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嘉靖攻略-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母氏劬劳,义实兼乎教育;朝廷宠数,礼特重于褒荣。肆缘报本之心,诞示貤封之命,亦惟有德,始称厥名尔。王氏乃文林郎、南京监察御史微之母,举人光之祖母,惠朗知书,温恭守礼,佐良人之儒业,行重乡评,郑氏一门满门忠烈;成令子令孙之贤名,荣登台宪。顾慈龄之未艾,属禄养之方隆,揆厥彝章,可无褒宠?兹特封为太孺人,茂膺冠帔之华,永示家庭之式,特赐吉祥玉如意一对,嘉靖二十五年九月初七。”

    三封圣旨,三道命令,把郑光的父母和祖母都封了封号,父母追封了,连奶奶都沾了光,一起封为太孺人,从此享受朝廷俸禄供养,且具有一定的地位,郑光的父亲也终于成为官方承认的有功之人,得到了追封,母亲也因此得到追封,祖母也因此得到了封号,而这些封号,都和郑光息息相关。

    无论是文林郎还是孺人和太孺人,都是七品官员立下功劳之后家人才能得到的封号,郑光虽然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官职,但是家人已经享受到了七品官员的待遇,这就意味着嘉靖皇帝只是为了不耽误郑光的科举,所以没有给郑光授官,只是给了郑光相对应的待遇和赏赐,以及一大堆荣誉头衔,足以让郑氏光耀不已。

    这也难怪在场的人们知道圣旨的内容之后,眼睛瞪得如此之大,这样的封赏,大明朝开国以来也不多见,更别说这样的赏赐出于素来给人以刻薄寡恩形象的嘉靖皇帝之手,除非嘉靖皇帝真的如此重视郑光

    所以目前郑光虽然不是官员,但是郑光已经是享受到了七品官员的待遇,带着父母和祖母,一起享受到了这份功绩,所以实际上,这份功绩完全得到了皇帝的承认,郑光为了保卫苏州付出的代价,基本上得到了体现,因为郑光的年龄和资历,使得郑光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之前外界普遍的猜测是赏钱赏地赏物,绝对没有触及到封号这个层面。

    这就意味着郑光在皇帝的心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并且进入了皇帝的眼里,很可能会通过某些方式在考取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被皇帝大力培养用来对付倭寇,联想到范庆被任命为苏松兵备,而郑光的家人纷纷被封,皇帝的意图显而易见。

    一念至此,那些大人物们的眼神逐渐炽热起来。

    “小郑老爷,还不起来接旨?”黄锦见范庆都愣住了没有提醒郑光,这才无奈的小声开口提醒郑光,郑光一愣,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处境,连忙双手接过圣旨,大喊道:“举人郑光代家人谢吾皇隆恩!吾皇万岁!”

    这个时候,郑光觉得自己的灵魂再一次的产生了悸动,不是来自大宋的灵魂,而是大明的灵魂,那种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很久远的执念得到了抚慰,得到了解除,没来由的,郑光的眼泪无法抑制的流出,竟然跪伏于地,失声痛哭起来。

    随着郑光的失声痛哭,郑老夫人终于也明悟过来,放声大哭起来,郑氏一门集体伏地痛哭失声,将多久以来的痛苦尽情地宣泄着。

    在场诸人也深有感触,七年前郑微身死,朝廷并无表示,只是苏州当地官府代替朝廷给了一些像样的抚慰,并不足以彰显郑微救下数万人的功劳,而这一次,郑微才算是真正的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不仅追封了官阶官位,还追赐了谥号,谥号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就算是朝廷大臣,没有相应的功劳也是得不到的,而郑微得到了朝廷下赐的谥号,今后的称呼就不是老郑相公了,而是郑壮愍公。

    因为父亲的功劳终于得到认同,长久以来的执念消散了,随着泪水的流逝而缓缓流逝,郑光只觉得心里面似乎又轻松了一些,对待事情,也多了一丝明悟,于是哭声渐缓,慢慢的直起身子,恢复仪容。

    黄锦很满意的看着郑光,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懂礼仪的孩子,孝顺的懂礼仪的孩子不管怎么样也坏不到哪里去,黄锦一直这样相信着。

    于是黄锦便笑着说道:“这一次封赏三封圣旨,大明朝开国以来还的确不多见,本来这是一封圣旨就能解决的事情,毕竟这圣旨可不是什么寻常物件,但是陛下说了,一封圣旨不能表示陛下对小郑老爷的看重,特意吩咐使用三封圣旨,分别赐封。

    咱家看着,小郑老爷也是孝顺之人,大明朝以仁孝治天下,陛下要是知道了,也一定会很高兴,小郑老爷也该知道,陛下不给小郑老爷授官,是不想耽误了小郑老爷的科举,以科举征途入仕才是最适合小郑老爷的,所以,咱家也在这里预祝小郑老爷高中进士,光宗耀祖了!”

