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一听,齐齐点头,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大家以前虽然知道自己这方优势,但优势除了兵强外,其他却说不上来,从这个沙盘上看去,唐军不只是兵比朝庭要强,地盘竟然已被朝庭要大上许多,从东到西,从上到下,唐军红色的旗子象潮水一般向朝庭压了过去,朝庭的各个防线都岌岌可危。

只是唐军占的地盘虽然比较大,但除了四川,湖广,其它地方却比不上东南沿海之地人口稠密,是以唐军在总人数上比朝庭还要少上许多,现在唐军辖下的人口数在三千到四千万中间,而朝庭总人口数依然有上亿人,双方的比例大概在三比一。

只是唐军以三分之一的人口,收税现在已可以和朝庭比肩,百姓尚不觉为重,而朝庭却弄得民生调敝,盖因太过不均之故,而且朝庭收一分,下面的官员得二分,百姓才会困苦如此。

李鸿基拿起一根长长的木棍对着桌上的沙盘道:“大家看,朝庭之地不足我军三成,但他占着天下最富裕之处,全是精华所在,朕虽然要一统中原,却不忍心让江南精华之地因战火毁于一旦,因此定下此次伐明之策便是围城打援,只要我军出兵攻下真定,河间,保定三处,京师与江南便完全隔绝,到时朝庭在河南,山西,及江南各省的援兵定会匆忙来救,那时我军可以从容布置,将战场设在我军预定之处,只要将援兵一一歼灭,不但江南可下,就是京师也可得。

这条计策在攻占四川之时就提过,当时要拿下整个山东,却因为朝庭海军的缘故没有实行,只得先拿下四川,湖广两地,此时皇帝重提,武将中马上就有人提出异议。

田见秀道:“皇上,福建,广东两省海军强大,我们堵住了陆路,朝庭依然可以凭借海上和江南各省取得联系,我军岂不要受两面夹击之险,以我军战力来讲,虽然不会输,却不免损坏惨重,何况万一崇祯小儿放弃京师,移师江南,我军岂不白忙一场。”

李鸿基道:“不错,是有这个可能,不过,我军何曾会怕两面夹击,置于另一种可能,我却知道崇祯必不会弃守京城。”

田见秀还是不肯放松:“皇上,崇祯为了脸面可能不会弃守京城,但若是他见事不可违,也不能保证他不能弃城,皇上此策。还是有靠赌地部分,不如直接杀上京师,将北京城团团围住。到时崇祯想走也不能,还请皇上能重新考虑。”

田见秀在武将中能文能武,这番话大有见地。李鸿基摇了摇头:“突袭京师。固然不错。只是中间障碍太多,不如破真定,河间,保定更易,何况我军若是逼得太紧,崇祯反而有可能从海上出走。朕就是要给崇祯希望,只要危急不是迫在眉睫,崇祯就是想走大臣自然会拦着,何况我军还有另外的手段可以逼得崇祯不敢从海路出走。”

众人大讶。唐军的船队在长江上和朝庭比比还可以,仗着火炮地优势,可以让朝庭的船只轰成一堆烂木。朝庭不是没有想过凭借水军地优势从长江和黄河水道逆流攻击唐军,只是都被唐军地火炮轰了回去,可是要在海上对朝庭构成威胁,那无异痴人说梦。除了高立功地士兵在东北见过海外,其他人也大海什么样都没有见过,又如何会让崇祯不敢从海路上走。

李鸿基看了贺珍一眼,贺珍明白了皇帝地意思,将福建省代表朝庭的黄色旗帜拿下,插上了红色的旗帜:“这样又如何?”

众将都皱起了眉头,福建和唐军之间隔着江西作屏障,难道唐军要越过江西地张献忠先攻击福建,先不说张献忠乐不乐意,只是福建多山地地形就不是唐军一时半刻能攻下,恐怕比直接进攻京城还困难些。

田见秀知道必不是如此,他苦苦思索,露出了一丝喜色:“皇上,难道福建已投降我军?”

