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至于以二十万迎战海逆三十万更是不恰当,这简直是拿大清江山做孤注一掷。”

    胤禔反诘道:“既然知道没有了关陇河中的十余万兵马打不赢海逆,那为什么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海逆逐一击破,至于将这些兵马召回来,朝廷用度困难,这些不都熬过来吗,只要关外的屯垦能扩大,朝廷的财力终有保障。”

    康熙知道这些话也就是几个儿子能跟自己说,至于其他的大臣,哪怕是正黄旗满洲也未必敢这么大胆,因此他考虑了一会,向其余几个儿子问道:“你们怎么看,都议议吧。”

    被称为五傻子的皇五子胤祺以及皇七子胤祐照例是不说话,但皇八子胤禩却目光闪烁:“皇阿玛,儿臣以为,大阿哥所言或有些见地,如此我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刻,或只有依赖黄河天险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

    胤禩进而言到:“不过单纯弃守关陇河间并非上策,还应该效仿海逆,将全部人口尽可能的迁往关外屯种,如此或能保证朝廷未来的用度。”

    胤禩自告奋勇道:“儿臣知道此事艰巨,然关系我大清江山社稷,儿臣愿请旨督办此事。”

    胤祉泼冷水道:“大军撤退或可能敢在海逆反应过来之前进行,但若是想要撤出百姓的话,势必耽搁行程,万一海逆闻讯而至,只怕关陇河中各部未必能安然撤出。”

    皇四子胤禛突然阴森森的言到:“若要让海逆顾此失彼,顾不得关陇河间等处我军行动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以水代兵,掘了黄河便是。”

    众人侧目以视,胤禛却犹自不觉的言到:“海逆在淮水修河道筑堤坝、分流洪泛,成果斐然,然而黄河一掘,定能能使之前功尽弃,届时万兆投入化为乌有不算,恐怕还有更多焦头烂额的事情等着郑逆呢。”

    说到这,胤禛请缨道:“儿臣请旨督办此事,若有天魇,自然也是报应在儿臣身上。”

    然而胤禛马屁拍在了马脚上,只听康熙怒喝一声:“尔等孽障以为朕真是沽名钓誉之辈吗?所有等等都要你们替朕来分担不成。”

    胤禩甚为机灵,当即跪倒:“主辱臣死、父辱儿忧,儿臣等即为子又为臣,自然愿为皇阿玛分忧解困,并非是另有居心,还请皇阿玛考量儿臣等一片忠孝之心。”

    虽然心里暗骂胤禩是马屁精,但众人还是跟着跪倒,山呼道:“请父皇考量儿臣等忠心。”

    康熙似笑似哭的看着几个儿子,好半天才缓缓点头:“都长大成人了,知道朕的苦处了,好啊,好啊,一个个真是我大清的千里驹啊。”

    夸赞了一番,康熙有凝神思考了一会,他自然不会像当年裁撤三藩一样听风就是雨,因此良久之后才做出决定:“胤禩,胤禩不是要督办关外实屯吗?好,年内你就想办法迁移三十万晋中百姓充实吉林吧。”

    这个任务难度可是不小,因为现在已经是五月中旬了,要让播下种子的山西老百姓背井离乡、千里迢迢的赶到吉林,还要在降雪之前准备好屋子、分给土地、最好还能抢种一些土豆、花生什么的,时间极其紧迫。

    但胤禩却因为得到了难得的实权而兴冲冲的应道:“儿臣遵旨。”

    然而胤禩看到边上胤禟、胤礻我正眼巴巴的瞅着自己,所以又给康熙磕了一个头:“儿臣想让九弟、十弟一起帮我,还请皇阿玛恩准。”

    康熙样子虽然很高兴,但却没有昏了头,他看了看胤禟、胤礻我,冷冷一笑:“迁徙晋民乃是劳心劳力,伤民伤财的大事,可是不捞钱的地方,所以还是算了吧,省得到时候给你添乱子,须知道做不好,这板子可是要打在你身上的。”

