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贺小风顿时恭恭敬敬的向宋应星行了一个礼:“原来此书是先生所著,小生眼拙,还望先生不要见怪。”
宋应星连忙道:“不怪,不怪,还请小哥告诉我一下贵府买许多书是何意?”
贺小风看了看大街上,这里正处于闹事,虽然此时寒风呼啸,不复原来的人来人往,但也常有人从马车旁匆匆而过,不由道:“此地不是说话之所,老先生不如随在下回府,在下一定将买书的原因一一告诉老先生。”
宋应星听他话中之意,买书之人正是他自己,更是好奇,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贺小风,这个年轻人风度翩翩,一副世家子弟的模样,能一下子拿出如此多的金币,不可能歹人,因此欣然上车。
一路上,贺小风对宋应星全是夸赞,把《天工开物》赞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宋应星足可以媲美任何一位古之大贤,宋应星内心虽然也是如此认为,但《天工开物》毕竟属于杂学,刊印后也入不了读书人的视线,才会大半年的时间,只卖出了十来本,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自己再自负也是枉然,陡然见到了一个知已,宋应星内心的畅快可想而知。
只是贺小风却绝不透露购买他书籍的用意,让宋应星更是心痒难忍,直到城门口,宋应星才稍为清醒,问道:“怎么,要出城?”
贺小风道:“敝府在城外,离这儿还有一段路程,不满老先生,我每日都派人行程数十里,前去书店,看先生的书有没有刻印,若是刻印,马上买回。”
宋应星见此人对自己的书籍如此重视,更是非要弄清对方买书的原因不可,可是贺小风在车上却怎么也不肯说,只是回道:“到了府中,自然清楚。
宋应星出了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家人也被一群人持着宋应星的书信接走,北京城少了这么一家人,根本毫无反应,只有那名书店老板叹息不知宋应星一家到哪里去了,他也没有留下一本底稿,再也挣不了钱。
这样的事在朝庭的各省都上演着,凡是在格物,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被唐军悄悄请走,甚至唐军将手伸到朝庭的工部,对于一些有特长的人都软硬兼施弄走。
这事朝庭却毫无察觉,他们全部都震惊于唐王即将到来的称帝中,唐军境内对唐王称帝的呼声越来越大,当锦衣卫将此事上报时,崇祯和他的内阁重臣都大为失态。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一章 心动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唐王一旦登极,肯定就要全面向朝庭进攻,朝庭然虽然新得到了七百多万两银子练兵,各地也报上了练兵的兵员,比七十万只有多没有少,连内庭也有十万太监演武,只是能不能挡住唐军的进攻,崇祯却丝毫没有底。
崇祯思来想去,还是要亲自检阅才能放心,那知皇帝要亲自阅兵的消息一传出,连杨嗣昌也反对:“皇上,三军演练,耗费巨大,朝庭财政已不堪重负,不如任选一队精兵,由皇上亲自观看即可。”
崇祯想想国库空虚,只得点头,古人说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远取精兵检阅也未偿不可。
杨嗣昌于是精选了千余人,在崇祯面前操练,这些人都是从各军中精挑细选的健儿,一番操练下来,让崇祯满意无比,崇祯还是不放心,又亲自去观看曹化淳的内监操演。
曹化淳早已从皇帝身边的小太监得到皇帝要来的消息,他将太监中的老弱全部安排在后面,精选了数百名通武艺的太监在前面,弯弓射箭,靶靶皆中红心,马军,步军人来人往,呼嗬有声,奔走跳跃,全不知累,崇祯自以为精明,见到内监尚有如此战力,大感满意。
崇祯十年十二月,崇祯悄悄观看完曹化淳演练数天后,受命曹化淳提督京营戎政,这是曹化淳再次任此职。崇祯五年七月曹化淳曾受此职。当时辽东危局日甚一日,中原之乱又久不平。崇祯意用中官置要地。
只是曹化淳初受此职就有工部员外郎骆方玺上言:“陛下即位遂置魏忠贤亍大戮,岂为溺情阉宦。”
崇祯才罢免了曹化淳此职,让他掌内监,这次崇祯却不但命曹化淳提督京营。又命太监李明哲提督五军营,杜勋提督神枢营,阎思印提督神机营,郑良辅总理京城巡捕,一时京城大权,全被太监掌握。
唐军境内要求唐王称帝的呼声一直没有停过,尤其是张献忠在南昌称帝后,这种呼声更是强烈。许多人都认为天下之地一半已入唐军手中,大唐正是蒸蒸日上。而大明已是腐朽不堪,大唐取代大明不可逆转,这就需要唐王殿下称帝。如此三军振奋,民众振奋,才能一鼓作气,取代大明。
