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明当皇帝-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王璟迈入礼部大堂的时候,张澯与谢铎便知道了。赶紧迎了上来,行礼问候。

    王璟拱手道,“两位大人客气了,我们暂且先进去再说吧。”

    张、谢二人便迎着王璟来到了礼部大堂,指着上首的那个位置道,“这是大人日常坐堂办公的地方,还有一切文牍公函都已经整理好了,还请大人过目查验。”

    王璟点了点头,便在上首的位置坐了下来。对立在下面的两人吩咐道,“两位大人也都坐吧。”

    张、谢二人便在左右两侧坐了下来,望着眼前这位面貌粗狂的新进礼部尚书,等着他开口训话。

    王璟也没有多说废话,直接进入正题道,“两位大人都知道,本官还兼着内阁那边的差事。所以对于部堂里的事情无法兼顾太多,所以日后还需要拜托两位了。”

    张、谢二人对视一眼,拱手道,“大人客气了,这是下官应该做的。”

    倒是对这位新来的礼部尚书颇有好感,毕竟这位没有为了立威揽权,拿着两人这些日子处理的文牍故意挑毛病将两人训斥了一番。

    随后三人又聊了聊部里的事情,不过因为右侍郎谢铎年纪大了,所以一直都是张澯在讲。王璟闻言也是不时点头,对于这位年轻的过分礼部左侍郎也是有了初步的认可。想到自己在内阁当差,若是礼部的差事有其帮忙职掌,倒是会让自己轻松很多。

    郑德在送走两位阁老送走之后不久,便迎来了一位几乎已经被他遗忘在角落旮旯里的人,吏部尚书马文升。

    雍肃殿内,当他听到马文升的请求,一脸不解,“不是说了待明年,朕一定准许你等致仕,为何马卿为何要现在致仕呢?”

    “陛下,微臣已经老了,吏部的事情实在是有心无力,还请陛下恩准臣告老还乡。”

    见马文升仍坚持己见,让他忍不住微微蹙眉,“难道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了吗?”

    尽管听出了皇帝有些不满,但马文升仍然坚持道,“臣已经年介八旬,还请陛下体谅臣年老体衰,耳背眼花,以全臣回乡安度晚年之心。”

    “马卿真的不再考虑,连剩下几个月也等不了了吗?”郑德还在做最后的努力。

    毕竟这位朝中最为德高望重的老臣在这么一个节骨眼突然离去,难免会引起朝中一片猜测之声,导致朝野动荡不安,自己也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还请陛下恩准。”

    马文升起身一揖到底,显然已经打定了主意,没有丝毫要改变的意思。

    郑德知道自己再劝也没有作用,他也没有想过要强留这位五朝元老,最后无奈答应了下来。

    不过他实在有些想不明白,这位为何要强行在这个时候离开呢?

    说起原因,其实也和郑德有莫大关系。从此上次他搞出了一个御前会议,将马文升排在内阁三位阁老之后,就已经令这位朝廷大佬心有不满。不过因为是皇上所定,他也无处发泄。而随之皇上又将吏部的权利削弱,最后又在他不在场的情况之下硬是将退休事宜交给内阁以及右侍郎梁储去做,简直就是无视他这个吏部尚书。

    在皇帝无视的打击之下,也让这位五朝元老心灰意冷。在觉得皇上并不看重自己的情况之下,所以才坚持要致仕告老还乡。似乎想要用这种行为,抗议郑德这种种无视的行径。

    不过听到最后皇帝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连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心里到底是怎样的心情,是高兴、失落还是忧虑,种种情绪莫衷一是。

    不过郑德还是询问了一句,“不知马卿认为谁适合接任你的位置,担任吏部尚书?”

    听到皇帝的这番话,马文升倒是一愣,没想到皇帝竟然会主动询问自己的意见。也让他突然明悟过来,或许皇上并不是不看重自己,只是自己太过于执着这些迷障了。

    不过现在看起来似乎醒悟的有些晚了,毕竟事已成定局。不过马文升也不会因此而会后悔什么的,毕竟以他的年纪致仕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已。想了想道,“陛下觉得内阁大学士王鏊倒是不错的人选,毕竟丁忧之前曾担任过吏部右侍郎,熟悉吏部的一切事宜。”

    王鏊?郑德点了头,原本自己还想等到新的文散阶制定出来之后,再给他加衔。现在有了吏部尚书这个空缺,倒是免去了一番尴尬。

    “就依你之见吧。”

    郑德最后答应了下来了。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第八十八章吏部尚书的心结(下)

    王鏊在内阁还内有呆上半天,就接到了皇上任命自己为吏部尚书的圣旨,让他一时有些反应过来。

    这是怎么回事?

