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运动。
  1927年父亲南下广州准备开始他的乡村实验。不久政局变化,支持他的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父亲就离开了广东。1929年,河南村治学院在冯玉祥的支持下创办起来,父亲受邀担任教务长。
  1929年,河南村治学院招收了第一批学生,有400人左右。当年乡村工作的艰苦不言而喻。1930年父亲就是在学校所在的辉县百泉镇过的春节,而我们和母亲在北京,父亲给家人的信里说,他“并非不想念家人”,只因“见老百姓之苦”,而“此心恻恻焉”。当时军阀混战,兵匪不分,枪炮声与过年的爆竹声都混在一起。学生要轮流站岗放哨以自卫,父亲经常和衣而睡,以防不测。但因蒋介石、阎锡山与冯玉祥之间爆发中原大战,河南成了主战场,学院开办不到一年,便草草结束,父亲也离开河南回到了北京。
  1931年,韩复摆脱离了冯玉祥,到山东任主席。村治学院副院长梁仲华向韩报告学院结束工作时,韩提出可以来山东继续他们的研究,后来就有了乡村建设研究院,院址设在山东邹平县。
  1933年,父亲把我们接到山东邹平安家。虽是县城,那时却没水没电,也无文化生活可言。我放学后无所事事,无非是在河里玩水、逮麻雀之类。 有一天闲着没事进父亲的办公室,在桌子上一通瞎翻,想找到什么好玩的东西。父亲回来后见我把东西翻乱了,打了我的手心,那是我唯一一次被父亲体罚。
  1935年,母亲因难产在邹平去世,那年我只有10岁。
  为团结而奔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团结抗战的呼声占据了主流,国民政府设立了“国防最高会议参议会”,父亲与张伯苓、胡适、傅斯年、沈钧儒、邹韬奋等被邀请为参议员。1938年元旦,父亲申请到延安参观访问,希望了解国共长期合作的可能有多少。延安虽物质条件艰苦,但人人精神面貌高昂,每天一早起来,大家都哼唱着歌曲,此唱彼和,好像忘了人间劳苦,这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亲在延安停留时,谈话最多的便是毛泽东,前后共谈了8次。除两次宴请外,他们的谈话时间都很长,有两次竟通宵达旦。父亲回忆在延安与毛泽东长谈时,通常他是坐着的,而毛泽东则常在地上踱步。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看法,二人的观点常发生对立冲突,争辩激烈,谁也不能说服谁,但均不动气。谈话结束后,离开主席的小屋时,经常外面已是天色微明,但他的心情却格外舒畅。
  1940年前后,父亲对党派之争不断加剧很是忧虑,于是他努力把国共之外的第三方力量组织起来,调解两党纷争。1941年初,他与黄炎培、左舜生等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 中国民主政团 同盟”( 以下简称“民盟”) 。
  1946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闭会后,各党派共同通过了五个“协议”,尤其是“政治协商”,确定国民党放弃一党专政,将由各党派组成联合政府。父亲认为国家政治将步入坦途,而他自己将退出现实政治,专搞文化研究。但不久内战硝烟再起,1946年4月22日,手足无措的马歇尔请民盟帮助调停,父亲不得不接过民盟秘书长的职务。
  1946年,父亲担任民盟秘书长不久, 便发生了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事件。李公朴与闻一多都是民盟重要成员,这种政治谋杀事件让父亲非常愤慨。他发表书面讲话说:“我个人极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文化工作……但是,像今天这样,我却无法退出了,我不能躲避这颗枪弹,我要 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倒要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光!”在记者招待会上,父亲又说,“特务们,你们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在这里等着它!”
