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出厓山-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阻止我们。”

真金汉学养之深厚,纵使是整个蒙古皇族之中,能与之相比的,也没有几个,听了父汗主动提起汉家诗文,自然甚是高兴,不料此时,忽必烈却问道:“对了真金,那文天祥可是还在大都?”

“父汗,那文丞相确实还在大都会同馆。”真金小心的说道,毕竟他对汉家有这样的忠臣,还是很钦佩的。

“可曾降了?”

真金面有难色,道:“父汗,那文天祥甚是忠贞,对宋朝死忠到底,对于高官厚禄美女财帛也无甚兴趣,只怕……”

“真金。”忽必烈自信的挥挥手,止住了爱子的话,“那文天祥之忠贞,父汗当然知道,可正是因为他忠诚,我们才更要好生养着他,宋朝养士三百年,能出这么一个人来,也是不容易,我们蒙古……不,我们大元,难道不要这样的读书人吗?”忽必烈神采奕奕的说道,“真金,你可以以你的名义写信给文丞相,他算是给宋朝尽忠了,朕可以昭告天下,如今,他追随了朕,不算贰臣,依然算是大元的忠臣,昔日李世民能当汉胡的天可汗,朕为什么不可以?”

真金惊喜的发现,忽必烈居然一直用汉称汉话对他说这些,而这正是汉化派苦求多年而不可得的,且对于文天祥居然能如此开明,还要以李世民自居,这不正是汉化派首领的他多年来苦心孤诣要看到的局面么,正要再说,却见到一个他最讨厌的人,正笑吟吟的出现,而忽必烈,他英明伟大的父汗,居然也像见到了老朋友似的,亲自起身,走到牙帐门口,一把攥住了来人的手。

第三十八章 鞑子的金融学家阿合马

 进来的,是阿哈马。

阿合马可以说是当代奇人,本是色目人出身,由于忽必烈夺位之初财政困难,阿合马因为在忽必烈面前拍着胸脯保证,两年内迅速让财政好转,而被忽必烈任命为中书左右部,兼任诸路都转运使,专门委任他处理财政赋税方面的事。

这阿合马果然有穆斯林善于敛财的传统,虽然他的法子在萧统看来并不高明,无非是对所有的百姓一律登记在册,只是目的却不是为了便于管理,而是征税!

阿合马并非政治家,并不懂什么有效管理之类的,他只有想,所有能交税的,一个都不能少!

只是另一项政策,就让人恨得牙痒了,对于很多重要物资,如生铁,他不仅搞国家专卖,而且居然还出售配额,滚滚财源的同时,阿合马也趁机大肆索贿,由于专营的缘故,自然意味着无穷的利润,而这也让那些商人们趁机抢占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阿合马居然也不心慌,索贿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当然,不得不说,这些政策都只是别人也能想到的,可是阿合马居然在这个年代,还能干出更彪悍的事情,他居然还懂金融!

赵昺他爹即位那年,忽必烈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是就在这时,已经靠敛财让元朝国库大幅充盈,从而获取了忽必烈极大信任的阿合马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当然,和宋朝一样,元朝使用纸币,也遭到了包括太子真金在内的多数反对,不过忽必烈却以对阿合马无比的信任,强制推动纸币的流通,由于蒙古铁骑的压力,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由于种种其他原因,很快,纸币就成了元朝统治区域的主要货币。

当然,宋廷对此自然一直是嗤之以鼻,后来萧统提到币值改革时,陆秀夫等人之所以疑虑,除了因为自身知识所限外,担心和鞑子“同流合污”,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可是,阿合马的纸币政策,搞得却是风风火火,没有人料到,这阿合马居然懂全流通的概念,他发行的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金条,阿合马甚至还懂让纸币不断的贬值,这样,很快百姓和贵族们手中的金银,就被迅速套取,大量的金银源源不断的进入府库,当看到情报的萧统得知这一条时,急得两天没怎么吃饭,他怕啊,他就怕这牛逼哄哄的阿合马要也是穿越者,那不就完了?至于那些金银有多少进入阿合马的腰包,就无人知道了。

如果仅仅是这些,那阿合马就也不过如此了,可是,这阿合马居然还懂汇率这东西。

在元军打下临安后,那阿合马居然还操纵金银和纸币间的汇率,还时不时的让这比价四处乱蹦,而当时的百姓哪里懂这些?就是贵族王公,如果不是圈内人,也会被阿合马黑的干干净净,就这样,阿合马很快就聚敛起不可想象的巨额财富。

