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转世小太监之乱世称雄-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瞒赵公公,皇上对自己身边的人监察甚严,象今天您和张大人见面的事情皇上肯定能知道,虽然张大人现在没有职分,但依然是朝廷的官员,皇帝知道了,我担心会对大人不利。大人一向对小的仁厚,所以小的得提醒大人,应该早些有个打算。”小立子说道。

赵强听言辨色,已经猜出了八九分,他略一琢磨,已经有了计较,他起身拍了一下小立子的肩膀说道:“小立子,好兄弟!多谢你提醒我,我知道该怎么办,你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这事儿我原也没打算瞒着皇上。”说完取出一锭银子塞到小立子手里,小立子放了心千恩万谢的去了。

赵强将给彩铃儿和珠儿买的礼物送到钟粹宫,原想能见丽妃一面,到了才知道丽妃随驾去进香了,彩铃儿也陪着丽妃一起去了,只好把礼物交给了珠儿。他故地重游,想起和丽妃的那段风流消魂的日子,心下不免有些怅然。

当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赵强打开张晓东送给他的木匣,一股浓浓的墨香飘出来,很是好闻,他取出那本三国演义,觉得很重,翻开首页,赫然见到里边加着一张金叶子,再逐页翻下去,书里总共夹了20张金叶子,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赵强思虑再三,最后将金叶子小心的藏起来,将书放回木匣,上床睡觉了。

果然,第二天一早,崇祯皇帝就得到了东厂的密报,知道了赵强前一天送给高公公银两和会见张晓东的详细经过,但崇祯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觉得赵强送给高公公银两是不忘旧主,知恩图报,足见其忠义;而会见张晓东也是那个张晓东主动找的赵强,说明二人事先并不认识,也没有受贿请托的嫌疑,收受500两银子也属正常,他知道外官时常给宫里的太监们送钱送物,只是希图关照,并非内外勾连有什么别的企图。

当天下午,崇祯接见完大臣,又批了一会儿折子,感觉有点儿累了,他招呼赵强给他讲《三国演义》。赵强来到崇祯面前,扑通跪倒叩头说道:“启禀万岁,奴才有罪,请皇上处置。”

“哦,你何罪之有啊?”崇祯诧异的问道。

“昨天,奴才出宫去购物,在前门碰到了苏州的那个张晓东,还收了他500两的银子和一本书,起初奴才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回来以后,奴才左思右想,觉得不安,这是结纳外官,收受贿赂之举,坏了皇上的规矩,奴才自知有罪,请皇上处置。”说完伏下头。

崇祯没想到这个奴才还挺实诚,居然主动交代自己的问题,心下甚慰,他忽然童心泛起,想吓一吓这个小太监,故意板着脸沉声说道:“哦?居然有这等事,这就是死罪!除了这些,恐怕还有其他的问题吧,你给我从实招来!”

赵强吓的簌簌发抖,颤声说道:“奴才该死,是有其他问题。奴才、奴才到各府传旨,还收了不少的红包,还有外官送的年节例钱,反正挺多的,先头奴才还不敢要,后来听说其他公公都收,自己也就收了,奴才知罪,奴才愿意把这些钱如数儿上缴给皇上,奴才一分都不要,万望念奴才是初犯,饶了奴才这条狗命,好接着给皇上办差。”说完咧嘴要哭。

崇祯见赵强吓成这样,觉得好笑,接着问道:“呵呵,你小子现在存了多少银两了?”

赵强听崇祯的口气,知道没有大碍,心下稍定,说道:“不敢欺瞒皇上,本来存了一万多两,后来奴才又送给别人一些,也没有细点,估摸有个八九千两吧。”

“送给外宫的高公公了是不是?”崇祯问道。

“啊?这事儿您都知道了!”赵强故作惊讶壮,他接着恭维道:“皇上真是神机妙算,赛过了诸葛孔明,什么事情都瞒不过皇上,高公公救过奴才的命,而且对奴才很是关照,眼见要致休出宫了,所以奴才送了些银两给他。”

“恩,知恩图报原本不错,可见你还有点良心,冲这个,朕这次就饶了你。朕对你也不薄,你今后也要知恩图报才成,起来吧。”崇祯放松口吻说道。

赵强一琢磨,既然做戏,干脆就把戏做足了,他抬头说道:“奴才谢皇上不杀之恩,蒙皇上不弃,将奴才选拔在身侧,您对奴才有再造之恩,奴才愿意将自己存的那些银两全数献给皇上,万望您能收下。”

“呵呵。”崇祯给逗乐了,说道:“朕抚有四海,你那点银子能有什么用呀。”

赵强叩头说道:“不瞒皇上,奴才入宫前,以为做皇帝威风八面,抚有四海,后宫佳丽三千,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如今到了皇帝身边,才知道做皇帝的苦衷,您忧国忧民,殚精竭虑,为了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碎了心,饭吃不香,觉睡不着的,日夜劳国事,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有时侯奴才觉得您过的日子还不如普通老百姓舒服自在呢!奴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奴才是个废人,没本事替皇帝排忧解难,但求皇上收下奴才的银子,虽然少,但可以充抵国用,也算奴才尽的一点子忠心吧!”

