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嘉靖攻略-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光紧紧皱起了眉头,怒道:“那你为何不将此事上报给陛下,上报给朝廷?!”

    范庆闭上眼睛,坐回了椅子上,双手扶额说道:“你以为我不愿意吗?只是我最开始觉得他们不过是少数人,不过是很少很少的一批利欲熏心之徒,所以我打算更进一步,得到更多的情报之后调集大军将他们一网打尽,从而立功,只是我想不到,我这贪婪之举,反而救了自己一命。

    越深入,我就越惊讶,甚至觉得恐慌,我从未想到东南倭乱的真相居然是这样,我曾经也像你这样写下了一份奏折,想要冒死送给陛下,送给皇帝御览,让皇帝做决断,但是那个时候,我的师爷阻止了我,就像今天我阻止你一样,他对我说,东翁,你仔细想想,苏州知府不仅仅只有您一任,还有前任数人,东南官吏不仅仅您一人,更有千千万万。

    如果他们能对您这样摊牌,也能对别的官员摊牌,而且他们居然敢对知府一级的官员摊牌,告知您部分真相,那么他们就定然有恃无恐,至少,有比你更高级的官员做他们的靠山,拿他们的钱,为他们做事,您这份奏章,绝对到不了皇帝手中!您只会送掉自己的性命!

    当时我不了解啊,我很愤慨,我就说,即使东南贪官官官相护,我身为朝廷命官,深受国恩,岂能对此事坐视不理!任由小人坏我大明税政,中饱私囊!就算是拼了这条命,我也要将这份奏折送到陛下眼前!哪怕,是让锦衣卫去送!对,你没想错,当时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锦衣卫南镇抚司,把这件事情告诉锦衣卫,告诉陆炳,我觉得即使全天下人都背叛了皇帝,也只有陆炳这个皇帝的奶哥哥不会背叛!”

    说道此处,范庆露出了极为痛苦的神情,郑光忍不住的询问:“然后呢?”

    范庆犹豫了一下,接着下定决心般说道:“陆炳不会背叛皇帝,但是陆炳会隐瞒,他也会隐瞒,师爷对我说,我来之前数年,陆炳就任锦衣卫之后,就往南镇抚司里派了很多好手,对倭寇之事明察暗访,数年下来,陆炳会一点消息都得不到?更何况平湖陆氏本身也是大家族,对于倭寇一事,会一点都不知道?

    他说他敢保证,陆炳是全大明除那些罪魁祸首之外,对东南倭乱了解的最透彻的人,甚至于比那些倭寇本身都透彻,我所猜测的,是陆炳全部都知道的,锦衣卫无孔不入,连大臣说了什么话吃了什么饭都清楚得很,这种事情,是那么容易瞒住的吗?既然那么多官员都选择同流合污,只能说,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那么多年了,大家从未想过将此事戳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倭寇之乱而得到巨大利益,东南官场从上到下,北京朝廷从里到外,甚至是锦衣卫里面,也都有因此而受益之人,他们会怎么做?是会帮助我将此事告知皇帝,从而掀起滔天血海,还是将我一人料理掉,继续过日子?

    平之,你一定要相信我,这样一份奏折,你就算是交给了马涛,陆炳也不会递上去,陆炳知道,全都知道,一切都知道,甚至于那些太监里面都有人知道,黄锦不知道,因为他是皇帝身边的老人,只忠于皇帝一人,没人会告诉他,但是陆炳不一样,他有家,几百口人,他要他们活命啊!

    你以为陆炳真的是什么大英雄大豪杰,或者是权臣,权势滔天,这都是真的,真的,非常真,但是你同时也一定要知道,是人就会有私心,有私心就会办私事,你把这份奏折递上去,陆炳不会递上去,或许会重新找个人写一份普通的折子递上去,谎称这是你写的,然后想法设法的阻挠你,设计你,轻而易举的就能治你于死地!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把折子递上去了,你知道结果吗?那么多人的命和钱被你一人坏了,夺人财路是什么样的仇恨?他们在京城里耳聪目明,皇帝还没决定好,你就死了,而且还没人知道,皇帝当然会大怒,但是皇帝毕竟是皇帝,大明的安稳是第一步,他会仔细考虑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你一人的虚妄之言。

    查吧,查吧,锦衣卫的暗中配合,东南官场的官官相护,京城里东南官僚的暗中协助,古人云三人成虎,你觉得皇帝会相信谁?会怎么做?之前的锦衣卫为何会输给东厂?因为太监和外臣的亲殊之别,太监离皇帝近,而锦衣卫离皇帝远,皇帝更愿意相信自己可以看得见掌握的住的太监,而不是别人!北京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们在北京,而你远在苏州!

