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合道又称拔刀术,是指抢在对手前面拔刀制止对方出刀的流派,他的初衷是制止流血杀戮发生,是一种比较和平的武术,所以只强调快。杨文礼是军人,是要杀人的,所以他只取其意,创造了劈撩削三招。他和十个少年家丁经过了六七年时间的训练,速度也快到了肉眼看不到出招的地步,所以他才强调一招毙敌,就是他自己有这个实力,所以他才这么有信心。
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很难,首先要静立感悟,类似于冥想,不断锻炼自己的神识,只有神识强大到了一定地步,才能随时随地进入这种境界,目前连义字辈的兵士都还达不到,他们毕竟训练的时间不长,神识不够强大。
但是没达到,不代表不要练了,而是更应该加强训练,因此杨文礼才指正他们的错误。
……
之后是检查兵丁们的箭术,有两项衡量指标,第一是要精准,第二是要在一个规定时间内能连续射出三十支箭,虽然是五斗弓,没有一定的力量也做不到。
五斗弓又叫骑弓,属于软弓的范筹,是普通士兵使用的弓,一斗合6。4公斤,五斗弓就是32公斤拉力,要能连射30只箭,对力量的要求非常高,普通人最多能拉两至三次。
五代到宋代是最重视弓的时期,标准弓是七斗到九斗弓,但那是殿直班卫的选拔标准,所以要求有点高,而且也只能连射十至二十箭,一场战役来说,有点少了。
杨文礼研制的弓因为更科学,材料更好,所以射程和古人的七斗弓差不多,最远射程200米,有效射程1百二十米左右。
另外,弓箭的射程还和箭枝的长度和重量有关系,它有一个最优值,什么样的弓力配多长多重的箭,所以,并不是软弓就一定比硬弓射程近,只是破甲能力的区别。
其实普通人在一百米的距离上根本射不中目标,再远的射程也就无用了,综合各种因素,杨文礼就选了五斗弓来做标准弓。
“预备……射!”在什长杨义周的大声口令下,兵丁们纷纷松开了手中张满的弓弦,只听见“嘣嘣嘣嘣”的如同弹棉花一样的密集弓弦声,箭枝像一阵轻烟一样飞快地射中了百米开外的箭靶。
杨义周的口令只是一个开始的信号,随后是兵丁们自由射击,每人是五张箭靶,每张靶六枝箭,要求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射完三十支箭,并且要射中靶心。
要求很高,但这是杨文礼提供了标准制式弓和射箭要决的情况下,并不是无理要求,因为他自己和十个仁字辈少年家丁都能做到。
一截短香的时间过后,杨文礼的奴兵开始统计射击成果,报到杨文礼面前,情况也不容乐观,只有那些伍长、士兵才全部射中目标,那些奴兵到后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脱靶。
“奴兵们的力量还要加强训练,这是力量不够,最后手不稳的关系。”杨文礼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并叮嘱了身边的仁天仁宇两兄弟道。
“是”两兄弟赶紧应令。
在随后的检查中,那些由杨仁月俘虏转变而来的奴兵、列兵和士兵,成绩更差,不论是力量、速度还是技战术,都达不到要求。要是还在跑马岭,他们都不够参战的资格。
有问题就要改正,并且加强训练,在杨文礼召集几位总旗小旗开过一次吹风会议之后,黑甲军进入了轰轰烈烈的训练高潮。
杨文礼的主业还是搞科研,手下兵丁多了,他不可能再亲自培训兵丁了,就连他自己的奴兵都没有培训。他的奴兵很难有上战场立功的机会,所以对个人技战能力没有要求,而是规定了一个服役年限就自动升级。看他们自己的自愿,想锻炼的就同杨仁洪小旗的兵丁去练习。
一个星期过后,炉子和各种陶泥设备都干透了,可以烧制骨瓷和玻璃了,先烧制玻璃,骨瓷器胎晾干还要时间。
“汝成,烧制玻璃由你按照我的实验手册带领他们烧制,我在一边看着,如有不对的地方,我再出声提示你。”开始起火烧制的时候,杨文礼就对王汝成吩咐道。
“是”王汝成不太自信的应承道。
由于只是烧制玻璃镜,所以只烧了一个炉子,一坩埚玻璃液就足够了,初期只制巴掌大块的玻璃镜,好东西不会一次性拿出来,另外原材料也不多,要省着点用。
“起火”……
王汝成很快进入了角色,他大声命令几个负责拉风箱的奴兵道。
一个奴兵用易燃物在炉内用火镰火石踫撞火花点燃火绒,火绒再点燃易燃物,然后慢慢的添加木碳,古人个个会烧火,这个环节没有问题。
“拉风箱”……
看到炉内的木碳已有一定量了,王汝成命奴兵全部填满之后就大声喝唱道。
“盖炉盖”……
王汝成亲自放好坩埚之后,就大命令两个已做好准备的奴兵道。
盖上盖,炉温升得更快,这个杨文礼的实验笔记里有记载,王汝成是照猫画虎。炉盖不仅约束了温度不易散掉,更重要的是木碳燃烧,总有一部分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一氧化碳,如果没有炉盖,它因为质量较轻就白白浪费了。