何况,张献忠之流不过得一省之地就敢称帝,若不是唐军给他武器,他早就被福建和广东的官军灭了。哪轮得到他在南昌称孤道寡,许多人还在嘀咕,现在唐军和张献忠还有来往。别人是皇帝而自己的主公是唐王,称呼上就矮了人家一头,更是浑身不痛快。
高立功攻下辽阳后,唐军境内要求唐王称帝的呼声更高,唐王先灭蒙古人,再灭满人,其功绩已可以和明太祖相媲美,自然可以称帝,不过,当时唐军地三省头头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都没有参予进去。官员们的力量显得稍弱,而唐军上下的视线又转移到了河南的百万移民身上。呼声慢慢就停了下来。
如今移民已经完成了,唐王的功绩又添了一层,大家都闲了下来,对唐王称帝的问题重提了出来,而这次连唐军的重臣也参予进来,先是尚书省侍郎兼刑部侍郎洪承畴上奏唐王要求唐王称帝,接着是吏部尚书许鼎臣,而礼部侍郎赵良极更是抓住机会,派人到到处进献祥瑞,要让礼部在这次拥立中立下首功。
赵良极到各处进献祥瑞的行为很快就被唐王禁止,不过,各人要求唐王称帝的奏书却被留中不发,这给众人一个强烈地暗号,唐王这次不再反对,至少不再坚决反对,要知道以前各人要求唐王称帝的奏书都是一律打回。
首先接到这种暗号的无疑是三省地主官,他们马上反应过来,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齐上表,要求唐王殿下称帝。
三人一动,唐王称帝一事就成了板上钉钉,其他官员不敢怠慢,纷纷上表,接着是地方上的行政大员,四川的陆之渤,湖南的李双喜,湖北的刘芳亮还有甘肃,山西,大草原纷纷上表,要求唐王殿下称帝。
最晚得到消息的无疑是东北的高立功,高杰和刘宗敏三人,他们派出快马,日夜不停地赶路,路上不知累死了多少匹马,才赶在和四川的奏书一起送达,这种事谁也不敢怠慢,什么功劳也比不上从龙之功。
赵良极进献祥瑞的举动虽然被制止,但很快他就又重新活跃起来,礼部地官员这些天走路都牛逼哄哄,唐王登极之事,当然少不了礼部的操劳,到时礼部的势力必定会大增,再也不是可有可无。
不过,尽管唐军上下都热切盼望唐王称帝,唐王本人也没有意见,却还是要让臣下三请才以符合礼议,尤其挑选吉日更是慎重。
最终唐王登极的日子定在崇祯十一年的正月初十,不过,到了那时就不能说崇祯十一年了,而是从唐朝开始算起,定为大唐年,虽然这个年号有点长,因为长才更显得久,本来礼部还要取某某元年,听到唐王如此说法,大家都点头赞同。
李鸿基既然和唐太祖同姓,当然可以说是李渊的后裔,当年李渊称帝,还封老子为祖,何况现在唐军的官职,名称又都承袭了大唐。
不过,国名定什么却让唐军的重臣伤透了脑筋,毕竟建立的是新朝。总不能也叫唐吧,有人提义叫后唐,马上被人驳得体无完服,历史上凡前面加了一个后字的朝代,没有一个不是数十年就被灭亡。
讨论送到唐王面前时,李鸿基脱口而出:“就叫大唐第二帝国吧。”
周凤梧愕然:“殿下,何为第二帝国。”
“前唐为第一帝国,我们自然是第二帝国。”
尽管朝庭有心里准备,但当唐王称帝地消息当真传来时。大明境内的官员百姓全都震动地无以复加,许多人心中认为唐军不会主动进攻朝庭的幻想顿时破灭,唐王一称帝,接下来地两方肯定是不死不休,或许明年一开春,双方的战火就会燃起。
许多不看好朝庭的富商纷纷向唐军境内迁来,整个江南掀起了一股迁移的风潮,不过,这些都是在唐军境内有生意来往的人。他们见识了唐军的繁华,生意又与唐军紧密相连,自然要在战火来临之前移到唐军境内来。否则,战火一起,谁也不知会不会让自己受到波及。
而那些地主豪绅郧员则乱成一团,唐军对待那境内豪强的手段他们可都听说了,又是涨地租,又是取消读书人的免税持遇,唐军只是一个称帝的举动。整个朝庭已是人心惶惶。
现在已是腊月二十八了,明天就是大年夜,若是以前。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皆会呆在家中不动,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可是今年已以往不同,西安城地外地人比往日不但不减,反而更加热闹。商人,官员,驻在外地的大将,一个个从四面八方朝西安汇聚过来。
唐军登极之日定在正月。谁也不想错过,官员们就不必说了。商人们也一个个不回家,长安的银子现在正是好赚地时候。可以一边赚钱,一边看热闹,以后也有了向人吹嘘的资本,回家自然就只好推迟了。
这几天,西安城东门总是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唐牟在外面的大将一个个赶了回来,大家都想看一看这些传得纷纷扬扬的大将风采,湖南总督李双喜,湖北总督刘芳亮,山西威卫大将军李万成,甘肃武卫大将军高一功,成都宣威将军马祥麟,从大草原归来的忠武将军刘希元。