赵强巧舌如簧的一番话深深的打动了崇祯皇帝,他坐在龙椅上,眼圈发红感慨万千:满朝文武竟只有这个小太监知道自己的苦衷!想自己18岁登基,上来就面临着阉党把持朝政,外戚各自为王的困难局面,自己处心积虑的铲除了阉党,控制了朝局,可接着就是连年的兵连祸结,北边是满洲人入境劫掠,南边是倭寇不断袭扰,西北是农民暴动此起彼伏,竟没有一日的安宁。自己为了挽救危局,苦心孤诣耗尽了心力,累的快要吐血了,可局面依然在不断的恶化,而自己身边的这些满朝文武一个个贪污腐化、尸位素餐,脑满肥肠,整天就是笙歌艳舞贪图享乐,有几个能体谅自己的苦衷,又有几个能真正的为国事劳,为朕分忧呀!想到这些,崇祯竟一阵的灰心。

崇祯默默的打量面前跪着的赵强,觉得这个小太监倒是自己的贴心人,而且天分不薄,对自己忠心耿耿,稍加提点,应该可以大用,只是年龄还小,没有经过什么事儿,看来应该多给他提供历练的机会。他长长的舒了口气,说道:“你能有这份忠心就够了,你那点银子自己留着,今后自有用到的时候,以后别人送你银子你尽管收着,反正他们的银子也是贪墨来的,不要白不要,只要你忠心事主,朕断不会亏待了你!起来吧。”

“谢万岁。”赵强起身,故意躬着腰说道:“万岁,奴才得跟您请一会儿假,我得回去换件裤子,刚才给吓的这个、这个裤子就湿了。”

“哈哈哈哈。”崇祯皇帝开怀大笑,刚才的那点忧郁一扫而空。

第十章出使苏州(受骗)

第二天,崇祯同大学士陈绍良、张秉昆还有户部尚书赵思哲议事,其间谈到西北粮饷不足,而且河南、河北、山西等几个省份大旱,决定从南方调运一批粮食进京,商谈完毕,太监引着拟任苏州知府的张晓东觐见,这是明朝的规矩,四品以上的地方官上任之前皇帝都要接见训导,张晓东跪地叩头,行参拜皇帝的大礼,崇祯照例训诫勉励一番以后,忽然问道:“听说你跟我跟前的小太监交往颇深,可有此事呀?”

张晓东进来时已经偷眼看到站在崇祯身后的赵强,料定没什么大事,他从容答道:“回万岁,微臣不敢,倒是那天在街上碰到宫里的赵公公,由于听说他讲三国甚是精道,恰好微臣也是个三国迷,所以斗胆相邀一叙,并不敢坏了朝廷的规矩。”

“哦?你也研读三国!可有什么收获呀,说来听听。”崇祯问道。

“是,臣读三国受益菲浅,不仅能学习为政驭民之法,还能学忠义为臣之道。微臣尤其喜欢关云长,尽忠报国,忠心事主,臣愿意以关公之忠义报效朝廷。”张晓东朗朗言道。

崇祯很满意,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赵强,他点头说道:“恩,能看出这些来也就够了,你不是想和小多子讨教三国的问题吗,好,我给你机会。小多子!”

赵强听崇祯招呼,赶忙从书案后面转出来,答道:“奴才在。”

“我命你为巡按御史,随张大人一起赴苏州,沿途观风巡查,了解各地民生和地方官员守,记住只听只看,不得擅自处置,随时将情况报朕。到苏州以后,再押运一批粮饷迅即回京,不得迟误。听清楚了吗?”

(明朝出巡各省的御史称“巡按御史”,号称“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特派员。他们虽然官阶不高,但至各省可与三司长官平起平坐,府以下官员都得跪拜迎送。巡按御史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官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赵强心中一喜,皇上这是给自己出去历练的机会,看来要把自己当大臣用了,赶忙答道:“是,奴才听清楚了,不过皇上,奴才既是巡按御史,那是不是得拿个天子剑什么的呀,要不地方上头谁认咱呀?”