    那吏部尚书马文升呢,难道是出什么事情了?

    “这位公公,陛下怎么会突然下这道圣旨?”李东阳看向送来圣旨的那位中官太监,想必他应该知道些什么。

    “奴婢也是不知道,只是知道吏部尚书前往觐见陛下,之后便下了这道圣旨命咱家送过来。”

    这位中官虽然没有说清楚怎么回事,却也让内阁的这四位明白肯定是马文升和皇帝之间肯定发生了什么。

    刘健轻叹一声,“朝廷正值多事之秋,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让马文升现在就离开。”

    三人闻言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这位和刘健皆是朝中的中流砥柱,最有威望的元老级大臣。若是在这个节骨眼离开了,难免会引起朝野动荡不安。

    王鏊却是询问了一句,“那这道圣旨接还是不接呢?”

    众人皆看向内阁首辅刘健,后者沉吟片刻,道,“我还是去面见陛下看事情时候还有挽回的余地,至于茶陵你去和马部堂说道说道吧。”

    最后又看向王鏊,“济之,你觉得如何?”

    王鏊知道这位怕自己心怀芥蒂,所以特意询问了一句。他赶紧道,“一切但凭阁老吩咐。”

    “马部堂待明年也是要退的。”李东阳没头没尾的说了一句。

    王鏊却是明白他这是在宽慰自己,却也没有多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刘健与李东阳都按照计划各自行事去了,留下谢迁与王鏊坐镇内阁。两人皆是成化十一进士,即是同年又是好友。不过两人也没有叙旧的意思,而是各自忙活各自的事情去了。

    在御书房,刘健见到了心情不佳的郑德,后者淡淡地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位内阁首辅,询问了一句,“不知阁老前来所谓何事?”

    刘健道,“臣闻陛下下旨任命东阁大学士王鏊担任吏部尚书一职?”

    “是有这么一回事,有什么问题吗?”郑德看向他一脸不解。

    “陛下,马文升乃是五朝元老,在朝中威望颇高。正值这个当口,实在不应该放他离去啊。”

    郑德闻言也是一脸无奈,“他自己主动要求辞职,怎么劝都没有用,那我有什么办法?”

    看到皇帝一脸委屈的模样,刘健也是一脸无语之色。你是堂堂大明皇帝,你想留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吗?还在这里装无辜,给谁看呢?

    当然他还真不敢这样跟郑德这样说话,即使他是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见事情已成定局,自己再说什么也没有什么作用。只好转移话题道,“陛下已经几日不上朝了,不知龙体是否已经康复了?”

    听到刘健的问话,郑德忍不住轻抚额头,显得有些痛苦地说了一句,“头疼的厉害。”

    当然这不是敷衍之词,而是他一听到要上朝,真的是头疼的厉害,但然这肯定不是那种头疼了。

    刘健自然不知道这位打了一个马虎眼,神情略显的有些凝重,“不知太医如何说?”

    见他一脸担心的模样,郑德也是有些感动,摆了摆手,”并无大碍,就是要注意休息,保证睡眠质量即可。”

    保证睡眠质量?刘健虽然有些听不太懂这个词的意思,却还是关心的说了一句,“陛下应该保证龙体啊!”

    毕竟大明大宗的皇室血脉只剩下了郑德这一位了,若是这位挂了可就真的绝后了。当然要论大宗自然要排除懿文太子朱标这一脉了,毕竟这才是最正统的。

    郑德自然乖乖地点了点头。

    当李东阳来到了马文升府邸,这位朝中元老已经在收拾东西,显然已经在准备离开了。

    很快有家丁将他请到了前厅,马文升早已经在门口等候了。两人互相见礼之后,便迎请至前厅就坐。

    马文升看向李东阳,笑着开口询问道,“李阁老前来是准备送老夫最后一程吗?”

