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马文升站了起来,郑德知道自己这个计划多半已经成了。毕竟朝廷两位大佬都已经站起来表示支持了,其他人在想反对也就难了。

    “众位爱卿请坐。”

    郑德对他们摆了摆手,待谢迁最后一个不情不愿的坐下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道,“既然如此,朕还是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来投票吧。若是同意朕实施退休计划的,请举手同意!”

    齐唰唰的几乎全部人都举起了手,只剩下谢迁一个人尴尬地坐在那里。看到众人的目光皆望向自己,犹豫片刻最后一个举起了自己的手。

    “十二个人除左都御史戴珊缺席弃权外,十一人十一票全票通过。”郑德最后宣布了投票结果。

    他真的没有想到最后是这个结果。毕竟这个决定可谓是损害了在座大部分人的利益,毕竟又有几人真的能够在身居高位的情况下急流勇退?

    但这一次投票也让郑德对这一班印象并不太好的老臣们第一次产生了敬佩之意,或许他们在一些涉及祖制的问题上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但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之上,他们还是拎的清楚了。

    当然郑德最应该感谢的是他那便宜老爹了。世人常说弘治一朝多君子,若不是郑德他老爹给他留下这样一群品行俱佳的大臣,而是遇上了一群结党营私的真小人。恐怕这事儿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了。

    当然若真是那样,郑德也不会好声好气的跟他们商量了。

    虽然全票通过了,但有两个人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个是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他无奈的掰着手指算了算,若是等到七十退休,岂不是还要在朝野之中摸爬滚打十来年。但他是比在场所有人都更加渴望致仕,告老还乡好去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可若是这样有了章法,他即使请辞,皇上肯定会用这样的借口驳回的。

    哎!到底该怎么办是好?

    还有一人则是武英殿大学士谢迁,对于刘健以及朝中这般老臣将要离去的事实,他觉得无比的惋惜还有无奈。这是先帝留下的一班无论才能还是品行都是俱佳的老臣,即使年纪大了点,但也没有到真的干不动的地步。

    不过现在木已成舟,他虽然喜欢“侃侃”,也不是真的就没有脑子,自然不会再站出来说什么。

    “陛下,若是所有的文武官员按照这个制度退休,明年恐怕朝中会出现大量职官空缺。所以臣想请陛下明年恩科取仕,以弥补职官空缺的问题。”刘健略有些忧虑的提出自己的一个建议。

    其实他对于六部九卿这些中高级职官的空缺并太在意,毕竟朝廷还有翰林院这样一个人才库。三年一届的科举导致里面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足矣弥补自己等人走后留下的空缺。不过对于低级官吏这一庞大的群体,若是缺额太过于严重肯定是不行的。

    “恩科取仕?这事儿朕准了。”郑德答应了下来。

    刘健这时候又提出了一个建议,“微臣觉得正三品官员的退休年龄是否可以改为七十?毕竟六部九卿到明年大半都需要退休,若是六部侍郎紧接着退休大半,恐怕朝堂都要空了大半了。”

    其实刘健说的也是事实。不说其他,光是在座的十二人,除了李东阳、谢迁两位阁老再加上户部尚书韩文、吏部尚书张升以及病倒了的戴珊外,其余七人都达到了郑德制定的退休年龄标准,明年肯定是一起要退休的。若是戴珊这次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也只能再干一年也得退休了,也就是说一下子就留下了八个空缺。

    而六部侍郎除了许进与孙交这两位超员的,其余十二人也得退休八人,这样加起来就超过了十六人。朝廷重要的官职尚且如此,就可以想象其他的官职缺额会到底有多严重,说是朝堂会空了一大半,倒也不是夸张之言。

    刘健说的也的确是个问题,不过制度是肯定不能改的。郑德想了想,“那就这样吧,若是觉得正三品官员有才华且年未过七十者,朕可以授予从二品中奉大夫,让其可以直到七十致仕可否?”