  虽然形势越来越恶化,但父亲一直频频斡旋于国共之间。1946年10月12日早晨,刚刚奔走一番的父亲带着希望从上海回到南京,下了火车便看见报载国民党军队攻下张家口的消息。记者蜂拥而来,父亲长叹一声:“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此话一时广为流传。
  几次调停失败,1946年11月初,父亲先退出了和谈,后又退出了民盟。后来有人说:“梁漱溟搞政治,但不懂政治, 所以总是失败。”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父亲心目中的政治理念有所不同。在他的心目中,国家、民族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党派利益可以放在第二位。但在现实政治面前,像这种充满书生意气的看法,注定要碰钉子。
  历经风雨
  1953年,父亲与原来的朋友来往都中断了。当时经常上门的只限于父亲早年的几个学生。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l966年8月的一天,一群红卫兵跑到父亲家里抄家。一声令下,把梁家祖辈留下的书籍和字画以及父亲自己保存的一些名家于札,统统收到院里 付之一炬。抄家一个月后,在没有一本参考书的情况下,凭着记忆,父亲动手写作《儒佛异同论》,全文4万字完成后,又接着改写《东方学术概观》。 一些书稿被抄走后,他曾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发还。信中说:不发还此书稿,即不可能读写,无异于宣告我的死刑。信发出去后很久,终于收回若干被抄走的日记手稿。
  1973年l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旋涡。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话。可是“不表态”就是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恃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 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 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
  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押!”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勇气,而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生活中的父亲
  在那些年月里,应该承认,我们兄弟俩与父亲的距离拉开了。父亲的为人如何,是否“一贯反动”,我们心中明白,但精神压力还是有的。
  父亲自如他对家庭照顾很少。我的母亲黄埔贤念过初级职业学校粗通文字。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父亲在外谋生养家,母亲在家带着我们生活。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一个春节是在家过的,母亲去世那年春节父亲在广西山差,最后一个团圆节也没有能和母亲过。
  母亲去世后,父亲就把我们托付给他的妹妹或者侄女照看。我们中学后住校,寒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了,我和弟弟还是要住校。但我们在生活上很早就自立了,也没感觉很苦。
  虽然我们和父亲并没有生活在一起,但在感情上从未疏远过。他给我们的感觉从来不只是慈父,也是良师。他关心我们,但给我们的信中很少提及生活上的琐事,而是在思想上有所指点。有人问我,父亲是否很严肃?不,他从来都是以商量或建议的口吻与我们交快意见,从不命令或强制。 他关心我们的思想品德不在意考试成绩。有一次放假,接到学校的成绩单,地理考了59分,通知我提前返校补考。我顺手把成绩单递给父亲看,父亲看了没有一句责备话,他认为不需要说什么。
  母亲去世后,父亲本来决心不结婚。l942年香港脱险后,他在桂林先后在几位学生或朋友的家里搭伙,朋友认为他这样的生前非民久之计,劝他再组织个家庭,父亲改变了主意。经朋友介绍,1944年,他与48岁的陈树菜女士再婚。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一切祸福、荣辱、得失 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 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了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门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5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
  1988年2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P10
  诗意的火光●朱成玉
  火光来自屋子中央,是穷人在这个冬天里的心脏。
  火光,像我仰望春天时的杜鹃花。
  火光,来自夜里,它爬满穷人的墙壁,把那些试图穿隙而入的冷统统赶了出去。
  它与外面的月亮遥相呼应,成就了一段精彩的对白:
  月亮说,我有透明的手指,从不遮蔽一株小草嫩绿的光泽。
  火光说,我只有鲁莽的热情,愿意为了驱赶寒冷而枯竭。
  月亮说,我有笨拙的手指,我所碰到的东西从不抓住。
  火光说,我的触角四处伸开,我要抓住寒冷,并狠狠地将它摔碎。
  月亮说,我有柔美的手指,花朵是大地给我戴上的戒指。
  火光说,我只能映着穷人微笑的脸,让他们有一个温暖的枕头。
  火光,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舞蹈,妖娆的身姿令诗人垂涎。
  火光,在那里为我守着一份秘密的心灵之约:我再也见不到的,那个在我的梦里栽种了无数棵果树和一大片花园的安徒生。
  他用丑小鸭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最后一根火柴点燃了人类真善美的灯笼。