    平之,你要知道,这份奏折一旦落入锦衣卫之手,最快明日,你就会丧命!还会连带着你的家人和很多很多人,咱们的君父记性可不太好,能否记住你都不一定,你要知道,你不是大官,你不是重要人物,你没有重权,没人会帮你,我在北京城待过,我知道皇帝是如何的易变,你千万不要觉得皇帝让你写奏折是重视你!除非你做了首辅,否则千万不要觉得皇帝会重视你!

    平之,我是看在我与你之间的生死之交上,劝你,人最不能要的,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你以为你很重要,其实,你只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你以为一腔热血可以和那些大户拼个你死我活,但是你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只蚊子,嗡嗡叫嚷,还想吸血,他们收拾你,不过是双手合十罢了!”

    一番话,把郑光说的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不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为了家人,如果郑光是孑然一身,说不定脑子一发热,带着当初和蒙古人决战的死志和那些混蛋硬刚,大不了脑袋掉了碗大的疤,拼了命也要铲除这些蛀虫不可,但是涉及到家人,涉及到奶奶,涉及到赵蝶儿,涉及到郑江郑勇,涉及到其余的婶婶和妹妹们,郑光动摇了。

    没法儿不动摇,真的没法儿不动摇,如果只是自己,无所谓,大不了一死,可是郑家这一家子老弱妇孺,没了自己,还要被牵连,那将是怎样的痛苦?

    可是可是我所做的事情明明是正确的事情,为何,却连第一步都迈不开?我错了吗?我错在了什么地方?

七十九 明悟(下)() 
“我所做的事情,明明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连第一步都迈不开?”郑光颓然的跌坐在椅子上,仿佛失去了全部的精气神,看着自己抢救出来的几片纸张,只觉得浑身无力。

    范庆叹了口气,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口喝下肚,带着自嘲的笑容说道:“这世道便是如此,颠倒黑白,明明是正确的事情,做起来,千难万难,可是贪污受贿那些错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做成了。

    当初考取进士之后,观政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被外放,在陕西做过知县,那个地方啊,冬天很冷,春日也短,常年不太暖和,那一年,我记得很清楚,开春以后,春耕以后,来了一场寒潮,把庄稼地里的作物都给冻死了,有一个算一个,一颗粮食也没活下来,然后啊,那些农户就对着田地,哭啊,哭啊,哭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男人蹲在田地里哭,妇女在边上抹眼泪,孩子小,不懂事,就趴在娘亲怀里,一个劲儿的喊饿,好饿,那个样子,我这辈子都忘不掉人总是要吃饭的,可饭呢?都在地里,给冻死了,没种子粮了,陕西土地不高产,一年一熟,种子粮拨下去之后,全家都指着土地过日子,一场寒潮,一年的粮食没了。

    那个时候我还年轻,一腔热血,只想报效国家,为百姓做点事情,看着百姓不停的哭,我心里很难受,我想为百姓争取一些米粮,争取一些补助,争取朝廷的免税,至少让他们度过这段时日,然后再想办法,重新耕作,这是我作为知县义不容辞的责任,说来也是幸运,不幸中的万幸,那次寒潮规模甚大,十几个州府受灾,陕西全省告急。

    大的灾情没人敢隐瞒,很快,朝廷的赈灾款子和赈灾粮就下来了,巡抚下令各州府主官去领取救灾款和赈灾粮,然后各县主官再去找州府主官要救灾款和赈灾粮,朝廷规定的,每户每人十两银子,有一个算一个,一人十两银子,再给米粮若干,足够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然后朝廷下发种子粮,再行耕种,看看能否弥补损失。

    得知此事,我的心就安定了,我告知了全县百姓,百姓们千恩万谢,就等着我把救灾款和赈灾粮领回来了,很快,我就得到通知,去府城领救灾款和救济粮,我点起车马赶到府城去领救济粮,当时我还是第一个去的,因为距离府城很近,很快就到了,当时我所管辖的县完全是务农之县,县城很小,也没什么人从商,全靠着土地活着。

    受灾之民大约有四千余人,毕竟是陕西小县,人口不多,不比东南繁华之地,粗略的算一算,四万两银子正好差不多够他们一年的花费,给一些米粮,勉强度日,挨到寒潮过去开始春耕,也大概能有个盼头,人有了盼头,也就不担心了,我初为官,也会有些成就之感,也有挽救一县生灵之感。

    结果府尊笑着给了我一万两银子,告诉我这就是赈灾款子,我大惊失色,问朝廷不是规定十两一人,现在怎么算也不够啊?我所管辖之县有民四千,人人受灾,再怎么,四万两银子也是需要的,否则,他们如何度日?