    胤禩不敢多说了,只好向两人使了个我已经尽力的眼神,然后不顾他俩的哀怨神色,退到了一旁,此时就听康熙继续命令道:“胤禔,你去河中,务必把河中守军安全的撤过黄河,至于当地百姓,就能带多少带多少吧。”

    胤禔兴奋的应了一声,也许在他看来,能让他重新领兵是康熙重新亲近他的一种表现。

    “老四,你去汉中。”听了这话,最失望的就是胤禛,不过还没有等他在脸上反应出来,康熙又道。“除了撤出汉中诸军外,记得把剑阁给朕烧了,至于大军撤到关中之后,想办法把陈仓道、斜谷道等道路也尽量毁了。”

    吩咐完这一切,康熙又命令皇三子胤祉:“你去关中宣旨,让陕西巡抚徐潮接任甘肃巡抚兼甘肃绿营提督,然后任命丹岱为陕西巡抚,协助席哈纳迁五十万人入晋,最后等老四把汉中的兵带回来后,你们再一起率兵返回山西。”

    这是一个次第撤退的方案,当然后面还有更加狠毒的东西没有使出来,譬如焚了西安城、掘了黄河等等,当然这不是康熙还在犹豫,而是饭要一口口吃,事情要一步步做,过早曝光了,对执行计划来说并非是什么好事

    等几个得了旨意的皇子兴高采烈的离开紫禁城,康熙冷冷的看了看铜镜憔悴的自己的身影,嘴里情不自禁的咒骂道:“朕本该以圣明之称为万世称颂的,既然如今已经令名具毁,那就休怪朕心狠手辣了,这一切都是你逼的”

    咒骂完了不在场的武成皇帝郑克臧,康熙下令道:“来人,去把李光地叫来。”

    升任武英殿大学士的李光地很快出现在康熙的面前,但还没等他平息微微的气喘,便听康熙面无表情的宣布道:“朕决议跟海逆议和,两国以现有疆域为界,若是南朝应允,朕可以向南面那位称弟,还可以提供必要的岁贡。”

    李光地瞠目结舌的看着康熙,怎么也不相信这句会从对方的口中传出,犹豫了一会,他俯身拜倒:“臣,明白了,臣这就回去提议。”

    “不是让你提议。”康熙明白的告诉李光地,这次不要你背黑锅了。“而是让你回去拣派人手,即刻南下。”

    李光地眼珠转了转,恍然大悟道:“皇上忍辱负重,臣敢不效死”

529。胤禩的手段

    山西太平县衙里,刚刚从平阳府城临汾赶回来的知县董志萩唉声叹气道:“祸事来了。”

    看着知县大人坐立不安的样子,随侍的钱粮师爷潘国贤便小心翼翼的探问道:“东翁,这回可是省城的消息落实了?”

    董志萩点点头,潘国齐和边上的刑名师爷邓上云情不自禁的倒吸了口冷气。也别怪他们如此做派,实在是这件事太过惊人了………六月十一日,刚刚受封贝子的八阿哥胤禩从北京抵达太原,随即山西官场中便传出清廷准备迁移百万晋中百姓充实辽东的消息。

    由于数字太过惊人,山西官场议论纷纷,甚至就连晋商大贾也被惊动。然而还没等晋省上下考虑好如何应对,心急火燎的胤禩便下令各地道、府、(直隶州)知州前往太原领命。仿佛吃了大便一样从太原回来的各府、直隶州的主官们自然要把压力传递下去,因此才有了董志萩眼下长吁短叹的模样。

    相顾无言了半天,邓上云问道:“东翁,如今知府大人要太平县迁出多少人?”

    董志萩苦笑的报个数字:“府上要咱们迁走两万人。”

    潘国贤顿时惊呼起来:“太平全县不过三万余口而已,这不等于要把全县给迁走了?”

