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个问题问的好。”郑德点了点头,“以后朝廷的赋税不是收上来之后便直接分配给各个衙门,而是直接交到户部下辖的银部统一管理。若是各个衙门有需要,可以向银部申请。其中十万两白银一下的支出由户部尚书签字同意;若是十万以上五十万以下必须得到内阁首辅的同意;而五十万两以上的支出则需要得到朕的首肯。还有每一年末,银部都必须将这一年的基本收支情况向朝廷回报,平时都察院还可派人监督抽查每项收支的基本情况,诸位爱卿有何意见?”

    在座诸位大臣微微颔首,皇上想的的确周到,还真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即使有什么不满也没什么理由好说的。不过这事怎么又和内阁挂上了?陛下难道真要将内阁实权化?想到这,众人又看向了刘健,可惜后者这回也学马文升这般,老神在在不为所动,让众大臣皆流露出一丝失望之色。

    等了许久,见人再说话,郑德很民主的说了一句,“既然这样,那这两件事就一块表决吧。若是同意内阁的请举手,若是同意将这部分给内阁的权利移交给司礼监的不举手。”

    诸位大臣闻言被郑德这番话给弄糊涂了,身为皇帝同不同意,还不是你一言决定,让我们举手表决又有什么用?

    而且众臣也郑德这番狡猾的话弄得举手也不是,不举手也不是。实在有些进退两难,也不知该如何决断,目光不由自主得看向刘健和马文升这两位朝廷大佬。

    没想到皇帝的话音刚落,一直像尊菩萨一样坐在一旁的马文升第一个举起了手。谁也想不到一直老神在在,一言不发的他会第一个举手。

    “内阁与中书省相比,也不过职掌了微不足道的部分权利而已,再则六部又何曾隶属过内阁?有人就是在这危言耸听,沽名钓誉耳。”马文升语带讥讽的说了一句,话里说的是谁众大臣自然明了。不由的看向内阁首辅刘健,后者神情淡然的在在那里,一动不动。让众大臣不由佩服其气度胸襟,果然不愧是能够当上内阁首辅的人。

    或许是因为马文升这番话,又或许是因为郑德略带威胁的话语,很快齐刷刷的又举起了几只手。

    六票对六,票数刚好持平,这下众大臣都齐齐松了一口气,这下皇上恐怕也没折了吧。

    不过想到无论怎样,这事情的最终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忍不住又无奈的摇了要头,即便这样又能如何?

    不过接下了这一幕,则彻底让在座诸位大臣傻眼了。一只白嫩嫩的小手伸了出来,只听郑德说了一句,“七票对六票,这事就这么定了,交由内阁去处理吧。”

    诸位大臣实在没想到这两件事最后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实在太出人意料之外了。在座众人看向郑德,隐隐觉得这个少年天子有些不简单,无形中倒是让他在诸位大臣中平添出几分狡黠的形象。

    之后又商量了其他四部的事情,不过也只是略微提了提,便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毕竟吏、户二部闹出的动静已经够大了,郑德可不希望朝廷因此陷入混乱当中。

    不过他还是低估了此事所产生的影响,会在朝中掀起一股巨大的风浪。

第四十章 三权分立() 
当诸位大臣从文华殿出来,马文升和刘健刚好碰巧打了个照面,前者冷哼一声,一甩长袖径直离去。

    刘健也没什么好脸色,不过现在他可没功夫去招惹马文升,而是转过头看向李东阳,略带不满的说了句,“茶陵,刚才你为何举手,你不会不知道内阁已经处于众矢之的了吧?”

    “宾之兄,你不会是想要让内阁掌握朝廷大权,自己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吧。”谢迁也是一脸怀疑地看向他。

    “我有这么大的野心吗?”李东阳闻言也是无奈的流露出一丝苦笑。这也难怪二人会这样看待他,毕竟三位阁老当中也只有他举手了。可他也不想辩解什么,毕竟举不举手都会得罪人,只是孰轻孰重而已。

    见李东阳保持沉默,刘健也是长叹一声,“茶陵,你我三人相处了这么多年,又有什么不能说的,何必窝在心里头呢?”

    迎着两人略显失望的目光,李东阳嘴唇微微蠕动,最后还是缓缓开口,“阁老、于乔,若不是我最后一个举手,结果又会是如何?”

