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自然不是,可保不齐朝臣们这么想啊!”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王廷相对郑德的性格自然有所了解。虽然脾气不太好,有时候会意气用事,还特别懒,做事三分热度毛病一大堆,但唯一的优点就是还算听得见意见。在他看来这已经算是好的了,或许有可能成为一名昏君,但绝不像朝臣们说的那样成为暴君。

    “还是子衡了解我啊!”郑德得意地笑了起来。若是知道在王廷相心里想的那番话,也不知还笑不笑的出来。

    “对了,右都御史史琳这老家伙”一不小心说漏嘴了,郑德看了王廷相一眼,见后者浑然没听见似得。颇感尴尬地清咳一声,“史爱卿的病情如何了?若不是他回来后病倒了,否则朕非拿下他不可。”

    郑德口中说的自然是提督军务的右都御史史琳,这次的事情出了这么大一个篓子,身为监军的史琳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正当郑德准备有所行动,后者回来了后就传出病倒了的消息。再加上朝臣们的求情,他也不知该如何处置这位。

    不过这位也病的太巧了吧?便怀疑这位故意装病来逃脱惩罚,随即派了王廷相代自己去慰问一番,好刺探刺探虚实。

    王廷相闻言也是一脸忧色,“臣代陛下前去探望发现,史琳大人是真的病倒了。估计是因为宣府一事来回奔波车马劳顿。再加上年纪大了的缘故导致。而且据其家人说已经多日滴米未进,这一下病倒了恐怕凶多吉少啊!”

    郑德闻言也是瞬间沉默了,本来他还怀疑这位故意装病来逃脱惩罚。不过现在看来这位还真是病倒了,看起来也时日无多了。他现在反倒提不起追究这位的心思了,毕竟最多也只是个失察之责,还不如让这位老人安心的走了。

    “子衡,你等下再代朕再看望一下这位右都御史,就传朕的口谕决定赦免他的失察之责吧。”

    王廷相闻言拱手道,“陛下仁慈。”

    郑德点了点头,正想再说些什么。王岳走了进来。

    “万岁爷,兵部尚书刘大夏来了。”

    “让他进来。”郑德似乎想到了什么,也有些猜到刘大夏来此的目的。转而对王廷相说了一句,“子衡,你猜这位兵部尚书大人来朕这所谓何事?”

    王廷相笑着道,“陛下不是已经猜到了吗,又何必来戏弄微臣?”

    “知我者,子衡也。”郑德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微臣参见陛下。”刘大夏走来进来,对已经重新坐在御座上的郑德拱手道。身后站着的王廷相则对他施礼道,“见过尚书大人。”

    刘大夏看了王廷相一眼,对于这个最近皇上身边的红人自然清楚。虽然不喜欢在商谈朝廷大事的时候有旁人在一边,不过显然皇上是不会让他出去的,也只能随他了。

    “陛下,保国公朱晖已被贬为庶民,京营大帅一职空缺,有何人补缺,还需要陛下定夺。”

    郑德点了点头,十二团营就是大明的中央军,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自然不容有失。现在京营大帅人选空缺,自然要选个靠谱的人了,可不能再出个像朱晖那样的人了。

    可惜郑德用搜索系统搜索了这么多人,文臣倒是找到一大堆,武将反倒是寥寥无几,能力出众的更是少的可能。杨一清算是最出众的一个,可惜大明的西北边防不能没有人来守。至少在郑德找到能够替代的人选之前,杨一清还真不能离开。还有两广总督潘蕃,可惜南方那些个土皇帝都不安分,也不能缺少人坐镇。胡琏也算是一个,可惜才刚刚进士登科,资历太浅了。

    郑郑德掏空了脑袋瓜子也没想到合适的人选,也只能看向刘大夏,“爱卿可有人选?”

    刘大夏显然是有备而来,闻言马上道,“臣觉得原户部侍郎许进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他曾在边关多年,曾巡抚大同、甘肃等镇,熟悉军务。也曾上阵杀敌过,哈密便是在他的手中收复的。”

    郑德闻言点了点头,也觉得这个人选不错,不过他还有一丝疑惑,“爱卿说原户部侍郎?如此人才,难道现在不在朝廷了吗?”