只是,有了财富,有忽必烈的信任,阿合马周围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宵小,由于阿合马很快由同知开平府事升为中书平章政事,进官阶为荣禄大夫,旋即为平章尚书省事,阿合马此时已经是权倾朝野,而这一切,最最恐惧的,莫过于太子真金。

话说那头,忽必烈见到了阿合马就直接和他拥抱,然后叽哩咕噜用蒙古话大赞阿合马是如何的忠诚能干,而那阿合马在忽必烈面前也只是勉强行行臣礼,对于太子真金更是俯俯身,接着,二人便自顾自的开始说起来,阿合马又开始吹嘘那些圈钱的手段,而不消说,忽必烈是听的津津有味。

真金虽然是蒙古人,却一直对汉语情有独钟,虽然早就和父汗达成了共识,要逐步汉化,可是不消说那些老顽固的反对,就是阿合马,成天就给那些想汉化的人扣上背弃祖宗,居心叵测的帽子,让很多人噤若寒蝉。

“父汗。”真金忍不住,出言打断了忽必烈与阿合马的谈话。

“真金。”忽必烈显得有些不满,用蒙古语说道:“父汗正和阿合马大人商量生铁的事情,这件事情就像高山的冰雪一样因即将融化而迫在眉睫,又像土河上的浪花那样因可以给我们带来牧草的牛羊而重要不已,所以真金,你应该去做自己的事情。”

“可是南方……”

“都是张弘范这些汉人们的错,我伟大而仁慈的可汗自然会发兵解决这些丑类。”阿合马的声音很阴沉,言语却很不客气。

“你……”真金大气,虽然自己和阿合马一直早已龃龉,没想到这阿合马居然还敢当面顶撞他,而忽必烈听了,只是淡淡挥挥手,道:“真金,出去吧,雄鹰只有在草原上才能展翅飞翔,骏马只有在沙漠里才能放蹄驰奔,父汗要和阿合马大人说的事情,你暂时听不懂。”

说罢,竟然不给这已经二十五岁的太子的面子,,就把他赶了出去。

此时,不为人所注意的是,三个当事人居然都在笑,忽必烈是微笑,笑得高深莫测,阿合马是轻笑,笑得很是诡异,而真金则是大笑,笑声里的怨毒,谁都能听出来。

第三十九章 文明之争(1)

 阿合马和忽必烈一番密议的结果,就是宋朝小朝廷乃是疥癣之疾,而海都等人则是心腹之患,忽必烈断然决定,真金即刻返回大都,监国,而忽必烈亲自率师北上,迎战海都的联军。

并且忽必烈明言敢谏者杀无赦,因此就是真金,也不得不闭嘴了。

话说那头,萧统这次的行动,成功的带回十余万百姓,这样的话,台湾岛上已经有三十余万众,而且元廷的迁界禁海进行的并不顺利,每日还是有大量的百姓渡海来投,岛上人口正不断增加中。

而由于这次行动,宋军也趁机和粤东闽北几个不受蒲家控制的中小型家族达成了默契,由他们向台湾走私物资,而台湾则给予他们岛上的物产,当然,支付必须用金银,不过萧统心中有数,如果一切顺利,按照现在的模式下去,很快台湾就能完全自给。

岛上人多了,事情也就自然多起来,这么多人拖家带口的上岛,小朝廷自然得给予安置,没有家眷的还好点,直接朝军营里一扔就完事,也没什么争议,可是那些拖家带口的就麻烦了。

嘴里早就淡出鸟的各地县令们,这次可一下子活泛起来,毕竟当官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管人麽,长期以来自己手底下都没几个人,让这些县令们深深觉得脸面无光,如今岛上呼啦啦涌入了这么多百姓,把抢来让自己官,没事收收税审审案的,多威风?

因此,这一次各县居然都在台南港设了点,专门等着接人呢。

不消说,各县都大显神通,台北来人最多,基隆阵势最大,台东说的最好听,总而言之,这年头能想到的法子,像吹吹打打许愿给钱,基本他们都想到了,什么安家费生孩子钱,一点不少,而得知消息的萧统,干脆付之一笑,反正人来了就好,剩下的怎么折腾,萧统决定放手让他们去操作。

如今台湾岛上的局势已经大概稳定,而大陆上,由于海都等人的缘故,结合忽必烈第一次攻打倭国的事实,三五年之内,台湾基本是安全的,而这三五年的时间,也就是萧统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台湾的事情,说实话已经花样不大,无非种田练兵生孩子,然后隔三岔五对剩下的官员们进行先进性教育,以保持他们的战斗力的进取心,而萧统深知,单单靠台湾一岛的人力物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大陆相抗衡,唯一的法子,只有向外发展。

