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衡你先坐下来,将这本奏章看一下。”郑德对他招呼一声,递过来一本奏章。

    落座之后的王廷相很快将这份奏章看完,疑惑的询问了一句,“陛下对于朝廷廷推原吏部右侍郎王鏊入阁不满意吗?”

    “不是不满意,只是觉得他的能力有些不足罢了。”郑德摇了摇头。他通过系统搜寻发现,这位王鏊能力评级只有b,实在令他无法满意起来。

    “能力不足?”王廷相想了想也不得不承认,这位王侍郎在朝中这么多年,除了声望颇高之外,还真没有拿的出手政绩之类的。

    不过不得不说,声望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政治资本。尤其是在日后的西方国家,只要你在选民当中的声望极高,即使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也能够当选。就如现在的大明王朝一样,只要你在朝中声望颇高,廷推十有**都能够通过然后补缺。

    当然这种民主式的选拔也是有利有弊的,毕竟这种多半是靠个人魅力,若是当选之人只是嘴皮子厉害,没有半点能力对于整个国家无疑是一场灾难。不过这只是对于后世的西方国家而言,而现在的大明王朝能够廷推入阁的,都是人品声望俱佳之人。即使没有任何本事,只要老老实实待在内阁,每天打打酱油混混日子,不搞事不瞎闹什么的,还是能够不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的。毕竟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一个相当于秘书机构的衙门,后面还有六部衙门顶着呢。

    当然现在郑德入主了大明王朝,自然是容不下这些没多大能力的朝廷大臣入阁了。自己混日子也就算了,若是内阁也跟着自己混日子,那谁帮自己解决朝廷的一干事情呢?

    “那陛下准备如何做?”王廷相知道皇帝叫自己前来肯定不是为了说这些,直接开门见山的询问。

    郑德看着他迟疑片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让王璟或则孙交入阁辅政,不知子衡觉得可行吗?”

    “让王璟或则孙交入阁辅政?”王廷相倒也不觉得惊讶,从郑德对于王鏊不太满意的语气看来,便知道他显然想换一个人入阁。而朝廷之中能够得到皇帝赏识的人,除了王璟也就只有孙交了。

    “其实我最看好的人选是子衡你了,若是真有可能倒是想令你入阁辅政。可惜现在已经不是刚刚内阁设立之初,没有一点资历还真别想进去。”郑德突然说了一句。

    听到郑德这番话,王廷相微微一愣,随即一笑置之。从自己能够在御书房行走便能够看出皇帝对自己有多看重,有这个想法倒也不奇怪。

    “陛下抬爱了。”他谦虚地说了一句,又接着道,“若是王璟或则孙交二人能够有一人入阁辅政,那自然是极好的事情,不过这事恐怕不易啊!”

    郑德闻言看向他,“怎么了?”

    “自英宗一朝以来,朝廷之中便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而王璟与孙交皆未入选翰林,此事恐怕在朝廷文武百官那里非议很大。”王廷相说的这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自从入值御书房以来,他对于朝中的大臣们也是开始留意起来,更不要说皇上颇为看中的王璟和孙交了。王璟就不必多说了,虽然一直外放做官,可能力在朝中却是也有口皆碑,众所周知。而孙交也是一个办事极为干练的官员,为当时南京兵部尚书王恕所看重。相比较从翰林院直接出来的官员,这两人的能力更是上上之选。

    可这两位颇有能力的官员现在却因为一个翰林的身份,导致无法入阁,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惯例而已,又不是正式的规定。再则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先例不代表就真的不能入阁啊!”郑德不满地对他说了一句。

    王廷相点了点头,觉得自己也是被朝廷的那些条条框框给束缚了。

    “陛下所言甚是,不过若是想要让王璟和孙交同时入阁,恐怕还是不太妥当啊!”

    “说说看!”郑德看向他,淡淡询问了一句。

    “礼部尚书王璟王大人还好,在朝中诸位大臣当中颇有名望,而且资历也不差什么,即使入阁所遭受的非议恐怕也不会太多。但户部侍郎孙交孙大人虽然能力出众,可无论资历还是声望在朝中都太浅了。甚至还比不过皇上的三位老师,入朝遭受的非议恐怕也是最多的。若是陛下下旨令其入阁,其多半也一定会推辞的。”

    “那就令王璟入阁辅政吧。”

    郑德也只是对王鏊入阁感到不满意,却没有一定要王璟和孙交一同入阁,只要其中有一人能够入阁辅政,郑德的目的就达到了。

    听到皇帝圈定了王璟,王廷相还是忍不住多嘴说了一句,“陛下,王鏊毕竟在朝中声望正隆,若是令王鏊与王璟一同入阁辅政。岂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到时候也能够省去不少麻烦。”

