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7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鞔┳凹祝潜坏似鹄矗刈排谒ゲ糠晒峁雅谒ゲ亢蠓降母泵樽家歉苯优椎袅恕R簿褪撬担琩炮塔已经失去了瞄准能力,其炮击准确率降低了很多。

到此,“广州”号重新锁定了敌舰的a炮塔,而“南宁”号则在继续猛击敌舰尾部的d炮塔,了望员并没有看清楚敌舰d炮塔上的瞄准仪是否已经被打掉,搞得炮手仍然将其列为了首要打击目标。而“蒙大拿”号以三门主炮迎战对手的十五门主炮,这种火力上的差距是无法通过防护能力弥补的,这场战斗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了。

第七十九章 趁你病要你命

除了“南宁”号,“广州”号对付“蒙大拿”号的战斗之外,当时战场上,就数“南昌”号,“南京”号联手绞杀“新罕布什尔”号的战斗最为重要了。

在“新罕布什尔”号冲出港湾的时候,“南昌”号与“南京”号上的舰长就发现,这艘战列舰出了故障,而且都判断出是舵机有问题,转向灵活性受到了影响,而这必然会对其战斗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使战列舰在规避炮弹的时候显得更加笨拙,从而被更多的炮弹击中。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南昌”号与“南京”号能够迅速击败“新罕布什尔”号的话,那么战场上的局面就将对第三特混舰队更为有利。也正是如此,绞杀“新罕布什尔”号的战斗才变得极为关键。

因为舵机出了问题,加上转向的时间最晚,直到六点五十二分,“新罕布什尔”才完成转向,而此时战舰上后面的两座炮塔投入战斗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在前面的十几分钟里,两艘凶悍的战列舰已经让“新罕布什尔”号上的官兵彻底的绝望了。

在跟随“缅因”号转向之前,“新罕布什尔”号已经向南航行了近2000码,同时因为转向角速度太慢,就无法与对手迅速拉开距离。而在己方火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拉开距离是自保的主要办法,近距离的猛烈炮战对主炮数量少的一方是极为不利的。“新罕布什尔”号的舰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明白归明白,他却无法改变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一点,最终要了“新罕布什尔”号的小命,也让这艘战列舰成为了后面杀出来的三艘战列舰中发挥最差,最没有“价值”的一艘。

从六点四十一分开始,双方的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不到5000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5000码大概相当于4500米的距离,而55倍径的400毫米主炮身管的长度是22米(没有计算炮膛等部件的长度),也就是说,这个距离大概只相当于205倍身管的长度,而400毫米主炮的精度在2毫弧度以下,也就是说,在4500米的距离上,方位误差半径不到9米,就算将其他影响到炮击精度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误差半径也不会超过15米。“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正面水线宽度是37米。也就是说,战列舰上的炮手只需要瞄准“新罕布什尔”号水线的中央位置,就可以让炮弹命中目标!

在“新罕布什尔”号还以舰首朝着两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时候,两艘战舰上的炮手设置的瞄准点不是战舰水线的中点,而是战舰司令舰桥的中点。虽然瞄准线稍微高了一点,但是将炮弹飞行时弹道降低的高度计算进去的话,基本上就能保证炮弹落到战舰上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这也是当时瞄准目标的一种简易办法。

也正是从六点四十一分开始,“新罕布什尔”号经历了其生命最后关头最为悲惨的十分钟时间。在这十分钟内,“南昌”号与“南京”号将其火力猛烈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其相对薄弱的防护能力并没有受到考验,这也算是最为幸运的吧。

“新罕布什尔”号首先被摧毁的就是舰桥前面的b炮塔。炮手们很快就发现,在瞄准舰桥的情况下,炮弹基本上都会命中b炮塔,结果在b炮塔被摧毁之间,两艘战列舰上的18门主炮一共瞄准舰桥打了三轮齐射,先后有20多发炮弹命中了这座炮塔。实际上,打中b炮塔的第四发穿甲弹就已经使这座炮塔丧失了战斗力。这枚穿甲弹击穿了炮塔的正面装甲,虽然没有爆炸,但是已经让炮塔内部设备严重损毁,根本就无法继续使用了。也正因为这发炮弹没有爆炸,结果又有十几发炮弹陆续砸了下来。到b炮塔被炸上天的时候,两艘战列舰上炮手这才转移了目标。

这三轮炮击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在5000码的距离上,“蒙大拿”级战列舰上装甲最厚实的部位也挡不住26式穿甲弹的直射,也就是说,26式穿甲弹在5000码的距离上,可以打穿倾斜角达到了40度,厚度超过了500毫米的美军标准装甲钢板,而这基本上相当于垂直方向上近700毫米厚的装甲了。可问题是,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外,“新省会”级绝不会跟任何一艘敌人的战列舰在这么近的距离上战斗。至于26式穿甲弹能不能在远距离交战中打查“蒙大拿”级的两层水平装甲,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实战证明的。

