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奇榆虽然在奏章上说打了大胜仗,但对唐军的重炮着实威惧,昨天好呆把对方赶到了对岸,否则等对方立好了营寨,以对方重炮的射程,只要上了东岸数里的距离,就可直接架起大炮对太原城轰击,而自己丝毫没有还手之力,所有他昨天连夜又从太原城拉出了三十多门大炮,其中有五门还是以前从义军手里缴获的唐军重炮。
唐军的十门重炮全部已开始了发射准备,二千先头部队向东岸驶去,剩下的二十门迫击炮也在其中,拓养坤打算在重炮的掩护下,先建立一个迫击炮阵地。
唐军一动,监视的官军就发现了,赶忙向陈奇榆报告,官军剿获的唐军火炮,因炮弹的质量问题,与用唐军炮弹发射的距离相差大约只有三四里,除去汾河的宽度和唐军重炮离岸的距离大约有一里多,算下来,唐军能护住的只是离岸一到二里的距离而已,这点距离根本不能让唐军立下营寨,唐军还会在离岸四五里远的地方立塞,这样,官军的机会就来了,陈奇榆制住了部下马上要开炮的请求,道:“让他们先上来。”
唐军的先头部队果然来到了昨天立营之处,等唐军一停下,官军的五门大炮马上开始了射击,这次唐军认为官军的大炮射不到,因怕官军的骑兵突击,所以摆的阵型很密集,官军的炮弹马上在人群中开花,夺去了近百人的性命。
拓养坤大吃一惊,马上命令唐军的重炮反击,唐军的十门大炮一起怒吼,落在官军的阵前爆炸,掀起了一股股烟尘,可是也仅此而已,陈奇榆昨天已算好了唐军重炮的距离,刚好在唐军打击之外。
拓养坤只得命令士兵退回来,他不知这是官军从义军手中剿获的大炮,现在还只有五门,而且炮弹也并不充足,见官军的大炮射程突然增加了这么多,而且从望远镜中可以看到,官军的大炮足以三四十门,这样就不好打了,如果唐军在东边要坚持立寨的话,只能挤在一二里的狭窄区域,若官军拼着损失一些大炮不要,等唐军立寨到一半时,将大炮只要推进一二里,那唐军岂不要死伤累累。
拓养坤只得让东岸的士兵又全部回来,双方隔河对持,至于拓养坤梦想能架着大炮轰击太原城却没有了,除非唐军有力量将官军都逼回城中。
李万成拿下晋中后,将晋中与太原的道路全部封闭,能让官军晚一点知道就晚一点,同时加紧时间修整城池,后面运送的三十多门火炮也已经来到,安放在城头上,如此,晋中城已万无一失,李万成命刘希元带领五千士兵留守,他自己和白广恩带着一万五千名大军直扑太谷。
太谷守军虽然才二千人,但以一个县来说,算是兵强马壮,太谷就在前线,太谷的县令每天都担心唐军来攻,活在战战兢兢中,只有拼命的增加兵力,才有了这二千人,至于战力如何,那只有官军自己知道了,可这些年,唐军好象将它遗忘了似的,现大唐军终于来到,太谷县令反而长舒了一口气,该来的总会来。
面对唐军的一万五千名大军,还有那黑洞洞的炮口,太谷县令明智的选择了投降,即使他这二千多部下能以一挡十,他也没有心情去试一下唐军的战斗力,前头有那么多人做出了榜样,他又何必自行死路。
太谷一下,李万成就算完成了这次出兵的任务,山西的唐军除了地方守备部队,真正可以机动作战的只有五万大军,而朝庭除了在太原有五万多军队外,辽州驻有二万大军,朔州驻有三万大军,忻州有二万大军,大同有三万军队,朝庭在山西总共有十五万大军。
大同和朔州的军队以前是用来防备蒙古人和女真人入侵的,满蒙联军被唐军打败后,唐军现在已推到了乌兰察布一线,随时可以从那里学蒙古人一样直下张家口,攻击京师,因此朝庭并不敢因为满蒙联金败了就减少那里的驻军,相反还有所加强,除去两地的官军外,朝庭只有财政充许,还可以抽出九万大军来攻击山西的唐军,因此李万成也见好就收。
晋中失守的消息在第三天后才传到了陈奇榆耳中,这几天,官军和拓养坤一直在汾河两岸对持,拓养坤数次想渡河都没有成功,这天,拓养坤接到李万成的命令,他的任务已完成,可以回去了。
等拓养坤乘船顺流而走后,陈奇榆才放下几天来紧绷的心,官军的大炮虽然可以阻止唐军渡河,但他不象唐军,炮弹可以随便放,每一枚炮弹都要精打细算,就这样,只不过三天时间,太原的炮弹已清耗了一半,照这个速度下去,六天后官军的大炮就要变成废铁,因此,唐军要走,陈奇榆并不纠缠,只是这一仗官军打的有些莫明其妙罢了。