    邓上云若有所思的言到:“传言八王爷跟巡抚大人张口迁民百万,按照规矩,层层都要加派,这一来二去,不就是一县两万人嘛。”

    邓上云这话是有根据的,明代山西布政司辖五府十八州七十九县,清初虽然升了几个直隶州,但在康熙朝阖省不过九府十直隶州八十五县而已,平均下来每县本来就要迁民万余口,再加上到时候必然出现的七折八扣,指标略微定高一点也是很正常。

    “这还有加派的?”潘国贤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这么搞非激起民变不可。”

    “提督大人已经下令各地塘汛归营了。”董志萩呼应道。“怕是就为了准备弹压的。”

    “这不就结了。”邓上云轻笑起来。“既然省府有所准备,想来也闹不出什么大乱子来。”邓上云的宽慰显然不能安抚内心忧躁的董志萩,于是他进一步挑明道。“按照学生的想法,这不但不是什么祸事,反而是一场大富贵。”

    “大富贵?”董志萩砸吧砸吧嘴,不可思议的求教道。“还请邓朋友教我。”

    “这迁谁,不迁谁可不是东翁说了算嘛,只要风声放出去了,想来那些土豪老鳖不想放血也不成了。”说到这,邓上云有些恶狠狠的说道。“东翁执掌太平一年多了,城里的那些大户还是不识相的居多,这次便可借着八王爷的虎皮狠狠整治一番。”

    虽然对邓上云借机发财的想法颇有些惊愕,但早有默契的潘国贤还是配合道:“如此说来,这的确是从土豪大户口中挤出银子的好机会,不过,若是各乡各村都识相给了孝敬银子,这上面要的丁口怎么解决?”

    “第一,不可能各乡各村都识相的,那就正好拿来杀鸡儆猴。”邓上云脸上带着一丝诡笑的说道。“当然单凭府县的力量还不足以震慑乡民,所以平阳营那边大人还要打点一番。”这其实是邓上云的另一个收钱的理由,打点平阳营是要花钱的,这钱总不至于让董志萩自己摸口袋吧。“第二,知府大人那边也要赶紧疏通,想来只要舍得花大钱,二万口变一万口还是有可能的。”这也是胤禩放风迁民百万的用意,即能超额完成康熙要求的指标数,又肥了自己和一省官员,这个人情面可就扎实了,当然下面人自然是不知道的。“第三,该疏通的疏通,该打点的打点之后,县上还要赶快出章程,先把乞丐以及那些城里游手好闲的青皮统统抓起来,当第一批移民送到府上”

    “邓兄,你让东翁如此行事,恐怕有所不妥吧。”等到被说得一扫阴霾的董知县笑眯眯的出去了,潘国贤这时才得空抓住邓上云的衣袖发问道。“你就真的不怕激起大乱来。”

    “朝廷都不怕,你我怕什么。”邓上云这话说服不了潘国贤,所以他眯起眼睛打量了对方一番后,推心置腹的说道。“潘兄,大清朝廷如此倒行逆施怕是撑不了多久了,你我不为今后打算一番,难不成还等着尽愚忠吗?”

    潘国贤释然的松开了手:“说道为大清朝廷尽忠,你我还没有这个资格,也罢,你我充当幕友也是为了钱,如今机会就在眼前了,为了下辈子有好日子过,不如放手一搏吧,反正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想来追不到你我的头上”

    仿佛心有灵犀一般,全山西的官们都如太平县一般行事起来,顿时已经被清廷横征暴敛逼得苟延残喘的晋省百姓一下子被逼到了绝路上。然而面对大户的出卖以及清军的屠刀,还是有大批的佃户、小田主及城市居民被迫踏上了东出的道路。

    据日后的考证,当时大约有八十万的晋中百姓在清军的强迫下前往黑龙江和吉林,然而最终抵达两地的不过五十万出头而已,其余的老弱妇孺显然是倒在了道路之上,谱写了一出血泪斑驳的人间悲剧