最主要的大家还是想看到这次直捣满人老巢地神武大将军高立功,高立功这些年一真镇守草原,功高劳苦,又是第一个带兵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唐军将领,这次领兵用极小的代价将为患中原数十年地满人剿灭,让所有的汉人都欢欣鼓舞,百姓想目睹他的风采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高立功要想回到西安,至少也要在年后才能赶到,他虽然得到了消息就马上动身,路途的遥远,也注定这个年要在路上渡过,西安的居民要想看到高立功的风采,在年前肯定是不可能了。
宋应星一家就是在腊月二十八来到了西安城,不过,他们选的门不对,这南门正是各地返回来参加唐王登极大典官员的主要进出之地,贺小风虽然贵为贺珍的左右手,但他注定不能象那些唐军的重臣一样,打着旗号,仪仗,大摇大摆地走进西安城,见到唐军的官员反而要避让在一旁,尽管有些官员地品级要比他要低。他们也只能在外面等着外地的官员进城后,他们才能进去。
李鸿基在前生尽管也很厌恶那些动不动就封锁道路,来个警车开道地高官,富豪,他称王后,出入大多都是微服出行,可是等级的差距在汉人的心中存了几千年,虽然李鸿基从来不让唐军的官员打着肃静,回避的牌子,但每当有官员出行时,人们还是下意识的避开,唐军的官员大多出身低微,也觉得理所当然。
宋应星一路上对贺小风有说不出的怨气,他出城数十里后就觉得不对劲,正要喝问贺小风时,却被贺小凤拿着一块手帕往他嘴上一捂,宋应星就觉得迷迷糊糊,他脑袋里闪出了一个念头:“不好,遇到了歹人。”晕了过去。
等到宋应星再次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躺在船上,最令他害怕的他家十余口人全都在一起,他问过大儿子后才知道有人拿着他的书信将他们逛出城后,然后迷晕了他们,一起送到了船上,宋应星左思右想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求财吗,明显不是,从对方出手的大方程度来看,他们的钱财远比他要多,报仇吗,也不象,自己哪里结识过这么厉害的仇来。
等到贺小风来看他时,宋应星干脆向他直接责问,贺小风只是回道:“老先生放心,敝上对先生求贤若渴,才让在下请老先生过去一趟,为怕老先生家人担心,只得将他们也带上。”
宋应星才知道贺小风身后果真还有人,只是此时后悔已来不及,全家都被贺小风捏在手中,投鼠忌器,他们也不敢乱动,不过,贺小风依然不敢大意,经常将他们迷晕,已应付官军的检查,直到进去唐军境内,贺小风才轻松了下来,没有再将他们迷晕过去。
宋应星一路上对贺小风不停的盘问,期盼能从贺小风嘴里掏出话来,可是贺小风年纪虽轻,却活象一个老狐狸,无论他问什么,贺小风一概不答,让宋应星更是着急,不知对究竟会如何安排自己。
他只能猜想可能是唐军的哪个重臣看中了他的学识,才把他擒来,这从路上贺小风能调动唐军驿站的官员就可以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在唐军中担任了官职,而且地位还不低。
这种想法让宋应星稍为好受一点,毕竟唐军不象流贼,不会胡乱杀人,只是心里却在盘算,等到见到了幕后主使之人,一定要让他大大难堪,自己坚决不会同意为唐军效力。
等到前面好不容易没有了官员进出,贺小风一行正要进城时,后来又来了一队进京的官员,打着正是四川巡抚的旗号。
贺小风等人只好再次避让在一旁,只是道路两旁的人突然嗡嗡作响,贺小风依稀听见怎么有女人的议论声。
贺小风忙抬头朝中间正经过的仪仗队看去,只见前面高头大马上骑着的正是一名女子,一身白色的裘绒将她全身的曲线掩盖,脸上也包裹着轻纱,让人看不出她的容貌,听到旁边众人的议论,那名女子却毫不怯场,反而摘下了面上的轻纱,毫无顾忌的打量着四周。
四周顿时响起了丝丝吸气的声音,“好美的女子。”“真漂亮!”“若能嫁给我,就是马上让我死也愿意。”
贺小风不由鄙视那些平头百姓少见多怪,他这些年什么美女没有见过,却没有一个让他心动,但心中的好奇却让他也忍不住也看去,映入他眼帘的首先是一双灵动的双眼,接着是她挺直的鼻子,小巧的红嘴,这名女子脸上的五官无一不美,女子仿佛知道贺小风在看她,冲他眨了一下眼睛,然后是一笑。
贺小风只觉得心中猛跳,这女子的一笑,仿佛有勾魂夺魄的魅力,他刹时觉得找到了令自己心动的女人。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二章 巧遇
直到四川巡抚的仪仗过去许久,贺小风还没有回过神来,宋应星这些年虽然一直埋首于学问之中,但如此明显的事又怎会看不出,在旁边冷笑着打击贺小风道:“你不用痴心妄想了,她不是你可以高攀的。”
贺小风此时涨红了脸:“我是唐军中堂堂五品官员,如何高攀?”