不过,击退了唐军,总是一件好事,等陈奇榆静下心来,才发现近在咫尺的晋中已数天没有消息,他赶忙派人向晋中查探,探子的回报却让他几乎吐血,晋中城高高飘扬的已是唐军的旗帜,周国卿的五千人,竟无一人漏网。
陈奇榆当然不甘心,他马上命忻州的两万人马赶来,一起把晋中给夺回来,陈奇榆只所以把二万人马放在忻州,纯粹是因为军费的原因,太原供应五万大军的粮草军需已经够紧张了,只好把二万人马放在忻州,让他们就近于食,否则七万大军长久的聚在太原,非把太原压跨不可。
至于不把二万大军放在晋中,那是因为晋中离太原太近,太原的一部分军需还要晋中来供应,加上陈奇榆认为五千大军的晋中,即使唐军来攻,守个数天总没有问题,一旦有事发生,自己可以马上从忻州调兵到太原,而太原的兵马就可以先分出一部分去救晋中,哪知晋中被唐军拿下后,太原竟会毫不知情。
没有了晋中,太原和辽州的联系也被切断,唐军还可以随时拿下辽州,从此山西正式被唐军一分为二,从区域上看,双方各占一半,但从人口和经济上来看,官军所占之地远比唐军所占之地贫瘠,而且大同,朔州一带多次被蒙古人和满人入侵,更是满目沧夷,太原的五万大军马上又要有近一半的粮食没有了着落。
等忻州两万人马一到,陈奇榆亲率三万大军来攻晋中,到了城下,见晋中的城池有一段显然是刚刚修好,看来唐军就是从这里攻进去的,陈奇榆想借着城池刚修的漏洞,也从这里用大炮轰一个缺口进去,但等官军的大炮刚一摆开,晋中数十门大炮一起发射,刹时不但炸死了不少官军,而且把官军的大炮也炸翻了不少,阵奇榆连忙指挥大军后退。
刘希元故意藏起了重炮不发,等官军退出炮火范围,刚刚整好队时,城头的重炮又开始响了,炸在了官军阵营中,掀起一朵朵死亡的浪花,陈奇榆没想到唐军这么快就运来了重炮,心中恨恨不已,知道若要强行攻城,恐怕要等唐军的炮弹耗光才可以,那时的伤亡不是他所能呈受的,吐了一口血,陈奇榆恨恨的道:“退!”知道晋城落入唐军手中后,再也夺不回来,只得率军返回太原。
得到李万成拿下晋中和太谷两城的消息后,李鸿基很是高兴,马上嘉奖了李万成,对立功人员都有奖赏,拓养坤第一次领兵牵制了太原的五万大军,虽然丢失了十门迫击炮,李鸿基还是给也发了一枚三级银质郧章,刘希元以四千人马和官军二千人马交战,自身只损失了不到二十人,就将官军的二千人马全歼,功劳最大,李鸿基将他再升了一级,由原来的从五品游骑将军升为正五品的定远将军,李万成手下一下子有了三个正五品的大将,这在唐军中还没有先例。
唐军现在的总兵力并没有扩张,只有十五万属于野战军,其中山西为五万,统一归宣威中郎将李万成指挥,宁夏甘肃二地有三万大军,由骁卫大将军马维兴,怀化中郎将高一功二人统领,榆林驻有二万大军,由归德大将军李双喜统领,可以随时对草原支援,还有一路大军驻扎在草原,总数为五万人,配合顾君恩的筑城,随时镇压敢于反抗的蒙古部落,统领为武卫大将军高立功和明威中郎将高杰。
至于西安的三万人马属于唐军的近卫军,统领是近卫中郎将李过,唐王不动,这三万人马就不会动,虽然三万人马装备可能还超过野战军,但却不适合算在野战军当中去。
当然,如果要作战,唐军可以将各地的守备部队拉上来,足有二十万大军,而且守备军可以在数月内扩充一倍人马,还可以征发民夫,组成数十万的大军,但守备军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远远比不上唐军的野战军。
所以,如果唐军要大战的话,只能把李双喜的二万军队抽调出来,还有宁夏,甘肃的三万人员可以抽调出二万人员出来,组成四万野战军,当然,如果唐王要亲自指挥的话,还可以加上三万近卫军。
草原的广大,越来越使唐军上下觉得人力不够,现在是到了该再次出击的时候了,鉴宝会上收取的巨额银子,足可以支付唐军数次大战的军费还绰绰有余,李鸿基已下令李双喜的二万人马和高一功抽调的二万人员前往西安,唐军下一个目标指向哪里,参谋部正在争论不休。
第五章伐明三策
丢掉了晋中,太谷两城,陈奇榆赶忙把先前的奏章追了回来,重新给朝庭发去了新的奏章,只说唐军大举进攻,晋中,太谷寡不敌众而失陷,太原则在他的指挥下大败唐军,杀敌上万,剿获大炮十门,完整的有四门,但唐军众多,要想收复两城,则力有未逮,由于粮饷已欠三月,士卒多有怨言,要求朝庭从速调拔粮饷,援兵,才能重新收回两城。