……未完待续
第124章 遐想()
“大统领,搅拌到这个样子够了吗?”负责烧制玻璃的王汝成不太自信地问杨文礼道。
“还不够,玻璃液要搅拌到像水一样稀,没有一点汽泡呈亮白色之后才可以出炉,哪怕有一点点汽泡,铸出来的玻璃都是废品,所以宁可多搅拌一下。”
杨文礼给他解释道,古人历来有中庸的思想,做什么事情,都只做九九,不做到十足,这在科研上是致命的,往往意味着失败。
“汝成,在科研上,没有或许、应该、差不多等不确定因素,而是要做到极致,因为材料的性质,往往是一点点差异就是天与地的差距。”杨文礼不忘教导王汝成道。
“谢谢大统领,属下受教了。”王汝成连忙感谢。
因为以前烧制过,烧制玻璃没有什么难度,量又不大,只烧制了一些小型的圆形、椭圆形、矩形玻璃,也就一坩埚的玻璃液,大半天功夫就完工了。
在磨制阶段,杨文礼又不忘叮嘱王汝成道:“玻璃磨制,五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玻璃一定要打磨到平整度的极至,斜眼看去,也要是一面水平,不能有一丝波浪纹,这是玻璃镜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杨文礼说着就递了一块玻璃给他道:“你一眼看去,玻璃好像很光滑很平整,但你试着斜光看看,你就会看到像水面一样的波纹。”
王汝成依言照办,他果然看到原本很平整的玻璃却一点都不平整,他惊讶地叹道:“果然是这样,大统领,这是为何?”
“这是光的折射的问题,光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我也没有深研,不怎么懂,不过,西方却有学者,专门研究这门学问。我们中国与西方的科技差距很大很大,就是因为我们中国的读书人都去读孔孟之书去了,对这些奇淫异巧深恶痛绝,殊不知正是这些奇淫异巧助力西方的科技与军事在高速发展,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而我们堂堂中国,却还在受异邦小族的侵略,实为可恨!我中华之读书人受孔孟之毒害久矣!”
“……”
杨文礼回答了王汝成的问题,又借机引申发挥,讲到了西方与中华的科技差距,最后痛批孔孟,令王汝成无所适从,他从小学习的就是孔孟经义,历来奉孔孟经义为圭臬,而如今大统领却对他们大加批评,一方是古代圣贤,不能随便诋毁,一方是顶头上级,他也不能出声反驳,于是他只好尴尬的无言以对。
“我知道你一时之间难以接受,我不怪你,你跟着我搞科研,时间久了,就会知道一些杂学也非常有用,远不是孔老夫子他所能懂的。”
王汝成心里怎么想,杨文礼心里一门清,古代读书人要想扭转观念,仅凭他三言两语,是做不到的,因此他接着如此说道。
磨制玻璃是完全的人工,这是水磨功夫,杨文礼叮嘱王汝成在照看着,就带着余下的奴兵返回总领府了。
他又有了短暂的空闲,如今玻璃镜、骨瓷没有烧制出了,船队不能出海去倭国、朝鲜贸易,黑甲军的兵丁战技力量都不合格,也不能去偷袭建奴的屯堡。
这三千多黑甲军,他是打算做种子部队发展的,不敢承受任何损失,兵丁们战技、力量不合格,他是绝不敢轻易出战的。
与建奴争夺天下,人数肯定是要以万计才行,之后的奴兵,他就不打算再如此高规格要求了,那样太费时间,没几年不会成材。因此他打算以后的奴兵就是完全的炮灰,奴兵来源是战场俘虏的建奴兵丁,不管是满人还是辽东汉人、朝鲜人之类的披甲人,统统贬为奴隶,上战场就令兵士押着他们打头阵,己方精锐兵丁在后方用弓箭远程协助,仅管每场战役,看似伤亡很大,实际上未损伤根本。
其实杨文礼这一套,就是学习建奴和流贼的,他们两方都是此中高手,杨文礼只有学习他们的“优点”,才有可能战胜他们。
当然啦!他制定的升级制度依然有效,不管那奴兵是否是满人,这一点,他对信誉看得比命还重要。
古人其实没那么多民族国家观念的,那是上层得利者的口号,底层的普通人,不识字,不明白这么多大道理,唯有“利”之一字,对他们才有效。
况且女真人并不是铁板一块,所谓满族,不过是努尔哈赤征服东北各民族整合而成的,他们内部,其实也有血海深仇,只不过老奴用利益笼络他们,从而掩盖了矛盾。
而且满族内部也分了严格的等级,普通女真人和建州女真人,有巨大的身份差别,还有老奴造反时的五大部将,他们的部族,也是女真贵族。
杨文礼的野心,是随着时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刚开始,他只想自保,能躲到海外的某一个岛屿上逍遥自在。
可自从他五个少年家丁轻易打败了一伙多达二百多人众的江匪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特独训练方法,非常牛逼,似乎他只要加以复制就有可能拥有一支实力起群的军队?
