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国忠心里一沉:“是哪家的公子?”
杨玉环笑着不答,但是杨国忠好像已经猜出了答案:“是苏大人?”
杨玉环甜蜜的点了点头。
“他可是你哥啊,你怎么能这样?”杨国忠情绪变得有些激动起来。
杨玉环不理解杨国忠为什么会这样,但是还是说道:“我们又不是亲生的,何况我十一岁的时候被远哥收养,就像是童养媳一样,不行吗,何况我现在也快十四岁了,马上就能嫁人了!”杨玉环的语气也很强硬!
杨国忠语气稍微软了一些:“妹子,哥也是为你好,哥怕会有风言风语!”
杨玉环话锋一转:“大不了我们就不大操大办就好了!”
杨国忠本来想说的话也没法说了,因为现在看来苏致远和杨玉环的关系显然比他要亲近很多,再说下去可能还会起到不好的效果。
没聊了几句,杨国忠就匆匆告辞了。
(分割线)
“什么?她真是这么说的?”李瑁气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我就说,怪不得他不愿意让妹妹攀我这个亲家,原来是他的女人,好,好,敢跟本王抢女人,等着!”
李瑁甩袖而去,留下了在一边的杨国忠和福贵。
杨国忠知道自己没有了利用价值,但是他知道,如果自己投奔杨玉环的话,说不定还有好日子过,怕只怕自己会彻底得罪了王爷,那就惨了。
不过,看李瑁的样子,是要准备彻底去弄苏致远了,看来他要倒霉了,不过李瑁的目标是杨玉环,想必不会对她赶尽杀绝。
到时候杨玉环成了李瑁的王妃,那我不一样可以沾光?想到这里,杨国忠又高兴了起来。
不过福贵就难受多了,他能做的已经做了,但是还没有成功,不知道李瑁还会不会重用他,这些大人物有的时候心情不好,他们这些下人撞枪口上,活都活不了。
过了一会,李瑁又出来了指着富贵道:“快去给本王备轿,本王要去给母后请安!”
福贵立马应声出去准备了。
哼,我动不了你,我请母后整你!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章 武惠妃的枕边风()
李隆基后宫的妃子其实不少,但是被重视的却不多,武惠妃算是一个,赵丽妃算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苏致远曾经在杭州见到过的那个“大小姐”。
按照她们先后入宫的顺序来看,“大小姐”是一个,赵丽妃是第二个,第三个是武惠妃,但是现在是武惠妃最受宠,生动形象的诠释了新人胜旧人的皇宫婚姻生活。
李瑁这个寿王是挺受皇上喜欢的皇子,因为武惠妃的关系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皇子进宫当然不用像其他人那样需要禀报如何如何,皇宫的守卫也都认识他,直接就让进去了。
武惠妃的宫是惠妃宫,李瑁来找自己的母后当然是轻车熟路。
其实说起来,李隆基不是不宠幸“大小姐”了,主要因为她生不了孩子,而其他的两个宠妃都生了,这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人的感情。
李瑁从自己在王府生活起来,已经很久没有到过母后的寝宫了,现在他的突然到来倒是让武惠妃有些惊喜。
“孩儿给母后请安了!”李瑁虽然已经十五六了,懂得了男女之事,但是脸上还有些稚气。
武惠妃显然很宠自己这个儿子,见到他进来,赶紧上来把他扶起来。
“王儿让母后瞧瞧,又长高了没有?”武惠妃眼里近是宠溺之色。
李瑁酝酿了一下说辞到:“母后,孩儿这些日子见到过一个姑娘,她,十分美丽,王儿很喜欢!”
武惠妃来了兴趣:“哦?是哪户人家的掌上明珠?”
李瑁其实早就不是雏儿,但是在自己母亲面前说起这个事情还显得有些害羞:“她叫杨玉环,不是什么大家闺秀,但是真得让孩儿一见倾心,她现在在朝中鸿胪寺寺卿的府上。”
武惠妃还没反应过来:“什么叫在他的府上,难道是这个鸿胪寺寺卿的女儿?”
李瑁纠正道:“其实是妹妹,不过不是亲生的!”
“哦,义妹啊,不过好歹是朝廷命官的家眷,这身份也不算是委屈了你!”武惠妃想着说道。
李瑁只好解释道:“母后,这个女子已经有了新上人。”
“什么!”武惠妃柳眉倒竖:“你竟然喜欢上了有妇之夫?”