    刘健见皇帝退了一步,倒也没有再坚持。而且郑德这个主意也让他有了一个想法,“臣觉得可行。而且可以通过给那些资历过高而品级过低的官员授予散官。留住他们为我大明江山社稷效力。”

    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用来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并没有无实际职务。郑德倒是觉得刘健这个想法不错,可以解决朝廷文武官员资历与品级严重不符的情况。

    毕竟职事官是一个萝卜一坑,而且品级和官职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空缺你根本无法升官,也导致一些官员的品级与资历严重不符。就像郑德的老师杨廷和,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快三十年了,还是正五品左春坊大学士。但以他的资历担任证三品左右侍郎完全够这个资格,只是没有空缺只能继续担着这个正五品官职。

    “不如这样,以后我大明文武百官都授予散官,按照资历晋升散官品级,若是升到与自己散官品阶相同又有空缺的职事官,可以补缺。这样也可以解决官员的职事官品级与资历不符的情况,能够更好的安排官员补缺,也不容易惹来争议,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职事官是相对于散官而言,统称有实际职务者的官员为职事官。

    诸位大臣闻言也是流露出惊讶之色,没想到皇帝因为刘健的一句话,想在文武百官之中都授予散官。毕竟散官相对于职事官而言,授予的太少了。皇上这样做,实在是开本朝之先例。即使是前朝,也没有这样的事儿。

    看到众位大臣尽皆默然,郑德忍不住问了一句,“难道不行吗?”

    这时候吏部尚书马文升站了起来,拱手道,“陛下,此事本朝没有先例啊!”

    “没有先例就不可以授予了吗?”郑德反问了一句。

    “这”马文升顿时哑口无言,毕竟还真没有这样的规定,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

    郑德扫了众人一眼,接着说下去,“本朝好像没有不允许不可以给官员授予散官吧。朕倒是觉得授予散官也可以防止一些人资历不够却破格提拔,也可以让那些资历过高官职过低的官员不必领着微薄的俸禄度日。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好,散官依然制定出来的不就是给人用的吗?”

    众大臣闻言默然,毕竟皇帝说的也是有道理的。

    见他们都不说话,郑德直接道,“既然你们都不说话了,朕就当你们同意了此事了。”

    让朝中的文武官员皆授予散官,虽然这个想法实在奇怪了些,倒也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众人最后都默认了此事。

    郑德最后又问了一句,“对于退休制度诸位爱卿还有什么问题或则建议的吗?”

    “陛下,若是所有退休官员都按照退休前的职官领取俸禄,恐怕会加重朝廷的负担,还请陛下三思。”这时候户部尚书韩文站了起来。他不站出来不行啊,皇上最近花钱实在太过生猛了。尤其听说前些天皇上又许诺了京军以及亲军五十万两白银,搞得他最近是寝食不安,生怕皇帝又有跑来找自己要钱,实在是压力山大啊。若是再这样继续下去,搞不好他都想要上疏请辞提前退休了。

    郑德皱了皱眉头,“难道你觉得我大明官员的俸禄很高,连户部都无法支付的起吗?”

    “微臣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觉得可以让七十致仕官员领取全俸,六十五岁致仕官员领取半俸,六十致仕官员不领取俸禄。陛下觉得如何?”韩文赶紧解释了一句。否则要是让在座众人误会自己不愿意给退休官员俸禄,传出去之后自己也不用在朝廷之中继续混下去了,一人一口唾沫就把自己给淹死了。

    郑德摆了摆手,“你不用再说了,朕心意已决。我大明所有官员退休后全俸领取,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见皇帝这么说话,韩文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毕竟自己这一多嘴,恐怕真的会在朝中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不少敌人了。

    “还有其他的事情吗?”郑德扫了在座的诸位大臣一眼,“既然都没有什么问题或则建议,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议题。对于右都御史的空缺,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人选吗?”

第六十五章 王璟() 
谢迁这时候又是第一个站了起来,提出质疑道,“陛下,此次廷推人数是否太少了些。按照以往惯例应该由三品以上及九卿、佥都御史、国子监祭酒还有六科给事中均应该参加公推才是啊!”

    在座诸位大臣微微颔首,也认同了谢迁的说法。

    “哦,有这有规定吗?”

    郑德望着在座诸位大臣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忍不住又瞥了谢迁一眼,暗道,“你这老家伙是不是很喜欢和我作对?怎么有事没事老喜欢第一个跳出来打岔,总这样有意思吗?”

    谢迁自然不知道皇帝心里已经将他狠狠骂了一番,正想开口说些什么,却听皇帝又说了一句,“这次朕召开的是御前会议,找你们来商量的是右都御史的人选,又不是让你们廷推两三人给朕圈选,又哪有惯例可行?”

    谢迁闻言一愣,任他满腹经纶,此刻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虽然皇帝有偷换概念之嫌,却也无可指摘。若是再继续胡搅蛮缠下去,就是他的不是了。

    “好了,谢卿坐吧。”郑德看到他这幅尴尬的样子,心里头暗爽不已。不过还是招呼他坐下。接着扫了众人一眼,“会议继续,众爱卿觉得谁最合适?”