因此他才萌生了争霸天下的想法,之后他攻打跑马岭,更是坚定了他的想法。到如今他拥众三千多精锐甲兵,那么他考虑问题就更长远了。
比如说,将来征服亚洲,甚至征服全球什么的,那么他就应该淡化民族观念,大汉族主义,对征服异国异族就是最大的阻力。
因此他想从征服女真人开始,就特意淡化民族观念,只以一个统一的势力,统一的政权,来拉拢他治下的民众,也不搞什么剃发令蓄发令,不搞什么单一神教,民众有信教的自由。
他的这种思想,是吸取了后世美国和中国的优点,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中国不歧视任何教派,可这两个超级大国,搞得似乎还可以,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两个超级强国,足以证明两国的制度,都有优点。
是优点就要吸取,人不是天生就通晓万事,吸收别人的长处,避免别人的缺点,这就是一个重生者应该做的。
……未完待续
第125章 大势()
一眨眼就到了天启七年十一月初,关内发生的大事不少,在朝堂上,朱由检批准了魏忠贤回乡归隐,然后全力铲除魏忠贤的党羽,阉党一系256人自崔呈秀以下或自杀、或处死、或戍边,无一幸免,从此朝堂上就是东林一党独大。
东林党全面否定了朝庭征商税、盐税、矿税等税收,托说君子不夺之以利,又说农是根本,所以可以征收农税,不够再加三饷,即辽饷、三边饷、剿匪饷。
这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乱搞,富人不收税,专收穷人,特别是最后那个剿匪饷,是向穷人收重税,清剿因活不下去而作乱的穷人,这就好比打开了一道祸乱闸门,穷人越收越穷,变成流民,再向另外的穷人收重税清剿流民,于是流民越剿越多,没个穷尽,直至明王朝灭亡。
而我们的东林诸公,摇身一变,变成了“我大清”的忠臣,不过“我大清”没有崇祯这么傻,东林诸公也影响不了朝政,“我大清”可是会向商人富绅收税的,不听话的,该杀就杀,没得商量。
也就是说,崇祯帝正在下一步最臭的棋,但是他的几个对手,流贼、建奴、黑甲军,都在高速发展。
流贼确实在高速发展,自从陕北王二在白水县率先扯旗造反之后,陕西大地各路英雄就纷起响应,有饥民有逃兵纷纷加入,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千人之众,引起朝庭震动,忙派官兵围剿,却被其打败,起义队伍活动于韩城、蒲城、宜君、洛川、白水等地。
王二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的起义有如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此以后陕西各地就起义不断了。
后金也在皇太极的高超运筹下在高速发展,皇太极起先只是派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率正蓝旗两万余人去帮助后金姻亲科尔泌部抵抗林丹汗的征讨,哪知道林丹汗可能是老了,他害怕强大的后金,稍有败绩就落荒而逃了,留下了大片地盘和蒙古子民弃之不顾。
明代蒙古分三部,林丹汗所统领的地盘是察哈尔部,是蒙古元室后裔正统,历来与女真不和,其部落子民,特别是长城沿线诸部落,在外有强敌,内有饥荒的情况下,请求内附乞食,哪知道崇祯帝这个傻瓜竟然不允,活生生把他们推给了建奴,因此,皇太极就在这一年,整合了东西蒙古归顺各部,创立了左右二旗,这就是蒙古八旗的前身。
建奴凭添了几万兵力,使皇太极的野心更大了,他正想今年冬天,远征漠南,彻底统一蒙古,消除后金三大边患的威胁。
后金的三大边患,是西有蒙古诸部,南有大明王朝,北有朝鲜,其实还要加上东有辽东沿海诸岛的东江镇和暂时还默默无闻的黑甲军。
东江镇人数众多,但都是一些因活不下去而纷纷逃亡海岛的辽民,体质赢弱,战斗力不强,不能与建奴正面交战,只能打打游击,属于癣疾之患,就是打游击的主力还是朝庭加派给毛文龙的福建、浙江兵,真实的辽民没有能力与建奴战斗,所以未被建奴列为四大威胁之一。