    府尊等我说完,就又从怀里掏了三张银票给我,一张一千两,一共三千两,告诉我说,这是大家的惯例了,从府库拨出来,府库的人就要拿一些,运输的人拿一些,运到当地,巡抚拿一些,他们这些知府知州再拿一些,等到我们,就要少一些了,不过那些贱民随便给个几两银子就能活了,贱人有贱命,贱命有贱福,怎么着都死不了,不用在意。

    府尊还说,我是个新人,不懂这些规矩,没关系,这不就懂了吗?你一个小知县也不容易,朝廷一年才给多少俸禄米粮,也就将将能把饭吃好,但也吃不撑,纵观数千年上下,就大明对咱们这些当官的那么抠,要是不拿些钱,也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无论如何,这些钱要收下,朝廷不给,咱们只好自己拿了,当官也是要吃饭的!

    我没反应过来,就浑浑噩噩的离开了,出了府城才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想要再回去,却不知该如何说,如何面对,便也就行尸走肉般回了县城,把那三千两也掏了出来,一共一万三千两,分给了百姓们,虽然少,但百姓们依然是千恩万谢,好像得到了什么天大的恩赐一般,我一直想知道,如果他们知道原本他们可以得到十两而不是二两多一点,他们会如何做?

    后来我不甘心,把这件事情写了一封信交给我的老师,当时的礼部尚书,想要揭露这一恶行,借助老师的力量打击这群贪污**的官员,结果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老师对我说,全大明的官员都是如此,你一个小小的县官,又能如何?别说你只是二甲进士,没有选庶吉士,进不了内阁,就算你是庶吉士入了翰林院,这种事情,你要是说了,就是在和整个官场为敌,谁也救不了你。

    老师知道你年轻气盛,想做一番事业,但是凡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自量力者,是无法在官场上生存的,要么就接受,活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做官,要么,弃官不做,回家种田读书去,这样,你至少能活命。

    堂堂礼部尚书,未来的阁老宰相,尚且这样对我说,平之,你觉得,我还能如何?你以为我不想揭露此事?你以为我不想和他们斗争到底?不是不想,实在是无能为力,至少,在咱们做到那个最高的位置之前,是没有办法的,他们有组织有人手有背景,咱们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和他们斗?

    听我一句劝,重新写一份,不管什么,哪怕是练兵之策也好过这些政论,至少,你可以得到赏识,可以更进一步,将来考取进士,才有入翰林院的机会,平之,若你仍然抱有那样的想法,那是好的,不要忘了,要深藏于内心,牢牢记住,等到有朝一日你能收拾他们的时候,再去收拾他们,现在,养精蓄锐,积蓄实力,等到合适的时机,一击之下,就让他们无法反抗,这才是明智之举!”

    范庆的话很长,很絮叨,一边说一边喝酒,等到话说完了,酒也喝完了,一晚上狂轰滥炸之下没有醉倒的范庆,却在这区区一壶酒的打击之下趴倒在桌子上面睡过去了,呼声震天,估计打雷也醒不来,看似不合理,其实合理的很,唐代的大诗人们早就说明了原因——酒不醉人人自醉。

    正如同你永远也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无法避免让一个想醉的人喝醉。

    郑光站起身子,张开手掌心,看着那最后的几片纸,抿了抿嘴唇,将它放入了自己最喜欢的锦盒之内,和父亲留给自己的那些遗物放在一起,而后将锦盒藏好,走到书桌之前,磨墨,提笔,开始重新书写给皇帝的奏折

    吾皇钧鉴:臣久居东南,数度直面倭寇之威胁,深知东南抗倭不利,并非倭寇之强之锐,乃大明之军久疏战阵,训练不得其章,战斗不得其法,凡遇倭寇,不敢战者一哄而散,兵败如山倒;敢战者径直前冲,不结阵,不持盾,不发矢,祖宗战法几近忘却,舍本逐末,以倭寇混乱战术应对倭寇,以我之短,攻倭寇之长,岂有不败之理?

    如倭刀锋锐,刀锋难避,大明制式长枪长矛乃木柄,倭寇一刀之下,枪尖自断,无枪尖之枪,则为木棍,如何对敌倭刀?倭寇久经战阵,战力强大,而我东南卫所之兵承平百年,战力只如寻常农家百姓,不过穿军服持长枪而已,与百姓何异?直面倭寇,一触即溃,敢战者寥寥无几,遂有东南抗倭之困局。

    臣以为,若平倭,必有平倭之兵,若有平倭之兵,必有善练兵之将,精选兵源,以善练兵之将练之,遂成军,以精锐兵器武装,遇战,则结阵,以完整阵法径直向前,倭寇阵型混乱,多仰仗个人勇武,而大明军阵既成,长枪突刺,弓弩发矢,铁盾护卫,诸军各司其职,宛如铁壁,倭寇则如瓷碗,一触即碎,绝非大明王师之对手,故其一者,精练新兵,操练军阵。