    刘健这才回想起来,李东阳是最后一个举手的。在此之前的票数是七票对五票,也就是说不举手的总共达到了七位。按皇上的意思不举手也就代表默认将这部分给内阁的权利移交给司礼监。若最后的投票结果是这样,难保皇上不会一气之下真的移交给司礼监,那这件事可就玩大发了。

    刘健突然感觉有些惭愧,自己只注意到了内阁自身的利益,害怕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却枉顾了整个朝廷的根本利益。若是皇上真将这部分权利移交给司礼监,对整个大明整个朝廷都不是件好事。相比较而言,若是这部分权利掌控在内阁手里,至少不用担心阉人干政。

    “哎,茶陵,你”刘健实在不知该说什么好,自己也的确误会了他,可让自己道歉,实在难以说出口。

    “宾之兄,谢某错怪你了。”谢迁性子拱手道。他虽然性子耿直,却也是个聪明了,一听就明白了李东阳话里的意思。这种性子的人也不会顾忌什么面子之类的,很光棍的承认自己错怪了他。

    “于乔客气了。”李东阳倒是很欣赏谢迁的脾气,不过为了避免刘健因此而尴尬,直接转移话题道,“阁老,现在可不是说这个的时候,眼下朝中不定会掀起一场巨大的风浪,而且还有一大难关等着你我呢。”

    “难关?什么难关?”刘健闻言一脸惊疑地望着李东阳,他知道后者不会无的放矢。

    “陛下不是说了‘不举手者默认将这部分给内阁的权利移交给司礼监’,阁老不觉得这话说的太惹争议了吗?”

    “宾之兄的意思是,言官们会以此为借口攻讦我等?”谢迁倒是很快想到了什么,忍不住脱口而出。不过仍面无惧色道,“我和阁老行的端坐的正,又何惧别人的谤言。”

    刘健轻捋长髯,颇为赞同谢迁的话。

    见两人一脸乐观的样子,李东阳还真不想说些打击他们的话。也在这时,一名红袍中官走了过来。

    “谢阁老,陛下有请。”

    “带路吧!”谢迁自然知道皇上找自己肯定是因为江南地震的事情,回头对二人说了一句,“阁老、宾之兄,迁先行一步。”

    看到谢迁离去的背影,刘健回头对李东阳道,“茶陵就不要杞人忧天了,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真到了那步再说也不迟啊。”

    李东阳也只能微微颔首,希望如此吧。

    “子衡,为何在座的诸位大臣都对你视若无睹呢?”回去的路上,郑德将心里头憋了许久的一个疑问说了出来。

    的确,身为正六品翰林院侍讲,再加上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得到群臣们认同的御前秘书官一职,怎么也没有资格和这群朝廷重臣坐在一起。而身穿青袍的他在一群身穿绯袍的重臣中又显得实在太过刺眼,但从始至终无一人对他有没有资格坐在这提出过质疑。

    王廷相笑着解释了一句,“或许他们还是把我当成了兵部给事中了。”

    六科给事中,可谓是位卑权重的典型。廷议、廷推这些只有各部堂上官才能参加的活动,这些只有七品的官员也是可以参加。王廷相如此解释,倒也是合情合理。

    郑德闻言也是恍然大悟,不过这样也的确省去了自己解释的麻烦。毕竟自己只是让王廷相来做个会议记录,并不是真的想要他参加这个会议。

    “对于今天朕在御前会议上讲的,子衡觉得如何?”郑德向王廷相询问他的看法,毕竟这事只是他自己临时起意,根本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王廷相却是微微蹙眉,“陛下,有句话不知臣当讲不当讲?”

    “说吧,朕恕你无罪。”郑德对于王廷相的不爽快感到有些不悦。不过转念一想便有些理解了。谁敢在皇帝面前口无遮拦,这不是厕所里打灯笼,找死(屎)吗?

    王廷相这才开口道,“陛下真的想要让内阁统领六部吗?”

    “此话怎讲?”郑德没想到自己的心思竟然被他看破了,实在有些惊讶的望着他。

    “陛下将吏部以及银部的职权划为三部分为,皇上、内阁、六部获得的职权按大小依次递减,显然在皇上的心目中内阁的地位要高于六部。若不是陛下想让内阁统领六部,为何不将职权划分为了两部分呢?”听了王廷相的解释,郑德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

    “不过”王廷相抬头看向郑德,见他递来了一个鼓励的眼神,这才继续说下去,“陛下难道真的想让内阁变成中书省那样吗?”

