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71神圣冲击-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西严丝合缝,别说告密信了,一根头发丝你们也别想再塞进来了。

果然消停了几天,但几个小儿子们不仅不写信举报大哥了,就连平日里来看望老爷子都不来了,全天一亮就呼啦啦的出去,天黑才回来,都天天不在家,彷佛一夜之间,这个巨大的宅院就剩老爷子自己一个男丁了。很快老爷子就知道他们忙什么了。他自己办的《翰文书院》前面三排的桌椅全空了,都是他自己子孙坐得好位置,在后面几十个小孩坐得满满的情况下,格外扎眼。

他这个儒家私塾性质的学堂办得还是很成功的,因为他掏钱请塾师,来上学的孩子不要钱。这是他家回到大宋后一直都缩在洞窟里,结果被《韶关新报》这种流氓钻进去揪着尾巴打,只好跳了出来,没想到跳出来之后,阳光灿烂,感觉还挺好,老爷子得意之余,趁着东风,又点了一把火:为了乡亲们,办学!

这要是在满清,肯定是大善人,穷人家孩子是请不起私塾老师的,往往是村里几个乡绅联合请一个老师,教授自己子弟学生,以前的异端废帝洪秀全原来就是做雇佣老师的。但这种联合请老师的情况,往往是在乡下,因为都是一个姓氏、在同一个祖宗祠堂祭拜的宗族;所以可以联合掏钱。在城市里,就没有乡下一家亲的情况了,那么多人谁认识谁呢?

在海宋开国之后,商人得势,百姓流动率连年提高,以前城里来个外地人开店,大家都议论半天,现在韶关人也到外边,外边人也来韶关,这样的情况下,想联合办学,尤其是办儒家私塾是非常难的,儒家学者自己既没有钱也没有空:都去当账房先生和办小报了。所以在李濂文开办书院免费教导韶关子弟之后,来入学的孩子还是人挺多的。

毕竟不是人人都像李家这种家大业大的家族一样,做什么事,都是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当官,他们既使有这个动机,也没有实现这个动机的实力:谁能眼睛不眨的给教会捐赠千块大洋?谁能雇佣退役兵教授孩子军事技能?谁能轻轻松松的让孩子去外地读书?这种上层人既有情报,也有财力,他们的孩子根本就不和其他人在同一起跑线上。

来私塾的小孩家里大部分都不富裕,不可能想到参加大宋科举、不可能胆敢幻想去海外做海游士。大部分人的家长即便是在满清时期,若周围没有免费的学堂,他们也会让孩子失学。而且他们家长也往往不是基督徒,别看他们贫穷文盲无知,但心里也看不起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想的和李濂文一个样:欺师灭祖………这就是所谓的不论是在满清还是在宋国的老实人那批人,我能活命能娶妻生子就行了,你们怎么搞是你们的事,我不会和你们瞎掺和,我继续过我以前的生活。因此虽然教会学校也不收费,他们不是信徒,也不会妄图把子弟送入教会学校,甚至于不知道教会学校是干嘛的。

“安心学好皮蛋瘦肉粥的做法,学门手艺,以后就饿不到你了。”“小子,别偷懒,学好木匠活,你以后就靠这个吃饭的懂不懂?”“小兔崽子,怎么又在柜台上瞌睡?客人来了你也不招呼!你这个败家玩意!”……

这些老派满清人夹在回不去的过去和不懂也不理解的现状之间,却安之若素,以前元代宋、明代元、清代明,他们祖先都是这样闷头活着活过来的,现在在宋国,也是一样。只是李濂文的学堂不收费,他们听说了之后,很多人也把子弟送来了。起码能捡个便宜,认识点字,艺多不压身嘛。

当然里面也有很多奸诈之辈,因为所在行业和工作的关系,比如小商行的账房、小商人、给富人做仆役的,见多识广,他们并不想把子孙变成没有八股文科举的宋国儒生,他们不过是想让孩子识字,反正都五六岁年纪小,等学会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识字的启蒙读物,就赶紧去那学堂出来,再学点数学、洋文,什么工商类学堂考不上呢?一个响当当的中西贯通的小学文化的才子就出来了!这要是自己请老师教授,不得掏钱吗?李濂文这里可是免费的!