历史上的郑经,利用台湾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远洋贸易,台湾的商船遍布四海,台湾之富庶,天下罕有,就是这样,在施琅背叛民族投入鞑子后,依然不堪一击,而萧统面临的敌人,凶残不比鞑子差,汉奸不比鞑子少,他必须做的更大,更强,才能取得胜利。

单靠种田,是无法战胜敌人的,而萧统并不记得喷气机冲锋枪是怎么做的,也没本事让数万宋军一年内机械化,靠科技革命也无法迅速成功。

那么,萧统唯一能做的,只有文明革新。

这么说,倒不是萧统想在宋朝这个年代搞什么民主自由,没有疑问,萧统在那个年代由于对红色集团邪恶的痛恨而醉心于民主自由,可是在宋朝这个时代,萧统必须比其他的君王更专制,更压迫百姓的自由,才有可能为子孙后代争取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不然,当劣等民族的血液掺杂进华夏正统的血脉,当腥臭的生肉混染了酒香茶味时,一切都晚了。

文明,华夏文明几千年来都是黄色的大陆文明,不庸置疑,以儒学为正统的黄色文明,创造了灿若星汉的华夏奇迹,让五千年礼仪之邦,在后世那个礼崩乐坏寡廉鲜耻的年代,依然能靠祖宗的成就四处招摇撞骗,聊以自慰。

只是,明明我中华有万里海疆,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拥抱大海,而选择拥抱黄土呢?

萧统小时候,曾经一度有有识之士提起过这个问题,后来,却因为一群暴民和一堆老朽的缘故,而让中华民族的自省再次推迟。

一个不敢面对自己的失败,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的民族,是一个自卑而怯懦的民族,极度的自尊就是极度的懦弱,而这一切,汉民族,却是最明显的体现。

站在礁石上,看着大海的波涛拍打着岩石,萧统心中风雷激荡,他,第一次真正有了引入蓝色海洋文明的冲动。

大海本来就是人的故乡。在地球的突变中,大海曾经庇佑和延续了人类祖先的生命。后来,当人类重新回到大陆的时候,他反而不适应了。为了战胜陌生的环境与内心的恐惧,人类被迫极力发展自己的后天适应性,从而创造了文明,同时也完成了人本身的进化过程。

可是萧统知道,人类文明前,人类的先祖,就敢于跨过万顷波涛,渡海去远方,来开辟新的家园,可是,当人们定居下来,开始种地,开始繁衍,开始聚集,开始形成阶级,开始有了国家和军队,人民怯懦了,恐惧了,无数的说法被制造出来,阻吓后来者向大海挑战的冲动,而这一切最成功的,无疑就是儒学。

。。。。。。。。。。。。。。。。。。。。。。。。。。。。。。。。。。。。。。。。。。。。。。。。。。。。。。。。。。。。。。。。。。。。。。。。

非要深究的话,这几章俺夹带了点私货,大家看看即可,轻拍。

第四十章 文明之争(2)

 文明想要更新,必须有外来的推动和内在的衍生,指望当惯了奴才的中国人能团结起来走向大海,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唯有萧统,以皇帝之尊命令之,以国家机器动员之,以巨额利益诱惑之,以严刑峻法逼迫之,只有自上而下的强力动员,才能扭转中华这艘巨轮的航向。

可是这样一来,萧统悲哀的发现,为了民族的进步,他必须采用落后的措施,为了民族早一日走向民主自由,他必须用铁一般的专制来压迫任何企图自由的萌芽。

这一切,和那些鼓吹要给我们带来民主自由社会大同的人,又何其相像呢?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当萧统从民主自由的崇拜者,变成真正想去实行它们的时候,才发现一切是多么的困难。

而如今,萧统的权力来自于皇族血脉的传承和封建土地所有者的支持,以及华夷大防的民族信仰,可是如果萧统真的想从文明上根本上来革新,那么就意味着萧统要和自己的权力基础决裂。

早在神话时代,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区的内陆文明,已经在不断征服下游和沿海地区了。可以说,皇帝和蚩尤的一战,就是内陆和沿海之战,定居和迁徙之战,守成和进取之战,谨慎和冒险之战,直到今日,萧统仿佛还能从黄帝大战炎帝和蚩尤的故事里,听到这历史深处的蒙胧声音。

后来,自称上承天意,下顺民心的周武王朝对殷商的征服,证明这股来自内陆腹地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而当纣王自焚的那一刻,华夏民族走向海洋的再一次尝试,就这样结束。

