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5年第06期-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词的压迫性力量有多么巨大!而实际上,如果非要让雅姆的诗歌同“潮流”扯上关系的话,那么,雅姆的诗歌是自成一流。在那么众多的主义之中,雅姆曾标示自己是“雅姆主义”。
  
  3.少女与虔信
  
  很早,雅姆就在教堂的肃穆氛围中品尝到了静心默思的滋味。但他也曾失去过虔信。他曾自问:“我谈论天主,但是,我相信吗?人们说天主存在或不存在,对我都是一样的,反正村里的教堂温和而灰暗。”究竟是什么使他疏远了教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信仰的冷淡,尤其是成长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和社会生活里随处可见的虚伪。他在信中痛苦地写道:“你不知道宗教虚伪是多么让我痛心,它在戕害法兰西。”然而,忘掉天主这一企图很快得到克服。他写信给马拉美:“让我们相信天主吧,让我们像你的诗句一样纯洁。”直到1904年10月的某一天,那时,他已为同自己心爱的少女成家而苦苦等了三年,而少女的双亲却不答应;撕心的痛苦让雅姆找回了童年时代的祈祷。他决心重新投入天主的怀抱。他写信给他的挚友:“克洛代尔,我需要天主。”
  1905年,雅姆皈依天主教,克洛代尔辅弥撒(为做弥撒的神父递圣水、酒等)。雅姆以他诗人的方式信仰天主。雅姆也只能以他天性的方式去实践一个天主教徒的信仰。克洛代尔又何尝不是这样。诗人写诗这个行为本身,也许已携带了某种宗教感情,尽管更多的诗人在宗教上表现出泛神论的倾向。由于深嵌在诗人天性中的个人气质,诗人在宗教感情上总是渴望直接同神灵对话。但是,雅姆的这种宗教感情却难以被他的诗人朋友们所理解。他于1913年在巴黎相识的诗友,优雅、敏感而才情出众的女诗人诺阿伊就说过:“同他的圣水相比,我宁肯要他的露水。”这句话可是带着很尖的芒刺。但是,我们也可以追问诺阿伊,在雅姆的思想和作品之间,我们又怎么能分得开哪些是属于尘世的,哪些是属于天主的?这不仅是困难的,简直是不可能的。也许应该这么来理解:在被祝圣过的露水里,如同在仍然是露水的圣水里,雅姆奉献出的是同等强烈、同等纯洁的天性。
  “我就是这样懂得了事物:首先,有一只很大的黄蝴蝶,其次,是风跑进了成熟的麦子。”雅姆把他感知事物的方式描述得多么具体、形象而生动!雅姆的天性就是善良、纯真而多情的。他对大自然、对田野上的朴素事物和对动植物的爱,植根于他的童年。面对大自然,雅姆总有一种狂喜,好像大自然里有他失去了的天堂。17岁时,他学会了采集草药。看到花朵,他心中就会涌起一种强烈的激动,无论是年少时走在故乡的山间,还是年老时漫步在巴斯克地区的山路上。在雅姆眼里,最平常的事物,最不起眼的生灵,向他披露最真实最可贵的价值,因为它们离伊甸园最近。雅姆相信,温良的动物们,野兔、猫、驴子、牛群、山羊,等等,这些小灵魂们,死后都进天堂,如同纯洁的少女。说到少女,雅姆有一种罕见的禀赋:成为少女的诗人。少女是自由、恩惠和快乐。从率真的无邪中去爱少女,你会觉得她们是一切创造物中最温柔最善良的杰作。没有谁比雅姆更懂得描绘圣洁心灵的初恋:“一种迷醉,太纯洁了,完全属于圣母的世界”;也没有谁能像雅姆那样,在遭拒绝的不幸和被接纳的感恩中,通过牺牲和忠诚,奇迹般地将尘世的爱转化为神圣的爱。
  雅姆从爱出发,做他的一切选择。他曾坦言:“让我有时恨男人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够纯洁。”但是,雅姆恰恰生活在一个不仅不够纯洁而且对他怀有敌意的世界上。童年时,城市拒斥他;青少年时,他因反抗学校,又被学校一把推开;他只好沉浸到大自然的爱中。当诗歌给他带来名声时,一方面,他赢得了纪德等作家的友谊;另一方面,他又遭到了另一些作家的抨击。事实上,雅姆生前赢得的名声是一种悖论。热闹的巴黎围绕他爆发了争吵:有人想独占他,有人想扔掉他。那些“自然主义者”声称雅姆是他们的,而当雅姆回答他们不是时,他们便不再承认雅姆的才华。雅姆的命运由于对自己本性的忠诚而变得独特。他并不索求名声,他只想成为他自己。在诗歌上,他之所以变得有名,恰恰是因为他在名声这桩事情上什么努力都没做。多么独特的诗人:他对知识是如此的天真无知,他对写作技巧是如此的不屑一顾!如果说这一切不是一种骄傲,那只能理解为谦虚的极致。所以,在雅姆的一生中,批评界从没有放下过攻击他的武器。而谦卑的雅姆骨子里并非没有骄傲,1926年,他秘密地告诉莫里亚克:“我知道我在法国是什么位置(诗人,我希望):第一。即便我被贬低到最末一位,我对此也坚信不疑。”
  