    郑德刚想直接拒绝,又想到内阁的那三位阁老。若是自己真不同意王鏊入阁,他们恐怕又免不了跑来自己耳旁唠叨一番,还真让人有些受不了。

    想了想便答应下来了。

    “也好,你来拟旨吧。”

    王廷相闻言也是暗松了一口气,若是王鏊没有入阁辅政,自己恐怕又要无辜躺枪了。

    “下官见过屠大人。”大明国安局内,当听到屠勋前来的消息,严嵩赶忙的迎了出来。

    屠勋二话不说劈头盖脸就直接询问了一句,“最近在抓捕那些犯事的镇守太监之时,是否有滥杀无辜平民的事情?”

    看到一脸不善的屠勋,严嵩闻言也是颇为震惊,又有些疑惑的道,“不知大人从何处听到这种流言的,下官绝不曾做过这种事情。”

    “真的?”屠勋还是有些怀疑的望着他,“你敢吧保证你手下的那批人没有做过这种事情吗?”

    “这”严嵩略显迟疑,毕竟这个大明国家安全局本就是将东厂换了一个名字,再加上他职掌也没有多久,还真不敢保证什么。

    “你呀你身为读书人怎可做出如此丧尽天良之事。”见到他这幅犹豫的神情,屠勋更是笃定这一切都是严嵩安排的。

    严嵩闻言是一肚子的委屈,还不待他出言辩解,屠勋又是劈头盖脸一大堆话砸了下来,“你是不是对职掌大明国家安全局觉得委屈无比,觉得再无前程可言,所以就破罐子破摔,和东厂的这些人同流合污,任手下的人胡作非为也不严加管教了?若是你真的抱着这种想法的话,即使皇上再看重你,我看你一辈子也只配呆着在这种污秽之地。”

    严嵩是彻底被屠勋给骂蒙圈了,他只不过是一个刚刚登科的小进士,还从未被人如此训斥过。想要出言反驳,话却梗在喉咙什么也说不出。

    看到他一脸沉默的表情,屠勋也懒得再说废话,直接道,“我希望你尽快将这件事处理好,否则我会直接上书皇帝,到时候你自己看着办吧。”

    扔下一句话,便头也不回的直接走了。至始至终,也没有给严嵩一个辩解的机会。

    愣在原地半晌,严嵩这才回过神来,望着屠勋最后消失的那个街道,暗道,“看来自己还是把职掌大明国家安全局这个差事看的太轻松了,朝廷之中都已经有流言出现,自己这个国安局局长居然一无所知,实在是有愧皇上的嘱托。若是传到陛下耳朵之中,恐怕自己这个局长也做不长了,那自己的前途是真的毁了。”

    从屠勋的口气当中,也是让严嵩彻底清醒过来。自己职掌的这个大明国家安全局所需要做的事情,恐怕更多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这些恰恰又是朝臣们所忌惮害怕的。若是自己如此行事下去,恐怕他们都会免不了打压自己。自己只不过是个刚刚登科的芝麻小官,在朝中又毫无根基背景。即使自己的座师杨廷和,恐怕到时候也未必会站在自己这边,和朝廷所有大臣为敌。可若是自己真的投靠那班朝廷大臣,恐怕皇上第一个不放过自己。

    “自己还真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严嵩无奈的轻叹一声,暗道,“看来皇上是给我设了一个套,若是不想最后落个凄惨的下场,也只有依靠于皇上做个忠臣了。”

    这根本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题,他是朝廷文官的确没错,也是皇帝的耳目职掌者也是没错,虽然两者都掌握着他的前途命运。可和皇帝一比,若是投靠文官集团基本是死路一条,还未必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名声青史留名。这也注定了他若还想在官场上走的更远,也只有紧跟着皇上的步伐。当然,最后他也可以选择致仕,不过也要看皇上答应不答应了。

    “不过现在还是要将局内的事情处理好。”

    想到这,严嵩便转身回到国安局衙署内,着手去处理了。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茶陵,陛下怎么说?”

    当李东阳回到内阁值房内,刘健赶紧询问了一句。

    “陛下已经同意了王鏊入阁的事情,不过陛下还希望礼部尚书王璟能够一同入阁辅政。所以便留中不发,所以想待明年正式下旨。”

    听到李东阳的话,谢迁直接说了一句,“王璟虽然能力不错,可却未曾入选翰林,怎可入阁辅政?”