    刘大夏尴尬的点了点头,“许进曾遭到言官的弹劾,无奈的致仕而去。”

    明朝官场有一条潜规则就是:无论谁遭到言官弹劾,也无论你是否对错,都必须立即致仕。不过只要你脸皮厚,不走也是可以的。就像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之一的刘吉外号“刘棉花”,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当然一般有骨气的大臣都会遵守这条约定成俗的规矩。

    而对于这条潜规则,郑德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条规则的漏洞太大,又没有任何约束力。即使有约束力也只是对那些正直大臣而言,而那些无耻的奸臣更是不在乎。

    郑德对于这个人选倒是很满意,毕竟曾经上过战场,熟悉兵事,又曾经立过战功。

    “就许进吧,起复为兵部侍郎吧。”

    “这”刘大夏有些迟疑,“陛下,这有些不妥吧。”

    “又什么不妥?”郑德疑惑的看向他,“难道是他的资历不够?”

    刘大夏道,“自然是够了,臣只是以为兵部左右侍郎已经满员,已经没有空缺了。”

    “谁说左右侍郎只能有两名了的?”郑德不以为意,毕竟在前世,一名正职之下,副职少则一人多则七八十几人多有,没什么可奇怪的。

    他摆摆手,“就这样,起复许进为兵部侍郎,掌十二团营之事。子衡,拟旨吧。”

    刘大夏闻言突然有些后悔,为何要推荐许进为京营大帅,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不过这话又要从何说起?原来刘大夏最欣赏的乃是兵部侍郎熊绣,原本是等自己致仕后再将他推上兵部尚书的位置。可惜许进的资历比熊绣还高,没想到自己的这此推荐阴差阳差竟然将自己的计划给毁了,实在悔不当初啊!

    “这事就拜托爱卿了,顺便通知许进来见朕一面。”郑德将写好的圣旨递给了刘大夏。

    “臣遵旨。”刘大夏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看到刘大夏神情低落的离去,郑德一脸疑惑,“他是怎么了,怎么情绪突然变得这么低落了?”

    “谁知道?”王廷相轻轻一笑,却显然猜到几分。

    “不说他了。”想不明白就不去想,这也算是郑德的一个优点吧。转头看向王廷相,“子衡,广西那边的事情既然解决了,如何封赏你就替朕拟好吧。”

    王廷相点了点头,“臣明白。”

第三十七章 银部() 
“也是时候找孙交谈一谈了。”郑德这时候突然说了一句。

    孙交?王廷相点了点头,对于此人他从郑德口中便知晓了。而且也看的出来,皇帝对于此人还是非常看重。不过话又说回来此人的能力不错,办事干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不知皇上怎么知道他的?

    “你觉得朕设立一个银部专门管理朝政的财政大权如何?”郑德提起孙交就是想将之前憋了许久的一个想法彻底实现,若不是之前王廷相说朝廷政局不稳需要缓缓,他也不会直到现在才说出来。

    “我觉得朝廷的财政系统实在太过混乱了,自从刘阁老上书说内承运府和司钥库最近几年的账簿混乱不清,到底收入支出了多少银两,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所以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我大明的财政系统,发现实在太过混乱,看的我是眼花缭乱。”

    “其中除了宫里头的内承运府、内供用库、天财库以及户部管辖的九座内库以及太仓库负责收取全国赋税外,诸部、寺仓库也会接受全国的抽分、摊派以及脏罚银,主要包括工部节慎库、兵部太仆寺库、光禄寺库、刑部库等。说实话,我大明的赋税也实在太过分散,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管理。一年到到底度支了多少万两白银根本搞不清楚,甚至有没有人贪墨都无从查起。所以从那时候起,朕就想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管理来管理大明的所有财政系统。”

    “陛下的意思是,将天下所有的赋税全部交由一个衙门管理?”听了郑德的话,王廷相微微蹙眉。虽然他也觉得这个财政太过混乱,分散在六部以及宫里头却是有些不便,可交到一个人手里岂不是更危险?

    郑德点了点头,“朕就是这个意思。”

    “若是如此,由一个衙门掌控整个朝廷的赋税。陛下,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啊!”王廷相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郑德自然明白王廷相担忧的是什么,“放心,朕已经思量了好久啊,也有了初步的方案。再说这个衙门也不是一个人能算的,若是十万两白银一下的支出才能由这个衙门的主管做主,若是十万以上五十万以下必须得到内阁首辅的同意,而五十万两以上的支出则需要得到朕的首肯。还有每一年末这个衙门都必须将这一年的收支情况向朝廷回报,平时还有都察院派人监督抽查每项收支的基本情况。”

    郑德看向他,“若是在这样层层严防下,你认为他还真的能够主宰我大明的经济命脉吗?”