“不是,他们还没有成婚!”李瑁的声音明显小了下来。
“那也不行!”武惠妃严厉的声音透露着斥责之意:“王儿,平日里我纵容你就罢了,你竟然喜欢上这么一个女人,简直是丢我们皇家的脸!”
李瑁直接“扑通”跪在武惠妃面前,声音都有些哽咽了:“母后,孩儿这辈子见过的女人也不少了,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像杨姑娘这样能吸引孩儿的,孩子只是见过她一面就无法自拔,求母后成全孩儿啊!”
武惠妃虽然恨铁不成钢,但是看着自己的孩子这个样子为情所困,心里也是难受的很,按照他们这个地位来说,多少人求之不得想要和皇家攀亲,但是没想到他们就遇到了不愿意的。
不知道李瑁求了多久,武惠妃感觉自己的腿都被孩子给趴的麻了,这才回到:“行了,起来吧,你想让母后如何帮你?”
李瑁高兴的站了起来,脸上还有着泪痕,高兴说道:“还是母后对我最好了!”
武惠妃很无奈,她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居然要去做这么掉价的事情,拆散一对鸳鸯。
“你还没说要母后如何帮你呢?”
“求母后把苏致远给杀了?”李瑁眼里闪烁着杀意,好像他已经看到杨玉环在他怀中的感觉了。
“苏致远是谁?”
“鸿胪寺寺卿!”
“放肆,就算是本宫,也不能想杀就杀朝廷命官啊!”武惠妃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王儿为何如此不懂事。
“母后,您息怒,这个苏致远是鸿胪寺的寺卿,同样也是杨玉环的心上人,是他几年前收养了杨玉环的。”李瑁在一边解释道。
武惠妃继续追问想了解情况:“那这个苏致远多大了,收养了杨玉环当妹妹,还要把她收入房中不成?”
“苏致远二十多岁的样子,杨玉环也就是十四岁左右。”李瑁说这个话的时候,心里恨极了苏致远,极端的爱情让他变得无比扭曲。
武惠妃摇了摇头:“鸿胪寺寺卿可是朝廷四品大员,本宫不是想动就能动的!”
李瑁呵呵一笑:“母后,我早就想到了妙计。据说此人特别喜欢为父皇办事,这些日子陇州不是出事了吗?母后就劝劝父王,把苏致远委派到那边处理粮荒之事,若是他办不好,到时候定治他个渎职之罪!到时候,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武惠妃上下打量了一下李瑁:“这,行得通吗?”
李瑁让母后放宽心:“母后,您就放心吧!”
武惠妃想了想,也就答应了下来。
其实在后宫,女人干政是大忌,所以李隆基从来不让自己的女人去自己的勤政殿干预自己批改奏折。
这边忙完了朝中之事,李隆基直接到了武惠妃的寝宫。
别看武惠妃已经三十多岁,但是那身材和样貌却依旧很好,这是李隆基宠她的主要原因。
“皇上,你又憔悴了,哎,又是陇州粮荒的事情吧,你还不如交给手下去做,您凡事都亲力亲为,这样下去,您的龙体要紧啊!”武惠妃很会说话,这样的话语都是诱导性的,李隆基也感觉不出来哪里干政了。
李隆基享受着武惠妃给他捏肩揉背,苦笑道:“这样的大事,交给别人我放心不下,如今朝中能担当这样责任的大臣可没有啊,即便是九龄也未必能处理了这样的事情,没那么简单的!”
武惠妃漫不经心道:“皇上,您不是说有一个年轻人在朝中嚷嚷着要做您的左膀右臂吗?那他行不行呢?”
李隆基一下就想到了苏致远。
嘿,我怎么把这个小子给忘了,这个小子的办事能力还是很强的,交给他说不定能行!李隆基知道一个文人去办事所有的弊端和特性,往往眼光不能顾忌全面,所以,他为人的处事风格和做事情的角度很重要,苏致远完全没有文人的感觉,但是做起事来,往往会有奇效。
“惠妃啊,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一个年轻人,他就是鸿胪寺的寺卿苏致远,此人办事能力确实很强,若是把这样的事情交给他的话,说不定还真能成!”
武惠妃听到李隆基这么说就知道此人确实是一个能臣,心中叹息道,你别怪我,我也是为了我王儿的幸福。
李隆基这些日子确实累坏了,第二天起来的时候,上朝就直接提名苏某人。
“苏爱卿,你可愿为朕处理一件棘手的事情吗?”
