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百八十一 上意(上)()
“先平倭,后逐虏?唉?平之,我与你的想法不约而同啊!”王世贞面露惊喜之色,直到发现大家都用诡异的眼神看着自己,才一脸便秘之色的低头承认:“好了好了我承认,我根本不懂军略,我只是十分厌恶倭寇,所以主张先把倭寇平灭了,关键我对倭寇和蒙古人都不了解,突然让我写策论,我怎么写得出来?”
李一元也略带些郁闷的说道:“元美说的也有道理,我也是一样,元美好歹还住在东南,多少对倭寇有些了解,我自幼长在江西老家,一没倭寇二没鞑虏,以前还觉得是优势,现在觉得这简直是劣势啊,我对倭寇和蒙古人更没有了解了。”
张居正点了点头,说道:“我辈读书人多少年都在研习经义之道,关于真正的实用之学,根本无从学起,也没有平之那样的才华,可以领兵作战,积累经验,对于我等而言,不拿圣人之言搪塞就已经是极限了,我的立意是夺回河套,遏制蒙古人,然后再行平定东南,因为我以为蒙古人年年南下,朝廷也没有精力去对付倭寇。”
杨豫孙赞同道:“我的想法与叔大差不多,之前坊间传闻三边总督曾铣上书请求收复河套,主张复套之战,我想,应该是有道理的,所以我支持。”
朱笈则摇了摇头:“我以为平之的看法是对的,先易后难,我虽然没读过兵书,但是也听说过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家里面尚且不平静,更何况抗击外敌呢?倭寇是内患,而且规模不足以威胁到大明之存亡,而蒙古人,动辄数十万铁骑,十分可怕。”
李春芳点头道:“我的看法也是如此,倭寇局限于东南一隅,不足以威胁到整个大明,但是蒙古人所处方位十分紧要,前宋之亡历历在目,千年来,中原屡受北方草原部落之袭扰,一直解决不了,蒙古人是心腹之患,务必小心谨慎,不可贸然开启战端。”
凌云翼则支持杨豫孙和张居正的看法:“虽说如此,但是蒙古人之所以可以年年南下威胁九边,其根源就在于河套之失,我求学之时遇到过一些对北方边患有所研究的学者,他们都觉得,河套之失,乃是如今朝廷最大的困境,若要遏制蒙古人年年南下袭扰内地之举,河套就非要收复不可!”
徐渭哈哈大笑起来,惹得大家一起看着徐渭,王世贞不爽道:“徐胖子,你笑什么呢?”
徐渭也不恼,笑道:“你们啊,最有经验的人就在边上,见过血杀过人练过兵,你们不去问问他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说自己的看法呢?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大家一想也是,郑光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张居正便开口问道:“平之,你之所谓先南后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或者,可以一边收复河套,一边平定东南,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郑光把目光投向北方,低声道:“和倭寇比起来,蒙古人才是大明真正的心腹之患,这一点,毋庸置疑,蒙古人的威胁,十倍于倭寇,昔年太祖成祖北伐,没有一次率兵低于十万,就这样,十数次北伐还是不能彻底消灭蒙古人,反而让他们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再次成为大明的边患,这足以证明蒙古人的强大。
倭寇虽说主要是大明沿海居民假扮,但是其主要根据地在大海,宛如无根之浮萍,不能扎根地方,就没有威胁进取之力,我能以三千兵击败其七千余众,我就有信心,我用五万精兵,可以在一年之内平定东南陆上之倭,但是若要根除倭寇,非开海禁不可,那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牵扯到国策,非我等目前可以讨论。
就从军事角度判断,倭寇的威胁不大,可是倭寇带来最大的威胁,就是使得大明主要的财赋之地税收锐减,以至于影响到国库,影响到北方抗敌,也就是说,没有东南的钱,北方就打不起来,朝廷没钱支持北方边军主动出击,就只能被动挨打。
所以我说,北方若要对蒙古人开战,就必须要平定东南,恢复东南税收,三年之后,朝廷有钱了,才能开始对蒙古人下手,至于你们所说的复套,我想说,我们明白河套的重要点,俺答也不是猪,他自然也知道河套的重要性,我们收复河套,他会眼睁睁地看着?或者说我们把河套抢回来了,他会坐着不动?