崇祯笑了,他此次派赵强出巡只是为了让他历练一下,并不指望他能办什么事,再说赵强年纪尚小,不懂政务,如果给他尚方宝剑,任他由着性子胡来,那还了得。遂笑道:“你这个奴才!胃口还不小,朕本次派你出去,只是观风,并不要你去处置什么政务,用不着天子剑,至于身份,内阁自会在邸报上告之各级官府。此去要谨言慎行,政务上的事情多向张大人学习讨教,凡事不可擅言独断,听明白了吗!”崇祯说这番话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旁边几个人见了,都不由得心领神会。

“是,奴才明白了。”

“你下去准备吧,明天随张大人上路,这里就不用你伺候了。”崇祯吩咐道。

“是。”赵强跪在地上给崇祯叩头辞别,一副依依不舍的神情,崇祯看了心里也是一热。

赵强退出去以后,崇祯考虑到世道纷乱,盗匪横行,很不放心,他将当值的锦衣卫副使樊虎找来,交代他挑选几个忠实可靠武艺高强的侍卫沿途保护赵强的安全。

当天下午,赵强交割了南书房的差使,办理了巡按御史的关防印信,刚刚回到自己的住处,樊虎就带着5名锦衣卫找他来了。樊虎冲赵强一拱手,说道:“赵公公,哦不,赵大人,恭喜赵大人荣升,皇上有旨,叫兄弟安排几个得力的人跟随保护赵大人,我把人给您带来了。”说完冲身后的几个人一挥手,说道:“来呀!还不赶紧见过赵大人。”

樊虎带来的那5个侍卫一齐躬身施礼,赵强抚掌笑道:“哎呀,那真是太好了,我这儿正担心万一路上遇到个盗贼什么的对付不了呢,那就劳烦几位兄弟了,也多谢樊将军啦。”

“唉,自己兄弟还用这么客气吗,皇上对赵大人如此看重,早晚是要大用的,到时候我们还得靠您多提携呢。”樊虎同赵强拉近乎。

正说着,只见吏部尚书杨光照快步走了进来,离的老远就叫着:“哎呀,我说赵大人,让我一通好找,哎呦,樊大人也在,正好一块儿说了,今天晚上兄弟我做东,给赵大人饯行,樊大人也一起参加,咱们兄弟几个好好的乐乐。哈哈哈哈。”

赵强觉得不妥,忙推辞道:“杨大人太客气了,在下官卑职小,哪里敢劳烦诸位大人,再说这——”他是怕崇祯知道了,疑他与外官勾连,但没好意思说出口。

杨光照在官场混迹多年,阅人无数,一下就看出赵强的心思,他笑着说道:“赵大人多虑啦,您现在是皇帝钦点的巡按,不再是内监了,刚才皇上找我,特意叮嘱让我给您详细介绍一下此去沿途的官吏情况,我一想,干脆咱们一边吃,一边说,岂不是两便了,所以,我这可算是奉旨行事,要说皇上对赵大人可真是没说的。”

听了这话,赵强高兴的应允了。晚上到了杨府,同杨光照、樊虎、张晓东、陈绍良等一干大臣聚会畅饮,几个人知道赵强深得崇祯信任,早晚是大用的人,赶热灶似的巴结,每人都送了一千两的程仪,赵强还未出京,就已经有一万多两银子进帐了。

第二天,赵强带着几名锦衣卫出了宫门,张晓东已经在宫门口等候,身后停着一辆驷马大轿车。张晓东身边还带着一个师爷打扮的人,他给赵强介绍:此人叫田精明,是户部的一名堂官,此次作为赵强的随从,负责筹粮事宜。赵强见田精明张的瘦小枯干,高颧骨,大脑门,眼睛很大,同张晓东这个大胖子站在一起,越发觉得有趣。三个人见礼上了马车,几名锦衣卫骑着马跟在后面,一行人启程出发。

马车上三人中,张晓东是新任知府,四品大员;田精明是户部堂官,六品;赵强虽然只是七品的御史,却是皇上钦点的巡按,见官大三级,所以三人中倒以赵强为首。但赵强他头一次出北京,两眼一抹黑,又有崇祯事前的交代,政务多请教张晓东,所以并不敢张狂。马车上,张晓东抱拳说道:“赵大人,下官是回苏州赴任,皇上吩咐我沿途为大人引路,您是钦差,下一步如何安排请大人示下。”

田精明也接口说道:“对,赵大人,我是户部派来随您办差的,自然一切唯您马首是瞻。”

赵强倒有自知之明,忙拱手说道:“两位大人客气了,在下此行只是观风,皇上也吩咐要我向张大人讨教政务,所以不敢居首。再说,我是个屁事儿不懂的小太监,没出过远门,连东南西北都辩不清,一路上还要仰仗二位大人的提点呢。”一番话虽然粗俗,倒也诚恳,张、田二人听了很顺耳。

张晓东说道:“赵大人即这么说,那下官就逾越了,我们此行先走20几天的旱路,出了京师,穿越直隶,进入山东,然后在山东兖洲登船走京杭大运河,就可以直达苏州。大人沿途观风巡视,看到什么就汇报什么也就是了,其实下边的情形皇上未必不知道,只是找个借口让大人历练一下,这可是皇上的一番苦心呀。到了苏州,自有田大人和我负责粮饷的筹集,返程的时候下官自然会派亲兵负责押运粮草,不劳大人费心。”