摧毁了敌舰的b炮塔之后,“南昌”号上的炮手选择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将瞄准点下压大概5米,这样的话,就可以击中b炮塔前面的a炮塔。“南京”号上的炮手做了一个相反的选择,那就是把瞄准点锁定在舰桥上部的桅杆中间,这样炮弹就能打中舰桥了。从这里开始,两艘战列舰就各自挑选了打击位置。

“新罕布什尔”号的a炮塔并不比b炮塔幸运多少。当时,b炮塔只打出了两排炮弹就被摧毁了,而a炮塔也仅仅只打出了四排炮弹,就被“南昌”号上打来的穿甲弹给击毁。当时,第三枚命中了a炮塔正面的穿甲弹就击穿了装甲,而且在炮塔内部爆炸。炮塔的顶部装甲被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给冲到了半空中,如果不是因为炮塔与弹药库之间有自动关闭的装甲滑门的话,那么下方的弹药库也将被引爆。在看到了敌舰a炮塔也完蛋了之后,“南昌”号上的炮手就没有再浪费弹药,重新选择了瞄准点。

“南京”号的表现差不到哪里去。前面两轮炮击因为瞄准点过高,炮弹都擦着舰桥的顶部飞了过去,没有构成威胁,了望员很快就校正了炮手的误差,“蒙大拿”级的舰桥要比“依阿华”级低矮一些,瞄准点应该向下压。在打出的第三炮弹中,就有两枚穿甲弹准确的命中了舰桥的正面。这两枚穿甲弹足够摧毁整个舰桥,连同舰长在内的几十名官兵全部伤亡。“新罕布什尔”号也因此失去了统一指挥。

打到这个时候,“新罕布什尔”号的侧面已经暴露在了两艘“新省会”的炮口下。此时两艘战列舰上的炮手已经有了充足的信心,战列舰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是最厚的,穿甲弹既然能够击穿炮塔的正面装甲,那就肯定能够击穿其他所有部位的装甲。也正是如此,当时两艘“新省会”在将炮口转移到了敌舰的侧面时,瞄准点都压得相当低,主炮的炮手并没有想到要首先摧毁敌舰侧面的副炮,而是准备直接打击敌舰的舰体!

在远距离炮战中,炮弹经常能够击中敌舰的水下部位,可是在近距离炮战中,炮弹很难击中敌舰的水下部位,主要原因是,近距离炮战时,炮弹的弹道很平直,入射角度也不会太大,当炮弹落在水面上的时候,因为水与空气的密度不一样,炮弹很容易被弹起来。这与“圆桶”炸弹在水面上弹跳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在近距离炮战中,交战双方是很少直接打击敌舰的水线附近的部位的,当然,在摧毁了敌舰的主炮,而且暂时找不到其他更有价值的目标前,压低瞄准点,尝试着打击敌舰水线附近的舰体也不是不可以的。

在5000码的距离上,26式穿甲弹对“蒙大拿”级侧面垂直装甲的穿透率不会低于五成,只是炮弹的引信问题还是会严重的影响到炮击的效果。从六点四十五分,到六点五十分,“南昌”号与“南宁”号一共打出了158发炮弹,其中有至少110发炮弹命中了“新罕布什尔”号的右舷,大概有一半的炮弹打在了水线附近。就算这些炮弹都不爆炸,也在“新罕布什尔”号的舰体上开了几十个巨大的窟窿,而每一个窟窿都能导致一个到几个舱室进水,当几十个舱室都进水之后,这艘战列舰也基本上完蛋了。当然,绝不是所有击中的穿甲弹都没有爆炸,那么这艘战列舰就更加无药可救了。

到六点五十分的时候,“新罕布什尔”号右舷方向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舱室被击毁,进水量超过了2500吨,而且海水还在源源不断的涌入。当时,连接着附近舱室的十几个水密门都被爆炸的冲击波破坏,失去了作用,最终肯定会导致战舰上大部分舱室进水。“蒙大拿”级在空载的情况下,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进水量有35000吨左右,可是实际最多就只能承受20000吨左右的进水量,再多,战舰就会沉没。另外,其单侧进水量不能超过12000吨,不然战舰就有翻覆的危险。当时,“新罕布什尔”号右侧舱室被击毁一半之后,至少可以涌入15000吨的海水,也就是说,如果无法迅速抽出涌入舰体的海水的话,这艘战舰肯定会沉没。而当时“新罕布什尔”号是不可能抽出舰体内的海水的。