    “陛下打的是好主意啊,待明年朝中老臣尽去,陛下下旨令其入阁,倒是不会有太大的阻碍啊!”刘健轻叹一声,又看向李东阳,“陛下是打定要两人一同入阁了?”

    李东阳点了点头。

    谢迁颇为不满的说道,“皇上这简直就是要挟,耍无赖嘛!”

    “不可胡言!”刘健闻言直接呵斥了一句,又看向李东阳,“不知茶陵如何看待此事,毕竟非翰林入阁此前从未有过。”

    李东阳沉吟道,“虽然自英宗朝以来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可毕竟不是朝廷的正式规定。若陛下真想让王璟入阁,恐怕真想阻止也阻止不了。”

    刘健略显沉思的看向他,“茶陵的意思,这件事也只能按照皇上的意思办了?”

    “以王璟的能力来说,除了非翰林出身之外,无论能力还是名声倒也不差吧?”李东阳不答反问了一句。

    刘健赞同地点了点头,抛开出身不讲,对于王璟此人他还是颇为认可的。

    可他还是有一丝顾虑,“即使我们赞同此事,可朝廷那班文武大臣恐怕不是那么好打发的吧。”

    “只要不是涉及祖制的事情,他们至多也就发发牢骚而已,闹不出多大的事情。再则这事儿既然是因陛下而起,这件事就扔给他去头疼吧。”

    听了李东阳这一番极为不负责任的话,谢迁极为鄙视地看了一眼他,“这就是你身为顾命大臣的态度?简直愧对先帝临终托顾时的信任。”

    李东阳闻言不禁莞尔,又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对于后者的冷嘲热讽,他直接无视了。

    古语云:宰相肚里能撑船。若是换个人来,天天面对谢迁这张毒舌,即使不当场暴走也肯定怀恨在心了。在这里也不得不佩服刘健、李东阳二人的心性,能和这位共事这么多年,也真是苦了他们了。

    当然这也是谢迁对事不对人,所以三人才能共事这么多年,整个内阁也显得比较和谐。若是后世,恐怕谢迁早就被排挤出内阁了。

    说道这不得不提一下,在嘉靖之前明朝内阁的地位虽然在逐步提升,却也最多和六部齐平而已,远没有达到后世的巅峰时期,所以内阁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和谐的。而且内阁成员比较稳定,一般都是三人左右,任期时间也比较长,短的一般也有五年之久,时间长的更是待了十几二十几年。就像现在的这三位阁老,最长的刘健已经在内阁待了十七年之久,最短的谢迁也在内阁待了六七年了。

    不过自嘉靖登基之后,或则更准确的说是“大礼仪”前后,内阁成员变得极为不稳定,短短几年时间内阁成员更是换了好几茬了。之后更是由于内阁地位大幅度提升,争权夺利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内阁成员自然变得更加不稳定了,而且人数也是急剧的增加,最多的时候更是有七八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内阁值房内,简直跟春运挤火车似得。

    当然现在还没有这种情况出现,而且之前在孝宗皇帝的英明领导之下,君臣一心整个朝廷还是比较团结的。虽然勾心斗角的事情还是避免不了的,不过在“团结一心中兴大明”这面伟大旗帜的号召之下,朝廷大臣相互之间争斗还是比较克制的,不像后世那般激烈。

    在这么一大群善解人意且能力均不错的朝廷大臣操心操力的辅政下,郑德倒是颇为幸运的能够安心待在皇帝宝座之上,不必为太多的事情烦心。不过某人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总感觉这班大臣老古董般唠唠叨叨的实在烦人的很,想要将他们清洗出去。不过这也不能说他的决定是错的,毕竟这班大臣也大都都是老胳膊老腿的,回家养养老带带孩子安度晚年也挺好的。

    转回正题,刘健是直接忽视了谢迁的话,望向李东阳道,“你觉得皇上留中不发,是好是坏?”

    李东阳摇了摇头,“陛下的出发点不能说是错的,只是朝廷大臣廷推出入阁人选之后,却迟迟得不到答复,恐怕更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还不如现在就下旨命他们入阁,大臣们至多上书抱怨几句,但也不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

    听到了他这番话后,刘健仔细掂量片刻,最终下定了决心,道,“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和陛下说一下吧,可否?”