所以很快,在韶关的民办西学学堂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家长:“老李啊,我儿子已经在李濂文那里学了不少字,所以你这里的语文课他不用上了,就上你家的洋数码算数班,你看看能便宜多少?”气得不少小西学学堂的校长大骂李濂文扰乱教育,连他们嘴里那口馊饭都来抢了一口!所以在《翰文书院》里,不时的有热情洋溢、自称仰慕孔孟之道的家长送儿子读书,但也不时的有曾经笑脸悄无声息的把自己识字的孩子拖走,作为一个已经比别的竞争者更强大的孩子去竞争其他西学学校,连招呼都不打的。

李濂文得知这种事越来越多之后,大骂:“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没有官做,谁人心能古?不过李濂文虽然骂人家,他请的塾师谨慎的给金主说:李家好像通气了一般,所有人都把自己孩子领走了,都告了病假,请李老先生注意身体。这塾师早听说李家这几房没头苍蝇一般四处找教会,把孩子往里面塞了,他一来是通报情况,二来是给李家那些欺师灭祖的混蛋儿子下绊子。

因为老三在把自己小儿子拖走的时候,发生了不快的事情:那老三小儿子年纪小相貌好又很聪明,而且还热爱学习这些东西,深得塾师欢心。那天刚在所有孩子面前表扬了他背东西背得快,他爹就气势汹汹的推门进来了,连个招呼都不给塾师打,二话不说拉起自己儿子就走。看是李家老三,塾师当然不敢管,但看对方举动有些莫名其妙,在想问又不敢问的犹豫之中,追着父子二人到了走廊。

只听他的爱徒朝老爹挥着手里的《论语》,依依不舍的说道:“爹,您带我去哪里啊?我正在念书呢。”没想到老三勃然变了脸色,一把抓过那论语扔旁边假山池子里去了,对儿子大叫道:“念!念!念!念这鬼东西有个屁用!又不能做官!你哥哥、侄子们都要读洋学做大官了,你读这些玩意干嘛?莫非你长大了也要去办个小报?又或者没本事只能在这里巴结老头、混吃混喝当个塾师!!!好了,跟我去教堂,在那里好好念洋书,以后去了剑桥给你爹起个洋别墅…… ”

一句话气得塾师差点吐血。“我怎么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是你们老爷子聘我的!我怎么混吃混喝了?好吧,我是巴结李老爷子了,但我们都是孔孟门徒,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哦,谈什么巴结不巴结的,好伤感情……”但不管怎么想,这塾师就是气得脑仁疼。

虽然当面拆穿李濂文那些儿子投靠洋教、毒害子弟的恶心事,他不敢,他就靠着李濂文吃饭呢,否则还真得去做小报记者了,这是目前唯一一种需要舞文弄墨的风雅工作,当然报酬也很风雅………西北风的水平,能得到一份教授孔孟绝学待遇优厚的塾师工作多么的不容易啊,他实在不敢得罪李濂文,甚至于连李濂文家里看门的大黄也不敢得罪,更何况他的儿子们。但是又实在压不下这口气,趁今天李濂文来视察,这个英雄一咬牙给他儿子们小鞋穿。

本以为李濂文看到家里所有的小孩都不在,这么明显的不对劲,老爷子肯定知道家里出事了,只要一查,就知道他儿子们背着这个大儒做的好事,到时候老爷子还不抽了老三他们的筋扒了他们的皮?没想到李濂文一愣,转头说道:“最近风大,我府里很多孩子都得病了,你也注意一下吧,明天我让人给学堂里熏醋。”

这话气得塾师恨不得一头在墙上撞死:全城报纸都在议论李家不仅是慈善家,而且作风越来越洋派,各个儿子手里拎着银袋、怀里揣着支票到每个教会乱钻,恨不得给各种牧师神甫跪下磕头求让子弟入教会学校………大家都知道,就你不知道?