李鸿基摇了摇头:“没有,郑芝龙胃口大太,竟然要朕封他为闽南王,福建一切事务由他作主,也不得干涉他在海上地行事,他只是名义上臣服我军,每年上剿一百万两税银,朕安能答应。”

田见秀大为奇怪,既然福建不投降,又不能越过江西去攻击,那又怎会插上已方地旗帜,旁边的李岩已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李鸿基有意让李岩出出头,道:“李爱卿,你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众人随着皇帝的目光,一起向李岩望去,殿中之人都是名臣宿将,卢象升,左光先就不用说,他们在明廷中就独挡一面多年,马世耀、刘体纯等人也是久经战阵,地位比李岩高得多。

这么多高官望向自己,李岩并没有怯场,向李鸿基行了一礼才道:“未将只是胡乱猜测,如果有不对之处,还请皇上见谅。”

李鸿基笑语吟吟:“没关系,你尽管大胆说出自己地看法。”

众人见到皇帝如此关爱一个刚投不久的五品将军,都感到奇怪,不明白皇上为何会重视这样一个人,都静等着李岩说话,看他是不是值得皇上看重。

李岩道:“我猜皇上的意思不是真要拿下福建,也不是要答应郑芝龙地要求,让他转投我军,只是将两方谈判的内容适时公布出去,崇祯多疑,若是到了海上,就是朝庭有再多的军队,崇祯的生死也控制在海军手里,崇祯既然起了疑心,必不会放心让郑家地海军来迎接自己。

而朝庭的海军全被郑周两家控制,两家实力相当,朝庭只有请广东周家的海军过来接应,不过东海的这片水域一直受郑家控制,郑芝龙一定不会答应。郑芝龙受招安后,为了保住东海的水道,和周家还硬拼过数次,才划分出势立范围,东面为郑家所有,南边归于周家,郑芝龙又怎会答应周家水师进入这片海域。

郑芝龙不答应,周家就是再忠心耿耿,也不会冒两败皆伤的可能强行派遣海军到天津将皇帝和大臣接到南方。这样一来,落到朝庭的眼里,恐怕就是周家也不可靠了,皇上英明,如此不费一兵一卒,朝庭庞大的水师就只能作为摆设。”

众人明白过来,纷纷称赞,贺珍在旁补充道:“这次不但可以让朝庭对水师生隙,而且陆军也是两省之军最为精锐,想必朝庭对这两支军队也不能完全放心使用,到时更易被我军击破,我军一统中原后,他们强大的海军也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资本,没有了陆地的支持,海军也不过是无根之萍,不由他们不降。”

众人叹复,李鸿基却怕郑,周两家见中原事不可违,率军打下台湾,凭借台湾作基地,到时唐军的水师从无到有,那至少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平定。

只是郑芝龙必定不行,他在历史上清军还未到时就张罗着要投降,尽撤仙霞岭一带的防线,而郑成功现在才十五岁,恐怕还不能独立领军,唯一可虑的就是周家,不过,只要两家不联合,周家就是以台湾为基地,也抗衡不了三五年。

李鸿基环顾了一下众将:“各位,对于此次伐明还有何疑虑?”

马维兴带头道:“皇上明见万理,此次必定一战功成,一统中原,指日可待。”

李鸿基笑骂道:“你怎么也学会和别人一样溜须拍马。”

马维兴面带憨色:“臣只是想作为皇上的马前卒,成为此次的伐明先锋,请皇上恩准!”

李鸿基收起了笑脸:“不准,你为朕的兵部尚书,必须作镇后方。”

见马维兴立马苦着脸,李鸿基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须如此,冲锋陷阵,朕有的是人,有你在后方作镇,朕在前方才能无忧,伐明之后,朕一样会给你记功。”

众人都羡慕的看着马维兴,再大的功劳莫如救驾之功,马维兴虽然没有救过驾,却是被皇帝在未发迹前所救,这种恩义更能让君王放心,许多人比马维兴更适合作兵部尚书,皇帝还是将马维兴一直放在这个位置上,那就是因为放心之故。

李鸿基见众人再无异议,马上下达旨意,吩咐文臣除宋献策随军外,其余人等由周凤梧,顾君恩二人为首,在西安留守,武将则留下了马维兴,高一功,卢象升三人,其余人都随皇帝一起伐明。

李鸿基本来有意让卢象升也参加,只是卢象升虽然已投降,却不愿充当伐明的先锋,当时他投降时就已声明,李鸿基爱惜他的风骨,并不勉强。

眼看众人都无异议,李鸿基命人将沙盘重新盖上,带着众人回到大殿,正要让李娃宣布散朝时,宋献策上前奏道:“皇上,大军出发之前,皇上还要一件最重要之事没办。”

李鸿基想了想,不得要领,只好问道:“何事?”

