能相安无事。
此时东番孤悬海外,除了设立三个县之外,中央已经按照中原制度,有了六官,也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还有丞相,中书舍人,御史等职务,用的都是从对岸逃亡到东番的读书人。
林经有一弟林聪,林经让他驻守澎湖,为澎湖安抚使兼澎湖令,为林家镇守澎湖,另外两个弟弟分别任北路和南路安抚使,管辖东番岛上的土著。林云临终前要他们兄弟齐心,毕竟地盘就这么大,如果还内乱,恐怕只会贻笑大方。
林经此时看到自己有军队,有地盘,对岸又没有人能顾得了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称王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他想要称帝了。
陈华劝他说:“帝与王,不过是名号而已,但是东番现在实力尚弱,现在应该发展民生,怎么能称帝引来四方的侧目呢?”
但是林经想着想着对面内乱不止,有谁还能顾得上自己,就连最近的殷,越,许三国,都没有与林经有什么交往,只是经常有从殷国和许国逃亡过来的百姓,东番也因他们而得以不断开发。
这一次林经难得没听老臣陈华的建议,让人准备好了衮冕,准备称帝了。要说东番岛,为了筹备林经的登基大典,也是全民总动员,为林经缝制衮冕,为他妻子缝制皇后穿的凤冠和翟衣。
这是需要时间的,不过这时间林经还是觉得应该花的的。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他如果不称帝而称王,就要找一个皇帝称臣,但是他离开中原太远,对殷国和许国称臣,他又不愿意,因此,他当然想要当王。
而就在东番岛上准备登基大典的时候,在日和国,已经在酝酿一件大事情了。有中原的人逃到东番岛,也有中原的人逃到日和国。
日和国在大雍时期屡次派人前往中原朝贡,当从中原来的人告知日和国人中原的情况后,日和国实际的掌权人大将军德川齐正觉得这是日和国的机会,他打出旗号,说自从大雍灭亡之后,中原的正统就应该是学大雍文化的日和国。也就是说大雍之后再无中华,中华正统已经转移到日和国了。(大家应该知道我在讽刺日本的那一个说法。)
当然当德川齐正知道他与他一海相隔的百卢国刚刚经历内乱,武备不齐的时候,他就决定以百卢国为跳板,进攻中原,因此他就准备征服百卢国。
大乾元玺二年,大将军德川齐正以樱田右卫门为元帅,织田信隆,毛利康夫为先锋,藤原源太郎为水军指挥官,率领步兵二十万万,水军九千人,战舰七百余艘,跨过朝鲜,百卢国南部,正式拉开侵略百卢国的序幕。
战争初期,日和国军队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以极快的速度先后攻占百卢国王京汉城府,并迅速攻占百卢国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直趋大乾边境,王泷此时在大乾,他得知百卢国遭到日和国入侵之后,立刻向大乾求助,希望大乾能够救百卢国一命。
朝此时的百卢国武备废弛,仅仅一个月即被打得丢失大半国土。日和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居烈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就有六万多人。
(本章完)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