    似乎放下了身上负着的担子,他现在心情倒是好了不少。

    见他如此轻松的神情,倒是让李东阳感到有些意外,也是艳羡不已。他也是想远离朝中这些勾心斗角的事情,可是皇上根本不发放他离开,至少在目前看来致仕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马大人突然请辞实在打了我等朝廷大臣一个措手不及啊,我是受刘阁老以及其他三位阁老前来,是想一知大人为何突然做出如此决定?毕竟在这个节骨眼上,实在有些不该啊。”

    听了这位的一番话,马文升轻叹一声,“陛下自登基以来,屡屡做出惊人之举。老夫已经年介八旬,也是有心无力,实在难以支撑朝局,所以还是将位置留给年轻人,让他们自己去操心吧。”

    李东阳闻言皱了皱眉头,“可是在这个时候”

    他话虽未说尽。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马文升摇了摇头,“事已至此,我也无话可说。此事是老夫意气用事了,害陛下又要遭受非议了。”

    其中内情,显然这位不愿再提了,李东阳倒是识趣便不会再追问,只是盘桓片刻便离开了。

    望着李东阳离去的背影,马文升若有所思自语道,“这位李阁老为人如此圆滑,朝中日后若是由其主持大局,倒是不用太担心了。”

    这一回马文升是彻底放下下来了。

    当马文升主动请辞离去的消息传开之后,原本平静下来的朝野又是一片哗然之声。虽然这位是自己要求致仕的,可在朝中却是充斥着各种版本。最为广为流传的就是皇上觉得这位五朝元老实在不顶用,直接下旨命其致仕。

    虽然这只不过是个流言而已,却也有些人深信不已。更是上书郑德,拐弯抹角的训斥了他一番。让原本准备恢复上朝的这位气的是彻底不干了,继续装病下去。

    你有能拿我怎么着?

    当然这些个言官这下更是有的说了,说皇上这样辍朝肯定是心虚了,气的郑德恨不得把他们的嘴给撕了。

    这一阵风波也是持续了有近一个月才逐渐平息下来了。

    随着王鏊走马上任接掌吏部,凭借着其威望以及以前的经历倒是没有让吏部出太大的乱子,平稳的过度下去了。

    而之后整整十月份,整个朝中便没有出什么大事了。而原先最能折腾的郑德也是感觉心累的不行,彻底安静下来。当然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至少皇上因为生病辍朝一月有余,倒是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

    你说你生病了倒是有点病人的样子好不好?每次一问你龙体安康否,就轻抚额头说自己头疼,这装的也实在太假了吧!

    朝中诸位大臣是彻底无语了。

    最后忍无可忍的朝中大臣只好派出了六部九卿以及五位阁老的豪华阵容,跑来找郑德找个说法。

    郑德倒也没有真的躺在床上装病,他实在不喜欢做作什么的,而是光明正大的在雍肃殿接待了这十几位访客。

    看着一脸轻松的皇帝,怎么也看不出生病的样子。这十几位也是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油条,自然知道皇上十有**在装病故意不上朝。

    不过皇上故意的又怎样,真要说起来你还真拿他没辙。

    身为内阁首辅,朝中仅剩下的一位大佬,刘健只好是苦口婆心的劝道,“陛下若是不上朝,恐怕不利于文武百官面圣言事。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恢复早朝主持朝中大局。”

    “不利于朝中大臣面圣言事?”郑德淡淡地扫了他们一眼,反问了一句,“若是真的像阁老所说,尔等为何又能站在朕的面前?”

    刘健闻言倒是一愣,顿时显得有些尴尬,也议事这个理由实在有些牵强。若是真的不利于面圣言事,他们站着这里不是彻底打他们的脸吗?

    郑德也没有心情继续和他们纠缠下去,摆了摆手,“朕就是头疼的有些不舒服!再者我不上朝也并无大碍,你们若是有事情可以直接找我啊,当然除紧急事情之外仅限于工作时间。”

    这回他倒是学乖了,说话也不那么直接,委婉了许多。

    “陛下,何为工作时间?”李东阳突然询问了一句。

    郑德看了他一眼,又见在场诸位大臣都是一脸疑惑的神情,只好解释道,“从明天起每七天为一周,周一至周五这五天为工作日。每天的辰正时分到午正时分、未正至酉正时分皆是工作时间,所以一般你们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在这个时间点都来御书房找我。当然若是超过这个时间点以及周六、周日若无要紧事情就不要打扰我了。”

    刘健等人对视一眼,其实得到皇上的这个答复他们已经很满意了。毕竟这班大臣也不是真的非要逼郑德上朝,只是害怕一有事找不他而已,这才是最为恐怕的。

    不过众人却是一脸沉默,无人肯当场答应下来。毕竟这一开口,恐怕就要背上一个有违背祖制的嫌疑,还真没有人敢冒险担了下来。

    气氛一时显得有些诡异,郑德有些受不了的清咳一声,将众人的吸引了集中过来之后,说了一句,“朕头疼的厉害,所以这事情暂且就这样定下来了。至于何时恢复早朝,就看朕的头疼何时好了。好了,你们都下去吧。”