猛烈的炮击不但破坏了战舰上的舱室,还炸断了战舰内部的很多电缆,其中位于战舰右侧的一座主电力舱已经被淹没了,只有依靠战舰左侧的另外一座主电力舱为抽水机提供电力,而这无法满足所有抽水机同时工作时的电力需求。另外,因为进水舱室都在水线附近,导致下面的舱室被堵死,如果里面的官兵打开水密门逃生的话,必然会使更多的海水涌入。只要海水灌入了锅炉舱与轮机舱,就算战舰上的发电机都在工作,也不可能让战舰避免沉没。

也正因为战舰上的发电机都转为为抽水机提供电力,同时,尾部两座炮塔弹药库上方的舱室也已经进水,连接弹药舱的电缆被炸断,导致弹药舱供电中断,而仅靠人力是不可能将重量超过一吨的炮弹送到炮塔内的,炮塔也只能依靠辅助发电机来驱动炮塔旋转,结果这两座炮塔在没有挨一发炮弹的情况就失去了战斗力。

到此时,“新罕布什尔”号已经完蛋了,就算“南昌”号与“南京”号在这个时候停止炮击,这艘战列舰也会沉到海底去。不过,两艘战列舰都没有停下来,又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打出了100多发炮弹。直到六点五十六分,“新罕布什尔”号已经严重右倾,同时战舰的桅杆上升起了白旗,舰长下达了弃舰命令,官兵们争先抢后的冲上甲板,开始逃命的时候,两艘战列舰才停止了炮击。

到此时,“新罕布什尔”号已经挨了足足200余发炮弹,其中击穿装甲,并且爆炸的有50多枚。七点十八分,在海面上挣扎了二十多分钟的“新罕布什尔”号在右倾达到极限的情况下翻覆,接着肚皮朝上的开始下沉。因为该海域的水深不到40米,结果,在“新罕布什尔”号的桅杆已经插入了海底淤泥中的时候,战舰的肚皮还有一部分露在海面上呢。

后来,唐帝国海军组织力量把这艘战列舰打捞了起来,并且就近对起进行了简单的修复,在恢复了部分动力之后,取消了战舰上的炮塔,以及其他不必要的设备,然后换上了上百门唐帝国海军的火炮,成为了一艘“强悍”的火力支援舰,并且在战争结束前,参加了两场意义不算很大的战斗,这也是“新罕布什尔”号参加的最后两次战斗,当时,恐怕建造这艘战舰的美国人并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吧。在战争结束后,“新罕布什尔”号被拖到了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这是该舰最后的归属,在唐帝国的第一次氢弹试验中,该舰随同其他数十艘唐帝国海军退役的,或者是从敌国缴获的战舰一起在核爆炸的巨大闪光下缓缓沉入了大海,这也是那次试验中排水量最大的一艘战舰!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八十章 艰苦的战斗

在三场同时进行的炮战中,“贵阳”号与“武汉”号联手对付“缅因”号的战斗算得上是最激烈,也是最为惨烈的。“缅因”号成为了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中发挥最好,战果最丰富的,可其最终的结局并不比其他三艘姊妹舰好多少。

在还没有开始转向的时候,“缅因”号的舰长就发现了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与敌舰的距离太近了。如果“缅因”号也跟着“蒙大拿”号转向的话,恐怕在转向期间,对方猛烈的炮火就足以让“缅因”号完蛋。而在此期间,“缅因”号只能用一半的火力反击,而且还会因为战舰全速转向而影响到炮击精度,打了也基本上与没有打一样。如果让这位舰长选择的话,恐怕他会直接向南航行,争取在几分钟内冲破对方的拦截,然后逃离战场。可是,当时引导舰队作战的是“蒙大拿”号上的司令官,而不是他这名战列舰的舰长。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三艘“蒙大拿”级确实应该直接南下,7000码的距离,对于速度可以接近30节的战列舰而言,不过就是六分钟的时间而已。即使当时三艘战列舰的速度都只有十节左右(这是离港时的最大速度了),加上战舰一直在加速,也不过就十多分钟而已。相反,转向的话,需要好几分钟,而且在完成转向后还不能逃跑,必须要与敌舰决战,胜算自然小了很多。

当然,绝不是说,三艘美军战列舰通过直接南下就可以逃出升天。首先,在其南下的时候,常荐新会采取相应的战术来对付他们。其次,当时第三特混舰队还有十几艘驱逐舰没有投入战斗,如果美舰南下的话,那么这十几艘驱逐舰上携带的鱼雷也足够让它们全部沉入海底了。更重要的是,既然第三特混舰队已经到达了,那么其他的特混舰队也就不会太远,舰载轰炸机很快就能到来,而战舰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飞机,结果仍然会被炸沉。也许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么多的可能,第21特混舰队的司令官才没有让舰队突围,而是希望在最后的战斗中也能够干掉对方几艘战舰,不让舰队白白牺牲掉吧。当然,更有可能的是,第21特混舰队的司令官认为斯普鲁恩斯会派遣轰炸机前来打击第三特混舰队,所以他必须要拖住第三特混舰队,为斯普鲁恩斯创造机会,到时候只要炸掉了第三特混舰队,他们就不是白白牺牲了。