  4.雅姆与苇岸
  
  也许,文学活动本身有着向外求得荣誉的特点。雅姆也想赢得诗人的荣誉。1920年和1924年,雅姆两次想进法兰西学院,但均受挫。最终,是心灵的朴素使雅姆悟透了这一切。他舍弃了文学能带给他的丰厚收入:“天主在我身上的全部工作,是逐渐将我从一切心中拽出来,远离现代生活。在这种孤独中,我拥有众人期望的一切幸福。”而文学荣誉其实并没有离开他。1937年,也就是雅姆去世前一年,两位大作家克洛代尔和莫里亚克,趁国际博览会之际,在香榭丽舍剧院为他组织了一场诗歌晚会,获得了巨大成功。
  从雅姆的内心中涌出的诗篇,如此善良、纯洁、天真、朴素、虔诚,以致构成了一种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必然源自诗人独特的天性。他的诗句能在读者心中唤起某种罕见的渗入灵魂的温柔。他还有一双画家的慧眼,能抓住一只松鸫在空中划过的眨眼即逝的弧线,能测出景色中阳光的比例。他诗中的一切都是可见的。所以,这视觉上的特殊敏感,这心灵中的细腻感动,就构成了外和内;通过内外之间的来回运动,雅姆把不可见的心灵放到可见的文字形象里。从他最初的诗,我们就可以看到,雅姆善于把句子的内在节奏先细细捏碎,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重组。他的诗句常常是蔓延性的,像树干长出枝条又长出叶片一样,让读诗的人乐意在一片阴凉下等待下一句。面对事物沉默着的神秘,雅姆最出色的诗篇几乎抵达了不可能的简单和不可求的自然。现在看来,他是真正的不朽者。读一读《为同驴子一起上天堂
而祈祷》吧,它是雅姆的了不起的名作。
  