    由于清廷的封锁,山西迁民的消息一时还未扩散出去,就在这当口,清廷派出一支庞大的求和使团,并于华夏武成七年七月初三抵达亳州,随即向华夏朝廷在淮北的前哨部队提出申请,史称“乙酉议和”。

    与之前两国在息县偷偷摸摸的议和不同,这次清廷的使团来访显得有些声势浩大,因此郑克臧也不能暗箱操作,只能将其放在台面上付之公议。然而,对于是否同清廷划河而治,华夏朝廷内部是有不同意见的。

    以度支、盐铁两衙门为代表的财政口认为短时间的停战对进一步健全华夏财政是有极大的好处,因此建议结束议和,藉此麻痹北方,等华夏朝财力极大充沛后再接过北方的烂摊子。对财计方面的主张,希望先行开拓南洋的总督衙门以及主张集中财力完成国内道路及湖海堤坝建设的工部也表示一定程度的赞同。

    但上述四个部门的意见遭到了礼部和兵部的一致反对。

    兵部反对议和当然不出意料,因为议和的结果虽然不至于裁军,但冻结军费增长是必然的,因此会损害到兵部的利益。至于礼部则出于汉贼不能两立的华夷大防,极力要求消灭清廷以确立华夏朝廷是唯一正统。

    其他各部、衙门在此事上虽然并无过多的发言权,但不少人还是依着自己的想法上书言事,试图藉此表明个人在此事上的立场。

    看到华夏朝廷中出现分裂及党争的倾向,郑克臧有些头疼的向内阁总理大臣林良瑞问计道:“卿家对此有何建议?”

    林良瑞知道郑克臧是要他来背黑锅,但是他还不得不背,只是在说自己意见之前,他建议道:“圣上,如今内阁之中,柯鼎开柯大人和张日耀张大人支持议和、林珩林大人和黄良弼黄大人反对议和,局面可谓尴尬,所以臣请旨改革内阁体制。”

    “改革内阁体制?”郑克臧有些疑惑的看着林良瑞。“卿家的意思是?”

    “臣以为阁臣不应该兼任各部,以免受到各部的影响。”林良瑞如是说道。“臣还以为,内阁的阁臣人数过多了,或可以削减一二人。”

    郑克臧眉角一挑,他已经洞悉了林良瑞的目的。没错,如今华夏内阁虽说是政府的总领,但各部直接向管领的内阁大臣或内阁参赞大臣负责,并不需要直接面对首相,因此林良瑞的权力其实很小,而一旦改革内阁体制之后,总理大臣的权柄将大大增加。

    “兹事体大。”由于不合自己的胃口,所以郑克臧敷衍道。“朕还要考虑一二。”

    林良瑞也知道增加相权就意味着对君权的削弱,所以他只能点到为止,并不敢表现出过于积极的面目,随即他话锋一转回归到之前的话题:“臣以为,本朝北伐在即,此时与清虏接洽,或可以起到迷惑的作用。”

    这话就说中了郑克臧的心思,因此郑克臧含笑点头道:“这是老臣谋国的说法。”

    可是郑克臧又不放心,追问道:“若是清虏此举也是迷惑本朝呢?”

    “可向清廷索要河中及关陇。”林良瑞这也是狮子大开口。“且看清虏的诚意如何。”

    “关陇?”郑克臧想了想。“只怕张卿这边又要叫苦不迭了。”

    “虽然关陇是一大负担,但其具有形势上的优势,朝廷为此担上一些麻烦也是值得的。”

    “这倒也是,朝廷大军要跨过巴山秦岭也不容易,若是能从清虏手中不战而获,倒也不错。”郑克臧下定决心。“此事就让总督衙门派人去谈。”

    总督衙门的全称是总督蕃洋列国事务衙门,清廷自然不是洋夷,那么换而言之就是蕃狄,这可是一种赤果果的羞辱,因此林良瑞担心道:“交给郁大人负责倒也合适,就怕清廷不能接受。”

    “不能接受什么?蕃狄的身份嘛?要是鞑酋长康熙还想跟朝廷争夺中华正统,倒也不必谈了。”郑克臧这是想以强硬态度安抚主战派。“至于清廷那边嘛,朕会派德安公主驸马参与谈判,想来有这样的规格,也该能安抚了??”