    另大明火器优良,种类繁多,数量占优,火器之利,数百步外取贼性命,而我军无损伤,面对倭寇岂有不大用之理?然大明之军善使火器者甚少,苏州之兵二千,竟无一人能使火器,东南之兵十数万善用火器者寥寥无几,臣以为不妥。

    然大明火器虽种类繁多,堪实用者不多,臣以为,实战之时,当舍弃诸多华而不实者,以佛朗机火炮、神火箭为主,火铳、火弹等威力小射程短之火器当勤加研究,改进之后方才列装,火铳尤为此,盖火铳可称单兵火炮,若射程远,射速快,堪为利器,可抗骑兵,故其二者,精简火器,列装新军

八十 朱纨() 
“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沙场征战者,战将为先,统兵训练,临阵指挥,率军厮杀,激励士气,非战将不可;然当今东南战将除卢镗、汤克宽等寥寥数人外,多数皆庸碌无为之将,遇倭寇则退避,不敢战,倭寇逼近则一哄而散,兵败如山倒,败后杀良冒功,殊为可恨,其罪罄竹难书。

    故臣以为,若要平定倭寇,当先选将,得优良善战之将才,予以重兵统帅,一者练之,二者御之,使其精熟军阵、火器之法,而后方可用于战场,新军未成之前,东南诸旧军应尽快操练火器之法,不应主动出击,遇敌当以火器死守,无令不得追击,以守为主,力图稳住局面,待新军练成,一举出击,必可击溃倭寇,一举而尽全功,故其三者,精选战将,守主攻辅。

    然则倭寇来于海上,陆上倭寇既灭,则复有倭寇自倭岛而来,灭之复来,乃治标不治本,故臣以为,倭寇自倭岛而来,大明当斥令倭国约束臣民,大明天威之国,区区倭国不敢不遵,必可使相当部分倭寇销声匿迹,故其四者,斥令倭国,寻标治本。

    昔年成祖时,大明水师雄壮,四夷咸服,声威远播欧罗巴诸国,然成祖后,大明水师不复当年,倭寇既来于海上,大明当精练水师,御敌于国门之外,避免倭寇登陆,发挥大明火炮之利,使之不能荼毒百姓,故其五者,精练水师,御敌海上。

    倭寇来自倭国,定不能深知大明地理,然臣观近来倭寇,皆熟悉地理,明道路,若无里通外国数典忘祖之辈为之指引,则万万不可能,臣以为定要严查此类叛逆,定斩不赦,使倭寇不明地理,不知道路,我军则可轻易围歼之,故其六者,明察暗访,斩杀叛逆”

    朱纨手里拿着皇帝方才交给他的奏折,仔细的阅读,同时他又有一个习惯,一定要读出声音才能将文章记在心里,更深的理解,于是他便轻声的读了起来,读完全文之后,朱纨缓缓合上奏本,不由得赞叹道:“陛下,若说之前老臣对倭患是雾里看花,那么如今,老臣对倭患已是豁然开朗,老臣很久没有见到如此有实际意义之文章了,不知,这文章是哪位东南大贤所作?”

    嘉靖皇帝微眯着眼睛,不无得意的笑道:“你看看最后的署名?”

    朱纨定睛一看,署名是南直隶举人郑光。

    “苏州文豪郑光?居然是他,那就难怪了,说起来,老臣与他可是真正的老乡,老臣也居住在苏州城内,不过老臣是长洲县人,他是吴县人,但距离不远,同属苏州城,也是绝对的老乡,家乡居然出了这样一位贤才,老臣也是很高兴啊!”朱纨的脸上充满了笑意。

    嘉靖皇帝笑着点点头,而后露出严肃的神情:“古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现在看来,的确不假,之前关于倭寇的奏折,除了战胜请功折,就是战败请罪折,要他们分析原因,不是倭寇太狡猾,就是我军速度太慢,赶不上,哼!一群吃里扒外的混帐东西!这种事情都要瞒着朕,可想而知,东南的局势被他们把持到了什么地步,朕要是再不出手,东南就不是大明的东南了!”

    朱纨深有同感的点头:“近些日子家人给老臣的家书里屡屡提及之前的苏州倭乱,若不是郑光破敌,苏州恐不存矣,老臣甚为后怕,故此番回乡,定要剿灭倭寇不可。”

    嘉靖皇帝点头道:“那朱卿以为,郑光的这些策略里哪些能用,哪些可以立刻就用,又该怎样用呢?”

    朱纨翻开奏章,一边看一边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