    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对一个对自己说好话的人动粗,即使他是一个郑光很没有好感的太监,但是此时,这个太监的人情练达和善解人意却给了郑光很好的观感,这是郑光对太监的观念产生变化的第一步,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知道该怎样做,也就实在是太失礼了,于是郑光把圣旨交给了身边人放好,擦干眼泪,稳了稳心神,郑光重新露出了笑容。

    “多年夙愿一朝实现,光情不自禁,还请黄公公不要在意。”郑光如此赔礼。

    黄锦笑着摆摆手,说道:“人之常情,人之常情,郑壮愍公的事迹,咱家也听说过一些,深为敬佩,若是大明多一些郑壮愍公和小郑老爷这样的人,东南何愁不平啊,陛下也就不用如此担忧了!”

    一旁的范庆终于反应过来,带着心中莫名的惊喜,上前说道:“平之啊,这可是个大好的消息,按照惯例,你应该立刻带全家去父母的坟前告知此事,老夫人也该去尊夫坟前告知此事,另外,郑家可不能再推脱了,应当大摆宴席,款待乡亲,以示祝贺,本官就厚着脸皮占一个位置了!”

    黄锦见状立马笑道:“一路南下,咱家都不敢停歇,所以饥一顿饱一顿,一直都没吃些什么好的,苏州繁华之地,小郑老爷家里看上去也较为殷实,更别说方才陛下的赏金,小郑老爷可别说一顿饭也吃不起,咱家也厚着脸皮占一个位置了!”

    郑光深深的舒了一口气,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高声道:“诸位乡亲!马上,郑府大摆宴席一天一夜,只要愿来之人,都可以来,郑家多年得到诸位乡亲帮助照顾,今日,就是郑家报恩之时!来人!准备宴席!开宴!”

七十七 即使,我不是你的儿子() 
郑家获得三次圣旨封赏,已亡故的父母得到追封,在世的老夫人得到太孺人的封号,郑光以一个举人的身份为家人争取到了七品立功官员的待遇,不得不说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加上郑府宣布一天一夜的时间内大办流水席,只要愿意来的都可以一起庆祝这件喜事,大家有福同享。

    本来这次的苏州保卫战就为苏州争取到了免税六个月的福利,虽然平摊到个人身上,这免税六个月的福利不算太高,但是这是全苏州数十万人的福利,数十万人一起免税六个月,这可就是一笔大大的福利了,不由得苏州居民们不感谢带来这场福利的范庆、郑光以及苏州兵。

    对范庆的感谢化为一副“勤政爱民”的牌匾,范****着眼睛接受了这牌匾,至于正堂最上方,而对于苏州兵的感谢则化为了一次****活动,苏州大户出大钱,小户出小钱,凑了一笔钱犒赏感谢苏州兵保护了苏州,使得苏州没有毁于战火,还购买大量肉食和酒类赠送给苏州兵,使得那些出身地痞流氓从小被人看不起的苏州兵都愣住了,最后嚎啕大哭了一场。

    战死的苏州兵家属除了得到朝廷的抚恤金和苏州官府的慰问之外,也得到了苏州父老的感谢,捐出一大笔钱帮助他们度日,虽然这些感谢并不足以冲淡他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但是到底还是大家的一份心意。

    那之后,大家明显感到苏州兵守卫城池的姿态端正了许多,巡视的姿态也端正了许多,原本那些地痞小混混出身的兵油子仿佛一夜之间改过从良,再也没有欺凌良善调戏妇女,反而抓捕了不少当街偷抢的罪犯,使得苏州兵的整体风评好了许多,在之后,虽然苏州兵限于自身因素不能成为东南抗倭主力,但是苏州城的治安却是整个东南最好的。

    而带来这一切改变的,就是在开宴之前,跪在父母和祖父墓碑前,为他们清理墓碑旁的杂草,清洗墓碑的郑光,以及站在郑光身后,看着郑光做着这一切的范庆,还有跟来的黄锦,以及七年前因为郑微壮举而活命的人们。

    郑微的墓地选址选得很好,据说是当初一位受到郑微帮助而活命的大户主动让出的原先为自己选好的墓址,风水很好,可以庇佑后人,郑光发迹之后,这位大户逢人就吹嘘自己当初让出墓地报答恩人,现在恩人的儿子如此牛逼,将来我死了见到恩人,恩人一定会感谢我云云。

    略带一丝凉意的早秋风吹过这片土地,郑光也完成了全部的清理工作,工作量也不大,因为这里埋葬的是苏州的大恩人,所以念及恩情的苏州人每每前来扫墓的时候,也不会忘记给自己的恩人上一炷香,拔拔杂草什么的,郑微的墓前常年香火不绝,堪比一些受到信奉的神明。