苏致远还有点没睡醒了,反正也不是站在前排,他就打了一个哈欠,没想到刚好就轮到李隆基直接叫他。
“回皇上,微臣愿为吾皇分忧,这是微臣的荣幸!”
“好,你就代替朕去陇州处理粮荒之事!”
太监在一边提醒道:“还不谢恩!”
苏致远苦笑道:“微臣叩谢皇上!不过微臣还有个不情之请!”
李隆基声音威严:“说!”
“微臣的妻子这几天就要生产了,我希望能等我妻子生产之后再走!”
“准奏!”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章 最难受是别离()
苏致远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孩子生产的节骨眼上,被委派去陇州处理粮荒的问题,其实处理问题苏致远倒不是感觉多棘手,而是无裳要生孩子了,本来自己从新罗出使回来就是为了能陪在无裳身边,没想到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事情,很多大臣都避之不及,旱灾加上蝗灾这可是天灾,这么棘手的问题谁能处理的了?
饥民,贪官,瘟疫,民变。任何一方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把自己这个小船翻在这个大沟里面。
有些大臣等着看着苏致远的笑话,有的还过来安慰他几句,至于李林甫,可能现在在家已经高兴的受不了了吧。
张九龄那样的一品宰相都没为人这样的任务,却直接落到了苏致远的头上,在很多政治觉悟敏锐的老臣眼中都知道,苏致远这是得罪人了。
而苏致远也不认为是自己之前拍的马屁说什么我要为皇上分担麻烦事,而让李隆基把这个事情交给了自己,一定有其他的原因,只是苏致远一时间没有想到。
不过苏致远觉得这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差事,如果自己能趁机在陇州做大,控制了那边的势力,而不是在李隆基的眼皮子底下,那么自己就有了迅速发展的机会。
一个权臣,如果发展的很好的时候,远离政治中心控制一方成为一方大员,将来就会有争霸天下的资格,苏致远知道安史之乱虽然对唐朝后来的破坏很大,但是唐朝后期各地的农民起义对大唐的二次伤害更大。
苏致远回到家里的时候没有说这件事情,因为无裳现在还没生产,他希望能等到孩子降生了再说。
这些天的时间里,苏致远一直陪在花无裳的身边,端茶倒水,擦手洗脚,样样亲力亲为,不用丫鬟。
不过苏致远没有忘记思雨,基本上两天过去看她一下,对她,他也没有说陇州的事情。
唯一知道这件事的是陆无双。
屋顶上,深夜苏致远和陆无双在这里聊天。
“你确定不告诉她们?”陆无双歪着头问到。
苏致远躺在上面,看着发光的月亮,心里突然有些恍惚,这么长时间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跑了太多的地方,让他感觉自己好像太飘了点,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对于权力,好像也没有占有太多,虽然随着自己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苏某人开始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历史,但是每每接触朝廷中的很多事情的时候,他意识到,在这里,没有谁是真正的王。
李隆基是皇上,但是他不是,一帮士兵发怒的时候,他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宠臣是吗?杨国忠被乱刀砍死!
而苏致远看看自己不过是一个来自未来的小人物,从一个做生意的小人物开始,在这个几百年前的时代,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自己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想清楚了,就简单了,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可以了。
“暂时不说吧,知道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并不好,我怀疑后面有人想搞我,不排除是李瑁动用了他背后的势力。”苏致远知道他背后就是武惠妃,但是对此他并没有什么办法。
陆无双不懂官场的尔虞我诈,只是她知道,苏致远走到哪里,她就走到哪里而已。
“多亏了,无双,要不然我会很累的。”苏致远把头靠在陆无双的大腿上,感受着上面的柔软,回想起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
“其实你我两年前认识的,我也是两年前才来到这里的,但是这两年多的时间像是一晃而过,我什么都没感觉到,周围就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你我也从敌人变成了。”
苏致远本想说朋友的,但是他临到嘴边又改了。
“爱人!”
陆无双俯下身来在他额头上亲了一口道:“致远,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子帮助你,看到你这么累,我也想为你承担一些,你就让我帮帮你吧。”
苏致远没说话,伸手指了指自己的嘴。
陆无双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刚才那一个是奖励你的,你可别想得寸进尺啊!”
苏致远叹了口气:“哎,刚才还说要帮我的,现在又说我得寸进尺,女人真是善变啊!”