崇祯一手导演了和氏璧归于朝庭后,心里稍作安慰,在他看来,即然三位大学士都相信了,那么百官肯定会相信,百官相信,那百姓自然也会相信,就算唐军所得的是真,他也不用再害怕天命归于唐了。
此时接到陈奇榆的奏章,崇祯深感失望,自己给他那么大的信任,陈奇榆在山西却毫无作为,丢失了两城,还有脸报功,向他推要粮饷,但崇祯又深感身边无知兵的人才,杨嗣昌本来是他认为可以接替陈奇榆的五省总督的人选,但偏偏这时杨嗣昌的父亲去世,杨嗣昌丁忧在家,崇祯手头一时没有接任的人选,勉强压住了自己的怒气,给陈奇榆送去十万两内努银作为粮饷,补上以前的一些积欠,要求他尽快把两城夺回来。
对于大明来讲,崇祯八年的形势还是要比崇祯七年要来的好,大明的三个最主要的敌手,一是满人,二是农民军,三是算在叛军中的李自成部,第一个敌手满人被李自成打残,朝庭在关外的压力减轻了许多,农民军的首领高迎祥被擒杀,剩下的最大敌人只有一个叛军李自成了,而李自成好象暂时失去了进取心,与朝庭维持了长久的平衡,才能让朝庭喘上一口气。
但朝庭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相反,由于剿灭高迎祥的巨额军费,将大明的财政进一步拖跨,朝庭在十月份国库就已空了,京官们都已欠饷二个月,眼看就要到年关,总不能让京官们也空着肚子过年吧,朝庭上去都在眼巴巴的盼着福建广东两省的赋税能尽快运到京,以解燃眉之急,对于各地重新起伏的农民起义,朝庭只得责令地方官进剿。
崇祯八年的年底,西安城中迎来了二批回调的大军,榆林的李双喜先带兵返回,随后是从甘宁二地抽调的两万大军,各地的高级将领也纷纷回到西安,唐军在各个地方的军事行动都暂时停止,等待着参谋部和唐王作出决定,大战之前,先有一段难得的宁静。
参谋部给李鸿基提出了三策,一策是让高立功在草原的五万大军直接从张家口一带攻击京师,另一路大军从山西出发,攻击真定,保定,切断南方的勤王军进京路线,然后与高立功的大军会合于京城,一举拿下京师,推翻大明,然后再慢慢收复南方各省,这一策得到参谋部三名文官的拥护,他们都认为朝庭的力量不是唐军的对手,只要拿下京师,就算真正改朝换代。
第二策是让高立功的部队按兵不动,只要作出威胁京师的态度就可以,唐军只需派一路大军拿下整个山东,将京师和江南各省的联系切断,那时无论是唐军要对付江南,还是对付京师,都可以事半功倍。
第三策是唐军先杀入江南腹地,占领整个南方,然后再举兵北伐,到时北方粮饷断绝,纵有精兵也无济于事,这策是大明太祖朱元璋所用的路线,由参谋部的武官们提出,认为这样比较稳妥。
此时参谋部的人员有尚书省侍郎周凤梧,门下省侍郎宋献策,尚书省尚书左丞洪承畴,尚书省尚书右丞顾君恩,武卫大将军高立功,骁卫大将军马维兴,还有刚升上来不久的归德大将军李双喜。
第一策是顾君恩提出来的,得到周凤梧,洪承畴的支持,在另一个时空,李自成就是听了顾君恩此策,一路上势如破竹,拿下了京师,逼得崇祯上吊,将大明三百年的江山轰然推倒,可是后来却败于满清之手,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第二策路是宋献策提出的,大明仅在京师就有数十万军队,还有关外的十几万铁骑,此时满人势力大衰,若唐军攻击京师,关宁铁骑必然全力来援,就算拿下了京师,唐军也必定损失惨重,大明在南京完全可以另立新朝,那时可能就会造成南北分裂。
第三策是高立功提出来的,有两名武官李双喜和马维兴的附合,江南是朝庭赋税重地,而且大明太祖就是在南京定鼎才夺得了天下,相比较北方而言,江南朝庭的军事力量更差,唐军可以一鼓而下,其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李鸿基也在计算各策的得失,这三策,各有利弊,但无论是那条,都是要直接灭明,而此时已到了灭明的再佳时候吗,第一策,另一时空的李自成曾用过,但后来证明失败了,虽然此时不用担心满清会再次入关,李鸿基却在心理下意识的排斥这条线路。