    郑光默默的跪坐在目前,看着墓碑,回忆起记忆里那两个带着微笑的青年男女,一身正气的父亲,和温柔娴熟的母亲,九岁之前的记忆虽然不是太强烈,但是也足以记住很多东西,父亲的谆谆教诲和严厉斥责,母亲的温柔呵护和嘘寒问暖,正是家庭的温暖给了年幼的郑光太多的呵护,才是的这一切消失在眼前之后,如此剧烈的痛苦。

    以至于两份灵魂融合之后,这份痛苦依然存在于灵魂深处,成为最深的执念,使得这份执念终于达成之后,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快之感。

    那个时候的郑光一直想不明白父亲为何会放弃自己逃生的机会而甘愿赴死,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勇气使得父亲面对烈火灼烧带来的剧烈痛苦也不发一言,这一点,现在的郑光也依然难以想象,一个文弱书生,是以怎样的勇气和决心面对残暴的倭寇,宁死不说出大家的去向,最终被倭寇活活烧死,大家发现的尸体,已成焦炭。

    而每每念及此,郑光都觉得痛不欲生,父亲被倭寇绑在木架上活活烧死,烧成了焦炭,那该是怎样的痛苦,这份痛苦一直压抑在心里,促成了即使是现在的郑光也感到极其痛苦的疼痛,当时那支倭寇的匪首,郑光清楚地记住,叫做陈东,是大倭寇头领徐海的部下,据后来俘获的倭寇交代,是陈东亲自下令烧死郑微,企图借此打压苏州人抵抗的勇气。

    所以每每听到这个名字,郑光都难以保证平静,若是让他打败陈东并且抓住了陈东,他不保证不会将陈东五马分尸杀死,为父报仇。

    父亲,虽然我不是你的儿子,但是现在,这副身体,就是你儿子的身体,他所承载的一切,我会全部继承,为你争取封号和谥号只是第一步,你放心,最多十年,我定会为你报仇雪恨。

    抹了抹无法自抑的泪水,郑光缓缓起身,对范庆和黄锦说道:“时候差不多了,知府,黄公公,咱们回去吧,宴席没有咱们,可开不了。”

    范庆上前一步询问道:“既然令尊令堂有了新的封号,那么原先的墓碑就不能用了,要更换新的墓碑,而且要快,不能拖着。”

    郑光点头道:“这件事情奶奶说她亲自去做,我就不插手了,奶奶一定也有她的想法在里面。”

    范庆点了点头,说道:“那,我也就不多事了,平之,回去吧!”

    郑光点点头,请范庆和黄锦先走,自己紧随其后,回去之前,郑光最后望了一眼那三座墓碑,紧了紧拳头,转头离开。

    回到郑府之后,第一波宴席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几位主要人物出场,就可以开始庆祝了,显然,大家的主要目标人物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大太监和即将走马上任苏松兵备的范庆,郑光虽然前途似锦,不过还是不及这两位已经红得发紫的当红辣子鸡,大家把主要的恭贺都送给了这两位大爷,而郑光只得到了少部分意图不轨的人的恭贺。

    对于这些,郑光一点儿也不在乎,这也是人之常情,未来的贵人和现在当下的贵人相比,显然是现在的贵人更值钱,不是每个人都有很长远的目光去看到几年十几年之后的事情,大部分人还是更关注眼前的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吃着酒席,喝着好酒,互相欢庆,庆祝着不知道是什么的什么,这场流水宴席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因为想来的人数太多,郑府的地儿不够大,大家也就达成了不成文的协议,吃好了就走,给后面的人留点东西,留个位置,日后好相见,来的人是络绎不绝的饥肠辘辘的新客,手里拎着奇奇怪怪的物品,都快堆满了大堂,黄锦已经被灌的不省人事,到后屋睡觉去了,郑光和范庆也纷纷不胜酒力,提前退场,把场子留给大家伙儿,郑氏留下郑勇做代表,反正郑勇好酒,这一次,郑光允许郑勇狂饮。

    范庆和郑光一起来到了书房,见着书房里已经准备好的精致小菜和一壶老酒,范庆就笑道:“看来早就准备好了,准备再次小酌一番?话说回来,自从你县试之前的那一次,咱们可就再也没有喝过酒了,以前约定至少三个月要聚一次,现在可是好久没有聚过了,今后你若考取进士当了官,咱们聚在一起的机会也就更少了。”

    郑光笑着坐在桌前,夹起一块鸡肉吃进嘴里,说道:“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要更加珍惜如今的时光,能在家里多待一些时日就多待一些时日,现在多待一日,今后也多一份回忆,以后做官可能就不会在家里做官,可郑氏祖业在苏州,总不能带着家人一走了之,现在想想,离开家乡,也真是惆怅啊!”