  为同驴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祷
  
  该走向你的时候,啊我的天主
  让这一天是节庆的乡村扬尘的日子吧。
  我希望,像我在这尘世所做的,
  选择一条路,如我所愿,上天堂,
  那里大白天也布满星星。
  我会拿好手杖,我将踏上一条大路,
  并且我会对驴子,我的朋友们,说:
  我是弗朗西斯·雅姆,我上天堂去,
  因为在仁慈的天主的国度可没有地狱。
  我会对它们说:来吧,蓝天的温柔的朋友们
  亲爱的可怜的牲口,耳朵突然一甩,
  赶走那些蚊蝇,鞭打和蜜蜂……
  愿我出现在你面前,在这些牲口中间
  我那么爱它们因为它们温驯地低下头
  一边停步,一边并拢它们小小的蹄子,
  样于是那么温柔,令你心生怜悯。
  我会到来,后面跟着驴子的无数双耳朵,
  跟着这些腰边驮着大筐的驴子,
  这些拉着卖艺人车辆的驴子
  或者载着羽毛掸子和白铁皮的大车的驴子,
  这些背上驮着鼓囊囊水桶的驴子,
  这些踏着碎步,大腹怀胎的母驴,
  这些绑着小腿套
  因为青色的流着脓水的伤口
  而被固执的苍蝇团团围住的驴子。
  天主啊,让我同这些驴子一起来你这里。
  让天使们在和平中,引领我们
  走向草木丛的小溪,那里颤动的樱桃
  像欢笑的少女的肌肤一样光滑,
  让我俯身在这灵魂的天国里
  临着你的神圣的水流,就像这些驴子
  在这永恒之爱的清澈里
  照见自己那谦卑而温柔的穷苦。
  “在你们法国,现在还有雅姆那样的诗人吗?”诗人蓝蓝曾当着我的面,向法国老诗人德里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德里没作犹豫,就开口回答了:“没有。”我知道,那一刻蓝蓝的内心该是多么失落,因为我以前已经让她失落过一次了。当她把同样的问题问给我时,我以猜度的口吻回答说,据我所知是没有了。也许雅姆的独特性是不可复生的,也是无从继承的。我觉得,热爱雅姆诗歌的人,一定对乡野之美有过亲身体验,对自然万物怀着亲近之心,而在当今法国,这样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有一次在巴黎,我同一位法国诗人谈到雅姆。他显得有些茫然,最后告诉我,雅姆已经过时了,仿佛我在向他打听什么似的。他的无知和失礼激起了我的话语。我反驳说,要过时就得曾经时髦过,可雅姆从来就没有时髦过,哪里来的过时?法国诗人中最不会过时的,恐怕就是雅姆这样凭天性写作的诗人了!这位法国诗人听后,不由得面露愧色。他承认自己没有认真阅读过雅姆。瞧,巴黎,巴黎的诗人们仍然追逐着新奇怪异的漩涡!怪不得老诗人雅各泰要从巴黎逃出,去普罗旺斯的小山村里隐居,亲近自然,宁静度日呢。
  在当今中国,雅姆遇到了几位真正热爱他的诗人和作家,诗人蓝蓝、小海、杨键都热爱雅姆。而最早译介雅姆诗歌的诗人戴望舒,也肯定被雅姆感动过,因为翻译诗正是爱的举动。在我认识的人中,最爱雅姆的,要数散文作家苇岸。每次相聚,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同我谈到雅姆。他在文章中坦率地写道,“雅姆是我最喜爱的诗人。”他对雅姆的诗歌感知极深:严雅姆的诗是温善的、乡村的、木质的、心灵的、宗教的、古往的。”这些天,我又在重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我再一次感到,苇岸的心和雅姆的心是暗合的。1999年5月,正是为了慰藉病中的苇岸,这位温良、朴素得几近苛刻而又极端认真的朋友,我才从雅姆的诗集《报春花的哀伤》(我觉得这本诗集最能体现雅姆的诗心和天性)中,耐心而困难地译出了《十四篇祈祷》。可以说,这些诗就是为他而译的。我当时多么希望,通过雅姆的《十四篇祈祷》,上苍会赐福于苇岸,让他从重病中康复。
  我还记得,把《十四篇祈祷》的译文送到苇岸手中的第二天,苇岸就打过来电话,说昨夜看了一夜,也不知哪里来的力气,竟然都读完了,现在内心非常平静。他还问我为什么第八篇没有译。我说第八篇还是戴望舒译得好,我就不想重译了。他坚持说,我想读到你的译文。于是我又重译了第八篇《为同驴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祷》。同苇岸最后一次见面时,他还在叮嘱我:“你以后一定要译一本雅姆的书,就算是为我译吧!”我俩早想合作翻译雅姆的一本散文的。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我不禁默然。苇岸是1999年5月19日最后离开我们的,在北京的郊区小城昌平。苇岸有着深厚的宗教感情,在弥留之际他一定想到了天国。遵照他的遗愿,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和骨灰撒入麦田前的简朴仪式上,我分别为他朗读了第一篇《为他人得幸福而祈祷》和第八篇《为同驴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祷》。那天有雨,苇岸,这个中国的“自然之子”,也重返土地:肉身入土,魂归天堂。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想替苇岸做一件订正的小事。关于雅姆,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一书第195页,写有这么一句:“年轻时经过几次失意的恋爱之后,雅姆终生未婚。”这次我查阅了伽里玛出版社1994年版的雅姆诗集《从黎明三钟经到夜晚三钟经》。从这本诗集后附的《雅姆生平及作品》中,可以确知,雅姆不是“终生未婚”,而是于1907年10月8日同一位虔诚的有教养的少女成婚。1908年得一女,名贝尔纳德坦,1909年又得一女,名埃马纽埃尔,1911年再得一女,名玛丽,此后,雅姆夫妇又分别于1913年得大儿子保尔,1915年得小儿子米歇尔,1917年得四女儿安娜,1918年得小女儿弗朗索瓦兹。1938年雅姆辞世时,他的四女儿安娜成婚,他的小女儿弗朗索瓦兹进了修道院。