而黑甲军虽然战力强悍,但杨文礼目前还想藏拙,不想被朝庭与建奴两方列为头号打击目标,虽说他也不怕,但熟知历史的杨文礼,他知道此时明朝气数未尽,他想夺取江山,会非常之难,也就是此时“人和”不在彼,所以他不得不隐伏几年。
杨文礼正在教王汝成烧制骨瓷,这对他来说,当然没什么难度了,他有全盘的技术记录,只不过是照做一遍罢了。
当第一炉骨瓷烧制出来之后,王汝成惊讶得大声直呼:“此等瓷器,如非我亲眼所见,绝对会惊为天上之物,它的白怎能如此晶莹?虽和田白玉亦不及也,它白得如此高雅素净,胎壁又薄于蝉翼,几可透光,足可列入稀世珍宝之列了。”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是我苦历几年时间研制,是我们黑甲军的独家商品,它可以换来我们急需的物资,如铁矿石、硫磺、铅、铜、粮食等等。
汝成,你可一定要谨慎保密,绝不可使此秘技外流。”
杨文礼得意的自夸了一番,又叮嘱他谨守秘密。
“一定一定!大统领请放心,属下敢用性命担保,绝不使此神技外流。”王汝成立马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道。
真正烧制骨瓷,也只花了两天,因为从大别山带来的长石、石英砂只有这么多,这次就用了三分之一,令杨文礼非常肉痛,这些纯度很高的宝贵原材料,他还要留待将来有大用,在未找到替代品之前,他不敢再烧制骨瓷和玻璃了。
骨瓷不是大路货,量不可能很大,否则就会贱价,每次商贸,只带几箱瓷器和少量玻璃镜,第一是更保险,第二是他不想运回太多的白银。
明代周边各国的白银都大量流入明朝,已造成了周边国家的钱荒,因此像日本和朝鲜也早早就注意到了贸易逆差的问题,日本今后的闭关锁国,和贸易逆差也有不少的关系,所以赚钱虽然是件好事,却会恶了日本和朝鲜当局,搞不好生意都做不成。
钱对杨文礼的黑甲军,真的没有大用,至少是现在没有什么用,黑甲军全靠自给自足,除了他所缺乏的硫磺、铅、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他一分钱都不用花。
……
“汝成,玻璃镜的最后一步镀银,非常关键,也非常简单,因为量也不大,你今后就一个人独自搞,不能让太多的人接触到,这样能更有效防止技术外流。”
最后的玻璃镀银,杨文礼连奴兵都没让参与,他只带着王汝成在工场里,偷偷的搞。他一边用坩埚溶银,一边叮嘱他道。
“嗳!我会的。”王汝成点点头应诺道。
银的溶点不高,没多久就溶化了,他再带着王汝成将一张张裁好的锡纸贴在排列好的玻璃的一面,然后杨文礼用钳子挟着溶银子的小坩埚,将烧红的银液,小心地倒到锡纸上,锡纸遇银即化,银锡合金就镀到了玻璃上。
待银液冷却,杨文礼又用早已准备好的漆,涂在银镜的上面,起到保护镀银层的目的。
“好啦!玻璃镜就这样成了,你看看效果怎么样?”杨文礼完成这些步骤之后,拿起一面小圆镜递给王汝成道。
“哇!……怎么这么清晰?简直是纤毫毕露,跟这种玻璃镜一比,铜镜就毫无优势了,大统领,你真是如有仙术,怎么能研制出这等宝镜呢?”王汝成这一看,就惊讶不断,恐怕是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等稀奇之物,难免表情夸张了一点,不过这是人之常情,换了别的明朝土著也一样。
……未完待续
第126章 盛情相托()
镜子镀银之后就是包框,这个方面杨文礼是弱项,他既不懂艺术也不懂木工雕刻,只能使用失蜡法铸模,用青铜做镜框,没有精美的花纹,就是一个简单光洁的镜框,背面用牛皮垫背。
终于忙完了这一切,杨文礼拿了一面最大的镜子,吩咐王汝成收好那些镜子之后就回家了。
回到统领府大堂,小燕儿又毫无例外的没在,自从给她雇了两个仆妇之后,小燕儿一般呆在后院和两个仆妇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