531。挫折

    武成七年九月初七,郑克臧在武昌凤凰山离宫接到川西方面的第一封报告,大吃一惊的他旋即莅临枢密院质询职方司的工作。然而华夏朝职方司还没有做出应变的决策,川西夏军已经夺取剑阁的第二份报告又送抵了郑克臧的案头。在这种情况下,华夏枢密院判断清军将全面龟缩,于是遂立刻调动前线兵力向黄河岸边押去。

    然而夏军刚刚大举出动,清廷便悍然在开封段及亳州段,两处同时毁掘了黄河南岸大堤,尽管秋末冬初并非是黄河丰水期,但尚未完全结冻的黄河还是夹杂着大量破碎的冰块倾泻而下,不但将豫中、亳颍大地至于一片汪洋之中,还将在华夏整治下已经水患消退的淮南地区重新淹没,更将数十万奉命北伐的夏军将士及倍数的军资一并置于黄泛区中。

    消息传到信阳,北上主持北伐的郑克臧怒急攻心,当天就病倒在军前。

    为了避免进一步动摇军心,随驾扈从的枢密院使洪拱柱只得在紧急向监国皇后陈纤巧通报的同时,集合未遭到洪水冲击的天武、拱圣、宣威、虎翼各军计七个师,由枢密院同知封慧领兵组成左翼军沿汝河、伊河谷道向洛阳进军。

    只是豫西山峦叠嶂道路难行,又恰逢风雪大作,军资匮乏的封慧前进不得,只能领兵回转许州一线,在尚未被淹没的若干高地驻军,至此“乙酉北伐”半途而废,夏军只是在西线占领了以及残破至极的汉中地区,在战略上反而将自己拖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局之中

    “放心,朕没有垮,朕只是做了一个梦。”看着身边因为担心而容颜消减的诸女,郑克臧苦涩的笑了笑。“朕梦见当年送朕来的那个神人责问朕是不是一切都做好了,朕说好像有做好又好像没有做好,神人就让朕回来继续认清本心。”

    郑克臧的这番古怪的言论,边上的人谁都听不懂,如方玉娘等几个嫔妃还以为郑克臧已经神志不清了,当即便有人开始抹起了眼泪。

    “说了,朕没事。”郑克臧冲着女人们微微摇了摇头。“朕只是自惭,这次确是轻敌了。”郑克臧的声音低沉了下来。“好一个连环套啊。议和是纵敌骄敌,汉中屠杀是激敌迫敌,朕以为胜券在握,焉知道完全被玩弄在鼓掌之中,不败才怪呢。”说着说着,郑克臧仿佛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不过也是,若非朕横空出世,人家可是一代史册彪炳的圣君,怎么可能没有几斤几两呢,还是朕求治太切啊。”

    “胜败乃兵家常事,圣上何必自责。”陈纤巧突然打断郑克臧的自哀自怨。“再说今次失利又未曾动摇国本,我强敌弱之势态并未改变,只要再有十年生聚,我朝必能彻底压倒清虏。届时河山重光,天下一统,也只是指日间的事情。”

    看着教训自己的发妻,郑克臧忽然失笑:“皇后说的极是,朕不过才四十多,再有十年也不过五十出头,熬也能熬死了鞑酋康熙。”

    说到这,郑克臧振奋了精神:“来人,着兵部把今次的损失报上来,朕要仔细看了。”

    “圣上又在胡闹。”陈纤巧却喝止了内侍。“政事且慢处理,一切等养好了身子再说。”

    不愿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