宋应星一惊,对方和他同行数千里,一点口风也不露,自己还以为贺小风最多也就是唐军中哪个重臣的下属,没想到会是唐军中正五品的官员,唐军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唐王亲自任命,可不是随便一个重臣就能差得动,除非是唐军八部首脑或者干脆是三省的头头,听到贺小风报出来历,倒把宋应星吓了一跳。
不过,宋应星见到从没有失态过的贺小风如此一撩拨,就道出了自己的来历,心中感叹,到底是年轻人,他第一次在贺小风面前占了上风,自然不愿意错过打击他的机会,轻蔑的道:“五品高官吗,刚才我怎么看着你连一个六品的官员也要让着。”
看到前面的仪仗队再也没有了踪影,贺小风已回复过来,不由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自责,不过,此刻到了西安,宋应星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也无妨,听了宋应星的话,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咱们进城吧。”
宋应星看到这个年轻人转眼就恢复了平静,不由暗叹可惜刚才没有抓到机会多套出一些话,向旁边看了一下,见自己的两个儿子还呆呆的望着前面出神,上去一人赏了一个爆栗,骂道:“没出息,都已是成家好几年的人了,还会为一个小姑娘失魂落魄。”
兄弟两人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不敢言语。忙朝后面女眷的马车看去。见自己的夫人没有注意到才松了一口气。跟着父亲后面进了西安城。
宋应星追上了贺小风,故意大声在他耳边道:“你是五品官员也没用,她说不定就是四川送上来拍你们唐王马屁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贺小风果然微微色变,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唐王如今才只有三个王妃,如今唐王要登极为帝。各地官员自然要拼命巴结,让唐王充实后宫,他强笑道:“那又如何,天下貌美的女子多地是,又不止她一个。”
宋应星见贺小风有了反应,连忙乘胜追击:“是啊,可惜她却只有一个。”
此时宋应星心怀大畅,总算占到了这个年轻人一点上风,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他现在一点也不象一个埋首亍各种科技中地学者。倒象是一个报复得逞地顽童。
贺小风没有再理他,一头朝前赶路,宋应星也觉得没趣,只得四下打量这座已被唐军占据了四年之久的古城。
西安虽然孕育了秦的强大,汉唐的盛世,但在宋时就已残破,宋都城开封无险可守,宋室多次打算将都城西迁到有山川地利之险的长安,终因长安的残破,加上洛河、渭河水势变浅,几议几废。
唐军得到西安后。经过两次整修,西安仿佛已恢复了盛唐时的繁华。与历朝都城都靠水运来支持不同,唐军在境内大势修整公路,这些水泥铺成地路面上行驶的马车,远比水运要快捷,正是因为有了陆运的便利,西安才能在唐军手中一年胜似一年的繁荣。
此时西安到处张灯结彩,百姓们都已穿起了新衣,也有不少人的衣服还打着补丁,可是每个人都面色红润,兴高采烈,找不到一个面黄肌瘦的人,相比北京到处可以看见衣衫褴褛的人群,西安城无疑要好得多,这里也可以看到乞丐,只是他们的气色,比起北京的穷人也要好上几分。
宋应星看得暗暗点头,无论他对唐军有什么看法,西安在唐军手中远比在朝庭手中繁华,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是事实,在唐军没有占领陕西之前,天下一半地流民出自亍陕西,如今陕西不但没有了流民,反而天下的商人云聚于此,这都是唐军之功。
贺小风在西安并没有府邸,他将宋应星等人带到了驿站安排了下来,此时的驿站也是热闹非凡,挤满了从外地赶来的官员,也有一小部分是商人,西安的客栈虽然多,比起驿站来,有一部分商人还是愿意选择比较干净实惠的驿站。
唐军的驿站并不是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