李濂文当然无心在空荡荡的前三排教室里呆着,一个儿孙看不见,在这里装模作样干嘛,对塾师抱拳作揖,转身就走了,看着老爷子的背影,塾师在心里流着血呐喊道:“李老先生,我敬佩你坚守孔孟正道、抵抗洋教侵袭、什么沾洋的东西都不穿不碰不穿不用不看的正派,但是你确实应该看看报纸了!!!!!”

021、蛋黄横流

各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投靠洋教,搞得自己书院都没自己子弟在读了,确实出乎老爷子的意料。这情势有点失控,因为各房速度都太快了,比当年遇到韶关小报攻击的反应还快,老爷子根本来不及控制。正所谓:危机显亲情,饱暖思窝斗。

从《韶关新报》危机的因祸得福开始,就预示着李家要从父子、兄弟合力保家业的老战役,进入分家、分遗产的新的大战役了。涉及到亲兄弟的内斗,肯定快,一个一个都行动贼快,谁也不想别人抱金砖,自己睡土窝。其实就算别人捡了几块土砖修了个猪窝,只要自己没有,也一定要去抢土砖,谁叫:亲兄弟明算账,甚至于明着较劲呢。

李濂文自然听说老二把好几个子弟全塞进韶关培德了,他是微微点头又轻轻叹气。微微点头:那是老二还不笨,知道为家族要各个势力都得有人罩着,这莫如自己子弟要在里面出将入相,老大仅仅放了一个孙子,这固然不错,但万一重孙子没考上科举呢?老二又放了六个子弟进去,这岂不是李家人在宋国显贵的概率增大了很多吗?这叫广撒网,“勤”能补“拙”。

轻轻叹气:是老二有些过火了,全家年轻的子弟全入洋教了!这已经不是自保和稳中求胜的稳健策略了,而是类似于当年满清入关之时,全家都削发留辫子为满人圣君甘当带路党和先锋队了。脚踩两只船才是好啊,全家性命押宝押一边终是危险。这小子急眼了,一不小心就全跳到一条船上去了吧?不过考虑到自己有六个儿子,有一个全押了,相对于其他子弟的不同选择,自己还是广撒网:虽然削发留头了,但柜子里还是放着一身明朝衣服自称寿衣,要是万一吴三桂打回来,不妨再穿上,效忠明君。

老大不过送了子弟投石问路和有备无患、老二急吼吼的把全家性命押上了、而老三竟然跟着老二学,脚踏两只船的温柔智慧的忠孝不学,学娘的当全家都是带路党的忠臣了。这时候李濂文考虑要不要抛开装聋作哑的画皮,就像一个睿智的君王敲打各路臣子奴才那样,用“菩萨心肠行雷霆手段”一举粉碎各个子弟的全押倾向,我不反对你两边双押,但是不能一边全押啊,而且押叛贼洋教,他们可是不拜祖宗藐视孔圣人的。

正琢磨如何措辞和发作,既不掉自己卫圣护教的积年面子,又不能让子孙全一哄而上都成洋教了,还不能干得太凶,让他们吓得不敢适当的投几个子弟去洋教了,毕竟朝中无人做官可是不行的,即便那是叛贼洋教的官,人家叛贼洋教现在活得很滋润不是吗。这个叫做八面玲珑,面子和实利都要保全,权威和略微放纵都要兼顾,难度极高,李濂文也琢磨好久不敢擅动。

但是看了看报纸,又问了问自己的耳目管家,又犹豫了:老三抱得不是一般洋教,是英吉利的国教,还天天吹嘘自己儿子可以免试去什么剑桥。老四抱得大腿也很粗,天主教的,和皇族一个信仰,也天天吹嘘自己儿子可以免试去法兰西翰林院。