你们觉得,我们就算抢回了河套,俺答是坐着不动眼看失去河套无所作为呢,还是尽起大军前来报复呢?俺答有多少骑兵可以调用?我觉得机动兵力不下十万,即使他在草原上也有别的敌人,但是十万骑兵,他绝对拿得出来,而且不需要什么粮食,直接抢,以战养战,这是蒙古人一贯的作风,没有后勤威胁,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而我们不行。
你们觉得以朝廷目前的财力,可以拿出多少钱支持曾总督打仗?曾总督可以带多少兵进攻河套?打下河套之后,俺答会用多少兵来报复?来重新夺回河套?曾总督能否应对得了俺答的报复?应付一次能否应付第二次第三次?一旦俺答出动主力来攻打,曾总督手下的兵马,真的可以应对?不需要朝廷起大军来支援?朝廷能有多少钱起兵增援?有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士兵?”
众人越听越是心惊,为郑光的远见而折服,张居正大为惊讶,也大为懊恼,一拍自己的脑袋瓜子,懊恼道:“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郑光接着说道:“我们是想的很好,只打一仗,把河套收复了,但是有一句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打下河套,俺答会无动于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场局部战争容易啊,可是我们想这样,俺答不会听我们的,他万一脑子一热尽起十万铁骑南下,大明需要出动多少兵马才能守住河套?情况会不会脱离我们的掌控?北方数十万人的大战开始了,南方还能接着打?”
徐渭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笑容:“所以啊,两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要么先平定倭寇,要么,先对付蒙古人,绝对不能一起来,否则两边都要坏事,现在的大明不比国初,猛将如云,军队精锐,南北一起打也无所谓,而且蒙古人比倭寇强的太多,对付倭寇可能需要三年,对付蒙古人,三十年都有可能。”
当然,郑光这么做,并不仅仅是出自于实际情况的设想,还有一点,历史上曾铣复套的事件是以悲剧收尾的,皇帝一开始大力支持,但是后来突然改弦更张,更是接着把曾铣和夏言都给杀了,虽然里头少不了严嵩的作怪,可是如果皇帝一心一意要洗雪耻辱,严嵩再怎么作怪,也动摇不了要面子的心。
只能说,嘉靖皇帝这位聪明的皇帝,自己开始质疑复套之战了,他可能也想到了后面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朝廷无力一举击垮蒙古人,一旦陷入战争的泥潭,和蒙古人打起持久战,他这个皇帝得要花费多少精力才行?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刚开始登基雄心勃勃的皇帝了,皇帝开始懒惰了,皇帝开始求安稳而不求突破了。
很有可能,三分钟热度之后,嘉靖皇帝就开始寻思这件事情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和坏处,这仗能不能打赢,万一打输了,那该如何是好?打赢了,俺答会不来报复?会不会变本加厉的大举进攻大明?那样的话,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大明有那个财力支撑吗?
嘉靖皇帝开始怀疑自己为何要如此激动,寻根溯源,终于找到了最开始促使自己起了战争心思的原因——没钱修炼了
说白了这件事情的起因,是皇帝穷疯了想弄几个钱耍耍,而不是倒贴钱出去解决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问题,打赢了还好说,打败了,谁来负这个责任?杀一个打败仗的曾铣是容易,可是俺答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你打了他他不会打回来要更多的好处?
曾铣一死就算了,可是留下那么多的问题要皇帝来解决,那么烦人的事情,都要皇帝来做,那么哪里还有时间清闲的修炼?