到了战国晚期发生的楚败于秦的史诗般的战争,可以说是以小麦作为粮食,用战车作战,并且是受到了游牧民族和波斯文化影响的黄色文明,最终战胜了以大米作粮食,懂得利用大船和水上作战,并且是受到东南亚和太平洋文化影响的蔚蓝色文明。

这个内陆文明的历史性胜利,是无论屈原那种抢天哭地的悲歌,还是西楚霸王

那种地动山摇的反抗,都无法遏止的。

蔚蓝色的隐退,埋伏下一个民族和一种文明日后衰退的命运。

太平洋来千古不息的蓝色波涛,一直在默默地召唤这个躺在大陆上的古老民族,

偶尔也引起过它的激动,把它的航船一直牵到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然而,蔚蓝色

海洋的吸引力,比起那黄色的土地来,毕竟要微弱多了。

使那黄色文明具有巨大凝聚力的奥秘,就在于儒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取得

了独尊的地位。

儒家的一整套思想,表达了内陆文明的生活规范和理想,它在东方封建社会的

盛期,显然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单一的思想统一,削弱了多元的发展,古代生活

中丰富的海洋文明的因素,就像几缕细细的清泉,淌到内陆文明的黄土板块上,立

刻就无影无踪了。

当萧统想起后世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中日战争,堂堂天朝上国却被以前无比藐视的蛮夷们却在我们的锦绣江山上肆虐,在我们的宫殿花园里抢劫,除了愤恨外,萧统总是悔恨,为什么我们的先祖总是那么不争气?为什么我们弄不出工业革命?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总是在圈圈里转来转去,而不能自我更新。

真正来到了宋朝,萧统甚至还意识到,厓山日落,中华固然就此沉沦,可是如果宋朝赢了,中国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就算宋朝赢了,我汉家冠裳保留,我民族血脉纯正,我们能放任思想多元吗?我们能主动走向海洋吗?我们的知识分子能有良心吗?

就算宋朝赢了,也有天才造出了蒸汽机炸药,我们能不把他们当成异端邪说施以极刑吗?我们能把奇人异士的想法真正落实到生产上吗?

只有坐在海边,萧统才真正意识到海洋的博大和个人的渺小,只有将自己置身历史,萧统才发现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溅起的浪花,实在难挡洪流。

想到这里,萧统不禁一阵灰心,自己是皇帝又如何?自己能下旨让所有百姓独立思考吗?自己能让所有的人全部去搞发明创造政治研究吗?就算自己做了,又如何?况且,自己那个皇帝,还能当多久,还两说呢。

正当萧统思想陷入天人交战时,突然,远处传来李福的声音,听起来似乎很是兴奋。

“陛下,陛下,金门光复了。”李福的声音在海浪声中,显得甚是渺小,可是,这般渺小沙哑的声音,都能透过海浪,再小的扁舟,也有渡过大海的时候,萧统在这一刻,似乎突然又恢复了信心。

历史,并不全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唤来李福,李福却激动的话都有些说不清楚了,喘了好一会气,才说道:“陛下,张枢密传来急报,国舅爷突然放火,范将军呼应及时,金门光复,我军几乎毫发无伤。

说罢,李福迅速递上了战报,而急切的萧统看完后,居然高兴的忍不住狂喜而大笑起来。

诚然,压抑已久的他,太需要这样接二连三的胜利了。

第四十一章 光复金门后

 皇极殿上,萧统再次大会群臣,张世杰陆秀夫均在列,这一次除了驻守澎湖的张世英和前往占城的张世豪外,宋朝的主要臣子几乎全部到场。

开场白,当然是宣读国舅杨亮节在金门的突然起事,然后群臣开始了表扬和自我表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的萧统,自然也不吝于朝自己脸上贴金,反正自己也不会真正相信君权神授啦上天庇佑啦这些的,而臣子们见皇帝有骄矜之色,自然更是欢欣,自然会紧跟拍马,至于杨亮节,萧统一高兴,就说既往不咎,而臣子们见光复金门这功劳着实不小,自然也不会计较太多,再说了,人家妹妹可是太后呢。

于是大家都在胜利的喜悦中开始陶醉,而萧统一高兴,也开始指诚山河,宣布光复后要如何如何,总之就是封官许愿了。

可是正在气氛一片和谐之际,那柳风却又跳了出来,出班道:“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不少人见这个大扫把出来了,忍不住开始撇嘴,而萧统正高兴呢,也就让他说话。

“启奏陛下,如今鞑子正占据先皇故土,鱼肉我华夏百姓,荼毒我万里江山,微臣以为,陛下当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奖励耕织,富国强兵,以图恢复。”

柳风说的慷慨激昂,萧统听得却昏昏欲睡,说不好听点,柳风说的都是废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