    范庆倒了一杯老酒,饮了一口,惬意道:“是啊,我也离开家乡很久了,大明也没给咱们这些当官儿的多少休沐日,想回家探亲都不行,前任巡抚就是贪图享乐,去南京游玩几日,还有理由,只是运气不好,遇上倭寇来袭,真要论起来,也不至于被削职为民罢官问罪,却依然被罢职问罪,这叫我等情何以堪啊!”

    郑光笑道:“既然做了官,就要付出代价,否则,如何对得起你手上的权力?”

    范庆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喝下一杯酒之后,开口道:“马涛来找过你了吧?”

    郑光愣了一下,然后释然,笑着点了点头:“位高权重的锦衣卫同知居然亲自来找我这样一个小举人,差点没给我吓死。”

    范庆深有同感:“如今锦衣卫在陆炳陆大都督的掌握之下,极为强悍,连速来压制锦衣卫的东厂都被锦衣卫压制,大有权倾天下之感,马涛刚来的时候,我也被吓得半死,生怕自己招惹了什么不该招惹的人,要被锦衣卫抓起来,结果他却告诉我,是为你而来,为你争取大量好处,还说皇帝陛下指名道姓要你写一封关于你自己对东南抗倭的想法,是吗?”

    郑光奇怪的问道:“这件事你不该知道的才对啊?”

    范庆笑道:“这一次,我也算作是陛下要重用的人之列,同为功臣,马涛不会向我隐瞒这些事情,如果你的建议被陛下采用,我也是要执行的,这并不冲突,写得如何了,让我看看可以不?”

    郑光笑了笑,从书桌上拿起几张纸递给了范庆:“看看吧,我要让陛下知道,东南倭寇,到底起于何方。”

    范庆笑着接过了纸张,翻看起来,看着看着,范庆的面色开始变化了,红润的面色变得越来越惨白,到最后,豆大的汗珠地落在桌上,手一抖,一把将这几张纸撕碎揉捏成团,喘着粗气瞪大眼睛对着郑光低声喝道:“平之!平之!你不要命了?!”

七十八 明悟(上)() 
“平之!平之!你不要命了?!”范庆几乎是要发疯般的低吼把郑光吓了一跳,然后郑光便看见范庆将自己数日的心血放在了烛火上点燃,纸张迅速燃烧起来,郑光大为惊讶不解,一把拍在范庆的手上,将燃烧的纸张拍落在地,使劲儿的用脚踩,将之熄灭,但是熄灭之时,纸张也只剩下寥寥数片而已。

    “你这是做什么?!”郑光又是生气又是不解的质问范庆,范庆站起来,满脸后怕的说道:“我的小祖宗啊,你要是把这些东西现在就告诉陛下,东南之地,血海滔天啊!而且你自己,绝对会死在他们前面!”

    郑光顿时有种被背叛的感觉,不可置信般的质问范庆:“你已经知道这些事情了?我以为你从来不知道!”

    范庆使劲儿摇摇头,说道:“不是你想的那样!”

    郑光愤怒的吼出声:“那是怎样?!”

    范庆站起身子,快速的说道:“我是苏州知府,来苏州上任之前,我定然会知道一些原本不知道的事情,苏州是东南要地,财赋重地,不仅仅朝廷重视,那些依靠着苏州城生活运转的东南大户和百姓,更重视苏州,他们不会允许一个没有本事只会捞钱的人来做苏州知府,这一点,朝廷和东南百姓是完全一致的!

    我来做苏州知府之前,已经在其他地方历练了八年,政绩尚可,得到朝廷的认同,遂将我调职任苏州知府,但是哪里有那么容易?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我这个外来知府再怎么强悍,也无法真的把当地的这些豪门大户给压服了,反而我还要受到他们的限制,很多事情都绕不开他们。

    一开始我并不在意,很多地方的官员都是如此,再者,为当地民生计,不熟悉当地的初来乍到的官员的确是需要熟悉熟悉才能知道该怎么做,更何况当地还有倭寇作祟,没有当地人的协助,我不可能把苏州知府给做的很好,所以我与他们有了很多联系,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很正常,都是想要安安稳稳过日子的良民!

    但是不久以后,我渐渐发现,有一些人与我见面商讨问题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说一些和倭寇有关的问题,还曾经给我提供过几条重要情报,我调兵去看,果然如同他们说的那样,就这样,我打了几次小胜仗,立下了一些功劳,之后,他们之中就来了一个人,对我摊牌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你所知道的这一切。”

    郑光紧紧皱起了眉头,怒道:“那你为何不将此事上报给陛下,上报给朝廷?!”

    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