这次的策论根本就不是询问进士们到底如何去解决南倭北虏的问题,而是皇帝内心开始纠结,开始担忧,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大操大办到底是不是已经引发了一些难以控制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和情况到底是不是他真的需要的。
皇帝开始质疑了。
嘉靖皇帝或许从内心深处根本就不想去解决这些问题,他只想得过且过,等自己死了,管他洪水滔天,自己爽就可以了,圣君?大帝?武?这不是他追求的,真的不是,他从来也没想过真的要和蒙古全面开战,他所想的,或许仅仅只是被欺负的狠了,穷疯了,一时兴起,想改变一下目前的情况。
可是他很快就意识到,若要成为一个不缺钱的皇帝,首先,就要成为一个没有自己时间、不能随心所欲的皇帝
一百八十二 上意(中)()
殿试结束之后,对于考生们而言,就是彻底放松的一段时间,他们终于不用再去经历一遍不堪回首的士子生涯,无数个寒窗苦读的日日夜夜,无尽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家人的失望,旁人的嘲笑,这一切,从交卷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再也不会经历了,因为他们已经成功地跨入了大明的最高阶层——士人阶层。
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就是官员了,最被人所羡慕的,最被人期待的,最被人渴望的,进士出身的官员,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太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的,他们所希望的,不过是当个官,过过好日子,欺负欺负以前欺负过自己的人,为一县之主,抒发一下心头的快意而已。
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未来多少年里,最轻松快意的一段时间,就是现在了。
他们还没有去想,成为官员之后,他们所需要面临的种种,他们所需要经历的种种,新科进士的光环失效之后,他们是否还有如此轻松快意的心境,如此得意的思绪,那都是不确定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自以为已经结束的炼狱,其实是未来的岁月里,他们无数次回想的天堂。
然而这一切在现在是毫无说服力的,无论是对于士子们也好,还是对于正在阅卷的阅卷官们也好,还是对于正瞪大眼睛监视着一切的锦衣卫也好,都是没有意义的。
本次殿试的主阅卷官,是大学士夏言担当的,大学士严嵩和礼部尚书孙承恩分别担任副阅卷官,其余人等都是同阅卷官,由于只是一份策论,所以阅卷的速度自然快一些,对于某些标准卡的也不是很严格,也不需要黜落,仅仅只是名次重排而已。
夏言盯着手上的每一份卷子,看着每一份策论,他脑袋里全部都是郑光的那份策论,和那份可以吸引到他的策论比起来,现在所看的子曰诗云,毫无吸引力,完全不足以让他为这些卷子打上最高的评价——一个圈。
按照阅卷规定,九名阅卷官都有评断卷子好坏的权利,一份考卷要被所有的九名考官都阅读过,并且打上评价之后,再去做最后的判定,最高的评价是一个圈圈,次一等的是一个三角,再次一等的是一个点,再次就是一根竖杠,最后一等的是个叉叉,想要得到一甲进士那珍贵的三个名额中的一个以及二甲的名额,就必须要得到八个圈圈,如果有超过一个的三角或是点,就肯定要落入三甲。
而对于一甲进士的三个名额,估计只有全部九个圈圈都到手才有可能得到了,不仅仅是策论的内容,还有书法,还有卷面的整洁程度,总体的观感等等,评价相当细致,相当的吹毛求疵,当然了,他们也不敢乱来,因为搞不好皇帝就要亲自查阅试卷,明太祖就经常干这个事情,还闹出不少次科举案,杀掉不少考官。
至于嘉靖陛下,一般只看前十名的卷子,但是,也难说会不会突发奇想要看别的卷子,毕竟圣心难测,而嘉靖皇帝又是出了名的善变多疑。
夏言已经连续看了十多份阐述国虽大好战恒亡的卷子,一律打上三角或者点点,打入三甲之列,就算是遇到有八个圈圈的,他也会评价为点,使之不得进入二甲前列,得以选庶吉士,他并不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意,说实话,如此善变的心意,也没几个臣子可以明白,所以夏言还是坚定的主战派,看到主和派的卷子就一律打落三甲和二甲后列,看到主战的卷子就给圈,最不济也是三角。
直到一份熟悉的卷子出现在他的面前,夏言才眼前一亮,那熟悉的卷首语和第一页纸的论断,让夏言瞬间明白,这就是郑光的卷子,八个醒目的圈圈画在上面,让夏言明白自己就是决定他一生的那个人,第一页纸他已经看得差不多了,直接跳过,去看接下来的策论。
郑光反对对蒙古开战的理由是国家困顿,缺少精兵强将,不能同时两线开战,自古以来两线作战就是兵家大忌,更兼攘外必先安内的用兵准则,此时此刻,对蒙古动手是不理智的行为,就算夺回了河套,但是我们能保证俺答不会再用兵抢回来吗?俺答手里有多少机动兵力?我大明可以出动多少兵马守卫河套?一定可以战胜之吗?
打赢第一场,就可以接着打赢第二场吗?我们有什么凭据可以断定俺答不会一而再再二三的试图夺回河套?我们明白河套的价值,俺答就不明白?我们可以调动数万兵马去夺回河套,俺答会不会出动十万铁骑南下夺回河套?不要小看蒙古的战争动员能力,他们的每一个青壮都是战斗力,战争从来不带辎重,完全是以战养战,就这一点,他们的动员能力十倍于大明,俺答可以轻松的调集十万铁骑,而我们却难以集中十万兵马的力量。
他们可以调动十万快速且精锐的骑兵,而我们却只能调集不到十万人的步卒,速度、战力皆不如蒙古人,河套走廊上没有多少城池可以给我们守,我们势必要面对野战的局面,大明的边军即使由曾总督统帅,精锐齐出,可以挺过第一次,还能挺过第二次第三次吗?如果可以的话,边军的战斗力还真要让人刮目相看,之前那么多次战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值得商榷了!