  在临终前不久,安徒生对一个年轻的作家说:“我为自己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拒绝了自己的幸福,并且错过了这样的一段时间,那时,尽管想像是怎样有力,如何光辉,它还是应该让位给现实的。”
  这是他一生爱情坎坷的总结。17岁时,安徒生爱上了翻译家的女儿,但是对方家人连续去世,女孩整日郁郁寡欢,最后所乘坐的轮船在大西洋里烧毁,安徒生悲痛欲绝,写诗悼念。 25岁时,安徒生爱上一个富家女,结果遭到抛弃。后来在一次旅途中,一位富家女爱上了安徒生,但这时的安徒生已经沉浸在童话里,他说,我的爱情在童话里,拒绝了她,但安徒生却终生怀念着她。 40岁的安徒生和瑞典女歌星林德相识,对方一直把他看作“亲爱的弟弟”,感情虽好,但是两人都过着旅行式的生活,到老都没有能够终成眷属。 1875年,70岁的他孤独地死去,根本没有他童话里那些美好的结局--“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火光,当它爬上穷人的脸时,是充满温情的。
  它跳跃着,使整个炉子为它发烫。像涂满炙热情语的嘴唇,像装满无限热情的胸腔。
  这是多黑的夜,人在静坐,火光在墙上蹦蹦跳跳。这是多美的夜,人在遗忘,火光又让人记起自己的重量。
  借着火光,我给女儿讲道:
  “现在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小人鱼並洠в懈械矫鹜觥K吹焦饷鞯奶簦痹谒厦娣晌枳盼奘该鞯摹⒚览龅纳铩M腹牵梢钥吹酱系陌追吞炜盏牟试啤K堑纳羰呛托车囊衾帧
  借着火光,我给女儿讲道:
  “‘祖母!’小女孩叫起來。‘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这火柴一灭掉,你就会不见了,你就会像那个温暖的火炉、那只美丽的烤鸭、那棵幸福的圣诞树一样地不见了!’于是她急忙把整束火柴中剩下的都擦亮了,因为非常想把祖母留住……”
  借着火光,我给女儿讲道:
  “每一棵树和每一种花都有一个名字,它们每一棵都代表一个人的生命;这些人还活着,有的在中国,有的在英格兰,散布在全世界。……不过这个悲哀的母亲在那些最小的植物上弯下腰來,静听它们的心跳。在这些无数的花中,她能听到自己孩子的心跳……”
  火光,不是城市地下约三米处涌动的暖气管道,它是自由的飞鸟,它负责连接春天。
  它不与电灯争抢,它只在黑暗里,在穷人将梦铺好的时候歌唱,让夜有了一颗心脏。
  当这颗心脏衰竭的时候,我总是试图抢救,拳头大小的一块火光,被我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做为火种,它必须有效控制自己的燃烧。我在它身边一点一点地添加煤块,终于看见了起死回生,看见了星火燎原,它让我体验了一种生命的过程。
  对着它热情的胸膛,我点燃了一支香烟,一口一口贪婪地吮吸着火光,火光就迅速地从炉膛窜进我的心里。
  火光,在我的墙上捕风捉影,搜寻着过往的一切,像我儿时喜欢的皮影戏,带给我对未来的想像,带给我对温暖的憧憬。
  我无法忘记一个酗酒的洗衣妇的卑微的儿子,他给我讲了那么多美妙而忧伤的故事,在这洁白的墙上,火光不停地幻化着,可不管如何幻化,它始终是安徒生的影子。他告诉我:生命里会有积雪的时候,也有绿草如茵的時节;有欢笑的脸庞,也有哭泣的容颜;有幸运的项圈,也有残酷的魔掌。
  火光,终将在冬天的早晨聚合成太阳,蛋黄似的太阳终将燃起穷人对温暖的想像。果然,在梦快结束的时候,我看见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绕过墓地,欢笑着往前去了。前面有扇大门,那是太阳的门,当它打开时,天地是彤红彤红的。
  没有人知道,那天地间的彤红是被夜里的一点火光点燃的。它让我相信,从这个冬天走出去的人,注定要背负一生的寒冷,被那些火光映亮的心,注定会换取整个春天的温暖。
  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P06
  诗四首
  白色亚麻的回忆
  ●马丽亚?非亚门哥 ○阿九译
  假如所有的事情都很好;
  都被很好地记住;
  就像鲜花、法典和小鸟,
  从字母到存在的一切。
  那么,童年
  就是白色的亚麻。白色的亚麻
  与红线一针一针缀在一起。
  有花瓣,还有花的随意。
  蝴蝶
  ●'加拿大'迈克尔。布洛克
  春天的第一只蝴蝶
  身披橙色和紫色
  从我的路上飞过
  一朵飞行的花
  改变了
  我生活的颜色
  我没有掩起那扇小窗
  ●'苏'阿赫玛托娃
  我没有掩起那扇小窗,
  可以直接看到里面的房间。
  我现在很快乐,
  因为你不能离我而去。
  那就把我叫作罪人
  恶意地嘲笑我吧:
  我曾是你的失眠,
  我曾是你难以忍受的思念。
  风铃
  ●余光中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 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 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P07
  神未必这样想●落 婵
  1925年10月的一天晚上;在鲁迅的工作室里;27岁的许广平握住了鲁迅的手;她准备将自己坚定地交付给对面这个瘦小的男人。当他依旧犹豫不决的时候;她用他曾经讲过的故事对他说:虽然所有人都认为我们不相称;可事实上;〃神未必这样想〃。
  沉默半响之后;终于;他对她说:〃你战胜了!〃
  从此;她给了他最纯真的爱情;尽管委身于他的时候;他不但家庭负担沉重;而且面临着被通缉的危险。尽管她比他整整小了18岁;而且最让世人难以释怀的是;他从来没给过她名分;一直到死。然而世俗的目光并没能阻止她对他的爱情;虽然别人不认可她;他却说:〃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她够了。〃而这;于一个爱他的女人;也就够了。
  她爱他却并未将他当神一样敬着;而是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男人。在她的眼里;〃他的一切都那么可爱: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成了同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