    众人皆看向了吏部尚书马文升,后者这才从入定状态中醒过来,一脸茫然的看向众人,“诸位大臣为何看向老夫?”

    众人皆倒!感情这位刚才是不是睡着啦,不然怎么会连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呢?

    郑德闻言更是一脸无语,为自己有这么奇葩的下属感到绝望。想想人家李东阳六十不到都已经不想干了,你老都八十了耳朵也不太好使,为何到现在还没想过退休的事儿呢?早该回家带带孩子,共享天伦之乐啊!

    哎!还好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了!

    想到明年马文升明年终于要告老还乡,郑德心情也是大好,终于可以将这位老神仙送走了。

    还好李东阳这时候站了出来,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马文升,后者这才点了点头,颤颤巍巍地起身朝郑德拱手道,“陛下,臣觉得原右副都御史马中锡是个不错的人选,可以起复为右都御史,诸位大臣以为呢?”

    看着他那副样子郑德真怕他一不小心就挂了,郑德赶紧招呼他坐下,才看向众人,“诸卿觉得马爱卿的提议如何?”

    众人皆微微颔首,显然对于这个人选有不错的好感。可就在这时候兵部尚书刘大夏站了起来,出言反对道,“原右副都御史马中锡虽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赋闲在家长达七年之久,对朝廷之事未免有些过于生疏,不如先官复原职熟悉熟悉朝廷事务再议。臣倒是觉得刑部左侍郎屠勋,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皆是上上之选,可以担任右都御史一职。”

    众大臣闻言也觉得刘大夏说的有理,一时有些踟蹰难以决定。

    屠勋?郑德闻言顿时不乐意了,自己钦定的刑部尚书,未来可是要接闵珪班的人,怎么能够去当那个专门耍嘴皮子的右都御史呢?

    马中锡就更不要说了,同样和屠勋都是能力评级达到a级的官吏,但人家却是文武双全更胜一筹,更加不可能去当那个耍嘴皮子的言官,否则也太浪费他们一身的才华了。

    他扫了众人一眼,“既然如此,诸卿就举手投票表决吧。若是赞成马中锡的举手示意,若是赞成屠勋的就不要举手。”

    最后的结果是五票对六票,刑部侍郎屠勋胜出,出任右都御史。

    没想到这个时候,皇上那只白嫩嫩的小手又伸了出来,在众人一脸惊诧的目光下,淡定的宣布,“六票对六票,票数持平,投票无效。”

    众人这时候倒是看出来了,皇上对这两位人选都不太满意,或则说自己早有打算。虽然众人觉得有些郁闷,但也没有真的不满之类的,毕竟廷推的人选不被皇帝选中也是有的。虽然皇上说这不是廷议只是御前会议,但显然在座的都不这么看,不然皇上让众人推荐干嘛?

    所以到最后众人都将目光投射在郑德身上,都等着皇上说话。

    被这么多人看着,郑德顿时感觉有些紧张,突然也觉得让张升由礼部尚书调任右都御史是不是太冒失了?

    不过事到临头,也不能退缩了,勉强定了定心神,道,“臣觉得礼部尚书张升可改任为右都御史,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当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在座的众人目光纷纷看向张升,流露出一丝惊讶之色。没想到皇帝最后中意的人选,竟然会是这位礼部尚书?

    张升闻言一时也有些愣神,良久之后才慢慢反应过来,无奈地露出了一丝苦笑。虽然是平调,可右都御史不再九卿之列,也就意味着今后他也没有资格参加这个御前会议了,同时也意味着他将退出了整个朝廷的权利中心。虽然是否参加这个御前会议他并不在乎,可还是免不了有些失落。

    虽然没有想到皇帝最后中意的目标竟然是自己,不过张升现在想来倒也不觉得是意外,毕竟上次因为科举的事情违逆了皇上意思。

    看到皇帝特意定格在自己身上,他缓缓站了起来,神色平静地拱手道,“微臣领旨谢恩。”

    若是他抵死不从郑德还不觉得有什么,可见他如此神色平静的接受了自己的提议,却是让他有些难受。最后忍不住又说了一句,“朕特准张爱卿以后也可以参加朝廷的御前会议。”

    张升一愣,倒是没想到皇帝为了宽慰自己特意开了一个特例。又有些感动的道,“臣谢主隆恩。”

    既然当事人都不在意了,众人也不好再说什么。而且皇帝特例允许张升参加这个御前会议,也让众人愤愤不平的心思给压了下去。

    张升这事也就在你情我愿中这么定了下来。

    郑德招呼张升坐下后,又看向众人,“对于礼部尚书的人选,诸卿有什么意见?”