还有,大明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粮食、兵器、器械、民夫等等,准备战争就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而蒙古人集中兵力只需要遣人往各部落宣布可汗的命令,各部落火速集结青壮骑兵往可汗规定的目的地前往,由于是草原,还是骑兵,他们集结的速度远超大明,大明就算是同样集结骑兵,也不如蒙古人的轻便快速。
这样一来,数十日的时间差就出现了,第一战我们可以发动突然袭击进攻河套,但是那之后呢?蒙古人失败,就会咽下苦果不来找麻烦?俺答就会坐以待毙,接受最便捷的进攻中原的跳板被夺走而无动于衷?战争的结果是俺答继续发动进攻一定要夺回河套的可能性大,还是什么也不做的可能性大?俺答会发动几次战争?大明可以承受俺答多少骑兵的进攻?
打仗需要的是什么?是后勤,是财政,是粮食,是弓弩,是箭矢,是民夫,是骡马,这些来自于什么?来自于钱,大明的钱来自于什么?税收!大明的税收来自于何处?东南!大明最重要的,最大的财政来源,东南!
大明财政的百分之七十,集中在东南数省,东南的赋税,历来都是大明的命根子,而如今,命根子被别人攥在手里,对于大明这个巨人来说,又该如何自处?
大明的综合国力和蒙古人比起来要更强一些,蒙古人只是军力强横,但是无论是文化还是财政还是科技,都被大明远远的甩在后面,所持者,不过是强悍的军力而已,和大明的全面发展比起来,蒙古人甚至不能算一个国家,只是一个部落而已,偶尔出一个能干的统治者,才能成为一个整体,一旦这个统治者死掉,后继无人,他们会迅速的分裂,衰落,不像大明,可以完全的继承下来。
郑光觉得,以大明目前的财政状况来看,可以支撑一场复套之战,却不能支撑复套之战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大明要做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平定倭患,把东南理清了,恢复税收,加大军事投入,进行军事改革,增强边军的战斗力,三五年之后,财政充分,军力强悍,粮草齐备,才能一举发动反击战,那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夺回河套,而是在夺回河套之后,直接依靠河套打入蒙古腹地,重现千年前汉武大帝之光辉!
封狼居胥,可汗夜遁逃,漠北决战,匈奴人的下场,就是蒙古人的下场!
所以,在此之前,我们不能轻启战端,尤其不能大举进攻河套使得俺答察觉出我们的真实意图,我们要采取的,应该是另外一种主动防御的策略,在全面反攻之前,竭尽全力的削弱蒙古人的力量,为之后一举消灭蒙古人奠定基础,那么说一千道一万,具体怎么做呢?
郑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精锐骑兵化整为零,大规模深入蒙古内地,烧杀抢掠,毁灭蒙古的部落,发扬“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真言,务必让蒙古人疲于奔命,无力对大明造成有威胁的打击,顺带,为大明练一批可以充作主力的精锐骑兵!
到那时,蒙古人的部落损失惨重,人口牛马损失惨重,蒙古部落必将大规模内迁,蒙古人的战斗动员能力就会大规模下滑,俺答虽然恼怒,可以起大军来进攻大明,但是同样的,他不知道大明已经准备要彻底灭了他,心思还是和以前一样,轻视大明,大明则全面收缩兵力,固守当地,坚壁清野,同时发动围魏救赵的战术,蒙古人大举出动,我们也大举出动,直接奔袭其大后方,让他们哭都没地方哭。
这样,纵使不能击败蒙古,却能让他们在不经意之间,失去大量的战斗力!
一百八十三 上意(下)()
倭寇是内患,对于大明来说是小疾,是可以在几年之内解决掉,并且不复犯的病,而蒙古人是外敌,对大明来说之致命之患,是不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解决掉,并且不复犯的致命之患,为了解决倭寇,还不需要动用举国之力,只要东南出力即可,但是对付蒙古,却需要举国之力,聚集至少二十万战兵才有可能办到。
所以,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还用讲吗?
看完这长长的一片策论,夏言深深为之惊叹,能有这番见识,居然还是一个士子,就算是朝中某些高官,也没有这样的见识,而更可贵的是,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