    “陛下英明。”王廷相点了点头,不过还是有一丝疑惑,“不过只要将这些赋税归拢于户部收取即可,又何须设立一个新的衙门?”

    郑德摇了摇头,“我想将户部十三省清吏司移交给银部。至于户部则改为负责民生方面的事情,比如户籍管理、赈灾、医疗、救助等的事情。

    “专门设立一个衙门负责赈灾、救助方面的事情?”王廷相闻言也为皇帝的这个想法感到吃惊。虽然从古自今历代皇帝都知道民生的重要,也会轻徭薄赋的采取一些措施。却从没有一位皇帝为了做这些事情而专门设立过任何一个衙门,没想到皇上竟然有如此想法,实在太令人惊讶。

    也觉得皇帝这个想法的确不错,不过他还是有一层顾虑,“自隋朝设立六部以来,历经千年都不曾改变,陛下将六部变为七部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廷议十有**很难通过。”

    “你觉得朕还会在乎这些吗?”郑德闻言笑着看向他,“丞相一职不也历经了一千多年了吗,还不是被太祖爷给废除了。”

    王廷相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郑德并不会在乎祖制之类的条条框框。不过提点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免得皇帝陛下乱来。

    “陛下自然不会在乎这些,不过相对于太祖皇帝,陛下还是有一点劣势无可避免。”

    听了王廷相的话,郑德颇有些好奇的询问了一句,“你说的是什么?”

    王廷相轻轻吐出五个字,“对朝廷的掌控。”

    郑德脸色也是瞬间垮了下来,王廷相的确说到了他的软肋了。虽然他现在是大明天子,可朝中的三位阁老以及六部九卿都是前朝老臣,对于他只是因为皇帝这层身份尊重而已,更本谈不上敬畏。也为何对于他提出的一些事情,都敢大着胆子反对。当然郑德也可以强行通过,但下面的人的若是阳奉阴违你也没辙。当然你可以清洗这批老臣,但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难免会造成朝廷动荡,人心不稳。这又是郑德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造成现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

    “看来退休计划势在必行了。”郑德暗道一声,只是现在还差一个合适的契机,也只能慢慢等待机会了。想到这,郑德又转回刚才说到的事情,“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吗?”

    迎着皇帝的目光了,王廷相摇了摇头,沉吟片刻道,“臣觉得不如先将银部先挂靠在户部之下,将十三省清吏司归拢于银部,由户部侍郎主管;至于户部再按照皇帝的想法,设置一些主管民生之类的官署等,这样一下子阻力就小了很多了,待到将来有机会再独立出来。”

    “我是真的是不想妥协了。”郑德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对于他这个从一介市井小民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帝国的执掌者,有实在实在太多的不适应了,也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有人觉得当上了皇帝可以为所欲,这的确不可否认。不过历史上那些为所欲为的皇帝最后的下场又是怎样的?最后都走向了同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而他们所执掌的帝国也瞬间分崩离析了。

    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段时间,郑德接触了许多以前未曾接触的东西,也明白了许多未曾明白的道理。也幸好他不是一个强势的人,没有太多野心,没有立刻想要改造这个落后世界的想法。否则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所造成的政局动荡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刚刚更换领导人又硝烟四起的帝国,政局动荡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对于郑德而言,若不是真的走到逼不得已的份上。郑德是不愿意和朝臣们闹僵的。毕竟作为同一艘上的人,闹僵甚至走上了对立面,对谁都不是件好事。尤其是对郑德而言,损失或许更大,毕竟他是这艘船的主人。若是不想看到这幕,现在也只有妥协一条路可走了。

    王廷相也看出来皇上的踟蹰,不过他也没有插话。毕竟本来这件事只要交给户部来做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可就因为郑德固执的想要将户部彻底改为主管民生的衙门,又想将原本户部职掌的十三省清吏司移交给银部而变得复杂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郑德才抬起头,歉意地看向他,“对不起,想事情想的入神了。”

    “陛下客气了。”王廷相对于皇帝的客气早已经习惯了。不过对于皇上为何会变得如此客气一事,他实在百事不得其解。毕竟出身在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家,又有谁值得皇上客气甚至去道歉呢?即便真的做错了,也不可能真的去做那些有损帝王威仪的事情。

    当然其中内情除了郑德外估计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了。

    “既然银部独立出来阻力太大,现在也只能暂且挂靠在户部之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倒也是不错的主意。”郑德想到这点了点头道,“那就银部暂且挂靠在户部之下,具体事务还需要等到户部尚书韩文到后再商议吧。”