其他人一起向宋献策看去,大军已准备齐整,随时可以出发,还有何事这么重要,怎么大家都不知道。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十一章 讨明檄文

    宋献策道,“皇上,那就是起草檄文,明庭贪官污吏横行,民生凋敝,在面对满人时多次丧师失地,正是日薄西山之时,反观我朝,政清人和,上下一心,我朝伐明正是以有道伐无道。

昔日文王伐商,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汉未十八家诸候天南地此,齐聚虎牢关讨董,无他,檄文之功也,今日我军以堂堂正正之师伐明,若有檄文相助,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并非无可能,可大大减少我军伐明的阻力。”

众人都恍然大悟,李鸿基拍了一下自己的头:“不错,差点把此事忘了,我军伐明也没有隐瞒的必要,正需要一遍檄文传遍天下,历数一下明廷的腐败无能,让百姓能认清形势,只是明天就要出师,谁能一晚写出一遍好的檄文来。”

在场的除了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其他人都是和大老粗差不多,卢象升连伐明都不愿意参与,自然也不会写什么檄文,李岩虽然有才,刚才已经表现过,也不愿自己太过抢眼。

看众人都默不作声,周凤梧向宋献策笑道:“即如此,一客不烦二主,那是请侍中大人代劳了吧。”

宋献策苦笑,怎么没想到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大老粗,早知如此,前几天提出来也不会如此匆忙了,他以前做文章还可以,只是几次考试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就彻底丢下那些诗词文章。要他在一日之间写出一篇能煽动感人,言情并茂地檄文来,也真够为难的了。

宋献策暗暗后悔。

提得不是时候,只得一咬牙道:“好吧,我尽量写好。”

看到宋献策为难的样子。李鸿基已考虑到他可能不善长。若是勉强做出来。那还不如不做,心中一动道:“宋爱卿日理万机,不用费神在这类小事上,我心中已有写檄文地人选,各位退了吧。”

宋献策松了一口气,众人见檄文之事没有落到自己头上。也不去追问,明天就要出征,今天要做的事太多,跪下谢恩后。一个个都退出了大殿。

李鸿基心目中檄文的人选自然是陈贞慧,他平时就是负责记录整理唐王地各项命令,又广有才名,是最适合写檄文之人。

陈贞慧是男子,为了避嫌,李鸿基登极后他就搬出了改成皇宫地唐王府,李鸿基另外给他赐了一座宅子,他作为随军长史,地位并不高,这样地会议不是他能参加的,李鸿基退朝后,就命侍卫将陈贞慧找来。

在唐军中耳闻目睹二年多,陈贞慧早已不是当初一心想要替明庭效力的书生了,朝庭和唐军越来越拉大的差距,让他意识到唐代明已是大势所趋,非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挡,在痛苦过一段时间后,就彻底效力唐军。

听了李鸿基的要求,陈贞慧并没有考虑多久,马上回道:“皇上放心,臣明天一定交出让皇上满意地檄文。”

第二天,陈贞慧的檄文果然交上来,李鸿基展开一看,拍手叫好,檄文开遍写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当今大明太祖,本起于桑泽之间,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是以享国诈有二百余年。

然后世子孙,不遵祖训,废坏纲常,失君臣之道,有帝嘉靖者,百姓皆曰:“家家皆尽是也,有帝万历者,三十年不临朝,至天启,宦官当道,四海亿兆之民,皆治于一宦官之手,有此三帝,大明当亡,不亡者,仍太祖驱夷狄之功也。

当今天子,本有所为,初诛魏阉,四海归心,然刻薄寡恩,实非明主,国之干臣,袁宗焕者,凌迟而死,致使东虏叩边,陷我百姓于水火。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渡草原削平蒙夷,入东北尽灭满狄,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此功可比明之太祖也,当以天下担之。

今我大唐皇帝,自长安领大兵五十万,当救百姓之水火,亲伐中原,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李鸿基看完,又将檄文传给宋献策等人,众人都点头称善,这遍檄文中多用到大明太祖的北伐檄,正因如此,才能显示大明失德,天道循环,当亡于唐军之手。

李鸿基看过后,命令加紧传抄,让贺珍的情部部门在各地发布,务要使军队未到,檄文先到。

檄文传看远毕,李鸿基就要在三军面前朗读,李鸿基坐上特制地天子车驾,那车驾雕龙附凤,上面放前一张龙塌,龙塌背后是黄色的伞盖,斧销,木瓜等灿灿生辉,车驾的上面还刻着“光照日月”四个大字。

李鸿基让人驾着马车,从金碧辉煌的皇宫来到了端履门外,那里有三万名近卫军等着他,两旁数十名侍卫衣甲明亮,将皇帝的车驾团团围在当中,文武百官齐跟在后面,看到皇帝的车驾出来,三万名近卫军全都哗啦啦的跪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洪亮有力,仿佛将天都要震下一个大窟窿来,两旁看热闹的百姓也慌忙跪倒,不过他们欢呼的声音就不免参差不齐了。