第二,第三策都相对比较稳妥,但李鸿基心中委实取决不下,要在现在就开始统一全国的道路吗,唐军的人力只有朝庭的十分之一,兵力也只有朝庭的十分之一,若是此时灭明,即使成功,必定要委认大量的大明官吏和乡绅来管理地方,以后唐军的政策推行必定要遇到巨大的阻力,若是消化不了,说不定自己的治下也很快腐化坠落,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李鸿基扫了在座的各人一眼,每个人眼中都射出热切的光芒,盼望唐王能同意自己的意见,李鸿基缓缓的开口道:“各位,这三策都很好,各有各的优点,现在我们能分析一下各策可不可行,拿第一策来说,我们若是能够直接将京师拿下,那时必定天下振动,我们再也不是百姓心中认为的反贼,但各位想过没有,朝庭仅在山西就有十五万大军,关外又有十几万大军,这些都是大明能战之师,京营更是有数十万大军,鞑子数次入关也没有攻破,我军若要硬攻,实在是不可取。”
见第一策被唐王否定,顾君恩,周凤梧和洪承畴都叹了一声,知道唐王所说不无道理,不再反对,宋献策嘴角露出了笑意,他就是看到了顾君恩此策有点操之过及,才提出了自己思考多时的想法,认为唐王既然否定了第一策,那么必定要取第二策了,至于第三策,那是武将们提出的,他们只看到明太祖用此策成功,却没想到历史上大部分都是由北统南,绝少由南统北。
李鸿基继续道:“第二策提出拿下山东,断绝南北路线,若真能如此,北方朝庭的强军能够不战自溃,那当能很好,但此策却不可行。”
宋献策道:“殿下,北方朝庭数十万大军,还有京城上百万民众供应,全靠南方的漕运,若我军占领了山东,北方无粮无饷,微臣愚顿,不知此计有何疏漏,还请殿下指出。”
李鸿基微微一笑道:“大海。”
宋献策一怔,重复道:“大海?”
李鸿基道:“不错,大海,虽然朝庭一直依靠漕运将南方的粮饷运到北方,但一旦漕运断绝,朝庭必将把河运改为海运,海运远比河运损耗要小,到时我军非但不能将南北分开,反而要承受朝庭左右夹击,所以第二策不可行。”
宋献策明白过来,朝庭的禁海令一直名存实亡,福建,广东两省有大量壕富从事海运,他们能让东西运往日本,南洋各地,如何不能把粮饷由南方运往北方,以前朝庭曾有官员提出过将漕运改为海运,可以大大节省成本,朝庭只所以没有采纳,那是因为漕运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群臣纷纷上书反对,才把此事搁了下来,若唐军将南北漕运切断,逼得朝庭不得不采取海运,对朝庭来说,反而有利的多。
高立功,马维兴,李双喜见前面两条都被唐王驳回,心中暗自高兴,打仗还是要听武将的才行,看来唐王有可能要采纳自己的提议。
李鸿基停了一下才道:“第三策吗,不是不可以,只是太急了一点,历史上一直是以北统南,那是因为南方虽然经济发达,但不产良马,不产好弓,如今对我们来说却完全没有问题,我军已拿下了大草原,每年都有大量的良马补充,我军的火器远比弓箭厉害,如果我军拿下江南,又有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攻下北方并不困难。”
高立功不解的问道:“那殿下为何要说太急?”
李鸿基道:“对于江南来说,我们要一口一口的吃,南方军事虽然比北方弱,但人口众多,经济一直比较富裕,百姓尚有一口饭吃,许多人还心向朝庭,而且南京还是陪都,可以统一指挥来反抗我军的进攻,如果我军全力进攻南方的话,一旦陷入旷日持久的作战中,北方朝庭的数十万大军必定不会作势不理,一旦攻击我军的后方,那我军就要首尾难顾。”
众人都沉默下来,三策都被唐王驳回,各人不免有点尴尬,武将倒觉得没什么,几位文官却有点难堪,从唐王刚才的分析来看,他们提出的得意妙计尚且不如武官所提。
马维兴却不管这些,他只要有仗打就可以了,对这些战略分折并不善长,只所以支持高立功,哪当然是同为武将的原故,见唐王事实上还是用了先下江南的计策,大为高兴,道:“殿下,那你说吧,我们该先打哪里。”
李鸿基的手指点在一个地方,众人都惊讶的道:“四川。”
宋献策马上道:“殿下,四川地形险峻,何不先易后难,拿下湖广再攻四川为好。”
顾君恩却同意,道:“四川固然地形险峻,但昔日刘备既然能拿下,我军实力远非刘备可比,又怎拿不下四川。”四川人口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