    迎着他略显忧虑的目光,显然前者也不太赞成郑德这样做。

    接着郑德却是摇了摇头,“是也不是。”

    对于皇帝喜欢说些模棱两可的话,王廷相早已经习惯,追问了一句,“陛下的意思是?”

    郑德微微顿足,抬头看了一眼头顶那轮刚刚升起的太阳,宛如他现在的生命一般。过了好一会儿,才回头对他道,“内阁会像中书省那样统领六部,但不会有那么大的职权。”

    王廷相咀嚼着郑德话里的意思,还真有些猜不透眼前这位大明天子内心到底是如何想的。不过他也不会真的傻到去问,毕竟上司的心思无论知不知道,都要装着不知道,否则太过聪明的人总是活不长。

    郑德或许也还对王廷相也不是完全信任,犹豫着该不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对其说出来。不过想想他也算是自己的智囊,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与其憋在心里,还不如说出来让其斟酌一二,若能完善岂不更好?

    “朕想将大明的权利一分为三,包括行政权、立法权以及司法权,其中内阁拥有行政权、大理寺拥有独立司法权,至于立法权朕想交给都察院。”

    郑德说完这番话看向王廷相,后者则是一脸震惊地模样看着眼前这位少年天子。说实话,他还真的听不懂皇帝在说些什么。什么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更是根本听都没听过。

    “陛下,微臣愚钝,实在听不懂陛下话里的意思。”王廷相颇觉得惭愧的拱手道。枉自己定为为皇帝的幕僚,竟然连皇上话里的意思都听不懂,实在事贻笑大方啊!

    郑德倒是不觉得奇怪,他若是听过“三权分立”这个主张,郑德倒要怀疑他是不是也是穿越过来的了。

    沉吟片刻,慢慢解释道,“所谓行政权,就是处理天下政务的权利,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吧。”抬头看了一眼王廷相,见他点了点头,便继续说下去,“至于司法权也很好理解,简单点就是审判犯罪嫌疑人还有定罪的权利。至于立法权,就是表决通过一部法律的权利。”

    王廷相点了点头,有些明白皇帝的意思了,不过他还是表示怀疑,“司法权和立法权能和行政权相媲美吗,怎么感觉有点小巫见大巫啊!”

    看到他迟疑的神情,郑德笑着对他道,“怎么?有什么疑问吗?”

    “陛下,臣只是觉得即使司法权和立法权独立出去出去,对于内阁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啊!”王廷相将心中的疑虑说了出来。不怪他这么想,在他心目中一个司法权不就是审审案子嘛,又有多大的权利?至于立法权更感觉是形同虚设,毕竟太祖皇帝已经说了大明律不容更改,即使自己对皇上出了主意可以发布诏令或则条例,可也无法超出大明律的范围啊。而且像大明律这样即使用上了一百多年都不曾修订,要这立法权又何用?

    郑德知道现在也很难和他说的通,毕竟两人的世界观存在太大的差异。不过随着将来“三权分立”的实施下去,相信他也会明白。便笑着说了一句,“你以后就会知道了。”

    王廷相闻言也不再多说,毕竟他也是知道郑德认定的事情很难再去改变。沉吟片刻,又提起了今日早上的事情,“陛下,你最后说的那句‘不举手者默认将这部分给内阁的权利移交给司礼监’,将会给那六位朝廷大臣带来巨大的麻烦啊!”

    “哦,什么麻烦?”郑德也只是一时兴起,倒没有考虑那么多。

    “恐怕会被言官们攻讦,列入阉党之列。”王廷相不无忧虑的说了一句。

    “原来如此。”郑德闻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样也好,省的他们老是说我宠信宦官,也让他们吃吃被人误会的苦头。”

    对于皇帝的反应,王廷相只能苦笑着说了一句,“陛下,这这有些不妥吧。”

    “有什么不妥?”郑德瞪了他一眼,“这事不用再说。先回去吧,估计谢阁老都快等着急了呢。”

    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王廷相也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赶紧跟了上去。

第四十一章 孙交() 
孙交是弘治十七年九月,因宣府、大同一带有边警,而奉命经略黄花镇诸边隘。当时还在世的孝宗皇帝亲赐金绮为他壮行,可谓是风光一时,也可以看得出来当初郑德他的便宜老爹还是颇为看中他的。

    可惜当他一年后再次回到京城,却早已经物是人非,原先看重自己的先帝已经驾崩。原本以为会在边关蹉跎些时日的自己,竟然被刚刚登基的新皇擢升为户部侍郎召回,也实在令他大感意外。