这可比张胖子儿子还敞亮,美利坚可是英吉利的小弟,关系在以古喻今的新儒家李濂文看来:英吉利是当年蒙古人、美利坚或者法兰西是金人、海宋就是南宋,自己儿子连成吉思汗他们都押宝了,这个?这个可以有吧。

正犹豫不决要不要展开雷霆肃反手段的时候,老大哭天抹泪的来找老爷子了。“爹啊,你可得管管那几个丧心病狂、毫无廉耻的弟弟啊,他们把自己那房的子弟全都塞进洋教学校了,这真是斯文扫地、道德沦丧啊,说出去人家怎么看咱们家啊?咱们以后还有脸祭祖吗?

就算祭祖,以后咱们这大家子都没小孩给列祖列宗上香了!”老大在李濂文面前气急败坏的跺得脚下青砖地咚咚响,唬得李濂文都愣了………你丫第一个投降的,简直是范文程骂袁崇焕和吴三桂是汉奸、杨国忠骂安禄山不要脸啊,你这又是玩的哪一出啊!

老大气急败坏,是因为觉得自己亏本了。本来以为老爷子一脑子凶神恶煞的满清儒家思想,要是知道他送自己孙子去教会学校,还不暴跳如雷,上来直接反复抽自己耳光啊!所以老大绞尽脑汁把事情做得很隐蔽很绕圈,就送了一个孙子去,而且还花费诺大成本舍近求远去海京读书的。后来几个弟弟被他气得眼睛都绿了,比着塞人进洋教,而且谁给你玩一个一个的来?有多少就塞多少!此时老大愕然发现想拧了:老爷子貌似根本没有管的意思。

老爷子不管,固然很好,省了自己担忧受怕。但一想到自己就弄了一个孙子,人家老二他们一下就上六七个,而且眼界很高,专门骚扰大教会好学校,搞得人家都怕了这群手握钱袋动不动就问能不能当大官的李家弟兄们,“我们是为了耶稣传播福音,让国家文明化,不是为了收你捐款赚钱和让学生做官办学的,好吧?”报纸上已经在讨论《随着福音教育的普及,学校人满为患,我们到底要不要严格入学标准》,他也没地方塞自己其他儿孙了。

就好像吃螃蟹,他第一个下水,第一个抓了一只美味的螃蟹,吃了,爽了。其他又蠢又坏的弟弟吃不到,生活很美妙,谁叫我聪明呢?谁想到还没来得及眨眼,这群畜生扑通扑通的跳下去把池塘里的螃蟹,不用手,论筐全装走吃去了,自己再捞,一个都没了!这简直让人恨不得一头撞死。他顿时觉得后悔莫及、五内俱焚、嫉恨交加,恨不得马上替老爹做几个浸死不肖子孙的猪笼来,哪怕自己陪着那几个汉奸弟弟一起被浸也甘心。

老爷子怎么了?为什么不管这群贱人?难道最近吃西药中邪了吗?还是这老爷子在一幅道貌岸然之下隐藏着一个墙头草的奸诈精明,他早就心向洋教了?结果弟弟们歪打正着,反而合了老爷子的意思,但是老子岂不是亏死了!越想越生气,老大都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结果他反而索性来老爷子这里告发奸臣了!图穷匕见,狗急跳墙,大家一起完蛋好了,反正我家就送了一个,任何方面你们也不能比我强,哪怕欺师灭祖方面也一样!老大铁了心要开闹了。

李濂文看老大这哭天抹泪的架势;呆了,肚里大骂:“好你个臭小子!前两天我还暗夸你忠孝悌智耻,跟我学的不赖呢!今天你立刻就给我玩这蠢招?你何必揭破?就是揭破也不必现在来啊,因为你老子我还没想好怎么走下一步棋呢!现在我也不知道要大吵大闹不把家里翻过来不罢休,还是装聋作哑默认他们为家里当洋官呢!你这不是抽我的脸、现我的眼吗?”