    本来这件事情应该是身为内阁首辅的刘健去和皇帝说的,不过显然这位知道自己待在内阁的时间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所以开始将大部分的事情都交给李东阳去做,后者也知道他的想法,也没有多做推辞,答应了下来。

    当王璟再次站在京师正阳门之前,看着眼前这座巍峨的城池,心里却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慨。想到当年离开京师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御史,却未成想到当他自己再次回到这里,却已经是堂堂正二品朝廷大吏,礼部尚书。人生际遇,莫过于此。

    不过想到自己现在的官职,他到现在还有些想不明白,朝廷怎么会廷推他担任礼部尚书呢?

    毕竟礼部尚书一般都是由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担任,自己未曾入选过翰林,怎么会轮到自己呢?

    不过也不用太久,王璟自己也明白,当他入朝之后,事情的一切原委就应该明白了。

    尽管不知道是谁推荐的自己,但他还是心怀感激的,打定主意到时候一定要前往拜访感谢一番。

    也不知当他明白这是皇帝力排众议推荐他的时候,而且将在不久之后成为了内阁的一员之后,他会是怎样的一番表情。

    “老爷”

    王璟回头看了一眼从马车上探出头来的妻子,摆了摆手,“没事,走吧。”

    说完踏上马车,朝京城之内行去。

    看着拿着圣旨离去的李东阳,王廷相回头看着心情不错的皇帝,实在有些不理解。其实皇帝就可以决定入阁的人选,又为何要询问内阁的意见。又不是立朝之处的中书省,丞相总理朝政拥有决定整个朝局的能力。

    当然若是他明白在某人的眼中,内阁和以前的中书省实在没有任何区别,就不难理解了。

    他摇了摇头,不再去想这些。

    “对了,你递上来的这些内务府各大衙门正副总监人选,是你和王岳还有李青舫一同商议恶吗?”郑德拿着一份名册突然对他说了一句。

    王廷相点了点头,“回陛下的话,这份名册的确是我等三人商议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不知陛下有何疑问?”

    “没了,这份名册就这样决定了吧。”郑德闻言直接拍板决定了,想了想又接着说了一句,“至于宫里头的那些太妃,暂且不要将她们送到几位王叔那里去了。今年发生的事情也太多了,还是消停消停吧。”

    “臣明白。”对于皇帝的这个提议王廷相也是支持的。毕竟等入阁名单公布之后,朝堂上下恐怕又要闹腾一番,现在自然不易再生事端了。

    “我去小睡一会儿,你忙你的去吧。”郑德最后对他吩咐了一句,便直接离开了御史房,回去睡觉了。

    王廷相也知道郑德有午睡的习惯,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也离开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只扔下可怜的石珤一人,替某人做着批改奏章的苦差事。

    当日头偏西,郑德这才缓缓地转醒过来。洗漱一番之后,对过来的王岳询问了一句,“现在什么时辰了。”

    “回陛下的话,现在已经是申时了。”

    下午二三点钟了,郑德点了点头,看着语言又止的王岳,奇怪的道,“有什么事吗?”

    “皇上外头不少宫女太监在门外跪着请命呢。”王岳迟疑着道。

    “请命?”郑德疑惑的看向他,“请什么命?”

    “关于宫里头裁减冗员一事,”

    “他们是来求情的?”郑德瞬间明白过来,忍不住皱了皱眉头,“怎么闹出这种事情了,你们是怎么做事的?”

    “这”

    王岳也是有苦说不清,也不知是谁串联的这些人,跑到乾清宫来闹事。再者他虽然身为内务府副总管大臣,可对于大内侍卫局以及亲军都没有任何调动的权利,再者又怕吵着郑德,所以也没有驱赶这些人。

    见他支支吾吾的,郑德也知道这时候不是算账的时候,摆了摆手,“走,出去看看。”

    便想出去看看情况到底如何。

    郑德刚刚踏出乾清宫外,原本一片安静的广场上顿时沸腾起来,一片求情之声铺天盖地袭来,让人一时听不清他们倒地说了些什么。

    “安静!”

    看着眼前黑压压跪着的一大群人,郑德喊了一声。或许是因为声音太过于杂吵了,除了身旁的人根本没有其他人听清楚。令他尴尬的清了清嗓子,随后大吼一声,“安静。”

    宛若惊雷,炸响在乾清宫前的广场上空,让在场所有顿时安静了下来,纷纷看向眼前的这位大明天子。

    被无数双双眼睛盯着的郑德浑身说不出的难受,不过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倒也不显得太紧张。扫视了一眼广场上的众人,“有什么事情不能坐下来好好说,围在这里像什么话啊,难道你们是想逼宫吗?”

    “奴婢不敢。”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吓得跪在下面的众人连连磕头请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