    所以当小太监来到户部部堂让他进宫面圣的时候,他却是丝毫不感意外,神情自若的来到了皇帝面前,拱手一礼,“臣户部侍郎孙交参见陛下。”

    正拿着本书的郑德闻言回头看了一眼,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人,倒是给了他不小的好感。摆了摆手,“原来是孙卿来了,请坐。”

    “谢陛下赐坐。”

    当郑德在御案后坐下后,孙交也紧随其后坐了下来。

    “李阁老说爱卿乃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今日一见果然不一般。”郑德看着他,笑着说了一句。

    孙交闻言自然知道李阁老是谁,毕竟朝中只有一位李东阳李阁老,没想到竟然是他推荐的自己。虽然两人私交不错,不过以李东阳那淡泊名利的心思,断不会主动举荐他人,这也让他心里有些感动。

    不过他可不知道的是,他真正的伯乐正是坐在他面前的这位,若不是机缘巧合之下,郑德从搜索系统知道了他的能力,恐怕他还待在荒凉的边塞,不可能这么快被召回京。至于李东阳只是遮掩搜索系统存在的一个借口,否则一个整天待在宫里头的皇帝是如何知晓一个在外巡边的官吏的?

    孙交谦虚道,“陛下谬赞了。”

    “孙卿在边塞待了一年多,也的确辛苦了,不知边塞情况如何?”想到这位刚从边塞回来,郑德顺嘴问了一句。

    孙交闻言沉吟片刻,“回陛下的话,臣有事要奏。从永乐时开始,每年都遣隆庆诸卫军采办薪炭供应内府。其后虽然罢之,但又令每岁输银二万两,边军为此受困多年。但这种无名之税不是盛世所应该有的,还请陛下念在边塞将士贫苦,尽行蠲免,以示优恤。”

    “这事朕准了。”郑德点了点头,“还有什么事情?”

    “自从从永乐时因为军士采办薪炭之故,导致现在边塞已经无木可采了。所以臣请陛下下旨在没有多大用处的荒山,每年种树上百万。一来可为今后薪炭之需,不必劳烦百姓。二来若是边关树木稠密,也可以阻碍蒙古人的骑兵,帮助我军之防守。”

    “这事你上次倒是提过。”郑德倒是想起来了,当他第一次看到孙交这个名字的时候,拿到奏章上便有这项提议。不过被他一时兴奋忘记了,导致留中不发了。

    “这事等会朕会下旨的,对了。”郑德突然想起了一事,“边塞军户情况如何的?”

    听到皇上主动询问起军户的事情,孙交也是感到有些惊讶。不过想到蒙古人入侵,显然皇上对于军户的事情已经有所了解了,而这也是他正想说的,“陛下,边塞军丁生活贫苦,已经到了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步了。军田被豪强、军官侵占,家无余粮却仍需要征缴重税以及戍边。而朝廷以为边塞军田赢余而以为粮食充足,所输军粮不足三分之一,又被军官侵占大半,导致军户每天皆有冻死饿毙之人。因此军丁逃亡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否者不是冻死饿毙就是战死沙场,孰轻孰重可见一般。”

    郑德闻言真是大感震撼,虽然之前就听刘大夏说过军户是因为生活艰难而逃亡,但没有想到竟然严重到这么严重的地步。连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这不逃亡才是怪事呢。

    顿时感觉头疼不已,看向孙交,“孙卿觉得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

    “臣以为或许恢复开中法可行。”

    “开中法?朕有些记不太清了,孙卿解释一下吧。”说实话,郑德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翻阅了不少书籍,还真没有看过什么“开中法”。

    孙交点了点头,对于皇上不知道这件事并不感到奇怪,毕竟开中法已经废除了好多年了。

    “所谓开中法,就是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后来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关之地雇佣百姓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此种以粮食输送边关换取盐引的方式谓之开中法。”

    郑德闻言点了点头,感觉这种方式倒是不错。既可以解决边塞卫所的粮食问题,又可以解决运输问题,又能促进边塞的开发,可谓一举三得。也不知这么好的方法,怎么会被废止?

    “那为何会被废除呢?”郑德疑惑的看向他。

    “由于皇亲国戚﹑勋贵官员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被称之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收入,最后不得不废止。后户部尚书叶淇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虽然太仓银多至百余万,不过也导致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制度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得不到供应,也是造成今日军户逃亡之一大诱因。”

    果然堡垒最容易的还是从内部攻破,皇帝自己大开方便之门,导致开中法最后实施不下去又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