    “陛下既然决定,自然是好的了。”

    王廷相自然没有意见,毕竟他只是一名小小的正六品翰林院侍讲,还有一个不知是否是皇帝戏言而设的御前秘书官一职。说到底都不是实权职务,没有决定任何事情的权利。他自己也很清楚的给自己定位为皇帝的幕僚,可以给皇帝出主意什么的,但决不能代替皇上做出任何决定。若一旦跨过这条线,尽管他现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估计也是长不了了。

    “子衡,我这里也暂时不需要你了。你现在就去代朕看望一下右都御史史琳史大人吧,记住我之前的叮嘱的。”郑德想了想吩咐了一句,“还有让外面的小太监通知户部尚书韩文前来。”

    “臣遵旨。”王廷相起身拱手离去了。

    若论朝廷中郑德最不愿意打交道的人,不是武英殿大学士谢迁,也不是左都御史戴珊等人,而是眼前这位和吝啬鬼有的一拼的户部尚书韩文,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韩爱卿,别来无恙啊!”

    韩文自然不知道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形象,拱手道,“不知陛下召微臣前来所谓何事。”

    “好久不见,就是想看看你。”郑德轻叹一声。

    “呃!”韩文听到皇帝这话差点给他给噎了一下,“什么叫好久不见?今天早朝的时候不是还见着了吗?还有你是皇帝,皇帝知道吗?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样子,不要整天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懂吗?”

    虽然这些话他真的很想说出来,可惜也不可能说出来。只好无奈的苦笑着说了一句,“陛下说笑了。”

    郑德点了点头,转到正事上来,“你管理户部这么多年,有没有觉得户部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韩文抓破脑袋也没发现户部少了些什么,感觉不会是皇上故弄玄虚吧?只好狐疑地望向自己的上司,“陛下,臣觉得户部不缺少什么,还请陛下明言。”

    “朕觉得户部管理十三省清吏司,职掌的只能太轻了一点。而我大明还没有一个掌管民生以及负责赈灾、救助等职能的衙门。所以朕决定在户部增设户籍、民政以及银部三个衙署,爱卿以为如何?”郑德说完后看向韩文。

    “臣遵旨。”若能加重权柄,韩文自然乐的同意。不过还是道,“不过这三个衙署应该由何人掌管,还请陛下圣裁。”

    郑德没想到事情这么容易解决了,满意的点了点头,“户籍、民政二司郎中以及员外郎的人选都有你决定,到时候报备给吏部就可以了。”

    韩文没想到这新设的户籍、民政两司人选都可以由自己决定,实在有些欣喜若狂,下意识问了一句,“那银部呢?”

    郑德道,“至于银部朕决定交由户部侍郎孙交职掌,十三省清吏司则归拢与银部管辖吧,你没有意见吧。”

    韩文闻言一惊,“陛下,这十三省清吏司与银部都归户部管辖,又怎可归于银部管辖?”

    “谁说不可以?”郑德淡淡看了他一眼,“银部比十三省清吏司高半级,但仍归户部管辖,所以主管官员则必须由户部侍郎兼任,有什么问题吗?”

    “高半级?高半级是多少级,皇上不待你这么玩的?”韩文这时候都快要哭出来了。原以为是要加重自己的权柄,还没等高兴劲过去,才发现自己被皇上耍了。自己竟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三省清吏司这块最大的肥肉眼睁睁看着皇上交给了户部侍郎孙交。而且你还没有理由阻止,最后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往肚子里吞。

    最后他只好无奈的说了一句,“臣遵旨。”

    看到韩文吃了这个哑巴亏,郑德是心情大好,笑着说道,“户籍司和民政司对于我大明可谓非常重要,韩爱卿一点要抓紧时间将这两个部门运作起来。至于银部的事情,韩爱卿既然要主抓户籍、民政两司的事情,相必没有太多的时间管理,就交给户部侍郎孙交来做吧,你帮朕监督监督即可。”

    “臣领旨。”这一刻,韩文几乎郁闷的想要撞墙。

    郑德可没有心情管他,既然户部已经搞定了,现在只要摆平那班大臣们就可以了。

第三十八章 排座次() 
“诸位大人请。”

    刚刚散朝,六部九卿以及三位内阁的大臣们都被王岳拦住,领着来到了文华殿东配殿本仁殿内。

    “王公公,不知皇上召我等前来所谓何事?”刘健一脸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