古道画风
■ 孙 郁
  
  1
  
  很久以前读鲁迅的书信,知道了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名字。大约是1927年,斯文赫定与刘半农商定,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刘半农曾让台静农捎信于鲁迅,却被拒绝了。这一件事在后来被广泛议论过,还引起过不少的争论。不过我那时感兴趣的却是,斯文赫定是何许人也?他是怎样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并闯进了民国文人的生活?
  后来一件事情的出现,才解开了我的谜团,而且让我对民国的考古队,有了感性的认识。两年前王得后先生介绍我认识了徐桂伦先生,得知其处有大量名人书画作品,其中大多系刘半农、钱玄同、沈兼士、沈尹默、马衡关于西北考察队的贺联。这些墨宝均系题赠徐桂伦之父徐炳昶先生的。我这时才知道,徐炳昶原来与斯文赫定有一段神奇的交往。两人作为大西北考察队的队长,在凹世纪20年代末第一次开始了“对中亚细亚腹地具有真正现代科学意义的探险考察”。在那一次考察里,斯文赫定与刘半农、徐炳昶、马衡、袁复礼、刘衍淮等中国学者,成为了朋友。中国现代史上首次西征的考古队伍,是在这个瑞典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我所感到荣幸的是,与这次西部考古相关的墨宝,后来悉被我所在的博物馆收藏。徐炳昶的后人无偿地将其献给了国家。
  大概也是从那时起,我对民国文人的考古理念与野外实践有了一点点认识。开始接触考古学的书籍,当进入到那个世界的时候,才猛然感到,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隐含着太多太多的东西。它们提供的信息,在文化理念上引来的思考,远远超出了这个学科的特定内涵。
  直到后来看到王忱编的《高尚者的墓志铭》后,斯文赫定与徐炳昶诸人的形象,才更为清晰了。我以为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书。编者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还原了东西方学人的人类文化学意识在那时的现状。时光过了七十余年,古道上的旧迹依然让人感到新鲜。那里发生的一切是彻骨的,远远胜于书斋中的咏叹。野外考古,乃洋人所发明,初入中国,则阻力重重。20世纪初,中国的许多读书人,对探险与考古,还懵懵懂懂,连章太炎这样的人,亦对其看法模糊,和他一样的学问深厚的人,每每见洋人来中土探险,仅以民族主义观点视之,并无科学的头脑。唯有几个留过洋的学者如刘半农、徐炳昶等,深解其意。若不是这几个懂得西学的人的存在,中国科学家大西北的野外考察,也许还将延续许久才能发生。
  斯文赫定,1865年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冒险旅行的冲动。曾多次深入中亚深处,足迹遍布了“丝绸之路”的很多地方。他在20世纪初发现了楼兰古国遗址,并对西藏、新疆的许多地区进行过考察。这个探险家在中亚地区的种种发现,曾震惊了世界。尤其对我国新疆、内蒙古诸地的实地考察,硕果累累。这个瑞典人有广泛的兴趣,亦结交了许多政坛、文坛的友人。诺贝尔就影响过他,他的探险生涯也与这个富有之人有些关系。中国古老的文明他是热衷的,而对新文化亦有所关注。当他向刘半农表达对鲁迅的敬意时,其实也隐含着对新生的中国艺术的尊敬。可惜他那时的兴奋点在西部考古上,未能对中国新文学进行深入的打量。不过这一个小小的插曲也可见他是一个有心人。斯文赫定是希望西方能够了解中国的。他以自己的嗅觉发现,东方古国存在着神奇的力量,那些长眠于世和正在滋长的文明,是该进入更多人的视野的。
  旧有的材料写到这位瑞典人时,曾以殖民入侵者视之。言外有文化掠夺之意。但我们如若读徐炳昶的《徐旭生西游日记》,见到那么多关于斯文赫定的描述,看法大概就有所不同了。日记里的片断没有刻意渲染处,写得朴实生动,一个敢于冒险、认真而又热情的瑞典科学家的形影扑面而采。斯文赫定才华横溢,对地质、天文、气象、中亚史都有所涉猎。亦有艺术天赋。我看过一幅他为刘半农作的素描,功底很深,刘氏的神态栩栩如生。据说中国学界最初对他是充满敌意的,可在后来的磨合中,许多人成了他的朋友。不知道现在的史学界怎样看他,以我的感觉,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史学界认知事物的方法,因了洋人的提示,我们的文化自省意识,才有了一次巨变。上下几千年,哪一个中国学者曾徒步走进大漠惊沙里探寻人类的足迹呢?仅此,对于这个远道而来的洋人,不得不三致意焉。
  
  2
  
  斯文赫定回忆那次与中方知识界的合作,念念不忘地提到了刘半农。连徐炳昶、袁复礼也承认,如果不是刘半农的努力,此次西行的计划很难实行。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对田野考察重要性的认识,是走在知识界的前面的。
  刘半农给世人的印象是个诗人和杂文家,也是鲁迅兄弟身边的常客,为白话文的推进做了大量工作。他在上海的时候,常写些鸳鸯蝴蝶式的作品,要不是陈独秀办了《新青年》,他也许真的要在旧式才子的路上滑下去。《新青年》改变了刘半农的人生之路,影响他的大概就是科学意识吧。他在北大和胡适那些留洋的人在一起,越发觉出自己知识的不足,亦有被人冷视的时候,于是漂洋过海,到了法国学习,搞起了语音试验研究。他的那门学问,懂得的人不会太多,但留洋的结果是,明白了实验的意义,对考古学与人类学至少是颇有兴趣的。
  在斯文赫定决定到中国西部进行考察之前,中国知识界曾有很强烈的反对之声。西方考古者在中国的探险与搜集文物,引起了知识界的警觉,说是一种民族自尊也是对的。当中国政府允许斯文赫定赴内蒙古与新疆的消息传出后,1927年初的北京学界召开多次抗议的会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