“好,一切全凭张大人做主。”赵强说道。

不一会儿工夫,一行人到了东直门和张晓东带来的苏州府衙的亲兵、随从会合,后面还跟着十几挂大车,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向南进发。一行人都是便装,赵强打扮成一个富家公子,张晓东还是一副富商的装扮,田精明的打扮成管家模样,几名大内侍卫和张晓东带的几十名苏州府的卫兵则装扮成家丁一律骑着马,跟在后面。

赵强指着后面那些马车问道:“张大人,这跟着这么多车是干吗的呀?”

这些车都是张晓东为自家的商行在北京采买的货物,属于借官差的机会办私事儿,他不好对赵强直说,含糊的说道:“这个、这个我们沿途所用物品甚多,多备一些自然是要的。再说这些车也有给大人准备的。”

“给我准备的?”赵强不解的问道。

张晓东忌惮赵强是皇帝身边的人,又不了解赵强的为人,索性试探说道:“这个吗,这个大人头一次出京办差,所到之处肯定有自己喜爱的特产和物件,再说各地的官员仰慕大人的风采,也必会有一些个孝敬的物品,这些车就是准备用来装那些东西的,不知赵大人对此做何打算呀?”张晓东问的很含蓄,告诉赵强沿途官员肯定要送礼,看他到底收还是不收。

赵强明白了张晓东的意思,想到崇祯皇帝曾经说过,只要有人送礼,尽管收,于是笑着说道:“哦,我明白了,我们所过之处,各地的官员会给我送礼,这么说,我这一路下去可不是就发财了吗。您连装礼品的车都给我预备好了,真是太周到了,多谢赵大人。”

张晓东和田精明听了赵强的话,都是松了一口气,心道:只要你肯伸手,那咱们就是“同道中人”了。心里不免都对赵强亲近了一些。

赵强想着一路之上要靠两人多方照应,如果彼此老是这么客客气气相互提防着,恐怕一路之上彼此都会觉得别扭。想到这些,赵强笑着说道:“二位大人,在下有一个小想头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大人太客气了,有什么想法您尽管明言,我们一定遵办。”张晓东客气的说道。

“好。”赵强换了一副严肃的面孔说道:“二位大人,我年纪尚小,没有什么经验和阅历,这一路之上要仰仗你们二人的提携,我是个废人,而且在这世上没有其他的亲人朋友,在我这里,拿二位当自己的兄长一般看待,如果你们不嫌弃,我们以兄弟相称,你们看如何呀?”

张、田二人一听,觉得这个小太监至情至性,不似其他办差的太监那样尖酸刻薄的不通情理,自然起了亲近之意,张晓东说道:“我们之间同路而行,那是缘分,本就是兄弟一般,如此我就高攀了。这才是好兄弟呐,哈哈哈哈。”

那田精明只是个六品的部曹,与赵强他们同坐一车已经觉得不安了,哪里敢应承呀,赶忙说道:“在下万万不敢高攀二位大人,如果不嫌弃的话,二位大人就叫我老田吧。”

张晓东见田精明不允,知他谨慎,也不强求,说道:“哈哈哈,好,那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赵强高兴的说道:“太好了,张大哥、老田,我虽然是皇帝身边的人,但也吃五谷杂粮,我们彼此之间说话不用那么客气,更不必藏着掖着的,在皇上面前说话汇报,兄弟我自有分寸。”

“哈哈哈哈。”几个人开怀大笑,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张晓东家境本就富庶,而苏州市舶司又是个放屁油裤裆的肥缺,所以他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惯了,他安排手下一路打前站,将一切都安排的妥协周到,一行人的吃住都是伺候的舒舒服服的。一行人一路走一路聊,倒也不寂寞,赵强一个劲的向张、田两人讨教官面上的礼仪和为官之道,收获也是颇丰。

一行人晓行夜宿,两天以后出了京师,进入到直隶境界,一出北京,民生的情形就同京城迥然不同了,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田地,基本都是荒着的,地里满是枯黄的杂草,不见农人耕作,沿途经过一些村舍,也都是寂然无声,没有一丝生气。赵强疑惑问道:“你们说这么好的地怎么没人耕种,这村子里的农民都哪去了?”

张晓东和田精明对视一眼,田精明说道:“不瞒您说,这农民都外出逃荒去了。”

“逃荒?”赵强惊诧。

“是这么回事,今年北方大旱,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几省都遭了灾,大部分地区夏粮都是颗粒无收,农民家里没有存粮,又交不起田赋,就只有外出逃荒要饭了。”田精明答道。

“那当地政府不救济吗?”

“拿什么救济呀!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