李鸿基站在车上,展开了檄文,开始宣读,每当皇帝读完一段停下时,官兵和百姓都三呼万岁,到檄文读完,万岁的呼声更是响彻云霄。

陈贞慧见自己的檄文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又是欢喜又是担扰,欢喜的当然是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只是如果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已先是假装投靠到如今真心为唐军效力,还写出伐明檄文时,会不会气得吐血。

当然他更是担扰此次皇帝亲征伐明,自己的家人会不会受到伤害,虽然皇帝答应他可以派出情报人员先将他家人接出来,只是陈贞慧自己知道,父亲是绝不会跟着走的,反而有可能将唐军接他的人员抓进官府,只好拒绝了皇帝的好意。

读完檄文,皇帝在三万名近卫军的簇涌下,向西安城外行去,离西安城十里,那里还驻扎着从各地抽调的八万名精锐野战军,一路上看到皇帝的车驾,西安的居民都跪地相送,留守文武官员送到十里开外的军营才返回。

李鸿基当着八万野战军的面,又重读了一遍檄文,皇帝的声音再大,也传遍不了八万人的军营,李鸿基每读一句,都要等人一遍遍传下去,直到每个人都听到,才读下一句,这短短四百多字的一篇文章,李鸿基整整读了小半个时辰。

读完檄文,李鸿基就命令全体拨营起程,唐军汇聚了八万野战军,三万近卫军,后面还跟了十万民夫运送粮草弹药,总共二十一万大军向山西前线出发。

陈贞慧檄文上讲五十万大军,那是文人的通病,喜欢夸耀,唐军除非放弃地盘,尽起境内的大军,否则那来五十万人,不过,李鸿基也没有让他改,明朝虽然有百万大军,恐怕也挡不得自己十一万大军一击,又何必再改。

唐军一路浩浩荡荡,大军排成十里长的队伍,出潼关,过黄河,花了十日时间,到达了山西前线,此时已到了三月初春,虽然寒意还未完全散去,各处却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发出的绿意,枝头上也冒出了绿牙。

这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各地的农民都正在耕种,山西去年大灾虽然没有,小灾却不断,有了可以在旱地耕种的作物,加上山西免税,百姓尚可以温饱,见到自己的队伍,大路两边的百姓丝毫没有惧意,唐军的关系和百姓处理的极好,碰到灾害天气,地方的守备军最重要的任务都是帮百姓救灾。

许多百姓都从家里拿出东西,往唐军行军的战士手里塞,唐军没有接战,先在自己的领地里受到箪食壶浆的待遇,见到皇帝的车驾,所有人都跪了下来,真心实意的磕头。

百姓是感恩的,山西被明军和唐军各占一半,对比明军治下的百姓,同样的年份,那边也有许多人种上了旱地作物,收成虽然也有,但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却交给了地主壕绅,自己只能挣扎在死亡边沿,每天都有一些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从明军那里逃过来,相比他们,自己无疑是生活在天堂,这边即使是无地之人,种出来的粮食拿大头的还是自己。

李万成已经遵照李鸿基的命令,收复了晋中,对太原作出了攻击的姿势,李鸿基的部队一到来,山西明军的前线骤然紧张,唐军在山西的正规军一下子变成了十五万大军,孙传庭大为叫苦,只得将兵力全部集中在太原,作出誓保太原的决心,并派人紧急向杨嗣昌求救。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十二章 声东击西

    在孙传庭对太原紧张万分时,唐军却只是对太原虚晃了一枪,大军分成三路,一路三万大军直取寿阳,阳泉,一路三万大军直取辽州(今左权县),而李鸿基中军的七万大军直接绕过寿阳,沿桃河,温河,直攻真定卫(今石家庄附近)。而留下二万大军对太原保持压力。

孙传庭大吃一惊,若是寿阳,阳泉一失,河北的大门就为唐军趟开,唐军没有后顾之忧,真定和保定府也不可能挡住唐军太久,京师就会遭到唐军的直接进攻,孙传庭不敢怠慢,他从太原亲提五万大军要救寿阳,只要击败了进攻寿阳的队伍,唐军就面临后路断绝的危险,即使攻下真定,也不得不返回。

可是孙传庭刚要出城,就被晋王派人拦住,救兵如救火,孙传庭也顾不是什么番王了,他将晋王的人打发走,带兵避开唐军南门的兵力,想从东门出城,到了东门,孙传庭的队伍却被晋王朱求桂亲自带兵堵住。

晋王算是最幸运的番王,朝庭失陷在唐军和义军手里的番王众多,最惨的莫过于吉王和蜀王,吉王被张献忠沉入江中而死,蜀王是自己被部下所逼,跳下井中身亡,爱妾还被人污辱,而秦王,襄王,肃王等人虽然性命无忧,家产却全被唐军没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