苏致远此番前去陇州的时候,除了要带官银以外,还有承担押运粮草的职责,据说陇州那边发生粮荒之后,整个地区都乱了,多少人落草为寇,专门靠打劫生存,不少地方饿死了一片又一片的百姓,可以说苏致远面临的问题不光是粮荒的问题,还有不少是这个问题下衍生出来的新问题。
至于有没有人发国难财,或者趁机贪污朝廷钱粮的事情,苏致远心里很有数。
花无裳生了个男孩,苏致远在这个时候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要离开了,彩蝶和杨玉环等人留下来陪着花无裳,只能希望自己尽快回来,不要让她失望。
陆无双和属下这帮武林人士跟着苏致远出行,有一个清秀的兵士也趁机混进了队伍,这点没有人发现。
长安去往陇州路程并不远,但是他们行进的速度并不快,因为粮草和官银的原因,所以他们务必要保障这些东西的安全。
其实官银也是到了那边为了买粮食准备的,而长安粮仓里存的粮食不多了,只能从国库里调银子救急。
实际上陇州的情况远比苏致远现象中的严重的多,这个时候的人们在蝗灾面前毫无抵抗能力,让苏致远看到了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与天斗,与人斗,与自然界斗的生存艰辛史。
苏致远身为押运粮草的钦差,也穿着盔甲,远远看过去,骑着高头大马的他就像是一个小将而已,盔甲比较大,他撑不起来。
天气变凉了,众人和兵士们不得不穿的厚一些,这下负担更重了,行进起来更慢了。
苏致远骑得高,看得远,他们的队伍还没到峡州,就看到了峡州门外遍布的灾民,而峡州后面才是陇州。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 峡州饥民()
峡州城外的饥民很多,足足四五千人的样子,很多人坐在路边,一动不动。
看到了这边的队伍过来,有一些饥民朝这边开始赶了过来,敏锐的嗅觉告诉他们这队伍可能是来这里发粮食的赈灾队伍。
站在边上的兵士立马把这里团团围住,不让任何人靠近。
“都走开,谁敢拦钦差大人的路?”
兵士们挥舞着兵器,饥民靠近不得。
“大人,快给我们点粮食吧,我们快饿死了!”
“是啊,大人,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嚎哭声,恳求声,纷乱入耳,饥民站在前方,完全封锁了他们从这边去往峡州城的路。
苏致远在上面看着这些人,有一些饥民面色发黄的厉害,皮肤干枯,嘴唇干裂,衣衫褴褛,显然都是正经的饥民无疑,不过有的饥民面色却很正常,衣服虽然都是粗布,但是却不破烂,相反,还很干净。
苏致远发现了这一点,不过他仍是按兵不动的样子,只是让兵士们直接停下来,架锅煮粥,准备给这些饥民分发粮食。
这次随行的将领依旧是经验丰富的刘某,上次和苏致远出使新罗,他可是被赏赐了不少东西,这次他依旧跟着来了。
“大人,这些粮食我们是要运往陇州给那里的灾民吃的,就在这里给这些人吃,合适吗?”
其实刘某这么想并没有错,陇州那边的情况要恶劣的多,这边的灾民都已经逃出来了,说句不客气的,这些人相比较那些还没逃出来的,也许不算是最需要这些粮食的人。
苏致远轻声道:“我自有分寸,拆除两袋大米放到五个锅里面,每个人只能领一次,谁多领了,别怪本官不客气了。”
说话间,这些灾民分成好多队伍纷纷往前上涌,想排到第一个位置,后面的人急了,不住地往前推。
刘某直接带人冲到后面看到几个人在疯狂的推搡,直接把那个人拖了出来,狠狠的打了几鞭子,队伍的秩序才算是缓和了下来。
很快,水就烧开了,锅里慢慢的飘出了米粥的香味。
也许平常吃感觉不到什么味道,但是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人的嗅觉会很灵敏,所以粥香飘出来的时候,人们都情不自禁的咽喉咙里的口水,虽然一点也没有,但是就是情不自禁。
等到米粥都煮好了之后,兵士们让开,让这些灾民开始上前舀粥,有的人有器皿,自己带到一边去喝,有的没有,只能用官府给的瓷碗在原处喝完了,放下然后离开。
因为人很多,每个人舀的只有半碗,所以很多人有粥了之后,舍不得喝,就到了一边,一下只喝一点点,希望能让自己撑得更长一点。
有几个像是假灾民的人,领了粥之后,直接喝掉就转身离开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