    在场诸位的目光皆看向了刘健,后者只好拱手道,“那臣等告退。”

    率领在场的大臣退了下去了。

    郑德看着他们离去也是长舒了一口气,被这么多人围着讨要说法还是第一次经历,实在让他紧张的不行。

    “这班大臣,真是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他也是颇为感叹的说了一句。

    这一次逼宫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尤其是在郑德按照自己所说,在工作时间都愿意接待所有来觐见的大臣,这皇上罢朝的事情倒是文武百官的默认之下逐渐平息下来。

    毕竟他们只是要一个面圣言事的机会,至于形式之类的他们也并不太在乎。

    至于何时恢复早朝,那谁又能知道呢?

    看来也只能等皇上头疼好了再说了。

第八十九章 官衔() 
自从郑德不上朝这件事情暂时得到了一个答复之后,弘治十八年剩下的这几月总算在平静当中度过了。整个朝中唯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泰陵终于在他的催促之下紧赶慢赶终于完工了。而郑德也是终于将自己的那个便宜老爹给安葬了,这件事也是让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毕竟也算是解决了一个麻烦。

    至于内务府也在王廷相的主持之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改革。毕竟有郑德撑腰,皇宫里头还真没有人敢冒头说一个“不”字。不过将内廷的二十四衙门合并为八大衙门,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皇宫里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一点。即使将那些属于皇家御用的工匠全部扔给了工部去处理,皇宫里头剩下的人员清点还是需要时间去处理。

    而军机处的设立也在杨廷和警告之后被郑德暂时缓了下来,无限延期了。至少要在朝中官员大换血之后才能够继续,而且现在兵部尚书刘大夏对全国卫所的情况还没有摸查清楚,这事也不用太过于着急,再者急也急不来。

    至于明年退休官员的摸排工作,由李东阳、谢迁以及王鏊等人牵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暂时还没有出多大的乱子。不过由于全国官员太多,鉴于吏部实在有些处理不过来的因素,他们特向皇上请求先将正五品官员以上摸排清楚,至于剩下的只能以后慢慢处理了。郑德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知道后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当然其中最难以处理的还是让孙交去户部职掌银部,处理朝廷混乱财政的事情。倒现在还没有完全捋清头绪,光清查各个衙署的账簿估计都需要花上大半年时间了。至于大明银行的事情肯定是遥遥无期了,至少在孙交清查完朝廷所有账簿值钱是没有精力去管了。

    而大明军械制造集团的三大工厂也在京师城东北选址成功,准备开始破土动工了。不过郑德也没有闲心去管这些事情,完全交给胡琏还有工部左侍郎李鐩自己去处理了,当然朝中对于三大工厂的建造肯定不乏批评之声的,不过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任他们去胡闹。

    郑德这时候也是彻底的空闲了下来,过了几个月还算平静的日子。当然这种平静也只是相对而言,朝中总是免不了对他的批评之声。当然他都早已经学会了习惯的无视,并不是太在意。

    当在十二月廿五这一日,许久都没有上朝的郑德在文华殿接见了在朝的正三品以上的官员,说了一番勉励之类的场面话。虽然只是简短的寥寥数语,也让朝中大臣积攒了大半年怒气的消散了不少。至少皇上的这个态度,也表明了不是真的在躲着他们。

    随后郑德扫视了一眼在场的众人,郑德缓缓开口道,“今天我留下诸卿是有几件事情要说,第一件事情就是放假的事情。我突然发现我大明官员的节假实在太少了,而且很不合理,所以我想做出一些调整,不知诸卿觉得如何?”

    “这”

    刘健等人闻言实在有些不知该如何回答。皇帝亲自给你们增加节假,若是不答应怎么看都显得有些矫情,若是答应的话,倒是显得他们很乐意这样,有些不负责的感觉。

    这样让他们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郑德也猜到了他们的心思,自顾自的说了下去,“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平时就按照每周七天计算,前五天为工作日,周六、周日为周末放假两天。至于其他的节假日,其中包括上巳、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万寿、千秋这八个节日每年放假三天,七夕放假一天。至于除夕、元旦、元宵一起从十二月廿六至正月十五连续放假二十天,诸卿以为如何?”

    众人听到这番话话实在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了,刘健更是忍不住说了一句,“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