“缅因”号的舰长不会考虑得这么全面,他只能决定自己这艘战舰的战术行动。也就在最初下达了全速转向跟上“蒙大拿”号的命令后,“蒙大拿”就遭到了猛烈的炮击,“缅因”号的舰长立即发现,跟着转向,他的命运不会比前面那艘战舰好多少,所以他立即又下达了半速转向的命令,也就是说,“缅因”号的转向角速度减少了一半。这让战舰成功的避开了对方打来的两轮炮弹,最重要的是,在半速转向的情况下,战舰首部的两座炮塔就更容易瞄准目标,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还击了!

六点四十三分,“缅因”号的舰长不得不随时调整舰队的航向,以规避落下来的炮弹。当时,也只有“缅因”号能够做到这一点。在遭到轰炸的时候,“缅因”号受到的损伤最轻,战舰上的综合指挥系统没有遭到破坏,舰长能够指挥战舰灵活机动,另外,枪炮长也可以指挥所有的炮塔同时开火。这两点是很重要的,其他的几艘战舰正是因为无法统一指挥,结果很快就被干掉了,而且还击也没有多少成效。

在舰长的果断指挥下,“缅因”号避开了“贵阳”号与“武汉”号在前六轮炮击中打来的绝大部分炮弹,而命中的几枚炮弹也没有造成致命的损伤。同时,“缅因”号在第三轮还击中,还打中了“贵阳”号一枚炮弹,只是这枚炮弹打在了甲炮塔的正面装甲上,而且命中角度太偏,炮弹被装甲给弹了出去,没有对“贵阳”号构成多大的威胁,,甲炮塔也只是没有参加接下来的七轮炮击而已。可是,这发炮弹已经让“贵阳”号的舰长感到了危险,从而让舰长把战舰的航向向南偏了10度,争取与敌舰拉开距离。而这样一来,就导致紧跟其后的“武汉”号暴露在了前面,让“武汉”号顶替“贵阳”号挨了不少的炮弹。

战斗打到了六点四十八分,“贵阳”号才首开战果,一枚26式穿甲弹击中了“缅因”号a炮塔前方的舰体,炮弹穿过了装甲之后又穿过了好几块舱室的隔板,最后在a炮塔前面爆炸,几乎将“缅因”号的舰首水面以上部分给炸飞。可这里并不是战舰上的关键位置,也最多只是影响到了a炮塔的朝想前方的射界而已。

“武汉”号在此时已经挨了一发炮弹,美军使用的轻型高速穿甲弹打在了战舰的乙炮塔与舰桥之间,舰桥上的官兵大部分被震伤,而且炮弹还导致乙炮塔向右转动的角度受到影响,不过影响也不是很大,只是乙炮塔的五分钟后才打出了下一轮齐射。

仅仅几分钟,双方的舰长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么近的距离之内,双方打出的穿甲弹都有着致命的威胁,不管谁的装甲更厚,只要被打中,就算不死,也要掉层皮。也就是说,谁能够更快把更多的炮弹打到敌人的战舰上去,那么谁就将是胜利者。结果,这让双方的舰长做出了不同的决策。

“缅因”号的舰长在这个时候决定加快转向速度,尽快让尾部的主炮投入战斗,毫无疑问,只要转过来,那么另外六门主炮对两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威胁将非常巨大,可问题是,在完成转向后,“缅因”号还有多少的战斗力?“新罕布什尔”号就是在转向的时候被摧毁的,“蒙大拿”号也不例外,在完成转向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被打垮了。如果“缅因”号也全速转向,而不顾首向主炮的还击的话,那么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是,当时“缅因”号实际上已经向左转了近四十度,而且与对方的距离已经太近了,如果再不全速转向的话,那么就将更加危险。可以说,“缅因”号的舰长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

同样的,“贵阳”号在这个时候再次将航向向南偏了十度,准备继续拉开距离。“武汉”号的舰长没有下达转向的命令,而是让战舰把速度降低到了11节,拉开与“贵阳”号的距离,避免挡住“贵阳”号的射界,同时,也可以拉开与敌舰的距离。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贵阳”号与“武汉”号正在分开。

到六点五十四分之前,“缅因”号因为受到了转向的影响,还击没有收到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