    在座众人明白皇帝早已经有了打算,询问大家的意见也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所以一时竟然没有人站出来说话,让郑德顿时显得有些尴尬,只好看向吏部尚书马文升。

    没想到后者老神在在,似乎没有看见似得。

    郑德想了想,只好清咳一声,将自己中意的人选说了出来,“朕觉得右佥都御史、保定巡抚王璟是个不错的人选,诸卿以为呢?”

    当郑德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却显得有些忐忑不安。毕竟右佥都御史只是正四品官职,直接升为正二品尚书,想想都让觉得实在太疯狂了。当然若是资历足够,也不是不可以。

    可惜资历这种东西实在太过玄幻了,还真不好去评判。若不然郑德也不会借着刘健的思路在朝廷推行散官了。毕竟散官可不像职事官有实际职务,按照资历一级一级往上升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此一来倒是很好安排了。

    而且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做的这十一位朝廷重臣能否认识这位外放为官的保定巡抚。就算是郑德也并不认识这位,若不是因为有搜索系统,恐怕就要与这位评级到达s级的能臣擦肩而过了。

    当他提出这个人选之后,倒是没有出现有谁站出来问一句“这位是何人”的情况,显然众人对这位还是颇为熟悉的。这也让他暗松了一口气,若是不熟悉此人又如何让人评价呢?

    不过这十一位朝廷重臣怎么会认识这位外放为官的正四品右佥都御史、保定巡抚的呢?

    郑德扫了在座的众人一眼,正暗自疑惑不已,刘健站了起来说了一句,“王璟好像资历有点浅啊!”

    户部尚书韩文这时候紧跟着站立起来说道,“王璟乃是成化八年进士,相比较于朝廷众人而言倒也不差。而且其在外为官多年,政绩卓著有目共睹,担任礼部尚书倒也是不错的人选。”

    就连一直懒得说话的吏部尚书马文升,这时候也微微睁开眯着的眼睛。扫了众人一眼,尤其在刘健身上盘桓片刻,朝郑德拱手道,“陛下,王璟在吏部连年考核当中皆名列前茅,人倒是挺不错,为官一方也颇受百姓爱戴,担任吏部尚书倒是挺合适的。”

    郑德这才明白过来,朝廷诸位大臣为何对这位这么这么熟悉。原来是这位外放做官做的太好了,名声都传到朝廷里头来了,想让人不认识都难。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个搜索系统倒也不是胡扯,虽然不知评级是否正确,但推荐的都是人才倒是错不了。

    既然这位声名都这么好,倒是让郑德省却了不少麻烦,也让他彻底的放心下来。暗道一声,“看来王璟这礼部尚书的头衔十有**是跑不掉了。”

    最后的表决结果,十一票全票通过,也是佐证了郑德的猜测。

    当这次会议结束了,郑德倒是颇为高兴的走了出来。毕竟自己的目的都已经顺利的达到了,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组建自己的班底了,待明年彻底掌控整个朝廷,就可以推行自己的改革计划。

    诸位大臣走出文华殿后,却是神情不一,有的眉头紧锁,有的一脸轻松,还有的满脸无奈之色,种种神情令人都根本无法猜测里头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然,关于这次御前会议结束之后所造成的余波,却也才刚刚开始而已,谁也不知是否会引发一场滔天巨浪般的大海啸席卷整个朝野上下。

第六十六章 探病() 
“宾之,请留步。”

    刚刚走出文华殿的李东阳就被人叫住了,回头望去,正是自己的师兄刘大夏以及闵珪、曾鉴等一干同年。

    他拱手道,“东阳见过诸位世兄。”

    “宾之,我等准备去左都御史府邸看望一下廷珍,不知你意下如何?”刘大夏直接开门见山的询问了一句。

    听到几人准备去看望一下左都御史戴珊,李东阳赞同地点了点头,“戴大人与你我皆有同年之谊,看望本是应有之意,自然是好的了。”

    刘大夏道,“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去吧。”

    几人闻言微微颔首,联袂朝宫外行去。

    四人走在一起,总免不了聊到刚才御前会议的事情。曾鉴轻叹一声,“皇上的这个退休制度,一下子将整个朝廷的老臣弄得所剩无几,也不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