看老爹脸色一阵白一阵红,就盯着自己不吭声,那眼神居然不是义愤填膺,竟然是恼羞成怒!老大可熟这眼神,这眼神不像是为了弟弟们无耻而发火的前奏,倒像当年在长沙为了买老爷子的欢心,给他进贡了个上等镶银八音盒,结果他死活打不开西洋八音盒的盖子,自己好心替他把西洋机关暗锁摁开了之后,这老家伙竟然觉的自己丢脸了,恼羞成怒,大吼:“老子还用你教吗?谁生你出来的?”把八音盒踩了个稀巴烂,那时候眼神和现在倒是很像。

他为啥恼羞成怒?老大没想出来,但是反正这火肯定不是对着不在这的弟弟们,难道老爷子以为进教会学校很不错?这么一想,顿时满头冷汗就下来,但老大宛如被身后同袍刺刀抵着的敢死队,退也退不了,索性狂叫着更进一步杀进敌阵得了。

他用袖口擦了擦亮晶晶的额头,上前一步一脸悲愤的表情的说道:“嗯,老二、老三、老四他们送子弟进各个教会学校也就算了,虽然说出去很丢人,那些闲人都说咱们家卖身耶稣哥了,但是这个风气不能放纵啊!爹啊,您是不知道,老五老六都被那三个哥哥教坏了。

他们小孩笨,没进去文校,竟然不要脸不要皮的要把子弟送进军营学校去,那就是要做宋国的丘八了!这个小孩有时候开窍晚,学不懂书本也是可以的,但谁知道是不是大器晚成,比如咱家六舅四十九岁才考中进士,他们怎么能把好好的孩子……”

“什么?老五老幺要让明仔他们当兵?”老爷子脸色大变,也忘了老羞成怒了。“是啊!”察言观色看老爷子终于开始听自己的,老大士气大振,表情更加悲愤,握拳大叫道:“那两个小王八蛋不让子弟学诗书礼仪,因为被那三个老混蛋带坏的,以为沾了洋人的屁都是香的,听说那陆军小学也是洋学,竟然图谋明年入学,现在天天在老幺院子喊打喊杀,洋枪刺刀都买了啊!您要是看过他们怎么对您的宝贝孙子,您肯定捶胸跌足,那简直是把好好的书香门第的璞玉当野猪来养啊,把小孩教得特别凶残……那个……那个……唉!”

一听老五老幺想让子弟从军,老爷子脸色就变了。原因很简单:读书人绝对看不起武人,文官绝对看不起武官。一来自然是因为武官可能会死,哪里有文官雨不打头、风不吹面的天天窝在衙门里吟诗收银子爽利?二来武人比较粗俗,不识字,和一群风花雪月的文官巴结不上,在以文为贵的满清自然被鄙视。

三来,最关键的原因:武官职位贪污受贿的水平,也就是赚钱的能力完全不行。就算文官也分肥缺瘦缺,每个职位吸金能力先天就分出来了,而武官职位天天缩在兵营里哪里有文官那么多机会捞钱?一个文官的收入水平轻轻松松就超过同级武官十倍,当然,银子是黑的。

当然,若是可以打下一座敌城,烧杀抢掠,那肯定肥死了,三辈子的银子都捞到了:但放眼全满清,哪个武官有这种本事,都可以战胜起义军、收复城池了?你孙猴子转世的?三个起义农民也许就能赶着三百绿营兵到处跑,而且逃生之后,绿营军官还会欣慰的跪下给列祖列宗上香:多亏祖宗保佑,总算是捡回一条小命来。

满清绿营不必说了,从来不怎么样,打不过敌人,但敌人也打不着他们,两条腿逃命的本事实在非凡人可及。满蒙八旗的无敌铁骑也被洋枪队风卷残云的收拾了,现在唯一有战斗力也就是淮军和湘军这种团练民兵,但不也是文官为主将吗?

武官因为职位本身穷,就更加下贱,什么小钱都看在眼里,只能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